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给大家上一首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吧。此诗写的很美。篇幅长,素有“孤篇压全唐”之美誉,可见其在诗词历史上的地位。也和中秋佳节应应景,其实此诗写的是春天的月夜,和中秋有点不搭,不过如果弄些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什么的倒是应景,不过这大家估计都已经会背了,咱就一起学习一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吧。
另外今天一下午都在厨房做一种介于月饼与烧饼之间的小点心,管它叫什么名字呢,还没想好。反正也算是独创了。
不多说了,上诗词了。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此诗是唐初张若虚所作,迄今查到的历史资料上并没有张若虚具体的资料。生卒年不详,字号不详。只知道他生活于初唐(公元660-720年),应该是唐中宗李显时期。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当时小有名气,但是流传于世的诗词仅仅两首,其中之一就是《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当时曾经做过衮州(山东西南部)兵曹,官不大,生活殷实。
张若虚的诗在唐代并不很出名,他的《春江花月夜》一诗在明嘉靖李攀龙选编《古今诗删》中有收录。就是此诗在诗词繁荣的唐代并没有流传于世,而是到明朝才被选录欣赏。
本诗在清被收录于《全唐诗》,《全唐诗》是清朝康熙年编选。
张若虚的诗也没有收录到脍炙人口的《唐诗三百首》中,属于之外的作品。其原因也许因为是长篇,《唐诗三百首》是清代蘅塘退士所编选,目的是为了给适龄学童背诵学习之用,所以短诗多于长诗。
蘅塘退士生活于(公元1711~1778年),应该是乾隆年。当时张若虚的诗《春江花月夜》已经流传于世,可能还没有被世人很好的了解。
这首诗被认可并评价比较高的是晚清学者王闿运(公元1833—1916年),生活在咸丰年间。他对此诗的评价极高“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评价此诗是“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说了这么多,就是告诉大家,张若虚同志仅仅因为一首长诗而被后人知晓。而此诗也是张先生唯一的代表作。
本诗名字《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歌曲名,据说是南陈后主陈叔宝所创。本诗共36句,四句换韵一次,通过描写江月,春天,夜晚,花树,创造了美丽
景象,同时抒情,离愁别绪,在潮水上涨,月明之夜尤其强烈。“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同时又通过“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些句子表达了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时空感。
我们只能想象张若虚先生于春夜站在江边,看着一轮孤月升起,感怀人生,同时写下这首伟大诗词,吟咏情怀。同时这首诗成为千古名篇,为诗歌创作的繁荣顶峰时代唐代又增色。同时此诗也成为中华文化风俗中秋的应景之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