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报告文学论-史的气魄和诗的情思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雷达、丁晓原等评《我的天堂》

    史的气魄和诗的情思

    雷达

    读何建明的新作《我的天堂》感触颇深。这部长达55万字的报告文学堪称鸿篇巨制,从酝酿到采访再到成书,历经三个春秋,内涵丰厚,特色突出,兼具史的气魄和诗的情思。作品通过改革开放30年苏州的巨变和历史性跨越,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全新的苏州,颇有震撼力。

    说真的,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或许还有其他不少人对苏州的传统印象和常规评价。过去一提起苏州总是想到吴侬软语,精巧园林,小桥流水,湖光山色,想到的是一个婉约的阴柔的苏州;如果以为迄今为止这便是苏州的真面目,那只能说明其认识还停留在“昨天”,还停在老版本的教科书上,是大错而特错了。何建明所塑造的,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大舞台上横空出世的一个新崭崭的苏州。它是当今中国的一个缩影。从一系列神话般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无限的生机和希望,看到一个崛起大国的辉煌前景。

    还是让我们聚焦于作品,走进作者笔下的苏州吧。苏州是个地级市,共辖昆山、太仓、常熟、吴江、张家港五地。在过去的悠悠岁月里,苏州地区没什么耀眼的光环,现代工业基础薄弱,农村经济一度凋敝,发展步子极缓慢,多数农民过着“陈奂生”式的窘迫生活。那么今天呢,不妨选择作品里的几则材料说话:

    ——苏州2008年GDP是1978年的45倍(同期全国为15倍),这就是说,现在的苏州相当于30年前的45个苏州。

    ——苏州工业园区,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创建的具有国际水平的高科技工业园区,面积仅70多平方公里,人称新苏州,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走在这里,如置身风光旖旎的花园,可是谁能想象,这方寸之地竟然每天实现2.7亿元的GDP,创造着每天1个亿的财政收入。

    ——苏州所辖昆山县,原是最贫困的“小八子”,现在远近闻名,国人皆知,成为全国2000多个县中的“百强之首”。而苏州所辖五个县级市也一直处在全国前十名。65万人,927平方公里的小小昆山,每年的财政收入202亿左右,相当于西部某些省的全年收入。

    我之所以看重并引述这些数据,实在是因为它太神奇了,太有说服力了。它从总体实力、高精程度、脱贫致富的速度、国际影响力等层面上,作出了对“苏州神话”最权威的诠注,枯燥数字的后面有着无数感人的事迹和人物传奇,能让人看得热血奔涌,拍案惊奇。

    “苏州神话”的涌现,说到底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人民用勤劳与智慧,乃至用热血打拼出来的硕果,它再一次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长期摸索、痛苦徘徊、付出了惨重代价后,中华民族做出的唯一正确的抉择!最大的进步是人的解放,是把人从有形无形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唯其如此,看似平凡的小人物就有可能变成大写的人,书写出全新的历史。这本书,表面上讲的是苏州的腾飞,骨子里讲的则是人的蜕变和人的奇迹。万千普通苏州人的传奇汇聚成了一大部苏州城市的传奇。

    所以,《我的天堂》的成功之处尤其在于,它不是大事记,它提供了一个阵容强大的人物谱系,描绘了不少栩栩如生的创业者形象。相信读者对高德正、章新胜、王金华、吴克铨、秦振华这些领头人、闯将印象会很深刻,为他们敢为天下先的气概所折服。书中,企业界成功人士也是大放异彩,如小裁缝出身的高德康,硬把波司登打造成享誉全球的名牌;小绣娘钱月宝创造的“梦兰”已成为驰名全国的床上用品;令人称奇的还有沈文荣等人,或为修地球的农夫,或为默默无闻的小后生,但终于成为“钢铁大王”。

