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夜流风-在万载赏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直想用文字来写一点万载印象,题目想了好多,可是一直没有下笔。今天萌生用这个标题来叙写万载的想法,还是缘于前些年出席“‘彩天情’2008中国·万载首届花炮文化节”,那天展示的花炮绚丽多彩,赏心悦目,令人震撼。

    古邑万载,春秋时属吴,战国属越,公元前343年属楚。建县始于三国吴黄武年间,县名阳乐,后改为康乐,县治就在今天万载的罗城镇。唐武德五年,康乐复名阳乐,县治迁到了今天康乐街道的龙山下。后来还叫过万载、建成等县名,复名万载已经一千多年了,且相沿至今。

    万载自然环境优越,人文自然景观甚多,不仅物产丰饶,还是中外闻名的“花炮之乡”、“百合故里”。万载花炮始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据《万载县志》记载:在清道光年间,万载烟花爆竹已是“通行南北,商贾络绎”;光绪年间,男妇大小均借此以资工作,有大小两种,出在城内到株潭等处,虽产品单一,但质高价廉,销广东、福建等省;清末民初,万载的烟花爆竹生产庄已经有四百余个,且已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体系,成为国内烟花爆竹生产的集中区。万载烟花爆竹以响声好、响率高、有香味而驰名中外。经过多次的升级换代,如今的品质又有了极大提升,产品声、色、烟、香、花兼具,远销欧美和东南亚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里,你不仅可以亲身体会燃放花炮的无限乐趣,尽情欣赏色彩华丽的空中焰火,还能观摩独特的制作工艺,感受精美的造型包装。万载花炮以其激动人心的魅力、变幻莫测的形象、余味无穷的底蕴和诗、词、歌、赋般的文学艺术,给你全新的精神享受。

    东晋时的谢灵运就因“康乐”二字,与万载结下了缘分。公元382年,东晋名将谢玄,因淝水之战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康乐公”,食邑万载。时年,写过“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谢灵运三岁,随父辈游玩,小憩自家封地流连忘返,不经意间,万载的山水灵气,日月光华造就了后来的这位中国山水诗鼻祖。若不是其祖父谢玄病重必归,他们在万载也许归程无期。后其祖父去世,又因谢灵运灵秀聪慧,深得谢玄欢喜,于是孙承祖爵,八岁的谢灵运就承袭为康乐公。而万载也因谢灵运增添了不少光彩,就连万载县的旧称“康乐”县名,也因谢灵运的封号延续长达三百多年。万载人民记住了这位康乐公,仅明代以前就修建了三处康乐祠,还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康乐桥、康乐水、康乐镇,等等。当然,谢灵运也一定对万载有着深深的眷恋,要不然怎么会在死后魂归万载呢?也许是因了谢灵运,万载这方热土还是世代名士喜欢游历拜访的地方。宋代诗人蒋之奇赋诗《次万载》写到“碧嶂千层附城出,清江一条穿市飞。闻说当年谢康乐,云间双屐去忘归”,以表对谢灵运的深切怀念。北宋大诗人黄庭坚《道院赋序》云:“万载地方,向时储材擢秀,城坊居多,今乡落人才,亦渐蔚起,故科名较盛”。据万载志记载:继谢灵运之后,南唐宰相宋齐邱和尚书吏部郎中、保大十年任袁州刺史的李徴古,五代十国时的著名文字学家徐铉、徐锴两兄弟,元末明初参修《元史》的史学家黄盅皆出于此。而今虽“斯人已去”,但“其气犹存”。谢灵运这位伟大山水诗人的山水诗韵长久地留在了万载。这个属于谢康乐的封地,正如其所爱,既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初春画图,也有“明月照秋雪,朔风劲且哀”的寓情之景。鹅峰耸翠、汤周雪霁、龙河晚渡等“万载八景”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坐落于县城龙河东岸的城隍庙,改建于明洪武年间,整座建筑古朴宏敞,有做工精湛的藻井和龙窝顶棚,五进大殿,雕梁画栋,各大殿两侧均有厢廊相连,总体布局充分体现了明代建筑风格。每日清晨,撞钟报晓,钟声悠远。每逢佛事,钟鼓齐鸣,梵呗不断。

