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夜流风-在高安学字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俗话说,字如其人,到了高安以后,我觉得还应该加上“字如其城”的说法。走进这座城市,使人深切地感受到高安两千两百余年历史的深厚文化底蕴,至今还在高安城乡通用且不知道还会使用多久的冷僻字,更使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新的了解。

    高安是我市辖区里的一个县级市。由于工作关系,我和常到其他县市区调研一样,也多次走进高安,在领略了这个赣中小城的地理风情和风俗文化的同时,还有许多意外收获。如学认字,学认那些可以意会但不会发音的冷僻字就是在这里的收获之一。比如说“不”在上、“和”在下就合成了一个字,这个字我是在高安有关同志的帮助下学会了读“ao”,阳声,指的是不顺畅、不和谐的意思;“看”在左、“见”在右合成一个“mao”,读平声,表示看见、守护的意思。

    诸如此类的还有“身”和“小”合为“身小(身小:音读jiang,为精灵小巧、可爱的意思。)”、“亻”和“守”合为“亻守”、(亻守:音读yang,为看守的意思。)口和开合为“咞(咞:音读wéi,为喊的意思。)”等。在高安就听说过“看见”的一段趣事,“张三看见”是一个同学的名字,“李四”是另一个同学的名字,巧的是两个同学的名字连着写在一起,外地刚毕业参加工作的老师第一次课堂提问时,想要张三看见和李四两个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本意是叫两个同学的名字,却自然地念成了“张三看见李四”,结果整个课堂哄然大笑。当然这也成了该校历史上的一件趣事,成了高安人茶余饭后的一个笑料,由此我们也看到了高安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厚性。

    这几个字从造字方法上来说都属于会意字,熟练运用会意来造字,充分表明了高安人质朴率真、勇于创新的性格。高安自古商旅兴茂,文化繁荣,人才辈出,特别是出了一位音韵学大家,这也进一步佐证了高安人长于借鉴、精于研究的学习之风了。

    这位大家就是元代卓越的音韵学家与戏曲作家周德清。周德清,字日湛,号挺斋,为高安市杨圩镇睱塘周家人。他所编著的《中原音韵》虽然晚于奉新阴幼遇的《韵府群玉》,但在中国音韵学与戏曲史上有着非凡的影响,对于后来戏曲的用韵起了很大的规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戏曲用韵的统一,也被公认为现代普通话的祖音。可惜这部书传世甚少,我在编修《宜春市志》时,找它还费了不少周折。周德清在历史上的记载不多,只有寥寥数笔,但非常鲜活,虽是布衣,却来头不小,他是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的后人,用现在的话说也是名门之后了。说到这里让我有点不解的是,周邦彦是钱塘人士,史书上也没有他来过高安的记载,而后人周德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高安人。我想,这可能是周氏后人为避战乱或是遇上了饥荒而四处辗转,颠沛流离,后来走累了,看到高安这个地方不错,就长住了下来。让人感叹的是,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词曲两个巨擘,竟然出在一个家族,尽管相隔数百年,依然让人称奇。

    正是有这种音韵文化的浸润,千百年来当地人在蚕桑耕种的劳作之余,有感而发,信口引吭,一人呼,众者和,管弦助兴,铙钹取闹,傩面雉首,相聚而乐,于是,一个古老的剧种—采茶戏便在这不经意的嬉闹间产生了。高安的采茶戏以高安方言为主,不但在念白上是艺术化的方言土语,更重要的是将方言有机地结合到了采茶戏的唱腔中,使之更具有地方特色和戏曲的韵味,可以说是唱腔婉转甜美、表演清新自然、地方特色浓郁醇厚。《四九看妹》中有一段念白比较典型,集中体现出了高安采茶戏的语言特色。在剧中银心妹妹倒茶给四九哥哥喝,一边倒茶一边关怀叮嘱他“慢点吃(吃:音读qià,为吃的意思。)”,四九耍笑说,“吃茶莫‘哇事(哇事:音读wá sú,为说话的意思。)’,哇事就会打‘噗噗(噗噗:音读pú pú,为喝茶时呛出水来的意思。)’。茶往下,气往上,两下哩会相撞,会哽(哽,音读gěng,为噎的意思。)死干哥哥。”押韵合辙,朗朗上口,就像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样,与观众极易产生共鸣。《四九看妹》这出戏还曾于1959年在庐山党的八届八中全会上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中央领导同志演出,获得好评。记得前两年市里开流动现场会的时候,住在高安,当天晚上的安排就是领略传统文化魅力,观看高安采茶戏。

