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烟云-第162部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宇文将军,你可考虑清楚了。严某追随陛下这么多年,从来没见到过,陛下如此器重一个人!”右相严庄也被宇文至的莽撞举动吓了一大跳,心脏登时提到了嗓子眼。恨不能冲过去,狠狠给宇文至两个耳光,以便让对方彻底清醒,“皇帝陛下是什么性子,临来之前,严某又不是没提醒过你。就连手握数万大军的史思明,在陛下面前,都没胆子说半个‘不’字。你这小混蛋可好,居然连番扫陛下的颜面!”

    “末将刚才说……”宇文至顿了顿,抬起头,直视安禄山喷着火的眼睛,目光平静如水,“末将本领低微,不是安西军王明允的对手。末将并非有意辜负圣恩,正是有感于陛下的器重,才越要实话实说。那王明允与末将自幼相交,从小到大,凡事都压着末将一头。如果陛下此刻就让末将领兵去征讨他,没等交手,末将这边气势上已经输了三分。况且安西军那边的众位将领,当年都跟末将一道出生入死。末将对上他们之时,不敢保证自己心里头会不会念几分香火之情。所以,末将斗胆,请陛下重新考虑西征军主将人选!”

    说着话,他缓缓跪下去,深深俯首。

    “你,你……”安禄山手指宇文至后脑勺,先是恼怒,后是震惊,到最后,通红的眼睛里,居然又涌出了几分激赏,“你这小混球,气死老子了!该杀!老子从一镇节度使做到大燕皇帝,从没被人如此直接地拒绝过。”

    话说得虽然是咬牙切齿,却没真的命人进来,将宇文至拖走。而是弯下腰去,双手将其拉起,然后又轻轻踢了一脚,有些恨铁不成钢地说道:“打不过就打不过,没什么大不了的。朕相信,只要给你时间,你早晚会把他拉于马下。你不必拒绝,朕说的不是现在。朕现在不勉强你,朕派别人去征讨他!你只需在出战之前,在旁边帮着谋划一二,讲清楚安西军的长处和短处,让朕的人做到知己知彼即可!”

    “末将谢陛下宽厚!”宇文至后退半步,诚心诚意给安禄山作了个揖,感谢对方能接受自己的推辞。

    “不必客气。朕欣赏的就是你这种肯说实话的年轻人!”安禄山大度地摆手,把微笑写了满脸。

    严庄在旁边暗暗纳罕,没想到安禄山还能放过一个再三令他自己下不来台的人。按照严庄的了解,平素像宇文至这样不知道好歹的家伙,早就被拖出去,不知道打死多少回了。莫非人长得清秀就是能带来好运气?!早知如此,严某也将头发和胡子好好摆弄摆弄啊,未必能讨得陛下欢心,至少能少挨几顿胖揍!

    正百思不解间,监门将军李猪儿,已经带人将安禄山专用的米筹木图送到,在御书房中央支开,几乎占了大半个屋子。

    “西征的事情,咱们稍后再说。宇文将军,你替朕将当日两军交战的情况,推演出来!”安禄山久不弄此物,心痒难搔。立刻拉着宇文至的手走过去,笑着吩咐。

    “陛下请恕臣僭越!”宇文至笑着客气了一句,然后迅速抓起粟米,开始模拟永乐原战场的地形。

    他一入白马堡,就做了封常清的亲兵。随即被后者当做安西军未来的将种来培养,手把手教导各项军中技能,基本功打得扎实无比。转眼间,便将永乐原的地形模拟了个七七八八。然后拿了十根代表兵力的竹筹,九黑一红,放在自己面前。又数出十五根竹签来,十三黄紫二,双手举起递给安禄山,“末将斗胆,请陛下暂且模仿一回孙将军如何用兵。毕竟,他是陛下的假子,俗话说,知子莫如父!”