    万载人文厚重,“大宅幽深”的周家大屋,被誉为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江南地区大型汉族古民居。大屋给人营造出了一种古朴悠远、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意境,为我国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的后人所建。走进周家大屋,摸着灰暗的板墙与木柱,踏着泛青色的石板路,不由得使人趋于一份淡泊、一腔澄明,宁静的心灵仿佛置身于时光幽深的隧道中。大屋天井前低后高,有利居室采光通风,门窗上的镂空图案,花鸟虫草,姿态万千,栩栩如生。梁柱上镶嵌的木板饰以粗犷而又细腻的图案,古色古香,格调高雅,愈发显得意蕴深厚。在《康乐风俗》中有这样的描述,“瓦白家家似带霜,茅柴水酒偏村乡。士衣布褐云鞋浅,女插荆钗蝉鬓长。五月稻粱登野圃,三秋瓜果足山庄。池鱼宴客随投网,不似人间逐逐忙”。千秋风雨,万载阳光,这个山清水秀的江南明珠,一派世外桃源景象跃然纸上,令人神往。据说县名万载的由来与稻米有关,当年向朝廷进贡大米时,因这里的米质白嫩,颗粒饱满,蜜醇香软,口感极佳而使得龙颜大悦,为使朝廷千年万载都能吃到这样好的米,当即下旨将康乐县改称为万载县。

    万载是一个革命老区,土地革命时期,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等老一辈革命家曾率领红五军转战于此,领导湘鄂赣边区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1932年4月至1934年1月,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在此驻扎两年之久,仙源一度成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素有“小莫斯科”之称。至今在方圆五公里的范围内还有数十处保留完整的革命旧址、旧居和会址,如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省军区、《红旗》报社等。尤其是在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内设财政部、国民经济部、土地部、劳动部、裁判部、工农检察部、内务部、文化部、卫生部,当年的标语口号以及法令条例至今仍然依稀可见。

    在万载,能与花炮齐名的当属如今仍在市场走俏的有机食品百合了,它自宋朝开始就作为朝廷贡品,以后历朝相延,在万载已有数百年的种植历史。关于百合,在万载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故事。相传在西汉末年,一伙强盗挟持着一百名当地妇女儿童为奴至荒山野岭,忽遇飓风袭来将强盗卷走。被弃之荒山野岭的百名妇孺死里逃生,四处觅食充饥,他们找到了一种白色喇叭花的植物后惊奇地发现,这种植物口感好,吃下去以后没有任何不良反应。而且在吃过一段时间以后,人们的步履变得轻盈,面色红润了。他们将这种救命的植物带回家栽种,因为这天是十月初十,联系起一百个人跟亲人团聚的故事,人们将其称为“百合”。

    万载以花炮、百合享誉,亦以傩舞闻名。要是机缘巧合,在当地还可以欣赏到万载的傩舞。万载傩舞始于元末明初,与其他地方的傩舞有相同之处,但又独具特色。万载傩舞在当地又被称为跳“魈”,它有大小面具二十四个,故在民间也叫“二十四戏”。面具皆为人脸大小,樟木雕成,也有少量用檀香木雕刻,形色酷似京剧脸谱。有的黑面粗须,正气威武;有的白脸秀眉,和善文静;有的慈善雄壮,气宇轩昂;有的瞠目咧嘴,凶狠蛮横;有的滑稽可笑,逗人之至。真是“老少妍陋,无一相似”。万载傩舞似深山璞玉,如峡谷幽兰,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也是万载迄今为止保留最为完整的一个古老舞种。每年的正月初一,各地的傩舞队都要“出案”,到各村挨家挨户去表演,直至元宵收场。这种极具乡土气息的民间傩舞,深受群众喜爱,更为“傩舞之乡”增添了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的花炮,承载着万载人难以割舍的传统情结和深厚凝重的历史文化。王荆公曾有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万载赏花,以一种闲适之心重温古人之诗,油然而生的却是一种萦回心间的情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