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报告文学论-历史总是在最精彩处呈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台儿庄涅槃》序

    有些书厚重,是因为它定格在一个特定的重要历史节点上。我手上的这本书,属于这种厚重之书。

    《台儿庄涅槃》讲述的是中国抗战期间的一个大战役——台儿庄战役——以及之后的故事。20世纪的那场触目惊心的日军侵华战争,相信在每个中国人心底都会留下深深的烙印,包括曾经经历过的先辈以及不曾经历的后代。任时光荏苒,中国人民抛不却那段沉痛的记忆。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更是中国成千上万人命运的转折点,几千万中国人民以及军队在战争中遭受损失。

    台儿庄战役历来在抗战史中被称为: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以来,继长城战役、平型关大捷等战役后,中国人民取得的又一次胜利,是抗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也是徐州会战中国人民革命军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虽然是台儿庄“大捷”,但是我方的代价是巨大的。书中这样写道:在1938年春,国民党杂牌军3.6万多将士,在临沂与日本王牌军撕战,消灭日军3000人,牺牲的士兵是两万人;台儿庄大捷历时16天,歼灭日军1万余人,中国参战部队4.6万人,牺牲1.9万余人。台儿庄捷报传开,国民政府和全国各界及海外一片欢腾。但是看到这些死去的将士数字,我的心情是沉重的:在整个抗战过程中,我们的士兵和人民牺牲了太多,我们的胜利来之不易!

    好在台儿庄大捷有效地振奋了国民精神,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这是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的首次败退,在当时其意义非同一般。如此看来,台儿庄战役在整个抗战史中也是有重要地位的,它值得我们好好去研究和记录。目前有关抗战的书很多,但是专门写台儿庄战役的还是少数,写好的就更少了。而这本《台儿庄涅槃》,正是写台儿庄战役的为数不多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它资料翔实,纪事大开大阖,再现将士英勇抗战、共赴国难的画面,又不失情节的细腻性,读来让人荡气回肠,尤其是战争场面,波澜壮阔,惊天动地,异常生动精彩,是难得的文学好叙述!

    对于战争史的描写,可以是多维式的,但把握和展现决定整个战争命运的决策层的风采,毫无疑问是最主要和根本的。徐锦庚做到了这一点。书中很准确地树起了国民党将领李宗仁等人的战时形象,同时又不惜笔墨展现了很少被人所知的共产党人周恩来在台儿庄战役中的重要作用。过去在评价台儿庄大捷时,经常突出的是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形象,却忽略了共产党的作用。台儿庄大捷其实是国共合作抗战的战果。台儿庄战役前,第五战区的司令李宗仁早已谋划在先,当时他正是采纳了周恩来提出的作战方针:“固守据点,各个击破,要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把敌人歼灭在台儿庄。”书中详细描写了周恩来、叶剑英等人向李宗仁提出作战计划的过程,如果不是他们不厌其烦地积极推动,李宗仁也许就与台儿庄的胜果失之交臂了。

    作为一部抗战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台儿庄涅槃》不只拘泥于单纯地描写战争场景本身,而是从中挖掘出战争中的人性与问题,反思战争的前因后果,使得这部书有了较强的艺术延伸力。比如书中讲到的建川博物馆,这是国内目前投资最大、规模最大的民间博物馆,很难想象这个民间投资的博物馆已建成抗战、“红色年代”等25座场馆,占地500多亩,让人不由得对樊建川这个人肃然起敬。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应该时刻记得这些人所做的贡献,它时刻提醒我们不忘过去的惨痛教训。而其中一个场馆就是要兴建汉奸丑态馆,这不得不再次引起我们的兴趣和思考,抗战时期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之多的汉奸?时至今日,汉奸现象国人有无深刻反思过?正如书中樊建川所说的:抗战胜利都70年了,对汉奸没有一个声讨的场所,殊不知日本人打仗用的金银铜铁锡全是在中国拉的,上海、天津等地的税收全给他们充当了军费。一个县里只有几十个日本人,却把整个几万人的县城搞得鸡犬不宁,很多野蛮行径全是有文化和社会关系的中国人帮他们干的。不敢说民族基因里有汉奸文化,但如果历史重演时,这样的汉奸还会像以前一样多吗?我在创作《南京大屠杀全纪实》时,有同样的感受,因而也提出了“中国为什么多汉奸”这样的追问。

    除了整个作战过程的全记述,该书还通过国内外记者的角度来评价台儿庄战役的意义和极大的国内外影响力,同时对台儿庄大捷后蒋介石令人费解地限制台儿庄大战宣传的动机作了分析。书中还提及了除川军和西北军在台儿庄战役中的作用外,一些不为人所知的滇军在战役中的英勇事迹,并记述了张自忠与庞炳勋并肩作战,后来由于价值观、思想境界的不同,而导致的截然相反的结果:前者在战斗中英勇就义,后者由于投机圆滑而苟且偷生……这些细节描写,都显示出作者写这部书时独特细腻的思维视角。

    当然,《台儿庄涅槃》不只讲战役,还有战后发生在这个地方的故事。从“流亡陷孤岛”这一章节中,我们看到了因为战争而使众多亲人两岸分离至今仍相隔天涯的浓浓乡愁。而书中提到的流亡学生,也是那个年代的独特标记,因为战争的缘故,国内千余所学校不得不停办,学生们和民众一样开始了命运的大迁徙。这让我们看到战争对一个民族几代人的影响。“房产变遗产”一章中,讲到如今的革命战区台儿庄已经融入商业化大潮中,台儿庄政府并没有盲目紧跟大肆兴建房地产项目,而是努力把它打造成红色文化产业基地,这也让我们想到当今的红色资源文化的重要性。书中还借用了波兰华沙和苏联斯大林格勒的例子,告诉我们要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台儿庄在战争年代经历过激烈的敌我厮杀,现如今它开始了新一轮的重生。

    这也许正是书名所说的台儿庄的“涅槃”吧!

    回过头来,再来看书中这么一段话:“1917年,日军派出间谍潜入台儿庄,在此生活了半年,把台儿庄的情况摸了个透,连羊肉汤多少钱一碗、热豆腐多少钱一碗、信天主教的人数、信耶稣新教的人数、清真回民有多少、有多少房子多少店铺、商业怎么样,都写得清清楚楚,甚至还有手绘的台儿庄地图”……要知道,这距离1938年日军入侵台儿庄还有20多年。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各地都在举办各种纪念活动,作家们也创作着各式各样的只顾描写战争如何如何精彩的作品。再想想上段让人惊出一身冷汗的话,难道我们不应该从中反思一些问题吗?

    其实,对作家来说,也有一个“涅槃”的过程。锦庚同志是《人民日报》的一名大记者,写报告文学的时间不长,但出手不凡。去年与铁流合作的《中国民办教育调查》获鲁迅文学奖后,又推出《国家记忆》,后者比前者写得还要好!令人振奋。这部作品又是他的一次重要“涅槃”,相信锦庚的创作会增添自己在中国文坛上的分量,我充满信心地期待着。

    (2015年6月16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