    安禄山原本就有此意,因此毫不犹豫地接过竹筹,在木图一端依序排开。每根竹筹代表一千人,左右稍稍靠前,中央拖后,却是个中规中矩的倒品字大阵。

    宇文至也将自己手中的竹签排好,按照对王洵用兵习惯的了解,排成了一个横阵,左中右齐头并进。然后,深深吸了口气,向安禄山做了个请的手势。

    “朕年龄是你的二倍以上,兵力又比你多五千,要是再采取守势,岂不被人笑掉大牙?!”安禄山冷冷一笑,双目中精光四射。从自己的右翼抓起六根竹筹,恶狠狠地向宇文至的左翼砸将过去。“这些都是部落兵,由阿史那从礼、室点密、耶律雄图等人统率。战斗力比朕亲手训练出来的幽燕精骑稍逊,但用来试探你的虚实,是最好不过了。”

    “末将拿西域诸国的联军对敌。人数不如陛下,但不求取胜,只求缠住阿史那从礼等人,令其无法寸进,想必也不会太难!”宇文至笑了笑,把左翼四根竹筹直接拿起,与安禄山抛过来竹筹混做一团。

    “倒也是个办法!不过你也太小瞧朕麾下的各部健儿了!”安禄山手捋胡须,轻轻点头。此举一点儿也没出乎他的预料。即便未曾亲临战场,他也知道敌我双方第一下会亮什么招。部落兵对西域联军,都不是嫡系,战斗力都很平平,用来试探彼此的虚实,消耗主将耐心,再好不过。即便死光了,也没人会心疼。

    “末将刚才还有一事忘了奏知陛下!”宇文至想了想,又缓缓开口,“王明允与末将在经过疏勒时,仗着手中实力雄厚,把安西军存在疏勒的军械库,给仔仔细细梳理了一遍。其中光是骑兵专用的伏波将军弩,就得了九千多具。给刚才出战那四千将士,每人配备两把,还绰绰有余!”

    “嗯!”安禄山猝不及防,被打得微微一愣。随后摇摇头,大声冷笑,“靠几把兵器占得先机,能风光到几时?朕有的是办法,将局面搬回来。不过换了孙孝哲么……”想了想,他按照孙孝哲的用兵习惯,迅速又丢下两根竹筹,“这回朕给你面子,派两千骑兵上去打开僵局。定南将军周锐,素有勇力。孙孝哲肯定会第一个想到他!”

    “末将用角声,命令西域联军跟着阿史那从礼将军的部落勇士走。敌人走到哪里,联军跟着到哪里!”宇文至点点头,镇定自若地做出调整。

    混在一起的黑黄两色竹筹被他分开,在战场中间,露出一条宽阔的通道。安禄山后丢下来的两根竹筹没了阻挡,正对上了代表安西军中军的红色部分。

    “嗯……”安禄山又愣了愣,眉头紧紧锁在了一处。

    宇文至微笑,手指轻叩木图边缘,“乓,乓,乓……”错落有致。

    “你确信这样能应付得了?!”安禄山被敲得心烦意乱,竖起眼睛,顺手将两根失去了目标的竹筹,推向对方中军。

    “为了避免被孙将军看出端倪,王明允应该还有这样一手!”宇文至又想了想,把自己一侧的所有竹筹,除代表中军主帅直属的红色那根之外,全都抓了起来,径直摆到安禄山的右翼。

    “呃!”安禄山喉咙里发出了非常难听的声响,然后皱着眉头,沉默无语。

    宇文至花光了大部分筹码,也不再做任何动作,双手抱住肩膀,静静地看着安禄山的反应。

    两个懂得领兵打仗的人都装起了哑巴,可苦了严庄这个外行。对他来说,米筹木图推演本身就乏味的要死。更何况半晌都没有新的花样出现?在旁边耐着性子陪了好一会儿,终于支撑不下去,清咳了一声,笑着说道:“宇文将军恐怕弄错了吧,照这种摆法,你已经没兵可用了,此战岂能不输掉?!”

