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报告文学论-歌颂之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西山煤电——纪实文学集》序

    我们有许多理由认为,文学是需要一种批判精神的,这毫无疑问是对的。但我一直认为,今天我们处在一个伟大时代的中心,社会主义文学本身的责任之一就是要歌颂自己的社会和自己的时代。其实这应当成为一种文学批评界的共识,然而这样的声音不是特别洪亮。现在我从这部来自一个重要的工业战线的一部纪实文学作品集中获得了这样的一种声音,这让我感到兴奋。《西山文学艺术丛书——纪实文学卷》就是这样一个洪亮的声音源。

    煤是燃烧的,燃烧着的煤就是一团火。共和国的这团火在山西特别的亮堂,这是因为山西的煤照亮了中国,照亮了中国的建设事业和中国人民的小康生活……很难想象中国没有山西的煤会是什么样。然而我们就这样幸运,山西之煤为我们这个曾经那么苦难的国家和十三亿民众的大国贡献了几十年,甚至还会贡献几十年、几百年。这其中,西山煤电集团便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重要团队,他们是山西煤炭行业的精英和骨干企业,这支队伍的历史本身就是一种光荣和骄傲,即使是像我们这样的外埠人都知道它和它的光荣历史与丰功伟绩,这也是西山煤电值得进行文化记忆的一种最好的理由。

    一个企业的成长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其实不然,它包含了许多因素,有时代发展的推动力,有企业内部发展的催生力,有广大职工热爱企业所产生的内动力,也有企业自身形成的文化的凝聚力。西山煤电集团的发展就是这样一部值得我们去歌颂的史诗。

    纪实文学或者说报告文学,它是需要以事实为基础的一种“硬性”的文体,硬,就是它所需要的真实。而歌颂一个企业发展史,没有真实的货色是硬不起来的。西山煤电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有很硬的东西摆在作家和作者面前,因而才有了作家们激情澎湃的这么多文字记录。

    从学术角度而言,纪实或报告其实都是不太容易的。首先它要求真实,其次要求有生动鲜活的事例,再者要有表达能力。看40篇来自西山一线作家们所写的这部纪实文学,有一种到西山煤电这个大型国有企业住了几个月的感受,而这份感受是深厚的、发热的……它们让我走进了一个燃烧的世界——

    读《跃入风景线》,我为白家庄矿这个有80余年历史的老矿在改制后的三年里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惊喜,很有一种入景之感;杜儿坪矿是经历过死亡的一个悲痛之矿,曾经奋斗中经历的一场矿难几乎毁灭了这个与共和国年龄差不多的“青春之矿”,然而它没有倒下,而是像凤凰涅槃一样,以顽强的生命力重新获得了新生,《春之歌》描绘了煤矿工人那种不死即活、即伟大的气概;官地矿更有意思,这个“官地”之矿注定与大官有缘,但官地并不一定沾官地之喜气,相反它一直饱受磨难,可贵之处在于官地上有种精神,这精神就是不屈不挠、奋发图强之气,所以它才会有“热土”上的豪迈壮歌;西曲矿的30年发展史是写在群山之上的,矿工们有一种信念,“从春燃到秋,我们分娩过太阳,也播种过星斗”,瞧这气魄!同样的道理,镇城底矿的20年发展纪实充满着激浪撼岳的伟大壮举,读老矿长一曲诗赋,令人荡气回肠,煤矿工人的志气和豪情,怎不飞扬在天地之间?吕梁山麓的那曲“马兰之歌”,多少人为之倾倒?再看东曲五章,那《追求之路》饱含了多少矿工和管理者们的一路心血……其实,任何一曲《奋斗之歌》都不会那么轻松,看了屯兰矿的感受更是如此。其实矿工们崇拜的“太阳石”就是矿工他们本身,中国的煤矿工人就是这照亮和照暖了中国的太阳石,难道不是?

