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报告文学论-跨越灾难 超越自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翟泰丰评《生命第一》

    《生命第一》是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又一部撼动读者心弦的大作,入笔于汶川大地震之后的三个忌日,让我们随着他饱蘸血与泪的笔墨,又一次走进汶川、北川、德阳……遍地祭奠人群的泪河,隐隐中可见星空里、坟碑前的缕缕烛光,忽隐忽现蠕动的人群,悲恸的哭声摇撼九天……冥冥中似可听到数以万计的亡灵在孤寂中的哭泣,泪水倾作漫天飞雨,伴着亲人同洗故里……我们的心再一次感受撕裂的痛,站在这泪雨中,我们和作家的心灵同震颤,泪水同流。

    读《生命第一》这部书,我们又一次走进了汶川大地震的生命之痛,来到了难禁的泪水之河,然而我们在作家笔下嗅到了生命永存的深层哲理。他让我们看到的似乎不仅仅是那一幅又一幅死亡悲恸的挽幅,也不尽然是百万大军舍身抢救生命、人性战斗的画面,不再只见人们的泪水,而更重要的是把笔墨洒向了这挽幅、泪水后面的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包括告别了我们的亡灵)。作品让我们看到人在山崩地裂、血染江河、一片瓦砾、万般恐怖中,人在突如其来的大自然怒气的冲击中,人们在哭泣的悲恸中,面对生与死、情与爱、别离与团聚的境遇,升华着自己的人生境界,冷静面对发怒的大自然,走出困惑,探觅宇宙的奥秘,开辟人的自我超越的新境界。

    读《生命第一》这部书,我们领悟到了作家对人的生命崇高的审美观照,歌颂人本关怀,张扬生命高尚的创作视野。在他全书最后一页,深刻而富有哲理地宣告:“高尚的生命是永远不会灭亡的。”因为这个高尚源于人们在大悲大恸之后一种精神境界的升华。这种精神境界是在地动山摇中升华的,这精神境界的升华化为灾难中的人们舍弃小我、拥抱大我的人间大爱,这精神的升华化为一种无坚不摧的意志,让人们勇气倍增,更加坚强与无畏。

    读《生命第一》这部书,还让我们感悟到作家在大灾面前,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进行的深沉的审美思考。作家在作品中多次、多处告诫我们,人在山崩地裂面前是脆弱的,人在暴风雨般的飞沙走石面前,只能是殉葬者。房屋倒塌了,桥梁扭曲了,地壳滚动,潺潺溪流变作万丈飞瀑,一切自然美景转瞬即逝。美好化作灾难,城市化作瓦砾……处处是废墟、死寂、哭泣……此时此景,人与自然是如此惨烈地对立着。作家以理性的审美观照寻觅生命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在人文与自然迥异的价值取向之间,笔触走进人的灵魂,召唤人文的超越,探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只要人还在,就没有翻不过去的坎。”作家告诉人们这既是人高尚灵魂的超越,又是人在山塌地陷面前的无奈,这个“坎”就是人与自然之间迥异的价值对立。“只要人还在”,人就会坚持自己的价值追求,面对这场灾难超越原有的自己,跨过这个“坎”,寻得又一次“天人合一”的新统一,相对脆弱的人,就会坚强起来。这就是作家在理性的审美观照中,给人们以哲理深度的启迪。

    读何建明的报告文学著作,人们总是会被他作品瑰丽的艺术魅力所吸引。报告文学既有新闻报告的真实,又有文学审美艺术的跃动,让生命在艺术的跃动中,体悟人的精神高度,寻求人的生活意义与价值。真实的、理性的审美境界,正是何建明《生命第一》这部报告文学强烈的时代意义和艺术价值。

    何建明选择三个忌日,三进四川省汶川大地震地区:

    公元2008年5月12日后的第七天,即七天的第一个忌日;

    公元2008年5月12日后的七七四十九天,即“七七”的第二个忌日;

    公元2008年5月12日后的一百天,即百日忌日。

    这是全国人民难忘的忌日。

    这是汶川大地震8万遇难亡灵永存人们心中的忌日。

    这忌日汇集着13亿人的泪河,那是中华民族永远难忘的生命之痛!

