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报告文学论-什么是忠诚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王巨才评《忠诚与背叛》

    在当代中国,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江姐、许云峰。20世纪60年代,一部《红岩》及随后改编的戏剧、电影,让这些英雄家喻户晓。半个世纪以来,围绕这部小说发掘史实、考证背景的回忆或研究文章连篇累牍,形成独特、耐人寻味的现象。

    正是在这种情境下,由何建明、厉华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应运而生。这部作品写作历时5年,架构宏大,内容丰富,文笔流畅,是一部思想性、可读性上乘的厚重之作。如果说,《红岩》是作家在特殊年代遵循既有文学观念和创作规律,将重庆解放前夕先烈事迹典型化了地艺术再现,那么《忠诚与背叛》则突破时代和艺术的局限,以更加客观的目光,重新审视并实事求是地还原了那场斗争,是对“红岩故事”题材上的拓展和主题上的升华。

    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主要着力点在于对“忠诚”与“背叛”这两种思想表现、政治作为的辨析与思考。不难发现,在那些夹叙夹议、情感凝重的文字中,作者总是不时地发出这样的叩问:为什么像重庆这样经过长期努力建立起来的党组织,在敌人的进攻面前会受到如此严重破坏;为什么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江竹筠、陈然这样的党员能够坚强不屈;为什么刘国定、冉益智等投机分子能混入党内,一路攀升……很显然,所有这些正是作者给自己、给读者提出的严肃课题。这些问题,看似高蹈,却非常现实。正如书中写到的,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政权以后,红岩历史上那些惨痛的事件也许不会重演,但复杂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各种预想不到的风险与挑战,都将对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纯洁性,对每个党员的信念和世界观,构成长期的严峻的考验。能够郑重提出并论证这个问题,也许正是这部作品的思想价值所在。

    在我看来,这本书关于“究竟什么是忠诚”的解读,深入肌里,别有新意。这种解读,体现在对历史的严谨淘洗,渗透在反思与前瞻的字里行间,论说有力,令人信服。它告诉人们:作为一名党员,生死关头为了党的利益毫不动摇、慷慨赴难是忠诚;日常岗位上为实现党的任务不避艰险、无私奉献也是忠诚。但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忠诚,就是要关心党的建设,关注事业成败,为党的前途竭诚尽力。这种在作者看来更可贵、更感人的忠诚,同样可以从那些身陷魔窟的共产党人在最后关头的所思所为中感悟到。今天,当我们知道了那份《关于重庆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特别是包括“防止领导成员的腐化”“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锻炼”“严格整党整风”等在内的8条建议时,能不让我们对先烈们的卓识远见由衷敬佩吗?时间过去60多年,这些振聋发聩的忠告仍有如此强烈的现实性。

    (发表于《人民日报》2011年7月26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