    “回禀右相大人,末将已经赢了!”宇文至笑着看了看他,非常自信地回应。

    “赢了?”严庄得到了个出乎意料的答案,愈发是满头雾水。抬起眼睛偷看安禄山的脸色,却见对方用右手的拇指与食指紧紧托住下巴,双目中满是痛苦与不甘。

    “你这小子,故弄什么虚悬。你看过了战报,当然知道结果是什么!所以怎么摆都会赢!”唯恐安禄山恼羞成怒,严庄赶紧板起面孔,大声替皇帝陛下出气。

    “严相,你别难为他。朕的确输了!输了!”安禄山突然放下了胳膊,直起腰,长长地叹气。“后生可畏,后生可畏。老封,你的确死得冤枉!如果不是李隆基那糊涂蛋杀了你,朕在洛阳城里,如今真不知道能不能睡得安慰!”

    “陛下……”严庄越看越糊涂,压低声音,小心翼翼地恭请安禄山指点迷津。

    “朕曾经跟你说过,兵法上又一招,叫做倒卷珠帘。用到精妙出,足以凭少击多,以一当十。孙孝哲,就是输在了这一招上!”安禄山又苦笑着摇了摇头,沉声补充,“封常清带的好徒弟啊,非但孙孝哲不是他的对手。即便换了朕,贸然与其相遇,恐怕也未必能占到多少便宜。你且来看……”

    有意在行家面前展示自己的真实本领,安禄山手指木图,慢慢将当日的情形重现。“别看战场中央这段,这段全是障眼法。为的就是把人弄糊涂掉。孙孝哲那厮轻敌大意,应对失当。在这时候,马蹄扬起的烟尘遮天蔽日,他根本看不清对面是什么情况!”

    “臣受教!”其实根本不清楚孙孝哲为什么会看不清对面的情况,严庄依旧装作一副恍然大悟模样。

    安禄山此刻正沉浸在对一局“绝妙好棋”的复盘当中,没注意到他的表现,也没心思去注意他的表现。点点头,继续补充道:“孙孝哲看不清楚对面,对面的王明允,却将他的所有表现,都算计了个清清楚楚。周锐带领着两千骑兵,失去的阻挡,定然要趁势直扑对方中军。而对方中军,肯定有个大陷阱在等着他。先用杂兵或者其他办法,挡住他的第一次冲击,让他失去速度。然后陌刀手出阵逆推。周锐所部猝不及防,肯定瞬间就被砍个稀里哗啦。然后对方再赶在孙孝哲作出反应之前,倒推着周锐所部的溃兵,去冲击阿史那从礼。阿史那从礼到了此刻,已经跟西域诸侯的兵马厮杀了好一阵子,精疲力竭。恐怕连挡一下的勇气都没有,立刻转身逃命。他这一退不打紧,却等于把西域联军完全给腾了出来。王明允手中一下子就多出了几千可用兵力,直接调头向右。孙孝哲的右翼这边,恐怕也立刻就支撑不住了。到了这时,孙孝哲即便把手中所有曳落河都派上去,也于事无补。不用安西军来杀,光自家溃兵,就能将他们活活踩死!”

    “啊……”饶是不通军旅之事,严庄也被惊了个目瞪口呆。前几天还在偷偷骂孙孝哲愚蠢透顶,此刻却明白,此人败得其实一点儿也不冤。非但是此人,换了大燕国的任何一位将军上去,如果不收起轻慢之心,仔细应对的话,恐怕在王明允手里也讨不到分毫的好处走。

    “末将只是根据以往的用兵习惯,推测王明允的所作所为。具体与事实符合不符合,还不敢妄下断言。”宇文至这会儿又突然学会了谦虚,拱了拱手,笑着说道。

    “恐怕他在战场上的杀招,还不止这些!”安禄山在军旅方面,还是相当务实的一个人,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你刚才说得对,西征军主将人选,朕的确需要仔细考虑。不能再输于安西军之手,徒坠了我家士气。”

    “末将还有一句话,不知道当讲不当讲!”感激安禄山对自己推心置腹,宇文至稍作犹豫,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说!”此刻安禄山的心思正沉浸在大战后的酣畅之中,点点头,笑着鼓励。

