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夜流风-在宜丰话竹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离开工作过的宜丰县已经好多年了,但心底总有一种眷恋,那方水土以及那方水土所孕育的厚重人文总是那样的让人难以忘怀。

    宜丰因炎凉适宜、物阜民丰而得名,作为县治已经有了将近一千八百年的历史,宋以后叫新昌,民国初期因与浙江省的新昌县同名,又复名宜丰。古邑宜丰的地貌格局和气候土壤,造就了宜丰的万物,尤其是那满山遍野、堆青叠翠的竹子,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国竹子之乡”。走进宜丰,那绵延数十万亩的竹林日出有清荫,月照有清影,风吹有清音,雨打有清韵,风情百态,极具韵味。在这个竹的世界里,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看那罗汉竹,道骨仙风;人面竹,节鼓若脸;四方竹,棱角峥峥;实心竹,肉厚心小;还有枝杆挺拔的刚竹,乌黑透亮的紫竹,清癯质朴的苦竹,雍容华贵的桂竹,以及箬竹、凉竹、雷竹等等,其中尤以黄金竹为最,有“竹类标王”之称。竹林里的那一份宁静,那一份幽深,那一份闲适无不让人迷醉。

    竹子寓意高雅,古今庭园几乎无园不竹,居而有竹则幽簧拂窗,清气满院;竹影婆娑,姿态入画,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古往今来,“不可一日无此君”已成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偏好。据说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曾“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他平生爱竹,可算竹子的知音。清代杰出艺术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特别喜爱和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的诗也数以百计,丰富多彩,独领风骚。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人们把竹子形态特征总结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是虚心、有节的象征。刚才说到的郑板桥,他通过他的《竹石》图高度赞扬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他在画眉上题下“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被认为是最懂得竹子的人。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先辈们在腥风血雨中往往都以竹题诗作画自勉。方志敏烈士生前曾自撰“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对联挂于卧室,他的儿女也以松、竹、梅、兰命名,足见竹子在他心中的地位。他那“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升,依旧与天齐”的诗句,充满了革命者的凛然大义,气贯长虹。

    竹子的内涵已经形成了一种人的品格、禀赋和精神象征。竹与宜丰人的生活融于一体,古往今来,他们把竹文化里宁折不弯、高风亮节的底蕴展示得淋漓尽致。作为宜丰的乡贤,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因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气节不知激励感动了多少人,受到后人的敬仰。大文豪孟浩然就说过“赏读《高土传》,最佳陶征君”这样的话,陶征君就是陶渊明。鲁迅先生也曾说过“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岳飞,当年在宜丰境内大败金兵。我党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熊雄,被捕后在狱中经常鼓舞难友,就义前仍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其伟大的气节、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深受人们敬佩,聂荣臻元帅曾亲笔题写“熊雄烈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以缅怀其辉同日月的伟大生平。

    竹子还与佛教有关,这是我到了这里以后知道的。佛家看世界,满眼秽土污泥。而竹的洁身自处、傲然独立品格,与佛教所主张的出世人格天然地相契合,与佛教信徒们不受尘世污染的愿望完全地相一致,在虔诚的佛教徒眼中,佛就是竹,竹就是佛,竹被视为佛教的完美象征。据说释迦牟尼得道后就居住在迦陵的竹园中度诸生民,迦陵归佛后即以竹园奉佛立精舍,人们平常说到的“竹林精舍”指的就是这里,是如来佛说法的地方,后来成为古天竺的五大精舍之一。如今北京的潭柘寺历史上就曾经叫过“竹林禅寺”这样的名字,想来可能与此有关。佛教对竹子的崇奉,以紫竹为最,历来有“紫竹林下修正果”的说法,“紫竹林”也是观音寺庙的代称。

