何建明报告文学论-青山不老,红旗不倒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何西来、曾祥书等评《精彩吴仁宝》

    青山不老 红旗不倒

    何西来

    何建明的《精彩吴仁宝》由山东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之前,曾以《我们可以说他是伟人》为题,在《中国作家》刊发过,很受读者欢迎,反响强烈。去年3月下旬,还在华西村专门为这个作品开过一次研讨会。与会作家、评论家、专家学者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吴仁宝本人也出席了会议,说这是写他和华西村写得很好的作品。他还说,这不是他说的,而是华西村的村民们说的,大家争相传阅,街谈巷议,很是热烈;都说好,他也只能跟着说好。

    一个作品的标题的取法,向来很有讲究。它是作家特别推出的一块招牌,起一种招徕的作用,以其新颖独特、出人意料,引起读者的探究欲望和期待心理,非得读了正文才甘心。所以作家们往往在作品题目的确定上反复推敲,费尽心思。说实在的,我对何建明在刊物上发表这个作品时用的题目很是欣赏。突兀,奇巧,细想也并非毫无道理。我敢说,何建明是第一个把吴仁宝这样一位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和伟人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人,之前,哪怕是受恩于他的华西人孙良庆夫妇,也绝对不会朝这个方向想。当然,建明不是用了毋庸置疑的肯定判断,而是用了相当活泛的“可以说”,但在他的心里是想由衷地称吴仁宝为“农民——伟人”的。有了这样一个立足点,他的文笔便见气象和力度。我曾在那次研讨会上用“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来称赞他。

    我说,读了这篇报告文学让我一下子就联想到当年罗中立作为青年画家刚迈上画坛时所画的那幅轰动一时的著名油画《父亲》,用伟人肖像的标准和规格,绘出了一位历尽人生沧桑的劳动农民的头像。后来,何建明有关这部作品写作情况的说明,果然印证了我的直觉。他说,写这个作品,他到华西采访了整整五天。写作时,正是他的父亲病危的时候。他说,他的父亲也是老支书,是失败者,但吴仁宝是成功者。他是用写父亲,写父辈的虔诚,投入了他对家乡、对父老兄弟、对故园土地的爱的深情来写吴仁宝的。正因为如此,他对吴仁宝的认识,对这位农村支部书记的理解和感悟,远比其他人深入得多。他是常熟人,离江阴不远。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建明在写作时就抱有这样的自信,他说,在他写成这个作品之后,不希望再有别人去写吴仁宝了。

    因为,建明是用自己的心,去迎迓他笔下的人物内心的。他称自己的作品为“国家叙事”,极言其着眼点之后、之高。他在笔下投入了饱满的激情,他把自己对垂危的父亲的深爱,移情到他描写的人物身上,他几乎是燃烧着自己的生命,作为火炬照亮着全文的思路。他当然就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这样的作品当然会引起作为作品主人公的吴仁宝的强烈共鸣。他觉得建明的许多话谈到了他的心里,他觉得这位他儿女辈分的年轻作家,是他真正的忘年知音。

    吴仁宝虽然身处华西一村,但他建业立身的文化视野和思想坐标却是全国、全球。他经历半个世纪以上的政治风云而不倒,不仅不倒,而且总能绝处逢生,化险为夷,遇难呈祥,坚定不移地把华西村引向富裕,引向幸福,人人身体健康,号称“天下第一村”是非常不容易的。无论是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还是老百姓,夸他的、说他的好话的,不知其几多,各种媒体前来采访的、写他的、写华西的,亦不知其几多。但他却特别看重建明的这个作品,这只能用知音来解释。刘勰曾感慨说:“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岂此之谓乎?许多看似偶然的因素叠加在一起,无论对写者,还是被写者,都是一种缘分。

    当然,对于如我们这样的读者,诚如这部作品现在的题目所标示的:建明以精彩的文笔,写活了一个精彩的吴仁宝,写出了他精彩的人生和特别精彩的业绩。总题目的“精彩”出之,章节的A、B、C,也分别用了“精彩求实路”“精彩为农道”“精彩和谐发展篇”。还有一个附章“吴仁宝的特色语言”,“特色”二字也可以换作“精彩”。此附章又分为治村、持家、为农、做人、用人五篇。A、B、C章是何建明的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提纲挈领而又详略兼备地勾勒出吴仁宝带领华西人半个世纪的奋斗史、致富史。附章五篇,是理性梳理后的吴仁宝的自白,是以吴仁宝性格鲜明的语言方式和思维方式所表述出来的他的立身行事的基本经验、基本原则,睿智、幽默,充满了看似平易、实则深邃的哲理。这是农民化、平民化了的传统智慧,体现了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的千古儒者的道路。话都讲得极为直白而朴实,没有花拳绣腿,不是高谈讲章,然而管用,切合实际,因而是现代的智慧。