    《我的天堂》的作者何建明是苏州人,他写的是故乡,自有一股浓郁的乡情,这成为贯穿全书、荡气回肠的情感激流,不断拨动读者的心弦。如果没有这种诗化的情思,这本书的感染力必会大打折扣。作者对故乡的历史传说谙熟,对青少年时代的往事铭记在心,对今昔变化由衷地喜悦和陶醉,总之,他把自己作为苏州人“摆进去”了,使此书更具感染力。

    国家叙事中的史诗建构

    丁晓原

    《我的天堂》是一部涉及国家发展进程的具有历史厚度与分量,同时也有诗的灵动与优美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报告的是“天堂”苏州改革开放三十年“神话”一般的巨变。就题材的类型而言,属于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书写”的一种。这种书写自2008年以来已有大量的作品刊布。何建明自己就出版了长篇《破天荒》和《台州农民革命风暴》,其他影响较大的作品有吕雷、赵洪的《国运——南方记事》、李春雷的《木棉花开》等。《我的天堂》与这些早先出版的作品相比,显示着许多殊异。它既不同于《破天荒》《台州农民革命风暴》,基于事件中心对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史实进行追本溯源式的打捞还原,也不同于《木棉花开》,就一个人与一段历史的关联作深度叙写,而且与《国运——南方记事》的政治大叙事也不同型。《我的天堂》的特异,最根本的在于书写对象的独具价值。“天堂”意谓人类理想之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意义由此可见。在我看来,“天堂”的本旨可表征为有关人类生活理想诸要素的和谐相生,具体而言就是宜于人居的经济文化生态协调共构。正是在这里,苏州可以享有人间“天堂”的美誉。但在何建明笔下,苏州作为“天堂”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小桥流水人家,诗情画意闲趣,而是一个“让世界阅读了一个古老民族坚守家园与渴望通达的岁月痕迹”“让人类懂得了向往与追求的遐想之美和智慧创造辉煌的现实之美”的现代东方水城与人间天堂。在这里,“古典园林的精巧与小桥流水的仙境映射出历史和现代的深刻与朴素”,“艳丽的双面绣和舞动的檀香扇伴着悠扬娇柔的评弹,歌唱着融和与致远”。何建明以一种写实而又充满诗情的笔调,叙写了新时期、新世纪“天堂”苏州多义复指和谐的美好景象。可以说,“天堂”苏州是中国特色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象和符码。在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我的天堂》的取事和立意,显示出特别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三十年,而苏州是以自己的方式展开并演绎这一时代主题的。何建明叙写苏州三十年改革开放发展史,从对苏州的观察和把握中,设计史诗叙事的构架。《我的天堂》主体部分应为“人间天堂”史三部曲,即“异军突起”篇、“园区革命”篇和“五虎争雄”篇。“异军突起”写的是“苏南模式”乡镇企业崛起的历史,这是“新天堂”苏州建设的重要奠基。作者不是坐井观天地言说苏州人创业的历史,而是将它与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小康”理论构想的提出关联了起来。“‘苏’是邓小平梦中的‘小康’”,这种关联既是史实的再现,同时也突出了当代苏州人特殊的历史贡献。“园区革命”则着重描述了苏州西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东园(中新合作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西区、东园的建设促成了苏州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和品质的提升,为苏州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苏州下辖的昆山、张家港、常熟、吴江、太仓整体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前列,这有力地支撑了苏州经济的走强走高,也为“新天堂”苏州增添了发展的活力。“五虎争雄”就是苏州“五子登科”的大特写。报告文学是非虚构文体,作者选择的眼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价值。何建明选择“天堂”苏州三十年发展史作为报告对象,这“一度选择”(写作对象的选择)奠定了《我的天堂》总体价值生成的基础,而由上述“三部曲”的叙写可见,作者从对象的丰富存在中所作的“二度选择”(写作重点的选择),则具体地反映了苏州有别于他者的富有个性与特色的形象,使苏州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苏州。很明显何建明着力所写的是苏州的经济,但《我的天堂》并不是一部经济史。作者将苏州的经济与苏州的文化结合起来写作,这不仅体现在“‘苏’是涂金的中国”、“人间天堂”史第四部“苏州人的哲学”等直接写到苏州历史文化的篇章里,而且也贯穿在作品全部的言说中。作者从“干将剑”、丝绸、水城等抽绎出苏州文化的个性:“铸剑与丝织,这一硬一软,成就了吴国的霸业,也孕育了这个地区的文化与民风的精髓。今天的苏州人不也是靠这干事的硬气和成事的和气开创了新的历史辉煌和伟大纪元吗?”“钢的坚硬与水的柔性,是苏州人的性格,是苏州昨天和今天的全部内涵所外溢的最简单而形象的表达形态。这二者写就了苏州的历史。”这里作者对苏州文化的认知虽然不乏文学家个人的感受与想象,但苏州的文化精神大致正体现在这样的表述中。而由苏州文化孕育的“苏州性格”,深刻地烙在苏州创业者的心魂之中,并且在何建明《我的天堂》的叙写中可触可感。

