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水,人们有着太多的爱恨之情。古人云,上善如水。水有着滋养万物的德行,在人类文明史上,水给予了人类无穷尽的滋养,从而造就了我们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然而古人也曾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善面之翼即为恶。南方暴雨横虐,北方城河干旱,水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已经严重影响着人民的生产生活。
就在这人与水的长久“纠缠”中,一个浩大且具有战略意义的中国南水北调工程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我们知道,南水北调工程横贯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分为西、中、东三线,涉及省份多达10余个。它将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应该说,这是一项千秋基业。从1952年,毛泽东那句“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到如今这个美好的梦想变为现实,整整60年过去了,我们在改造水域、利用自然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果,而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相比于战略的规划、工程的实施、水道的建筑,任务最艰难的还是河畔之滨的移民。
我不得不说,南水北调是一起迁徙活动,一次国家行动,一场生命运动。没有什么比“移巢”更艰难,也没有什么比“背井离乡”更能说明人生命运的残酷。而在南水北调工程中,需要移民30多万人,正如有人所讲的那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成败就在于移民”,任务艰巨可见一斑。移民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最大功臣,他们的行为终将名垂青史。正是这个道理,他们中的大多数是被动地涌入这次浩大的“国家行动”之中,在中途他们有过挣扎,有过彷徨,甚至是反抗,但最终他们还是主动地承担起了这份命运的担当,人们赞许他们是“为大家,舍小家”,可是谁又能知道他们舍得何等悲痛,心情是何等波澜!他们身居幽静山村,曾经的日子是极其平静和安详的,如果没有这个浩大工程,躁动和物欲也许不会这么猛烈地撞击他们的生活;他们无疑背上了“国家”的包袱,在为自己的安置费等各种利益“讨价还价”时,很多人说他们“自私”,没有国家精神,可是当你设身处地地去接触他们,看到他们即将离开家乡的眼神,此情此景,你就会觉得什么叫作代价。纵然百般要求,可最后移民们搬家了,做到了,这就是当代中国人的形象!
我与本书的作者赵学儒相识甚浅。某种意义上讲是他“逼”着我看他的作品,为他写序。但看完他的作品,我自认为他“逼”得好。因为它使我看到了赵学儒对水的那片忠诚与挚爱。从水电工人,到中国水利报社记者,他从事的工作都是与水相关,因此对水的熟悉和了解可见一斑。我很高兴能看到这样有责任担当的作家,能够深入实地去了解移民,把最真实、最感人的,渺小却伟大的民众的可爱之处展现出来,我想他的调查和写作是充满感情的,因为每一个了解过移民的人,无不为他们的行为和精神所感动。我也曾写过《国家行动》,每当回忆起百万三峡移民离别故乡时的情景,心情总是难以平静……所有为国家工程奉献牺牲的移民都是伟大的,我们当向他们致敬!很感谢赵学儒的作品,它让我再次感动。
是为序。
(2012年7月31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