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报告文学论-为高贵者立传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读《袁隆平传》

    中国人对袁隆平的感情是出于对粮食的感情,中国人对粮食的感情便是对自己生命的感情,所以我估计,现在的中国人对于袁隆平都是有着深厚的感情的。

    袁隆平的伟大就在此,人人敬重和敬仰他,因为他给予了我们中国太多,给予了我们人民太多。为这样的人立传,自然是作家的天职、文学的责任、历史的使命。

    “既然地球上最高贵的生命总是人的生命,因此那些有关人的生平的文学必然是最高贵的文学。既然个别人的生平必然总是具有不属于任何人类团体的独特性和趣味性,因此传记必然总是具有任何其他种类的历史无可匹敌的魅力。”英国学者菲力普斯·布鲁克斯在1886年论述传记文学时如此说。不难看出,为那些“个别独特人”的生平作传,是一种具有特殊魅力的“高贵文学”。

    其实,真正高贵的是传记的对象——那些具有超越一般人的“个别人”,他们的生命事实就是与众不同,异常高贵,值得人们敬仰。比如拿破仑、普希金、爱因斯坦,比如孔子、孙中山、毛泽东等,他们像闪烁光芒的星辰一直在温暖我们的理想与精神。这样的人身上所具备的无可匹敌的魅力,总是在鼓舞和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而就在我们眼前的那些“个别人”,其实对我们的影响可能更大。比如,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吃饭问题是第一位的大问题,谁能解决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谁就是最伟大和最了不起的人。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几乎都围绕着一个“吃饭”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想得最多的事也是如何解决几亿百姓的吃饭问题。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里,中央无数个“一号文件”也是为了解决与“吃饭”相关的问题。可见,“吃饭问题”多么重要。对中国如此,对世界也是如此。我记得自己小时候,因为没有饭吃而常感饥饿。在我能够劳动的时候,为了多打粮,全国“农业学大寨”,把那些本来覆盖在山上地上的树木都砍了,变成了“梯田”、稻田,以至于今天我们不得不饱受环境污染之苦。然而,现在我们似乎不用为粮食发愁了,因为有一个人做出了伟大贡献,他因此也在我们中国人心目中成为了与大科学家钱学森一样特别受到尊敬的人,他便是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

    现在,我的手上就有一本《袁隆平传》。读着它,我很激动也很感动,因为袁隆平这个人是我们特别尊敬的当代伟人——一个平民式的伟人,知识分子中的伟人,父亲一般亲近的伟人。

    我知道,有关袁隆平的“传记”和书籍已经不少了,但现在我手上的这本很特别,也很正式、很庄重。作者是70余岁的老学者、老教授、老作家郭久麟。

    真正的传记,是从人类纪念前辈、怀念英雄、实现自我的天性中产生的最古老的文体之一,它是人类用笔为自己建造的辉煌纪念碑。这话是《袁隆平传》作者郭久麟说的,是他的学术专著《传记文学写作与鉴赏》一书的第一句话。郭久麟是中国当代集传记文学创作与研究于一身的为数不多的几位有影响有成就的专家之一。他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致力于传记文学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著有十余部颇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和传记作品。

    这是一次具有学习意义的阅读旅程——对我所敬仰的袁隆平先生的生平,它让我领略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不懈追求与崇高的精神境界;对我所尊重的郭久麟,有关传记文学的理论与学识及对他个人的创作实践,于我也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学习。

    关于袁隆平先生,其实我十几年前到海南三亚为当地写一部书时,就认识并与他面对面聊过。那一次我才知道其实袁隆平先生的事业“大本营”是在那个一年四季如夏的三亚。他的试验田、他的工作室、他发现杂交成功秘密的那棵“野稗”,都在三亚。当时我就有一种冲动:如果有一天为这样的人写一部传记,那将是我的荣幸。这个愿望没有实现。但是,现在机会有了:我们的同行、传记文学作家郭久麟写出了《袁隆平传》,我由衷地感到像自己创作出了这部传记一样兴奋。

    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等于没有生命。生命很可贵,必须靠粮食。袁隆平靠个人的科学天分与奋斗精神,靠他的团队力量,给予了我们无数生命得以生存的可能,还有比这更伟大的?

    为这样的人立传,自然是作家的天职、文学的责任、历史的使命。郭久麟以他70有余的高龄完成了如此一部巨著和对一位当代大科学家的激情抒写,我认为是件特别有意义的事。首先,它的意义在于为袁隆平这样的人写传,传扬的是一种中华民族精神,这种精神饱含了对国家、对人民和对自己的深厚感情;其次,这种精神里有一个科学家的“中国梦”的强烈色彩,袁隆平追求杂交稻的成功之路,正是这种完美的中国梦的实现过程;更重要的是,袁隆平的人生境界里,包含了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正直、执着、无私、奉公、坦荡、朴实等美德,而这正是“传记文学”所要表现的“最高贵的生命”的光芒之所在。郭久麟选择的立传对象与立意和境界,令人敬佩。

    郭久麟是当代中国传记作家中的老资格、先行者,早在1976年他就开始动笔从事传记创作。40年来,他笔耕不辍,勤奋努力,为周恩来、陈毅、吴玉章、罗世文、柯岩、雁翼、梁上泉、张俊彪等名人名家写过传记。他是大学教授,又致力于传记文学的理论研究,出版过多部传记学术著作。令我敬佩的是,他在古稀之年,不但在袁隆平读小学、中学、大学的第二故乡——重庆——深入调查采访,而且还多次远赴三亚、长沙、安江、德安等地,不辞辛劳,追寻袁隆平学习、工作、生活的足迹,探访袁氏的祖辈与同事,认认真真做好写作前的功课——这一点值得许多年轻传记作家学习。

    文学是人学,写作者的态度决定着作品的高远与质量。郭久麟广泛搜集整理资料,精心构思立意,为《袁隆平传》打好了基石。写一位大家熟悉的科学家并非易事,人人都知道的人物能写出点新鲜东西,能写得真实生动,其实是件非常难的事。然而,郭久麟的《袁隆平传》我看得津津有味,他把袁隆平一生展现得清晰清楚,生动感人。同时,作品把袁隆平的精神世界展现得彻骨彻心、入木三分。尤其让我感兴趣的是,郭久麟的此部传记行文角度很独特,是以对话式的第二人称来叙述袁隆平的人生与经历,读来很新鲜、亲近,又贴切、顺眼、入耳,这是作者的创新,值得我们学习。此外,郭久麟的文笔细腻深入,洋洋洒洒50多万字,把袁隆平一生的东西都“挖”到了极致,这不容易,是高难度。

    作为一个人的传记,就是需要这样丰富的材料和精彩的细节,不然就不是真正的传记。郭久麟在《袁隆平传》中对袁隆平在科学研究中遇到的矛盾冲突、他的爱情婚姻、他到国外推广杂交水稻、他的“禾下乘凉梦”等“凡人琐事”、人情世故,都写得真实细腻,对他遇到的失败挫折并不回避,这也使得传主形象真实亲切,也就更可爱、更可敬了。

    郭久麟有很深的传记理论功底,自然,他“实践”的作品,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了这种理论功底的延伸功力和指导功能。相信读者和我一样会特别喜爱这部《袁隆平传》,因为它较其他一些传记中的袁隆平更真实、更全面、更精彩。

    (发表于《文艺报》2016年8月26日,

    原标题为:郭久麟报告文学《袁隆平传》:为高贵者立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