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报告文学论-力求生动传神,追求本质真实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访《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记》丛书编委会主任何建明

    《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记》丛书工程自启动以来已有半年,工程的进展情况如何?下一阶段工作有怎样的设想?就这些大家关心的话题,记者近日专访了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丛书编委会主任何建明。

    记者:该丛书工程浩大,人数众多,时间绵延较长,我们是从哪里入手开展工作的?

    何建明:首先我们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如你所说,该丛书工程浩大,难度显而易见。上世纪90年代初,南京大学的匡亚明先生主编了一套《中国思想家评传》200本,前后就花了10多年时间,我受李冰书记委托,专程赴南京到他们那里调研取经,受益匪浅。经过调研,我们最终确定本丛书的定位,就是文化名人的文学传记,而不是思想家的评传。

    其次,设立组织机构和编审机构。为确保丛书工程顺利进行,中国作协成立了《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记》丛书的两个委员会,一是组织委员会,由中国作协党组书记李冰同志任主任,请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文化部的有关领导任副主任;二是创作与编审委员会,由我任主任,下设学术组、创作组、编务组和综合组,聘请史学界、文学界和出版界的专家学者参加,另外还专门成立了丛书编辑部。这些设置,都是为了加强领导、严密组织、精心操作,使丛书工程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第三,就是遴选传主和作家。我们一是参考《中国思想家评传》及各类已出版的名人传记书系,从中遴选出文化成就突出的名人;二是征求相关学者意见,比如特约了李准、仲呈祥、廖奔、何西来等权威人士。

    在选择丛书创作者时,我们主要关注几条:有文史功底、有创作实绩、有思想力、有责任心,作品有较大影响,适当偏重传记文学和报告文学作家。我们在全国范围内框定了近百位作家,经过电话、面谈,反复沟通,第一批近50位作家入围,他们中不少是获过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及各类重要文学奖项的作家。

    第四,对文本的要求。这一条也很重要,也就是说我们要呈现出的是什么样的版本。经过反复比较已有的各种传记体文本,我们给本套丛书定位为原创的纪实体文学作品,而不是评传、不是考据、不是文学史式写法。其创作的总体要求是:必须在尊重史实基础上进行文学艺术创作,力求生动传神,追求本质的真实,具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反对戏说、虚构和颠覆,严禁抄袭照搬;对传主要有客观的价值判断,作家要有对人物精神概括和提升的独到心得,新创作传记的水平应当高于已有的同一人物的传记作品;每部作品的篇幅控制在25万字至40万字;传记丛书的编辑、出版质量必须达到精品图书的要求,为了满足各层次读者的阅读和收藏需要,图书出版时,可分精装本、平装本和青少年简化读本,还可考虑配以精美的插图。

    记者:李冰书记在《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记》丛书专家聘任仪式上谈到中国作协接下这套丛书工程时,用了“诚惶诚恐”一词,为什么会这么讲?

    何建明:这意味着一种责任和义务,同时也表达中国作家协会要认真、严谨、科学、全力做好这套丛书的决心。记得2012年春节前后,李冰书记多次传达中央领导提议和关心创作出版一套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记的相关指示,并与我多次商议做好这一工程的可行性及动员作家参与创作的事宜,明确指示中国作协要全力以赴完成好这一任务。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这百位文化名人就是杰出代表,如何能鲜活生动、科学客观地展现他们的精神风貌、思想智慧、历史贡献并且经得住时间的检验,需要扎实的措施、组织的保障和广泛的社会动员。

    记者:具体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何建明:例如3月16日在《文艺报》上刊登《中国作家协会实施〈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记〉丛书工程的公告》,将该丛书的设想、要求公告社会,并附有传主参考名单,向全国各界征集创作者,特别欢迎各地的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作家和从事历史文化名人研究的专家、大专院校的专业学者参加该丛书的创作,目的是选拔出优秀的、富有创造力的作者充实到我们的创作队伍中来。

    4月上旬,中国作家协会召开主席团会,李冰书记将该工程列入中国作协2012年工作要点中,我代表书记处向会议作了实施该工程的说明,在组织上进一步强化该工程的工作力度。

    3月18日,丛书工程创作与编审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记》丛书工程创作会,全国40多位纪实文学、传记文学的主力作家和历史文化名人研究专家齐聚一堂,对丛书工程献言献策,目的是解决既要尊重文艺创作的规律和作家的个性,又要有一个大体统一的丛书体例问题。