    那是一出《南瓜记》中的折子戏,看后给我许多感触。故事叙述的是高安籍三朝帝师朱轼奉旨回家为母祝寿,途经南昌时微服私访,以察民情,为民申冤,除暴安良的故事。帝师,就是皇帝的老师,炙手可热,权倾朝纲。在这样的背景下,朱轼在老家为老母亲祝寿的场面就可想而知了,祝寿那天,远远近近的大小官员们闻讯纷纷前往,一时间朱家门庭若市,车水马龙。朱轼盛情难却,吃饭的时候用南瓜熬成稀汤宴请宾客,以示为官必须清正廉明,一时在朝野上下传为美谈。说到吃,高安城乡的筵席中至今还流传着一种“朱公席”,菜谱是:菠菜、韭菜烧豆腐、猪耳朵、咸鸡蛋为“四盘”,水蒸蛋和红烧冬瓜为“两碗”。这种筵席,据说是朱轼在高安老家推出的,与乾隆皇帝有关。朱轼为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帝当过老师,是三朝元老,又称三朝帝师。乾隆皇帝还是皇子时,初入学,他的父亲雍正帝命朱轼为师,在懋勤殿设讲坛,行拜师礼。朱轼对他的要求很严,旁边的雍正看了也觉得过分,就对朱轼说:“教也为王,不教也为王。”意思是说,对皇子,教育他做王,不教育他也做王,先生何必这么严格呢?朱轼答道:“教则为尧舜,不教则为桀纣。”意思是说,教育好他,就可以使他做尧舜那样的贤君,不教好他,就会成为夏桀、商纣那样的暴君。乾隆做了皇帝后,非常感激和尊重他的老师,曾亲自到高安来看望朱轼,朱轼就是用了这“四盘两碗”土菜宴请皇帝的,结果龙颜大悦。这种筵席,后来被人们称为“朱公席”,且一直在当地流传了下来。

    在高安,朱轼可算得上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显赫人物,这里至今还流传着他的许多故事。他生于高安村前艮下朱家的清贫人家。朱轼从小聪敏勤学,七岁时的一天他正在玩耍,旁边有木匠在锯板,有人指着木匠锯板叫他作“八股文”的“破题”,他应声答道:“送往迎来,其所厚者薄也。”破题是八股文的开头部分,要为圣人立言,要提起下文,朱轼的破题从表面上看,讲的是锯板,送过去拉过来,使厚的木材变成薄板。但从句子里面的意思看,破题中活用了古人的话,也可理解为人情冷暖,随着地位的变化,深厚的友情也会变得淡薄,这就含有更多的哲理,为下文的展开铺了路。朱轼很小的时候就被族中长老称为“千里驹”,据说就与这次命题作文密切相关。

    如今,高安采茶戏依然活跃在城市乡间,成为人们熟知的文化剧种,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一种文化享受。一个县域能创造出一个剧种,并千百年来长盛不衰,不断发展,这本身就告诉我们高安人民一定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文化坚持。在高安,有一句流传甚广且广为认同的名言,即“不会读书,就会养猪”。这句名言在形象勾勒出地域经济结构的同时,也充分地说明了高安读书之风绵延不绝的原因了,高安“才子之乡”的美誉也就是题中应有之义,成了不争的事实。以历代考取进士为例,有关资料介绍,唐代江西进士六十五人,高安有七人;宋代江西进士五千四百四十二人,平均每县约八十人,高安就达一百一十七人之多。历代考取进士中,名声显赫的有唐代国子监祭酒、教育家幸南容,北宋史学家、《资治通鉴》主要编纂者刘恕,清代三朝重臣、帝师元老朱轼等。特别是唐代国子监祭酒幸南容致仕后,回到高安创办桂岩书院,藏书授徒,这也是我国历史上创办最早的招徒授业的私家书院之一,书院第二次重修时,南宋宰相周必大还为其题额。

    说到高安的乡贤,吴有训也是一位杰出代表。他是我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著名教育家,上个世纪70年代在京逝世。吴有训在物理学领域中的重要成就是:在参与康普顿的X射线散射研究的开创工作时,他以精湛的实验技术和卓越的理论分析,验证了康普顿效应。康普顿效应发现于1922年,这一发现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但是由于经典物理观念根深蒂固,康普顿效应一经提出,就遭到许多所谓理论权威的怀疑和非难。为了取得更为全面的实验数据,吴有训以他高超的实验技术、严密细致的工作作风,有力地证明了康普顿效应的客观存在,为康普顿效应的确认作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吴有训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对中国科学院的建设乃至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说到吴有训,有一件他回老家“提走尿桶”的故事让人记忆犹新。1947年初夏,已是中央大学校长的吴有训偕夫人回到故乡高安。当来到母校高安中学与师生见面时,吴有训既没有当年留学的激情回忆,没有回国后任教的经验介绍,也没有关于报国之类的谆谆教诲,而是在雷鸣般的掌声中用家乡话给大家讲了一件“提走尿桶”的事:“同学们!我已三十年没有回家,记得我走的时候,房门角落里有一只尿桶,现在还有一只尿桶,一点都没有改变。我没能把尿桶提走,深感惭愧。我要求同学们一同伸出手,把这只尿桶提出去!”听到全场为此发出的笑声,吴有训提高嗓门说,“同学们!这不是一件小事,也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国强民富,要强到外国以平等待我中华,富到丰衣足食。推倒旧的,重建新的,这就必须科学救国、科学兴国、科学强国、科学富民、普及科学教育、提倡文明生活。只有做好这六点,尿桶才能被提走。”吴有训以浓重的乡音,说出的这番朴实无华而又振聋发聩的大实话,在师生的心中激起终生难忘的波澜。农民、农村养育了吴有训,吴有训没有忘记农民、农村。几千年来,农家门角的尿桶,人们都已熟视无睹,习以为常了,吴有训却独具慧眼,以小见大,从中看到国家必须革故鼎新,必须依靠科学才能强国富民。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从三十年农村尿桶依旧,反躬自责,深感惭愧并大声疾呼,要唤起民众,普及科学知识教育,提倡文明生活,大家动手,把尿桶提出去。一颗滚烫的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令人钦佩,一种强烈的科学救国的社会责任感感人至深。如今在高安中学的老校区还有他的塑像和以他名字命名的“有训路”,每当走进这个校区,走在以他名字命名的有训路上,我就会自然地想起他关于“提走尿桶”的故事。通过“提走尿桶”,让人们接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从而告别陋习,实现文明,走向小康,并最终实现现代化,这无疑是他提出这一问题的意义所在。吴有训的人格魅力和力量通过“提走尿桶”超越时空,给人启迪。

