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四特酒作为我国唯一的特香型白酒,历来追求幽雅、柔和、细腻的审美品格,突出清、香、醇、纯的四大特性,数千年来不知倾倒了多少名士风流。南宋陆游曾为四特酒发出“名酒来清江,嫩色如新鹅”的咏叹。赞美四特酒的故事知者甚多,可四特酒博大精深、璀璨迷人的历史,却鲜为人知。据说樟树的酿酒史原来最早可追溯至三千五百至五千年前。史书《世本》中讲:“仪狄始作酒料酒醪,变五味。”书中所言仪狄代表的就是“吴”部落,当时“吴”部落向大禹献美酒,可以说是开创了中国白酒酿造的先河。从这个意义上说,仪狄可能是四特酒的鼻祖,樟树市境内出土的许多文物也证实了这个判断。该市境内的筑卫城遗址、樊城堆遗址、吴城遗址,距今已有三千五百至五千年的历史,其中筑卫城出土的红陶鬶(guī),属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制物品。此鬶是樟树先民吴人饮酒的一种主要酒具,也是我国最早的酒器之一。正是从鬶开始,樟树的先民开创了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酒文化历史。从这一点足以证明,四特酒发展史与华夏文明同步。明清之际,樟树为江西四大名镇之一,随着樟树镇的经济繁荣,带来了制酒业的竞争,有的制酒行家为了招徕顾客,还在酒缸上标上一个“特”字,这有点类似现在的酒店星级评定,以示其酒质之优。后来“特”字越来越多,哗众取宠者竟在酒缸上标五六个“特”字。但通过人们的审评,却公认具有“清亮透明、香气浓郁、味醇回甜、饮后神怡”四大特点的酒店“娄源隆”号的酒质最佳,“四特”品牌由此诞生。“四特”品牌诞生后,远销江南各地,高居江南白酒的龙头位置,其蒸馏酿造法已相当成熟。一度旅居樟树的科学家宋应星在对“四特土烧”的各个酿造环节,特别是四特酒酒曲制造技术进行了认真研究后,在其科学巨著《天工开物》之《曲蘖》篇中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使得“四特土烧”的酿造技术由樟树传播到了全国,对中国白酒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说明代主编《永乐大典》的大学者解缙在外游玩时,闻樟树产好酒,便慕名而来,在痛饮了“四特土烧”后颇为兴奋,称其“色、香、味俱佳,属上乘好酒”,并乘兴写下了许多优美诗篇。虽然芬芳醇香的四特酒博得了后世诸多文人墨客的奉颂,但由于种种原因,四特酒仅在江南一带流传。1959年,庐山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对四特美酒赞不绝口:“清香醇纯,回味无穷!”值此,四特酒的命运有了改变,随着这一年的庐山会议,也随着周总理的赞誉,四特酒名扬华夏。
自古以来,好酒产地必有佳泉。水土对酿酒的作用犹如人之骨血,水质好,才能出佳酿。樟树地处赣中平原,境内地势平坦,河川纵横,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着得天独厚的酿酒条件。四特酒只选用产于赣鄱稻区的纯天然纯优稻米酿造,工艺上以整粒大米为原料,籼米、粳米、糯米混合配比,精心酿造。以整粒大米不经浸泡,直接放入发酵池和酒醅一起固体发酵为酿造方法的在全国名酒中仅此一例。四特的酿造之水取自曾被唐高宗御赐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的阁皂山泉地下水,四季长流,清凉甘甜,是绝佳的酿酒用水,好水必然出佳酿。
樟树出酒,樟树人也爱酒。樟树人通常没有酒是不请人吃饭的,而吃饭更多的是讲酒、闹酒。上桌以后一般都会有人提议选个桌长,按当地的规矩,开桌第一杯酒和席间主人敬的酒以及散席最后一杯酒都得喝,除此之外就叫“自由酒”,樟树话叫“打箍”。即由桌长开始依次轮流敬酒,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一次向大家敬酒的机会,喝完这一轮下来才是喝真正的“自由酒”了。平日熟悉的会喝感情酒,刚见面的为了加深印象则会互敬或好事成双单喝一两杯,几个来回下来,其乐融融。而酒的品类,大都是自酿的谷烧“土八路”或老酒等。现如今,生活改变了,城里乡下均讲究喝点上档次的酒,这便是本市产的国优名酒—四特酒。而四特酒厂所产的“天地醉”系列酒质优价低,而且只在樟树专供,在樟树本地最受欢迎,据说很多外地人去樟树出差之余,都不忘捎上几瓶“天地醉”。