    在建明的笔下,吴仁宝既是智者,也是仁者和勇者。他的智慧是农民式的,然而并不封闭、保守。这是靠近上海的长三角地区的农民,有现代经营意识,会计算,善学习,能闯市场。他懂得自己的地域文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再加上极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经济洞察力,常常能先行一步,先着一鞭,等到大家都明白过来,他已经在收获了。而且他还很善于规避风险,这样才有了现在年产值300多亿的华西规模。他还是仁者,追求的是华西人共同的富裕,提倡节俭,重视孝道,标举“忠孝仁义”,把村风民风的建设摆在重要的地位,而自己也一直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从而营造出幸福和谐的环境,使村中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在孩子们心目中是慈祥的老爷爷。如果谈到智表现为他的多谋,仁表现为他对乡亲、对众生的爱,那么勇则表现为他的善断,看准时机迅速行动,而且敢为天下先。他曾和当年大邱庄的禹作敏摽着劲干,禹作敏不知自律,垮了,华西却成了真正的“天下第一村”。

    在何建明的心目中,虽然“我们可以说他是伟人”,但他最终没有用伟人去直接称呼吴仁宝,而是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了“精彩”作定语,从而有了现在的书名。罗中立虽然用他的画笔以伟人肖像的规格画了《父亲》,但父亲毕竟是农民;建明也说:“吴仁宝一生没有离开过农民,没有离开过庄稼地,他本人至今仍然是个地道的农民。”从以“伟人”比拟到“地道的农民”,这是认知在更高层次上的回归,卸下光环,反倒更显圣洁、深厚。建明终于为我们写出了一座不老的青山,写出了一面不倒的红旗。

    出神入化的细节描写

    曾祥书

    当下报告文学作家队伍中,有“南杨(黎光)北何(建明)”一说,独领一方的何建明,其艺术特色是主题鲜明,善于在典型中发现典型事例,叙事风格质朴、清新,在表现手法上插叙、倒叙并举,常常给人一种超越时空的跳跃感。然而,近读他的新作《精彩吴仁宝》,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他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强化了细节描写,无疑这是他的报告文学创作的又一次自我超越。

    何为细节?细节是细小的环节和情节,描写是对人物、事物的具体状态作描绘和摹写。细节描写是文艺作品中的细胞,是通过具体的性格刻画、环境描写、情节展示等多方面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写作技巧。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无不精通此法之妙,为后人留下了传诵不衰的佳作。

    关于细节阅读的愉悦,人们有过无数次的艺术审美和感受,一部小说、一部报告文学,尽管已熟记于心,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其故事情节慢慢淡忘,但作品中那细致的细节刻画与描写却深深烙在记忆中,每当唤起时就会令人激动,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精神享受,这就是细节的“魅力”。正是这种“魅力”赋予细节以关联创作宏旨的意义,达到以少胜多的作用,从而开启或激活读者的想象力。在报告文学创作上卓有成就的何建明深谙此道,并把细节描写发挥到极致。

    突出主题的历史细节

    一部重大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必须有重大的、历史性的、能载入史册的细节。只有这样才能打动人,才能称为史诗、史记。例如,作品写“大跃进”时期吴仁宝与上级领导的一段对话就十分细致动人。“正值‘大跃进’年代,那时天天有人在‘放卫星’,先进分子吴仁宝自然跑不了被上面点名:‘吴仁宝同志,你们大队的稻子长势比别人家的好,你能报多少亩产?’‘那人家报了多少斤?’吴仁宝问。‘最少的也有一万斤。’‘一万斤?’吴仁宝两眼发直,心里盘算了半天怎么也高不上去,最后狠狠心,鼓足勇气报了三千七百斤。‘保守,太保守了!仁宝同志你应该认识到,产量报的高低是个政治问题,也是党性问题,你应好好考虑考虑。’吴仁宝打小在田野里打滚,他清楚每一块田到底能打多少粮食出来。面对无数双咄咄逼人的眼睛,这回他不想再说违心话了:‘这样吧,等收割时公社派人到我们大队监收,如果田里能多收一斤,我们全大队宁愿挨饿也要倒贴十斤指标卖给国家,可如果亩产每少一斤,你们也得给我们补上啊!’”

