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作家不管写什么书,都会泛溢出那种独特的感觉来。但在读女作家王毅这部新作时,我有些调整不了对她的印象了:她或是像一位诗情飘洒的文学家,或又变成理性与逻辑缜密的理论学者……这个人不简单。谓其不简单,是由此得出一个结论:拥有文化理念的企业不论大小将是一个有未来的企业,拥有文学情感的作家无论写什么也都会是一名好的作家。这是我读完这本书后的直观感受。王毅新作写名企DNA,其实就是企业文化,但她所透出来的文学精神似乎更引起我的兴趣,并且从中强烈感受到了经济学中充满了文学DNA。
这是一本管理类著作,作为军旅作家的王毅却写得如此专业严谨,可见下的功夫不一般。企业文化问题是当今企业管理学中的热点,它也更能体现一个企业的软实力。如果把企业比喻成一个人,企业文化更像是人的基因或灵魂,很多企业“壮大如牛”,却熬不过生命周期,有的看似“技不如人”,却效益惊人且持久长存。这就是企业文化的体现,如同存在一种“气”,有“气”才有“力”。身为作家我也常感到,一名优秀作家的风格魅力是独特的,一部优秀作品的字里行间是令人动容的,它和企业文化一样,你可能看不见、摸不着,却是最能体会和感受到的。
不管是使命、责任、忠诚、诚信,还是创新、忧患和慈善,企业的文化理念都是与文学相通的,这些可贵的特质对于一个企业家和一个作家来说同等重要,而且这些甚至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对于企业来讲,一项成熟的技术、一批有能力的职工、一套完整的制度,可能数年就能拥有,并且在短时间内能够使公司业绩“扶摇直上”,而企业文化的建立却很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甚至建立起来后,也不会立刻感受到它的业绩“力量”。但对比那些历史悠久的名企,最终能让它们屹立于竞争之林的,恰恰就是那不“立竿见影”的企业文化。因为技术可以过时,人员可能变动,制度可以落后,但是文化是永存的,是维系企业力量的精神纽带。文化力量可见一斑。
企业如此,文学又何尝不是呢?企业需要创新文化、忧患文化、慈善文化和人本文化,文学更需要创新精神、忧患意识和悲悯情怀。每个事物的成长最怕的就是同质性,文学作品也是一样,如果做不到在求新中发展,无异于“文思枯竭”。对单个作品而言,没创新就只能作为“浩瀚文海”中的一滴水,淹没在潮起潮落中。对整个圈子来说,没创新就意味着文学界的整体低迷,总是出不了精品力作。现在有多少作家如同没有创新的大小企业一样,他们出的作品很多,看似丰富,锦上添花的却不多,最后只能算作文学的陪衬和点缀。
这就告诉作家要有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人最大的失败不在于做了失败的事,而在于他立于此而不知于此。一来对于作家自身,要有危机感,知道在瞬息万变的社会,在百花齐放的时代,我们需要求学习求进步。二来对于作品创作,作家需要懂得忧患国家,需要怀着对社会和人民的悲悯情怀。如同企业的慈善文化,反映着公司的一种利他主义的价值观念,作家的创造亦如此。现在讲求以人为本,作家要用自己的作品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启迪人们的思想。所以一个作家和一个企业家同样需要比一般人更能洞察时代人生百态,洞悉国家社会发展。只有这样的作家,才是坚持以人民为创作中心的好作家,才能写出利国为民、贴近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好作品。文学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讲,与创办企业是共通的。一个作家不摸清文学的规律和文学的本质,怎么可能经营好自己的文学“商情”呢?文学“商情”其实就是它的社会性和传播性。假如一个作家不知道如何通过自己的作品实现社会性和传播性,在今天实在是说不过去的事。然而我们文学界的很多人对此几乎一无所知,这能不影响其作品和文学事业本身的影响力吗?
企业家需要担负使命和责任、忠诚与诚信,因为这是他能做成功一个企业所需的必不可少的品质,而作家的创作同样是在这些品质的承载中实现的。作品从来都不在象牙塔,而是社会生活的衍生和反映。所以作家充当了社会在精神层面的骑兵,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有社会担当。正如有些企业不能成为名企,难怪有些作家只能成为“写作”者,他们缺少对于文学使命和一个作家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担当。创作的过程是一个个体行为,但是创作的全部绝不是一个个人行为。对时代“充耳不闻”,对社会“避而不见”,完全为了一己之利去写一些不痛不痒的“泡沫”之作,既没有体现出作为文学作品的价值,更没有在文化进步和人民情感抒发中有所建树,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所有这些难道不值得文学工作者从企业经济中寻找到一份可以对应和医治自己问题的药方吗?
企业界有句俗话,叫作“干一行爱一行”,简单一句话道出了成功真理:要忠诚。忠诚可以表现在对国家、对党上,也可以表现在做事做人中。作家首先要忠诚于文学,文学是一个能够给人带来精神自由和舒展的东西,它有着属于自己的评判标准和价值。搞文学的人需要生存,但更要坚持文学固有的精神。现在很多搞写作的都称为作家,但其中很多并没有用作家的标准去要求自己。文学“娱乐化”、文学过度“市场化”,这都失去了对于文学的忠诚。作家其次要忠诚于自己,写作要忠诚于自己的内心,不被杂念和诱惑所动摇,这更锤炼一个人。很多人都是没有经得住这样或那样的诱惑,要不然就是失去了自己的底线,为了钱和名去写作,要不然就是经不起外在的干扰,写了愧对自己“本心”的段落或内容。一个作家要成“名”,不仅人要“诚”,作品首先要有“信”,无信作品不立,正所谓要有诚信,这是作家在成长中所必需的珍贵的品质。
可见,很多事物的精神都是互通的,企业和文学也不例外。王毅是一名军旅作家,也写了不少的文学作品,如今又研究了企业管理学,看似“不着边”的两件事,却反映了一个女作家独特的文学感觉和社会情怀。在这部书里,她找到了破解名企的密码,其实也帮助我们寻找到了破译一个成功作家和那些优秀文学作品的密码。值得一读。
(2013年5月30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