樟树人喝酒非常讲规矩,当地一句俗话是“茶要浅、酒要满”,说的就是倒酒的规矩。樟树人倒酒要堆起来,出杯沿而不溢。只有这样,才显示对客人的诚恳。主人敬酒时,自己的酒杯是千万浅不得的。否则,难免有省酒之嫌。酒倒得太满,一时无法端起,便会提醒先“鞠躬”后端杯。有自作聪明的人,想借举杯之机泼酒,被人看见是要点酒罚三杯的。心疼酒的人往往叹惜,这样好的酒是喝一口赚一口,怎么好意思孝敬土地公公呢?而且,樟树人喝酒喝醉了不叫醉,而叫“恰潮了”;“恰潮了”吐了不叫吐,而是叫“下了猪崽”。
樟树因酒立市,因树而名。辖区内的临江镇,在明清时期,可谓大名鼎鼎。由于赣江与袁河在此交汇,当今天的樟树还是“镇”制的时候,临江早已是“府”制了,明朝时还在这里设立了湖西分守道署,相当于副省级的规格,有“城内三万户,城外八千烟”之说。“吴商蜀贾走”是临江古代商贾云集盛况的具体写照。临江镇明朝时被列为全国三十三大工商税收城镇之一,史称“舟车孔道,四达之地”,素有“后戈庚廪之积”之称,是驻兵囤粮要地,也是当时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至今临江很多街道都还是根据以前城门的位置叫“南门街”、“北门街”。只可惜在太平天国期间,临江饱受战乱之苦,翼王石达开的岳父和内弟当时镇守临江,曾国藩此前策划招降石达开时曾说,“以江西言之,瑞州、临江为根本,抚州、吉安为膏腴”,并说如果石达开献出安庆、九江、瑞州、临江、抚州、吉安中的任意一二城,就敢担保石达开是“真心归附”,可见临江当时的战略地位。后来赣江河道改道,原先便利的河运条件不复存在,至此,临江开始走向衰败。北宋著名的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就出生在临江的维崧堂。自宋至清,苏轼、苏辙、范成大、朱熹、文天祥、解缙、查慎行等历代名儒硕士先后来临江访贤,览胜,讲学,吟诗。历代文人题写临江的诗文,现存达数百篇。最有名的莫过于解缙在临江的故事。解缙从家乡吉水去南昌滕王阁访友,乘舟顺流而下。他站立船头,饱览临江古镇,心旷神怡,突然看到临江沿河有一棵大樟树,恰当艳阳高照,风和日丽,大樟树连同树上的栖鸟,倒映水中,清晰可见,见此情景,兴致勃勃的他吟出了“樟树临江,鱼飞树梢鸟冲波”的上联,结果下联却怎么也对不出来了。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有人对出了“莲花向塘,虾舞花间蝶戏水”的下句。虽对仗工整,却也还不尽如人意。在樟树境内,有过辉煌而又衰败的城市不止这一处,在樟树市城区西南四十四公里的吴城乡也是一例。论行政级别,当时这里可是一处诸侯国的国都,是吴城商代遗址所在地。在后来的吴城商代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较为完整的石器、陶器、原始瓷器、青铜器、玉器、牙雕等一千一百余件。遗址中陶文、原始瓷、铸铜遗迹、龙窑的发现为中国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标志着吴城地区早在三千五百多年前已进入了人类的文明时代,打破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论断,也打破了江南在商周时期是“荒服之地”的说法,对研究江南商代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与周边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不但如此,在这里还发现了中国漫长的红铜时代。长期以来,在我国出土的早期铜器中,只有青铜器而没有红铜器,导致不少国外学者认为中国只有青铜时代而没有红铜时代。世界的其他文明古国,在青铜时代之前都经历了红铜时代。中国在青铜文明以前有没有一个漫长的红铜文明,是关系中国青铜文明从何而来的一个重大问题。随着樟树吴城遗址考古发掘和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国在青铜文明以前同样存在一个漫长的红铜时代。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历史悠久、素产佳酿的樟树,山川毓秀,赋予了樟树人聪颖而刚烈的灵性。自南唐升元二年建县至清同治九年,樟树共出了进士两百九十三名,举人四百零三名,名臣武将、名流学者人才辈出,灿若群星,杨杏佛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杨杏佛是近代中国科学与民主精神的极力追求和力行实践者,曾任孙中山秘书,备受国民党“左派”所赏识。