    这段历史性的、对话式的细节描写,写得生动、有趣、感人,它把吴仁宝放在“大跃进”的历史背景下,用吴仁宝的语言去揭示吴仁宝作为一个普通党员、一个厚道农民诚实的性格,从而为贯穿全文的“实事求是最难”作了较好的佐证。

    展示人物情感的细节

    文学在某种意义上是社会和个人情绪的表达,鲁迅先生曾说:“把灵魂展示给人的艺术是最高意义的艺术。”鲁迅先生这里所指的“灵魂”,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人们的情感,这个情感有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有对国家的理解与支持、有对集体的关心与爱护、有对村民的热爱,也有个人情感的表露,诸如亲情、友情、乡情。一部文学作品能够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境界要求。例如,在表现吴仁宝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时,作者选取了吴仁宝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到南京雨花台面对革命先烈纪念碑宣誓的情景素材,继而写道:“这个日子是1985年8月19日。这一年吴仁宝五十八岁,一个名副其实的老共产党员。在雨花台的那次雨中宣誓,心细的人会发现,流淌在这位带领华西村高高扬起中国农村先进旗帜的老共产党员的脸上不尽是飞扬的雨水,其中有两行是他的滚烫泪水。”又如,在表现吴仁宝对集体的关心与爱护时,用吴仁宝的寥寥数语作心迹表达:“吴仁宝摇了摇头说:‘华西村的每一个企业、每一块砖瓦,都是全村村民的,我没有这个权力。我们能有的只是责任,是把这些效益差的企业扶植好的责任。’”在表现吴仁宝对村民的热爱时写道:“这天吴仁宝来到孙良庆家,对孙家夫妇说:‘水流走了不能收回,人死了不能复生。你们别再难过了,你们不是缺儿子吗?我把我的儿子给你们,你们看哪个合适就挑哪个!’孙良庆夫妇一听惊异万分,说这哪成……‘从今天起,阿四就是你们家的儿子,我吴仁宝是诚心诚意的,阿四也会跟亲儿子一样地待你们,直到给你养老送终。’”作品正是通过这些具体的细节描写来展示作为农民的吴仁宝淳朴的情感与坦诚的胸怀。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华西村人物的描写既倾注了情感又带着冷静的理性,不以自己的感情色彩遮蔽和涂改人物的原色,也不因理性分析的目光而减弱人物情感的强度。

    好的细节在于采撷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指出:“唯有那体现了真实思想的作品才会是艺术的作品,只要形式和思想是完全一致的话。要解决后一个问题,就得考察作品的各个细节是不是确是从他的思想中引出来的。不管某一细节某一场面,插曲写得多么美好动人,但倘若它不是为了极其圆满地表现作品基本思想,那它就会损害作品的艺术性。”对于一个有经验的作家来说,总是在选择、撷取、提炼、运用细节上下力气。多次到华西村作过较深入采访的何建明,面对华西村的历史变迁和众多的材料,用科学的、历史的观点去采撷,为我们写出了一个真实的华西村和华西村的真实。

    《精彩吴仁宝》在叙述主人翁吴仁宝近60年创业的沧桑历史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写了一些在各个行业的带头人,他们的决策、意见、建议是如何与吴仁宝相同、相悖,他们的喜怒乐忧和命运变迁都同华西这个整体和时代命运息息相关,共同演绎着华西村的历史。作者善于通过吴仁宝力排众议的细节描写,展现这个华西村农民领袖人物特有的气质,这个庄稼汉子争强好胜的性格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帮助和带动农民兄弟一起脱贫致富的古道热肠。作者还注意在华西村走向集体化的最初实践中,在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是否分田到人、在华西村是否发行股票等种种重大转折关头,着力刻画吴仁宝这个领军人物的特质,诠释了吴仁宝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增长的过人才干和一个特定地域领导干部的统帅能力。从作品中不难看出,作者是怀着尊重和赞美之情来写吴仁宝的,质朴的语言和单纯的结构演绎着一个当代农民的传奇,读来令人信服并再三回味。

    妙笔写“精灵”

    李炳银

    关于华西村这个富甲天下的村子,关于吴仁宝这个荣誉满天下的人,人们或许并不陌生。但是,我对华西村和吴仁宝的真正深入、立体了解,是在读了何建明的长篇报告文学《精彩吴仁宝》之后。何建明的这部报告文学是信息图景、理性观照和文学形象的综合写真。这部报告文学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面世,我很乐意将其推荐给更多的读者,希望它对于人们开阔视野和思路,对于人们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产生更大的启发和促进作用。

    我是个至今都和农村有着密切联系(母亲、弟弟至今还都生活在农村)的城市人。在我阅读吴仁宝几十年来带领华西村改变生产环境、生产内容和生存生活面貌的动人事迹的时候,我总是想到我的故乡和故乡至今仍然贫穷的人们。所以,吴仁宝不仅仅是我渴望了解的对象,我期待着故乡也能出这样的人物。

