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而诗作为文化的精髓,历来被人们奉为文化的经典。因为工作上的关系,我常常会接触到许多县市区的志书和散落在民间的族谱,它们均不同程度地收录了许许多多的诗文,尤其是志书中收录的诗篇,经过数百年文人雅士的去芜存精,保留了许多反映我们宜春秀美山川、风土人情的瑰丽佳作,以其特有的美质,向世人展示着艺术魅力,也给人以深深的震撼。
千百年来,先人们在我们宜春这块热土上或吟唱风花雪月,或针砭时政弊端,无形中成了宜春这个地方文化得以流传延续的血脉,积淀起宜春厚重而又辉煌的历史。宜春地处吴头楚尾,自古就是湘赣两省通衢,“走江湖”的典故就缘于此。境内山川秀美,风光旖旎,以其通灵之性影响且诞生出不少杰出诗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我国最早的著名诗人、楚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浪漫主义诗人的屈原,相传他书写名篇《九歌》前,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我市万载傩舞的影响。当然,以当时屈原所处的年代和史书上有关万载傩舞的记载,这只能是一个民间传说而已。但今天我们在读屈原的辞赋时,确实可以从中看出许多鲜明的傩文化特色。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田园诗派的开创者陶渊明,出生于我市的宜丰县,家乡田园风情的长期浸淫,使得他在创作《桃花源记》《饮酒》等传世佳作时,那情景竟然包含了许许多多的宜丰山水。还有唐代刘慎虚,芳林十哲之一的郑谷,元诗四大家的揭傒斯、范椁,明代邓子龙等诗坛大家,以及大量的乡土诗人,他们的诗作辞藻优美、意境清雅、富含哲理,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自古以来我们被誉为“文物昌盛之邦”,这其中的原因,我想在很大程度上就缘于此。
同时我们宜春也以其清纯的自然风貌成为历代名人探幽览胜、题诗著文的对象。从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直至近代作品,真如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美不胜收。正是有这魅力,世袭康乐公的谢灵运才会魂归万载,才会有他那因“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而被后人称为开山水诗之先河的美誉;才会有北宋诗人梅尧臣在咏及清江(现在改称为樟树)的风土人情时,写出“白醪烧瓮美,黄雀下田肥”之美句;才会有那一门父子三词客的苏洵、苏轼和苏辙在这块热土上留下的诸如“虹腰宛转三百尺,鲸背参差十五舟”、“父老不知招屈恨,少年争作弄潮游。长鲸破浪聊堪此,小旆迎风殊未收”等脍炙人口的诗句;才会有北宋词人杨万里离任奉新后,依然对其魂牵梦绕,念念不忘,在《寄奉新钟宰》诗中,诗人深情地吟哦“传语清心阁,欣逢诗主人。莺花无恙否?风月一番新。旧日行吟处,今来迹已陈。应怜杨县尹,须鬓两如银”。
我们宜春的魅力不仅在于她的山川秀美、钟灵毓秀,还在于她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以及在这块土地上长盛不衰的崇文重教之风。唐代诗人韦庄在他的《袁州作》中说,袁州“家家生计只琴书,一郡清风似鲁儒”,这样的描述实在是太贴切,太生动了,千百年来这里俊彩纷呈,英才辈出,素有“江西进士半袁州”之说。江西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卢肇,紧随其后的易重、黄颇、李潜等都是从这里走出去考取功名的,如今在中心城区的状元洲和重桂路、黄颇路就与这些文人的金榜题名密切相关。
我们宜春因为有了这两千多年历史的沉积,有了这两千多年文化的积淀,因而在宜春的诗中无处不透露出浓厚而又隽永的文化韵味。被后世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在宜春为官虽然就只有那么短短的九个月,在宜春的历史长河里纯属一个匆匆过客,然而就是他在这块有着浓厚文化氛围的大地上写出了《祭柳子厚》《柳子厚墓志铭》《新修滕王阁记》等传世佳作,使得这位“文章巨公”、“百代文宗”虽如彗星划过时空,却被世世代代的宜春人民口口相传,永远映照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也正因为这块沃土的文化韵味,才在我市奉新的百丈山成就了“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的唐宣宗李忱,也成就了禅林一片。沩仰宗作为禅宗“一花五叶”之首,在袁州绽放;希运禅师的高徒义玄修行在宜丰黄檗山,得禅宗真传并创了“一花五叶”的第二叶临济宗;又有良价禅师在宜丰洞山创建的第三叶—曹洞宗。今天我们所说的“临天下,曹一角”就起源于此,而以善权、惠洪、来复等为代表的诗僧,则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独具风格的禅诗。其中尤以惠洪为最,宜春历代诗人的诗作,仅惠洪的《秋千》诗被收入《千家诗》中。也正是这些诗,成就了构建我们民族气派、传统风格的重要基因,诠释了所谓“诗在乐中,乐在诗中”之理念。我市奉新人阴时夫所撰的《韵府群玉》是元以前今韵中仅存的、最早的一部韵谱,元、明、清时,一直是作近体诗者押韵的依据,并被收进了《四库全书》。我市高安的周德清是元代卓越的音韵学家兼戏曲作家,其所著的《中原音韵》这部韵书在诠释诗的韵味,规范戏曲用韵的同时,不经意间又从音韵的角度极大地推动了诗歌的创作与繁荣,正如后世音韵学家赵荫棠在《论中原音韵之崛兴》中评论这本书时所说的那样:“周氏这书本为戏曲而设,我们现在尊它为国音的鼻祖,乃是它的副产,副产的效用比正产还大”。清代靖安人舒梦兰所著的《白香词谱》,开国元勋陈毅元帅对其极为赞赏,在《荣宝斋画谱题词》中写道:“近代作画不读《芥子园画谱》是例外,好像作诗词的不读《唐诗三百首》和《白香词谱》是例外一样。”我们乡贤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正是宜春的人文荟萃,吸引了无数历代名人雅士,也正是因为这些名人雅士在宜春的诗兴和灵感,使得我们宜春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温柔、浸透着诗歌,成了被人美誉的“江南佳丽之地”。于是在工作之余,我萌生了收集整理历朝历代散落在我市各地典籍上的古诗念头。一是作为一位在政府工作的领导同志有这份责任和义务,二来也是个人的兴趣所在,把它们编辑成册,称之为《宜春诗存》。自2003年起,八年来时断时续,在大家的帮助下将世代生活于斯的乡贤们的咏唱,也有李白、杜甫、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黄庭坚、杨万里、朱熹、范成大、陆游、文天祥、虞集、王守仁、施闰章等一大批或为宦,或客寓,或讲学,或访友,或途经宜春的仁人志士们用真挚情感记载宜春的吟哦,原原本本地收集在一起,以便于人们在阅读研究宜春古诗的同时,方便地在诗词领域里领略这种诗的气息和韵味。
《宜春诗存》按地域共分为十卷,每卷按朝代顺序编选。在我市诗歌佳作迭出的今天,收集和整理这些古诗,使后来者能从中触摸到我们宜春两千多年的历史脉搏,感悟那深厚且令每一位宜春人都会为之骄傲的文化底蕴,从而使我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余为弘扬传统文化、繁荣诗歌创作乃至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是为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