    “先不进攻安西军,把战略重点放在朔方和蜀中!”宇文至受到了鼓励,声音变得有些激动,“安西军也好,淮南等地的残唐余孽也罢,都不过时疥癣之痒而已。陛下只要能解决掉李隆基、李亨父子,安西军自然也失去了效力目标,不战自溃了。”

    釜底抽薪,当然不失为一个妙计。然而却不太对安禄山的心思。他同样是个骄傲的人,不肯轻易认输。更不肯因为面前出现了某块可能绊脚的石头,而选择绕路而行。想了想,念在宇文至乃一片忠心的分上,笑着道:“这等军国大事,朕不能一言而决。你先回去休息吧,朕会让右相将你的提议记录下来,明日早朝时当众讨论。今天太晚了,明天朕会命人在城中挑一座府邸给你,朕的镇国将军,不能连个像样的住处都没有。”

    “陛,陛下……”宇文至的嘴巴张了张,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躬身,施礼,“陛下厚恩!末将纵然粉身碎骨,亦难以为报!末将告退!祝陛下圣体安康,早日一统四海。”

    “下去吧!”安禄山笑着挥手。

    打发走了宇文至,他将目光转向窗外的夜空,久久不发一语。

    平心而论,年轻人今天的表现并非完美,很多地方,都显露出无法遮掩的生涩。然而,即便如此,依旧给他一种惊才绝艳之感。不忍舍弃,也不敢舍弃。因为像这样有才华且知道进退的年轻人,他的大燕朝廷根本找不到。而李唐那边,却早在数年前,就于白马堡中培养了数以千计!

    即便把封常清本人离开后,由高力士和陈玄礼两个粗制滥造的那几期排除在外。光是跟王洵、宇文至等一道从白马堡走出来的,据安禄山所知,就有近千人。哪怕这一千人中,能达到宇文至这种水准的,只是百里挑一。那也有十余位之多,在李唐那边慢慢成长起来,个个都将成为横在大燕帝国前头的绊马索!

    况且在大燕帝国的包铁战车上,眼下匮缺的不仅仅是能引领战车向前疾驰的千里马,更缺乏的是,能沉下去,成为车轴、车轮、车架、车辐的都尉、校尉、旅率、队正,缺乏的既能准确领会主将意图,又能凝聚周围士兵的底层军官。早在几年之前,李唐帝国就在封常清的倡导下,开始了类似的人才储备。白马堡大营,经过封常清和一众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安西军将领手把手教导,完全由长安附近的良家子和勋贵子弟组成,对李唐的忠诚度远远超过其他地区的年青才俊……

    别人可能意识不到这里边所包含的意义,作为卧薪尝胆多年,为造反作出周密细致准备的大燕国皇帝安禄山,却能敏锐地意识到危险的临近。偏偏当他意识到之时,已经太晚了。长安城被攻破之后,一干从白马堡大营培养出来的飞龙禁卫,死得死,散得散,肯留下来追随边令诚投降的,只是极少数最窝囊的废物。而王洵以封常清嫡传弟子的身份出现在长安城外围,对那些曾经在白马堡大营受过训的年轻人,无疑是一面聚兵旗。所竖之处,用不了多久就有大批人才来投奔。说不定,就在大燕国朝廷为该不该处罚孙孝哲吵成一团时,那支安西军残部,已经又悄悄地发展壮大了数倍!

    ‘该死,该死的封矮子,咱老安跟你到底有什么怨仇?你都死了这么久了,还在给老安添堵!’。望着夜空中的星斗,安禄山恨恨地跺脚。也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冥冥中有所感应,一颗硕大的流星从西北方迅速滑过来,瞬间照亮整个天宇!