    古往今来,高安质朴的民风和浓烈的学风也吸引了众多文化名人来到这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就来过高安,这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北宋著名文学家,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他推上了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地位。他的诗、词、赋、散文,乃至书法和绘画均有成就,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历史上公认的文学大家之一。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首;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这样一位大家来高安源于他的弟弟,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宋元丰二年,苏轼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不合被解赴台狱,坐牢受勘。苏辙“上书乞纳在身宦赎兄罪”,因而被贬谪筠州也就是今天的高安监盐酒税,后来又贬居高安。苏轼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湖北取道修水、铜鼓来到高安探亲,前后在这里逗留了十几天。苏辙在高安体恤农耕,百姓遭旱灾,苏辙亲自祈雨;百姓遭水灾,苏辙利用圣散子秘方,使高安许多疫民得救,因而深得百姓爱戴。公务之余,作为著名的文学家,他和苏轼纵情于高安山水,游踪到处,留下了为数可观的传说、题词、诗文、书画,为高安、为锦江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苏轼、苏辙两兄弟“卖酒高安市,早岁逢五秋。常怀简书畏,未暇云居游”中关于买酒喝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说到高安的文化,还有两件事值得一说。一是高安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元青花,二是最近发现的华林造纸作坊遗址。

    中国的青花瓷器始见于唐代,但数量不多,非常有限。元青花的出现标志着青花瓷器已迈向成熟,为明代青花瓷成为瓷器生产的主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中国古陶瓷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元代青花梅瓶是各代梅瓶系列中的佼佼者,在中国陶瓷史上独享“冰肌玉骨”之美誉,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被海内外收藏家竞相追逐,价值连城。1980年秋,高安窖藏元代古瓷在施工过程中意外出土,多达两百多件。在这些珍品中,有六件元青花梅瓶亭亭玉立,风采迷人。这六件元青花梅瓶造型一致,大小相差无几,胎质、釉色与制作工艺基本相同,令无数慕名前来观赏者为之倾倒,被许多古陶瓷专家称为元瓷极品,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弥足珍贵。随着它们的出土,高安博物馆成为继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和伊朗阿德比尔神庙之后,收藏元青花瓷数量居世界第三的博物馆。

    华林造纸作坊遗址,位于高安华林风景名胜区的周岭自然村。这里群山连绵,盛产毛竹,村旁有四条水溪环绕,而且溪水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共同构成了周岭村发展以水碓为动力、以毛竹为原料的造竹纸手工业的良好自然条件。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原来因为从未发现过造纸遗址,对于我国的造纸究竟始于何时,学术界争议不断。在有着一千六百多年历史的华林山风景名胜区周岭村,专家们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了多处水碓遗址,除清理出7座舂打竹麻的水碓外,还发现了宋代沤竹麻坑、元代抄纸坊、明代烧灰料的灰坑等与古代造纸工艺有关的遗迹。随着有关部门和专家对水碓遗址的深入调查和发掘,国家文物考古专家和造纸专家到现场进行了勘察论证。按照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记载的造竹纸术,从伐竹到沉腐、蒸煮、拌灰漂洗、粉碎等一整套造竹纸所需原料加工的工序,进行细致考证,最终得出结论:这是一处明代造纸作坊遗迹,基本上反映了从伐竹到制浆的造纸工艺流程,是我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一处造竹纸作坊遗址,对探讨造纸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发现还入选2009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

    浑如质玉的高安有令人思味良久、念念不忘的独特地方文字,有对地方传统文化的独特坚持,有文人大家留下的独特印记,汇成千百年深厚的文化积淀,也将随着时代前进的脚步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