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夜流风-水头村散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与厦门岛一水之隔有座村子,极静,极美,也极干净。村子里的建筑屋檐飞翘、雕梁画栋,一派典型的闽南古厝风格。与此交相辉映的还有许多中西合璧的小洋楼,当地人称之为“番仔楼”。这样的风景,在大陆也是好去处。它叫水头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名字。然而当我们走近它,便立刻感到这个普通称谓丝毫没有掩盖住它那美丽的容颜。

    我们走近它的时候,笼罩在金门岛上的那层神秘面纱已经悄然褪去。村子里映入我们眼帘的老屋古树,朴拙而又幽静。那一座座宗祠,一幢幢古厝,白墙红砖倚红瓦,有的燕尾翘脊凌空,有的马鞍团脊匝地。在历史的长河里,它们挽着风雨岁月,显得十分的从容与安详,在蓝天白云下为人们留下了一道美丽的天际线。尤其令人赞叹的是,古厝大门两侧和内外墙壁上都镶有许多题刻,或苍劲骨美、雄浑有力,或细腻精巧、叹为观止,整个建筑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气息。要不是间或出现在房前屋后的那些防空洞口和其他一些战争遗迹,人们很难把眼前这天蓝地绿、安宁祥和景象与曾经的连天炮火联系在一起。金门人几乎都是闽南人的后裔,在闽南方言里,“厝”就是房子,红砖厝就是用红砖砌就的房子。这些中轴线对称、多层次进深、呈“梳式”布局的红砖古厝,古风古韵,典雅端庄,一排又一排井然有序,家园诗韵溢于言表。这些古厝的正脊有一道中间凹陷,两端微翘的优美曲线,给人一种向上飞跃的动感。所不同的是,有钱人盖的屋顶正脊为燕尾式翘脊,檐角高翘;贫寒人盖的古厝为马鞍式圆脊,低矮沉着。但它们的整体并无二色,均为明艳动人的红砖红瓦,儒雅之间,不觉透露出一种贵族的威仪和气派。

    错落于这些红砖古厝之间的西式洋楼建筑,则又是另外一番中西合璧的景观。上世纪初,闽浙一带民生困顿,就像当年山东人“闯关东”、晋陕人“走西口”一样,这一带的人们纷纷离乡背井出外谋生下南洋,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移民潮。金门岛土地贫瘠,当时生活在岛上的人们也汇入到了这次移民壮举中。和西方人举家移民不同的是,东方人移民大多是男子外出打拼,妻小留在家中。水头村华人华侨事迹展示馆里有一首丈夫下南洋后留守女人的诗作《长相思》,叙述丈夫抛妻别子到异国“南洋”去寻求生路的血泪心酸,凄美哀怨,读后让人唏嘘不已。但无论漂泊多远,境况如何,除客死他乡者,这些跨洋冒险的人始终怀着对家人的不尽思念和出人头地的愿望努力打拼,归来后他们的最大心愿,就是倾尽财力修楼起厝。其间,他们中的有些人还会将在南洋看到的西洋建筑加上自己的想法和闽南风格结合起来,将建筑融合成中西合璧的“番仔楼”。在燕尾飞檐、马背山墙建筑的烘托下,这种中西建筑风格上的大融合,不经意间在这里形成了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作为水头村的地标建筑,有一座取“近水楼台先得月”之意而名的“得月楼”,高耸别致,造型典雅,整座建筑低调而不张扬,严密的防御系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走近它的人们即刻就能感受到一种凛然不可犯的气势,一种傲不视人的高贵。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除了把建楼作为与故乡亲人联系最为坚韧的纽带,在水头村还有一件义举就是办学。水头村不大,数十户人家一百来号人。他们明白一个道理,出外打拼需要吃苦耐劳,需要流血流汗,但更需要教化,更需要文化。学校开始在村中一座由门房和宅院两部分构成的“黄氏酉堂别业”,这也是现在金门岛上仅存的私塾。围墙外的池塘叫日月池,一大一小,一圆一弦,这种格局使得学校在建筑形制上充满了传统的文化氛围。由于学生人数增加,族人又发动南洋的乡亲们捐献,在村里兴建了一所呈回字形建筑格局的学校,学校的正面墙上饰有精美雕刻、花草和小天使,这里也是现在许多金门老人的母校。再后来又建了新学校,随着新校的建成使用,这所在当时全岛规模最大、设施最齐全的学校便被辟为华人华侨事迹展示馆了,它在保留昔日课堂原貌的基础上着重介绍水头人下南洋创业打拼过程的奋斗历史和血泪沧桑,以此来激励教育后人。那天我们站在这所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学校的走廊上,穿越时空,浓浓的书香气息扑面而来。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金门一直为泉州同安县所管辖,仅明清两代,只有一百五十平方公里的金门岛先后出了四十三位进士,一百六十多位举人。如此鼎盛的文风据说与我们的乡贤宋朝大儒朱熹密切相关。朱熹别号紫阳,他在同安为官时曾多次到金门岛上的燕南山开坛讲学,教化岛民,他的儒学之风对这方曾经的荒蛮之地产生了重大影响,至今这里仍有“紫阳过化”之说。在这个以水为名的村落里,直到离开我们都没有看到“水头”。陪同我们的当地人阿正说,岛上没有河流,仅有的溪流源短量小,“水头”这个称谓的更多意义在于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追求。水作为人类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滋润万物,却无色无味,处下不争;它滴水穿石,信念执着,犹如九曲黄河,百转千回东流入海不回头。金门幅员狭窄,地力贫瘠,生活在这样环境里的人们用它来守望相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坚韧、拼搏、进取的人文性格。

    漫步水头村,一扇扇充满温馨而又艰辛记忆的大门为我们敞开,那些凝聚了历史文化回音的洋楼古厝,犹如一位位历经沧桑的长者,坚守着团圆与和谐。在我们眼中,这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守望与传承,更是一种家园故里的归属与眷恋,一种海外游子的浓浓乡愁。在海峡两岸的渔歌互答与和风劲吹下,它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温婉与安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