    众所周知,煤矿企业在近几年中并不被人们所崇拜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看了太多的矿难事件,那么多血淋淋的事件让国人感到痛,深深的痛。然而那些知道最痛的还是我们的矿工和矿企,他们的痛是切肤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和谐社会追求的是一种人人享有的权利和责任,但没有很高尚地提出煤矿工人应得的地位和利益。他们生活在地下,整天黑着脸,冒着生命的危险,可他们并没有真正得到公平的待遇和好口碑,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太原选煤厂以自己的努力,重塑了自己的形象,因而它的“和谐乐章”也显得特别的悲壮。当我们看过一个又一个奋争的故事后,再看一看《第一炉焦炭的诞生》时,就会深深地感受到创业和创新的艰辛,正如邹承健总指挥所说,是因为我们的煤业干部群众“有一种精神,那就是无私奉献精神,人人有一种自豪感”。

    其实,西山煤电的历史,就是一部风雨兼程、春华秋实的历史,这一点在读完金城公司的50年发展纪实一文后,就会有深切的感受。“风雨兼程”是整个西山人的共同特点,电机厂的53年同样证明了自己的“漫漫发展路”之不易。

    读到这里,西山煤电人的事迹足让我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而一篇《军魂唱响市场歌》的作品,更让我热血沸腾!为什么?因为我意外在此遇到了一个熟悉的队伍和一群二三十年前的战友,他们就是我的基建工程兵战友。金信公司,即昔日的基建工程兵405团。30多年前我是基建工程兵的一员,我最早工作的部队是基建工程兵第912团,后来调到了基建工程兵总部,因此说我与405团的同志们是战友一点没错。当时我在总部当新闻记者,跑的地方很多,我不记得否去过405团,但我肯定去过贵州采访过那里的基建工程兵部队。岁月匆匆而过,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百万大裁军,基建工程兵部队全部被解散,我们的七八十万战友几乎在一夜之间各奔前程——那一幕非常难忘,正如405团的战友们说的,告别军人身份是一种割不舍的情,而像405团全营整装到了煤电系统成为一支“民团”也是我多数基建工程兵战友的共同命运……我欣喜自己能在二十多年后看到一群战友的丰采,他们不愧是英雄的队伍,他们没有给我的部队丢脸,相反增光无限!

    在以为共和国立下汗马功劳的西山煤电企业为创作对象的纪实文学作品中,还有一些诸如《与时俱进一路歌》《拓荒者之歌》《蓝天作证》《薪火相传……》《厚德精术济世,践行科学发展》《岚漪河畔创业歌》《热源是怎么掘开的》《炉火熊熊》《宝峰初试》《奉献之歌》《创业者的足迹》,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它们都真实地记录着西山煤电人的时代风采和历史足迹,是值得我们记忆的一代工人阶级的形象,同时它也是共和国建设史诗的组成部分。

    需要在这里特别提到的是“分娩太阳石”的人,他们就是西山煤电人中的先进典型人物。上世纪50年代的老模范关德印是我在阅读中获得格外感动的一位,我不知道老人家现在的情况,但对这位半个世纪之前就是老劳模的煤矿工人的成长史,我由衷地敬佩。关德印是他们那个时代的杰出代表,他从一个贫苦矿工成长为一名技改专家,这种人生的变化与飞跃,只有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才有可能出现。亢龙田是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另一种劳模,他当过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而且两次成为全国人大主席团成员,作为一名普通工人,这是最大的政治荣誉了。作为一名劳动者,一生能当一回全国人大代表已经是了不起的事,而亢龙田当了三回,且两回还成了主席团成员!这是令许多政治人物十分羡慕的事,仅此就可以说明,亢龙田所代表的西山煤电人非同小可。秦斌青是另一种时代先锋,他凭自己的钻研精神,完成了从一个产业技术人员到全国煤电战线杰出科技专家的理想追求。“太阳之子”粟俊平是与亢龙田有着同样背景和同样奋斗历程的一代西山科技人员,他们的共同点是具有为了矿山的发展与忠爱的事业而不懈努力与攀登的可贵精神。傅昌旺、王增光、刘建虎、陈发明、雷引民、伏军、党素珍……这些劳模,也都有着可歌可泣的模范事迹。不用说,在西山煤电群星闪耀的英模中,像薛山这样的领路人自然更加光彩夺目。一个简单的“为什么”,需要我们读者从《情系乌金心如海》中寻找答案。其实答案并不复杂,只要看一看西山煤电公司这些年所创造的奇迹和企业的发展景象就能一清二楚。

    正如《情系乌金心如海》开头所言:“乌金的美,在于燃烧着自己,温暖着别人。”“在于质朴的外表下包含着一颗火热的心”,“在于深埋地下,却期待着永恒的灿烂……”勤劳而伟大的西山煤电人便是这样的“乌金”,他们以自己的生命和汗水换得自己的荣誉与不朽,共和国将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并永远以他们为傲!

    (2009年国庆于北京)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