    《我的天堂》相比于何建明其他关于国家叙事的作品,其个人性是极为突出的。作者在新苏州“天堂”前以“我的”加以定语,可见其情感的取向与强度。这在我们看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苏州是作者“我的故乡,我的亲人,我的生命,我的诗赋”。一般来说,报告文学是一种公共性写作,作者的个人性更多地体现为写作的个人风格,而不是在内容上刻意地植入。但《我的天堂》具有较多的个人内容,如序篇第三章“‘苏’是一对父子之间的生命传承”。这样的内容配置,在国家叙事的总体框架中并没有显得突兀,相反这种软性的侧笔,既烘托了“天堂”苏州的独特魅力,又使作品产生特殊的感人至深的情感力量,而这也是史诗性的书写应该具有的要素。

    坚守与渴望的岁月纪实

    田珍颖

    《我的天堂》沉甸甸地书写了古城苏州的古往今来,尤其是对近年来步伐铿锵之纪实,让我们见识了苏州人“钢的坚硬与水的柔性”。掩卷品味,感慨万端。探究全书的脉络,有三点值得成文列举:

    一是多学科知识的自如运用,增加了作品主题的丰厚性。何建明提倡报告文学作家的学者化。这一主张对建设思想性为主体的报告文学的独立品格颇为有益。恩格斯在论述“戏剧的未来”时,明确为“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这一论断,特别适用于报告文学的当今与未来。由此看来,使作品的主题得以最佳的表现,当是报告文学创作的第一要务。在本书中,努力用学者的思维强化主题,是作者努力实践的重要方面。

    广阔的历史学的视角,从开篇贯穿至结尾,并由历史的铺展加入了地理、天文、人文及民俗等文化的笔墨,其汇合之势如苏州之水滔滔流来,让你眼见了“苏”之金、“苏”之理想和向往。从古至今一路走来,今天苏州的盛极当代,原本是历史和时代发展的结果。这种以史为叙述之道的写法,在全书几乎每写一地均有涉及。史不仅是背景,而且成为事端发展之源头,读来拓宽了眼界,又理解了现实中那如何仍为“天堂”的苏州。

    思辨的表现,当在作者对政治、经济及社会学等各项学科的涉猎中。作者不规避这些非形象化的理性因素,直接出面论断。比如:在论及“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的形式定性与实质时,作者引用亚当·斯密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又以苏联解体中计划经济的弊端为对比,明确地指出:苏南乡镇企业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纠正和调整计划经济的那种僵化、单一和命令式的经济形态,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接着,作者以“放栏的猪崽养不大”的朴素比喻,指出了乡镇企业的局限和趋向化,从而为乡镇企业作实质剖析并定性。另外,如作者对江浪文化的解读,对“中国是个讲政治的国度”及“实力与权威”等论述,不仅直面社会,而且颇有见地。