    唐代佛教中国化之后,产生了中国本土的佛教禅宗。禅宗法脉在六祖之后一花开五叶,有三叶飘落在宜春。作为宜春下辖的一个县,宜丰境内的洞山、黄檗山、五峰山被称为“释家三大祖庭”,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禅林竹海。洞山是曹洞宗的发祥地,距县城二十余公里,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曾题写“洞山禅林”。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历史遗存也很多。整个山势方圆十余里,因为有九座曲岭都蜿蜒聚向中间一盆地,人们形象地称之为九牛奔槽。山间茂林修竹,古树参天,清溪瀑帘。春季溪水湍急,杜鹃满山;盛夏浓荫蔽日,凉风习习;深秋枫林如火,丹桂飘香;隆冬古塔映雪,野梅绽放。而作为临济宗的祖庭所在地,黄檗山则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这里层峦叠嶂,气象雄伟。古往今来,许多高僧名侣、文人墨客来此参禅拜访。黄檗寺始建于唐代,后来宋高宗还赐名“报恩光孝禅寺”。上世纪60年代殿阁被损毁,现在人们所看到的建筑物除了寺侧虎跑泉外,都是后来重修的。虎跑泉的泉水从地下横洞中涌出,清澈见底,积而成潭,泉的四周用块石砌成,池沿围以石栏,石板内壁镌刻着“虎跑泉”三个字,遒劲有力,与现存于黄檗的数十座唐以来僧释墓塔共同构筑起厚重的人文氛围。黄檗的墓塔群造型各异,工艺精湛,是研究佛教渊源的宝贵实物资料,堪称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在这些塔群中,最有名的当数“运祖塔”了,又称广业塔。希运示寂于黄檗,唐宣宗授以断际禅师封号,因为他是临济宗的开山始祖,人们简称“运祖”。塔立于前村的基山上,石塔为须弥座,束腰肥鼓,形如宝瓶。还有五峰山,南朝刘宋时期就建有净觉寺,山中峰奇瀑高,终年云蒸雾腾,古迹荟萃。宜丰的佛史资料是这样叙述五峰山的,“五峰山,归云、积翠、罗汉、月桂、拂岩也”。距今一千六百余年的净觉寺,后改名为普利寺。唐以来的许多高僧大德先后在此击鼓传灯,为世人留下撷桥飞瀑、摩崖石刻、卧佛碑林、匾牌莲座、香道幡经等许多佛教胜迹,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也在此留下了满山的诗文。如今,那些散落在山间田野的石碓、石墩、石钵和石缸,还有那块六尺来长书有“净觉禅林”的石匾,依然在向来到这里的人们诉说着往日的辉煌。据说,这石匾上的字是净觉寺住持临济宗三十二世孙煦杲照的手笔,这位集诗僧、画僧和书僧于一身的传人,写在石匾上的这几个字章法从容,气定神闲。撷雪桥下石壁上那尊枕肘假睡、微笑微醺的弥勒佛,栩栩如生,尽显佛家的流风余韵。

    竹子生长快,适应性强,同时又具有广泛的用途,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已经有了一千八百余年历史的天宝村,就曾以“四周竹城墙、四季马蹄香”饮誉江南,鼎盛时以三街六市、内外八景、六门十三第、四十八条巷、四十八口井著称。当初支撑它兴旺发达的一个原因,据说就是居住在这里的先民们在生产生活中善于用竹。造纸,就是他们利用竹子的一项重大成果,极大地推动了这里生产力的大发展,大繁荣。今天生活在这里的许多人,都能熟练地用削竹刀破竹、开篾、拉青,编织出许多精巧的竹制品。作为一座江南历史文化名村,除了至今仍保存有二十多座有五百年以上历史的古祠堂、一百二十余幢明清古建筑外,附近还有始建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年的现代职业学校—培根职业学校,从有限的资料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当年学校围绕着竹子的培育开发和利用设置课程,教学相长,脑手并重,身体力行,使得学校声名远播。今天人们来到天宝古村,漫步麻石铺就的街巷,站在这些青砖老屋前欣赏着巧夺天工的刚劲斗拱,端详着栩栩如生的门窗木雕,还有那些饱经风霜的旗杆石、下马石,几许陈旧风物,让这座古老村落平添了许多不尽的诗意。史料记载,天宝古村自隋唐科举以来共走出了十名进士、八十七名文武举人,远近闻名,同时这里还是谋略大师刘伯温的故乡。

    作为竹乡,位于县城南屏公园内的竹种园为赣中独一无二的珍稀竹种标本园,堪称中国竹乡名园。它以南屏山为依托,前临清清耶溪,后枕郁郁翠峰,巧妙施以现代园林布局。当人们有闲情逸致漫步于青青翠竹之下时,自然会想到竹子虽无牡丹之富丽,松柏之伟岸,桃李之娇艳,但它却具有不畏逆境、高风亮节的品格。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这也正是宜丰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的魅力所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