    吴仁宝是个农民,即使在他担任江阴县县委书记的几年里,也没有离开他生根生长的华西村。相对于中国广大的农村,华西村是个小舞台,但具有农民精灵素质的吴仁宝,却在华西村这个小舞台上干成了大事业,演出了现实中国农民创造的激情壮阔的活剧,使每一个观看这样活剧的人都感到激动和震撼。吴仁宝使多年自感卑微的农民真正地抬起了头,真正地扬眉吐气,有了一种自豪感。这是物质影响观念的过程,这是历史的重要改变。过去的华西村,“高的像斗笠帽,洼的像浴锅塘。半月不雨苗枯黄,一场大雨白茫茫”。可今天的华西村,在经过了“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厂”“90年代造城”的历程之后,至2005年底,经济生产总值达到305亿元,村固定资产近40亿。村民人均资产超过13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6.5万元。华西的农民,现在住最宽敞、最豪华的房子,每家1-3辆轿车,吃穿无忧,老人有丰厚的养老金,孩子上学全免费,每家每户还有几百万、几千万的存款——这就是吴仁宝带领华西村创造的现实华西神话。华西神话最基本的内容,就是农民的真正富裕和科学发展的个性理念与精神。

    何建明的《精彩吴仁宝》是对华西村发展历史轨迹和吴仁宝“精彩”思维和行为的真实报告,是一种对历史的文学呈现,也是一种现实的解读和观照。作品既为吴仁宝的丰富精神、神奇智慧行为和华西的富裕感叹,但着力要寻找和表现的却是产生这一切结果的根源。在作者看来,发生在吴仁宝和华西村的大大小小的神话传奇,都不是偶然的,其根源在于吴仁宝的人生价值观追求和他执政行为的智慧与务实作风。何建明写道:“吴仁宝一生都在追求一种境界,这个境界就是他要让自己的农民兄弟成为世界上最幸福、最富裕的人。”他还说:“有福民享,有难官当”“让百姓幸福,是我最大的满足”。这样的目标看起来十分现实和平常,但是它是所有执政者遵循的目标,是和党中央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完全一致的。这样的执政目标,和那些执政只为自己升迁铺路,干事只图上级领导满意,甚至一旦掌权就直接钱(物)权交易、贪婪无度的目标行为完全不同。在吴仁宝的带领下,华西村富裕了,但吴仁宝却不追求物质享受,自己仍然住狭窄的旧房子,每月只领950元的工资。吴仁宝的家人把近6个亿的个人所得资金贡献给了集体。像这样高尚无私、美好纯粹的精神和行为,没有对村民的真挚爱心和圣洁的执政理念是不可能出现和做到的。吴仁宝的“精彩”,首先是他精神的高尚和无私。

    吴仁宝是一个精神高尚的基层领导者,但他又是个具有大智慧和大气魄的人。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讲话后,他敏锐地感觉到新的经济发展机会即将到来,于是果断贷款2000万,事实证明他这一成功之举为占领市场赢得了先机。在发展过程中,他对各种不同的思想观念都能够巧妙应对。他说他时常玩点“形式主义”对付官僚主义,结果都获得很好的效果。他立足华西村这块土地,但他的眼睛不光看到农业生产,而是很早就意识到工业对乡村发展的重要性,所以,他很早就主张和支持集体办工业。如今在华西村就有钢铁、纺织、食品加工等工业项目。他看到原来的小华西已经限制了发展的脚步,就在既谋求自己发展又带动邻里致富的基础上,搞了如今的大华西,在更大的范围发展工业、发展生态农业、发展旅游业,等等。他狠力抓物质创造,但也毫不放松对村民在精神和道德方面的教育和提升,使华西村在物质创造和精神文明提高等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发展。吴仁宝像个辛勤耕作的农民一样在华西村耕耘着,像一个智慧的精灵时时游动在华西村的每一个角落,他是华西村的灵魂,是华西村的老根。有了这些,吴仁宝不但精彩了自己的人生,同时精彩了现实中国的华西村。

    面对华西村天堂一般的生活,面对吴仁宝这样一位慈祥、智慧、坚毅、纯洁、无私的老人,何建明的心被强烈地撼动,所以他的报告是一种深深感动中的激情陈述,可能有点絮叨,但他报告的所有内容都会给人以激动和沉思。《精彩吴仁宝》表现了何建明一贯的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责任和热情态度。作家在倾情地叙述华西村和吴仁宝故事的时候,时常有对中国农民的感情关顾,有对还不富裕的很多中国农民的怜念和忧思。何建明之所以钟情这样的题材,当然不是为了锦上添花,而是期望“精彩吴仁宝”在中国的农村发展中产生一种表率和启示的力量。

    在《精彩吴仁宝》中,一个真实的人物被作者通过他的言行举止、思想精神的生动故事化表现,给人以非常鲜活灵动的深刻印象,如见其面,如闻其声,如在身旁。这是对象本身的魅力使然,也是作家的文学能力的表现。双星辉映,构成一种炫目的灿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