    这样的理论,在文中见于一二段落之长,也见于寥寥几句之短,语句之平实,让深奥的道理浅出于文,不执拗、不游离,却是主题的坚实支持。

    在这部作品中,对各学科的知识的涉及皆为我用。以上列举仅为说明之例证。那些民俗学、产业发展的自然科学、文学同门中的诗词歌赋、艺术大类中的绘画、戏曲,以及建筑学等,都在作者笔触所及之内。它们融会贯通于思想性的大包容之中,其丰富、其厚实、其多元、其深刻,当是阅读中可以认同的。

    二是众多人物形象的文学表述,使作品如画廊般多姿多彩。难以数计的众多人物形象是作品的血肉。他们的依次出场及不断地纵横交错,形成一股历史江河的洪流,使这部题材重大的报告文学显出它的宏大及深远。

    作者笔下的人物,是由时代生活和历史本质所衍生,而同时,他们又富有独特的个性,他们的名字与他们创造的特别事件是紧紧联在一起的,比如:当年的县委书记高德正,他在大会上高喊“社队工业不姓资,治穷致富才姓社”,曾使多少人热血沸腾,而他提出的“牛鼻子经济”是怎样地让水乡人走向了世界;小裁缝高德康创造世界名牌“波司登”;从未坐过电梯的农民郁全和,却为上海人制造了电梯导轨,把处在江边的小村“借船出海”地引上了富裕之路;没钱也要修路的杜根根,一条路建出了“工业城”,李桥村的经济生命线从此血脉畅通;吴栋材是大开大阖的钢铁大户,一个贫穷的永联村从此钱生钱长,富裕之树常青;“张家港精神”使秦振华满身传奇,解读经济实力的哲学思想使他将一个名次靠后的小城市带动得风生水起,而继他发展的沈文荣,更以“王者之气”让小小张家港的钢铁产业名列全国第二,他收买搬迁德国钢铁厂的冲天豪气,使这个本是双脚泥土的农民成为举世瞩目的热点人物……众多的人物,我们无法在篇幅的限定内一一列举,但他们确实个个光芒四射。当他们从各自的土地上顶天立地地站立起来、使全社会震惊并目不暇接时,一个叫作“苏南模式”的学术性概括,将各路英雄聚成一个“群像”——这是一个在经济大潮中不畏风浪、立于潮头的队伍。

    顺着作者的笔触,我们开始了解他们自古至今积累的内里。从“闷头大发财”的集体理念,到智慧地破除桎梏,迈开双脚,走自己的路,他们柔而韧的筋骨是水乡滋养的。而柔韧之中,裹缠了一种深刻的传统文化——顺势而应变。由人物形象的认识,我们追想到这些形象上所浸染的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何建明已注意到文化的阐释与我们民族立于世界之林的关联。在书的扉页上,作者题言的第一句话就是:“让世界阅读了一个古老民族坚守家园与渴望通达的岁月痕迹。”这是本书笔触达及的终点,也是本书中苏州人群像巍然矗立的意义所在。

    三是作家激荡的赤子情怀,是全书的诗意抒情。这部以思想性取胜的报告文学,由于作家演化为赤子形象,那情怀的激荡,使作品始终浸润在诗意的抒情之中。情在作者的笔尖,如欲滴之水。他可以大笔一挥,写千年万年前水乡泽国的苍茫大气;他又可以在白居易的“水天向晚碧沉沉”的美文之外,写水城“湖”“荡”“漾”有所区别的美景;他写吴江,从名镇同里开笔,连排15处有古代扎营定邦色彩的地名,又列举太湖之滨17处重镇古村,一气呵成,虽不附加华丽之词,却以其中的气势使你浮想联翩,并感受到作者为故乡而自豪。

    他在叙事中,常用“我故乡”“我们苏州”的第一人称,取代了本应第三人称的叙事主体,把他的故乡赤子的视角转移给你,让你在他的赤子盛情之中,体味他写的事件,和他奉献给故乡的不尽情意。

    就此停笔,把太多的感慨留给再阅读的愉悦。但,不禁遐想,苏州仍在一日千里,有一天,它会让我们在听到它踏踏前行的脚步声时,只看到它的背影。那时,何建明将怎样起笔开篇,续写苏州的新辉煌!