作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总干事,他为人权和民主奋力奔走呼吁,最终却惨遭杀害。杨杏佛生性耿直、刚正不阿,有两件事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特点。1912年南北议和后,袁世凯极力想拉拢他,但他却不屑一顾,毅然赴美留学。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国民党斥资白银八十余万两兴建中山陵,杨杏佛被推为治丧筹备处总干事,工程招标时许多建筑公司纷纷前来送礼,被杨杏佛照单全收,存放在陈列室中,令他们羞愧难当。有人笑称从樟树走出来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救国,另一种则是救民。救国,杨杏佛是代表。救民指的是那些在外开药店的人。樟树人有着“一个包袱一把伞,出门当老板”的说法,早在明代中期,樟树药帮就已经先后在粤、吴、滇、黔、楚等地落户,在大江以南广大地区的药材市场占有相当份额,成为西与川帮、北与京帮并驾齐驱的全国三大药帮之一。樟树药帮一直以“天人共鉴”自勉,不敢欺心误人,自砸牌子。他们所制膏、丹、丸、散都选料上乘,配料充足,货真价实。人们在许多城市见到的黄庆仁栈大药房,就是樟树土生土长的百年老字号。
樟树的药与樟树的酒一样,都是当地的名产,可谓是两驾马车。一直以来人们都在努力探寻樟树药业、酒业背后的某种关联,《黄帝内经》对此有过论述。《内经》将酒与汤药放在一起,专章论述酒对治疗疾病的重要性,正所谓“酒为药之引,药借酒之力”。樟树中药的灵验,很大程度上有一份酒的功劳。樟树的药业渊源在于一座山,兴于一个人。一座山就是文章前面提到的阁皂山,是一座寓道教文化和中药文化于一体的名山,曾被唐高宗御赐封号“天下第三十三福地”;一个人,即被后世尊崇为“太极仙翁”的葛玄。这一山一人便是樟树医药的鼻祖。阁皂山不仅山水空灵,而且是一个天然药场,自古以来就吸引了许多道学名家、丹术家来此结庐养生、采药炼丹,逐渐成为道教名山。东汉年间,道教始祖之一葛玄在阁皂山采药行医,布道炼丹,并传说他在这里得道升天,被后世尊称为“太极仙翁”。此外,葛玄不但是道教的始祖之一,同时也是采药洗药、炮制药材的第一人,被后人敬为樟树医药业的奠基人,由此阁皂山也就自然地成为樟树药业的祖山。其后,葛玄侄孙葛洪也在阁皂山采药炼丹,并撰成《肘后备急方》,被后世樟树药界奉为准则。樟帮制药“炮制规范”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是“遵《肘后》,辨地道”。几百年来,樟树的药业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前段时间看到樟树的老药工传人的切片表演,竟将一寸长的白芍用铡刀切成三百余片,片片薄如蝉翼,临风一扬,便纷纷飞起。不是亲眼所见,真是难以置信!目睹药工精巧的切片表演,倾听药师的高谈博论,我叹服樟树国药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由衷感叹“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说法,在全国很多地方也都有“无樟树不成码头”的俗语。而樟帮在樟树的活动中心就是清光绪十三年建立的三皇宫,这也是樟树目前唯一保存尚好的药材交易古建筑。三皇宫祭祖活动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每届药交会的必有项目。樟树药交会凭借其红火的交易业绩,成为全国三大药交会之一。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医药营销方式发生改变,以传统中药材交易为主要功能的樟树药交会渐渐失去魅力。樟树面对这种情况,及时调整药交会的定位,将以前的药材交易这个主要功能调整为以了解信息、加强交流、展示形象为目的。除了举办传统的开幕式、药材交易外,还新增了通慧寺药师万佛殿朝拜、各类医药研讨会、三皇宫祭祖、医药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展示会等活动,使之与旅游、文化、餐饮和经济相关联,为传统药交会注入了新的内涵。
古老的樟树市,因树得名,因药闻名,因酒驰名。亲临樟树,耳濡目染,不仅能亲切真实地欣赏到她的药祖之仙气、药效之灵气、药都之名气,而且还将领略到酒的魅力。樟树真是个好地方,喜欢酒的人,饮的是酒,但尝的是樟树这片土地引出的思绪。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