    莫让地下亡灵孤寂,活着的人依然在心颤。

    要让活着的人更坚强,生活更绚丽。

    这就是何建明三个忌日三次走进汶川地震灾区的现实意义。

    何建明的《生命第一》这部报告文学,在用心灵和血泪记述着死亡,然而他更多的是在这血的记述中沉思生命的意义。

    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最少有三点:

    一、哲学的审美视野

    作家在第一章《都江堰:生命之痛》的开篇就告诉人们:“不记述生命之苦……就不知道人类从动物世界走向文明历程的每一步痛苦与辉煌。”他以哲学的审美视野告诉人们,“死亡是每一个人的必然经历”。人生是有限的存在,因此人生的价值在于寻求生命的意义。于是作者颂扬了龙门镇宝山村73岁老书记贾正方,他虽然双目失明,但能感受到地动山摇中呛人的灰尘,能听到撕心的房屋倒塌声,揪心的哭爹叫娘、呼儿喊女的悲痛声,他能摸到黏糊糊的血迹,这一切让那双干枯的眼窝淌下不尽的泪水……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老人让这个小村寨建起旅游产业和17座水电站,总产值40多亿,成立了宝山集团,走上了一条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创业之路。让乡亲们从两角五分的日收入,跨进年收入超万元的富裕户。瞬间的天塌地裂,让几十年的心血化为泡影,伤亡百余人。然而这个小山村,却依然有两千多村民守候在他们的老书记身旁,守着“宝山精神”,这就是贾正方人生意义的最好证明,这就是这个小山村人的精神之崇高。于是,作家的笔触走进了贾正方的精神世界,听到了“一干就是四十年的脚步声”,探寻他的人生价值。

    二、对崇高人性的审美观照

    作家在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中,以动人的笔墨,走进了生命撕裂之恸的人性观照之中。汶川、北川……毛骨悚然的地下闷雷,在一两分钟之内,山崩地陷迅即吞噬了偌大的城市、乡镇、村庄,一切都遭到了惨烈的毁灭。然而所有活着的县、乡、镇各级干部,共产党员和志愿者立即集合在一起,无一不是舍弃自家,舍身抢救生命。在北川两千多名埋在废墟中的生命被抢救出来的时候,县长的妻儿却死在废墟下;还有多少县、乡、镇干部的年迈老人和妻儿仍然埋在废墟里……此后,几十万大军,数十万白衣战士,陆、海、空大抢救的动人事例,更是撼人心弦,数万人获得新生,无数生还者的家属跪地拜谢人民解放军和白衣战士……面对这样的死亡大抢救,作家以灼热的情感,走进人性与人权的审美观照,以激昂的文字宣告:西方那些所谓的人权主义者,根本不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根本不懂这里人们的生命意识的崇高,根本不懂这里何以蕴蓄着珍惜生命行动的巨大能量。以人为本、生命第一,舍己为人、抢救生命,正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崇高的人性所在。

    三、审视人的生命与尊严

    作家对于生命的赞颂,贯穿于全书的始终。汶川大地震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感动、痛苦、悲恸、沉寂的历史记忆,作家以精彩的文字宣告:“这是活着的人与死去的人之间的一次灵魂与肉体的告别与重合,它因此变得如此壮烈与壮丽。”人的生命意义在于使精神世界的自我升华,获得人生的尊严。人活着需要尊严,人死去同样需要活着的人尊重他们留下的精神,安抚他们的亡灵,这是活着的人对死去亡灵的尊重。作家在这里以大量笔墨,向我们展示了对死者特别是对残缺断体、断肢者整容、清洗、消毒、登记、拍照,家属领认、告别,直至最终入殓的过程,展示了中国人对逝者尊严的敬重。作家在这里又一次向西方所谓人权主义者宣告,中国人对生命尊严的尊重,既是历史的传统,又是中国共产党人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辉煌。

    何建明在报告文学领域创作成果辉煌。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笔触豪放,情感激昂,给人以气吞山河之感;同时,他又善于以细腻的文笔作富于诗意的吟咏,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生命第一》是突显哲理审美的一部上佳之作,给人以精神的启迪、哲理的昭示。我读他这部作品,似是同他一道在血中探觅人生,走进了人生哲理的深处。

    (2009年4月30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