    人间是如何连接了天堂的

    李炳银

    早几年就听说何建明要写一部有关他的故乡苏州改革开放发展史的报告文学。

    可是,此后在看到何建明报告1978年“首次引进西方石油公司进驻我国海域合作开采石油”的重大艰难改革决策,并在当时引发激烈争论的《破天荒》,看到他历史地追踪浙江台州的农民在安徽小岗村的农民之前已经开始分田承包、自动变更土地经营自主权利的《台州农民革命风暴》,报告重庆建市十年内巨大变化的《国色重庆》,报告广东东莞三十年历史发展道路的《东方光芒》和报告有关汶川大地震内容的《生命第一》等不少作品时,却总不见有关苏州的作品露面。因为,我已经从新闻和其他渠道知道苏州在改革开放之后所发挥的带头示范作用,知道这块土地表现出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知道何建明本人和这块土地之间的密切联系,所以,就一直对他报告苏州的作品有所期待!

    如今,当这部计约50万字的《我的天堂》来到我手上,我的喜悦和期待到来的时候,何建明的承诺和认真的用心行为,还真的使我有些感动。《我的天堂》密集而动情地传递报告了苏州改革开放以来的深刻变化,文学地表现了苏州人在现代生活中勇于革新创造的精神和聪明务实的性格力量,是现实苏州的很好的文学读本。苏州是一座古老美丽的江南名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样的传说和概念在人们的心里已经生成很久。但是,过去人们在感受苏州的时候,往往是从历史文化和山水园林这些方面出发的。所以,苏州给人的时常是古旧闲适的印象。但是,在《我的天堂》里,苏州古老闲适的风韵依然存在,但它在改革开放年月所焕发出来的巨大热情和创造能量却会给人一种更强更新的冲击和印象。因此,《我的天堂》既是对古老闲适的苏州的回眸,更是对新苏州发生改变内情的追踪和探寻,是可以提供人们通过文学的渠道走进“天堂”苏州的很好门径。

    历史的苏州很精彩,现实的苏州更可爱,这是我阅读何建明《我的天堂》之后的直观感受。苏州的存在和传说已经因为历史而被记录,但苏州现实的精彩可爱却需要像何建明这样的真实书写和记载。所以,何建明将自己的作品看成是“人间天堂”史式的写作,是对现实人间“苏州人”伟大创造作为的描述。作者用一个“序篇”和四个“人间天堂史部”共计26章的宏大结构篇幅,分别叙述了苏州的历史、乡镇企业、园区革命、地方争雄和苏州人哲学等方面表现出的奇才异智、个性作为和辉煌成就,可谓大气磅礴、逶迤多姿。正是这个现实描述的视角和不无深入理性的审视,使得曾经以为了解苏州的我们感到了新颖、感到了陌生、感到了震撼。例如,不知有多少人知道,正是1983年邓小平的苏州之行,肯定了苏州积极发展社队、乡镇企业的道路,从苏州经济发展的速度意识到至20世纪末实现国民经济总产值“翻两番”、实现“小康”的可能性,也是因为邓小平的这次苏州之行,苏州的人们迅速地摆脱了在思想观念、生产行为方式方面的错误和习惯束缚,很快地转向有关经济体制改革,一心一意积极发展经济的稳定环境,在“苏州模式”的引导下,出现了新的天堂的伟大建设活动,续写了历史的精彩。