    接下来是建立论证机制。为了保证该丛书的高品质,我们建立了常设机构的论证和专题专项的论证机制,从传主的选择、作家的认定、写作大纲的论证、书稿的专项审定直至编辑、出版、宣传、营销等,层层论证把关。到目前为止,常设论证机构已完成了80位作家的入选认定,论证了50位作家的写作大纲及11位作家修改回来的大纲,论证小组对每份写作大纲都写出评语和意见反馈给写作者。

    我们还以中国作家协会的名义聘请学有专长、卓有成就的专家23名,分学术组和文学组,他们对书稿的文史、价值判断和艺术表现总体把关,并最终写出评语附于书后出版,力图使丛书经得起时间检验。

    为了更好地沟通、交流、探讨,也便于大家及时了解丛书工程的进展情况,我们会不定期地编辑一份内部交流的简报,欢迎各位专家、作家、学者及相关人员提供各类信息,包括建议、心得、采访笔记、创作中遇到的问题、有价值的资料发现、难得的照片等。我们希望为这项惠泽子孙的文化工程留下一份档案。

    记者:作家的写作大纲是依据什么标准来论证的?

    何建明:一、《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记》应为纪实性的文学原创读本。在尊重史实的原则下,要求写得生动好看、扎实耐读,具有广泛的传播可能和经典的文学意义。

    二、提纲要能看出:1.传主的历史地位及其贡献;2.传主的生平事迹及其人生阶段;3.传主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发展脉络;4.作者在传记中要突出传主的什么。

    三、作者打算在对传主的把握上、叙述的方式上赋予自己的传记以怎样的思想特色和艺术特色?作者对学术界有关传主研究情况(包括已出版的传记)的了解和评估。

    四、扼要叙述全书的内容划分,最好有大体的章节安排设想,如每章或几章书写的主要内容等。

    五、引用材料要注明出处。

    六、通过提纲要能体现出作者有能力有水平写好这部传记文学作品。

    记者:目前已论证的50位作家的写作大纲中,有哪些优点和不足之处?

    何建明:三次论证会共论证了50位作家的写作大纲,其中不乏让人眼前一亮的上品,如王充闾的庄子,以人为中心,扇面结构,选择适宜的叙述方式与章节设想。王先生在完成大纲第一稿数千字后,又到与庄子相关的几个地方实地探查采访,回来后将数千字的大纲扩充到了5万字,其认真科学求实的精神让人敬佩;董乃斌的李商隐,言必有据,文清句晓,还注意到文学性、知识性和普及性;张健的康有为,有纲有目,论从史出;杜书瀛的李渔,论述详备,有细节有趣味有经历,体现了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王宏甲的孔子,对传主的认知、梳理、辨识、解读,充满心得,富有新意;徐虹的王国维,既能条分缕析呈现传主的文化成就和贡献,又能细致入微地触摸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其丰富的因果人生,思维绵密,肌理丰富,文辞雅致达意;张继红的孔尚任,文献收集齐全,学问做得认真扎实;陈漱渝的鲁迅,作者作为这方面的研究大家,对很多关键点的把握深刻到位;陈世旭的八大山人,于特殊的身世、家国的变乱中深入探幽其隐秘的内心世界,以激情饱满富有表现力的文笔呈现传主的艺术人生和精神气质……

    但也发现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一、罗列史料,流于直观表面的叙述,鲜有心得;二、取舍不当,以一概全,未能立体丰富全面;三、生平和贡献分而述之,两张皮,评传体例、文学史式写法,未能融会贯通;四、一贯而下,缺少大致的章节设想安排;五、没轻没重,单薄空疏,看不出作者的主体意识;六、功夫下得不到位,出现一些文史错讹;七、拘泥于显性的材料和公共的评述,对人物的复杂性及与那个时代复杂的关系认识揭示不够;八、过碎过散,缺少整体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九、只有线性的过程,看不到传主思想性格的内在驱力、因果人生;十、文学合理想象和虚构的关系失当,甚至用小说的方式填补空白。

    记者:下一步工作如何打算?

    何建明:一、继续做好写作大纲的论证工作,这是出精品的基础;二、沟通、督促作家的进展状态;三、在八九月份召开一次创作会,邀请已经进入或准备进入写作状态的作家参加,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写作经验,会诊遇到的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四、传主认领工作。到目前为止,在专家的细酌甄选下,已有近80位作家入选,他们都各自认领了自己的传主。全国各地作者申报积极踊跃,截至2012年7月25日,申报作者已近300人,非常感谢你们。由于我们人手有限,不能一一回复,如超过两个月没得到通知,即为没通过入选认定。为继续征集《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记》丛书作者工作,现公布《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未认领的传主名单。

    欢迎全国各地有志于此、有创作实力的作者参与其中,也希望社会各界推荐适合的作家入选。

    (发表于《文艺报》2012年8月6日,记者黄尚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