    何建明知道,报告文学是一种不尚空谈虚浮的文体,真实的事实具有足够的感动和启发读者的力量。在进入现实苏州的历史叙述之后,何建明自然更多地展开了对于事实的描述,注重在事实中对于人的精神、智慧和情感内容的表现:像高德康这个常熟县曾经的乡村“小裁缝”,在不长的时间内,成功地创造出“波司登”这样几乎可以媲美“皮尔·卡丹”的名牌服装;像沙洲县长江村的郁全和从带领村民开办社队企业,再“借梯上楼,借资生财,借船出海,借腹生子”,后发展成为规模很大的“长江润发集团”;像常熟的李桥村书记杜根根不顾一些人坚决反对,立志修一条连接县城的公路,在改变了村子的偏僻地位状况之后,迅速引资办厂,后来竟然在这个当年不起眼的地方办起了“申大工业开发区”等。通过对这些故事的描述,何建明将改革开放的政策和基层人们伟大神奇的创造精神作了真实动人的报告,读来使人感慨良多。使你不得不信,真正的伟力时常是来自民间的力量。

    苏州和新加坡政府合作创建“苏州工业园区”,无疑是《我的天堂》中的重要和华彩乐章。这种独特的创意、合作的复杂艰难、经营理念和行动方式的沟通与改变等许多内容,使人在读何建明的报告文学时有一种经历运筹帷幄、决战沙场、应对四方、全军获胜的快感。而像王敏生、章新胜、吴克铨、王金华等这些直接的主事者,他们所表现出的统帅智谋和果断应变才能,其坚毅的性格和动人的形象更是让人记忆深刻。为了吸引200亿美元的投资,苏州在金鸡湖地区新辟地界。可是,根据新加坡方面的要求,要在一两个月内,将70多平方公里内的地质情况搞清楚,为了要能够预防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还要求必须将这70平方公里的低洼地、烂河塘和大大小小的湖泊土地加高一米,基础设施达到“九通一平”(即道路、供电、供水、排水、排污、燃气、供热、通信、有线电视的全通和土地平整),这让苏州的人们感到了现代化管理的严格和冷峻。在这个具有世界性的经济文化创意付诸实施的时候,苏州人迎来了机会和考验。苏州人用坚定的承当和壮伟的劳动,用吴克铨的话说:以“四桶”(一只盛汤的桶、一只盛饭的桶、一只装菜的桶和整天在外劳作被太阳晒得黑乎乎的人肉桶)起家,艰苦鏖战,适时满足了新方的要求。再经过迅速的引资、办厂,吸引世界许多先进企业进驻。现在,这里已经是现代化的企业隐身其中的清水环绕、烟桃雨柳、名贵花木遍布的四野。在这样仙境般的地方,每天竟然实现2.7亿元CDP,创造1亿元的财政收入。这是新苏州给人的新感受和新概念。是的,苏州已经不仅是过去的历史和山水园林的苏州,如今的苏州是现代、美丽、宜居、高产的苏州。苏州确如何建明所说,是“我的、你的、我们的——苏州”,是中国的一张打眼的名片。创造是一种美丽,何建明用这样动人的事实很好地热情演绎了苏州。

    当然,苏州人演绎新美丽的地方不光在“苏州工业园区”,在昆山、在张家港、在常熟、在吴江、在太仓,都是改革之花盛开,“五虎争雄”正烈。我实在无法将何建明报告的苏州人的精彩故事全都传递给读者。可是,苏州人在新的时代和改革开放的岁月所表现的探索精神、开拓行为、坚韧智慧的性格、勤于吸收改变的态度、敢于创造的自觉等很多方面,人们也许只有在何建明的作品中才能够充分感觉到。何建明将苏州人的性格总结为“圆融、包容”,并引申解释为“看似静境、貌似保守的精神形态,其实骨子里是一种强烈而炽热的追求、向上、发力和最终为了成功的彻底张扬与燃烧”。何建明的作品用数以百计的人物作为和动人的辉煌成功故事,很好地诠释了苏州人的这种性格,透射出深刻的理性精神。如今苏州人和一城三体(即原有的古城和以高新区为中心的“新苏州”、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中心的“洋苏州”)的美妙表现,每天都在内化和外现着迷人的变化,在上演着“人间天堂”的新剧,岂不令人神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