    第三章

    国殇

    (四

    上)

    严庄最怕的就是现在这种情况。安禄山没让他离开,他不敢擅自告退。而对方又一直望着窗外,不肯说话,猜不到到底在想什么,是喜是怒?下一刻会不会突然又变了脸色,抬脚踹将过来。

    可就这样一直干等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向李猪儿做个了求援的眼色,他小心翼翼向前蹭了几步,低声召唤:“皇,皇上……”

    “刷——”一颗硕大的流星恰恰划过天际,将屋子内的人和景物照得雪亮。严庄的后半截话被憋在了喉咙里,两眼盯着流星过后的夜空,呆呆发愣。

    对于他这种饱读杂书的文人来说,流星、月食、地震、暴雪、大风、甚至过分强烈的闪电,都意味着某种上天给人类的暗示。需要仔细解读,耐心领悟,才能趋吉避凶,遇难成祥。此颗流星起于西北而坠于东南,到底预兆着什么事情要发生?莫非逃到西北边的那位太子殿下,真的要否极泰来了么?

    安禄山对流星的出现,也非常震惊。他是突厥人的后裔,敬畏长生天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传统。而刚才他心里正想的是封常清如何在死了之后还要找自己的麻烦,流星就突然出现了,这会不会是……?

    “封老将军的遗体葬在什么地方了,你知道么?!”如同鬼使神差般,安禄山压低了声音询问。

    “陛下说的是哪个封老将军?”严庄一时没有反应过来,木然回应。随后看见了安禄山眼里的凶光,赶紧向后退了几步,连声道:“是,是封常清封矮子么?陛下且容臣想想。他,他被边令诚杀死后,头颅挂在潼关城头示众,尸体,尸体好像随便埋在潼关城西北的一座荒山上了。哥舒,哥舒翰那厮接管安西军之后,好像,好像为了安抚将士们的心,又,又把他的头颅和尸体缝合起来,重新给安葬了一次。至于具体是在哪里?臣,臣明天一早就找哥舒翰去问!”

    “不用一早,今晚就去。甭管哥舒翰那老匹夫睡没睡下!你顺便替朕拟一道圣旨,以故唐凉国公之礼,厚葬封常清。日后任何人不准再称封常清为封矮子,违者,朕一定会打烂他的屁股!”

    “诺!”严庄大声答应着,然后犹豫了一下,小心翼翼地提醒,“陛下如果准备厚葬封,封老将军,何不赐他一个大燕国的封号。就是,就是封常清的那些弟子门生听闻后,也会感念陛下的恩典!”

    “这个……”安禄山低声沉吟。严庄的提议里边,对大燕国的好处显而易见。但是,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却远远超过了现实世界中某种利益的诱惑,“算了,朕是真心佩服封老将军。他生前对旧唐忠心耿耿,死后估计也不愿意接受朕的封赐。朕不强人所难。你派得力人手专程操办此事,以旧唐的国公之礼厚葬封老将军。然后替朕写一篇祭文,以昔日同僚的身份,不要以大燕国雄武皇帝的身份。朕佩服他的本事,也敬他的为人!”

    “是,臣记下了!臣回头就派人去办!”尽管对安禄山的想法不是很理解,严庄还是小心翼翼地表示服从。然后,又看了看安禄山疲倦的脸色,试探着问道:“宇文,那个宇文将军……”

    “人才难得!”安禄山用短短四个字,让严庄彻底将心放回了肚子内。

    既然宇文至今天的冒失,没给自己带来太大麻烦,严庄也就不再提心吊胆。想了想,又试探着说道:“微臣也以为,他是个可造之材。就是为人太毛躁了些,有点儿不知道好歹!”

    一边说着这些言不由衷的话,他一边偷看安禄山的眼睛。以免火候没把握好,既起不到向后者表明自己大公无私的作用,又枉做了小人。

    安禄山还是没有回头,目光对着窗外璀璨的夜空,叹息着道:“他能念跟安西军的旧情,不是什么坏事。至少朕不认为,念旧是件坏事情。今天他如果毫不犹豫地接下朕给的差事,朕当时会很高兴,过后,心里难免会对他的人品有些看法。而现在,朕倒是越发看好此子的未来了。封老将军有本事啊,身边一个随随便便点拨出来的亲兵,就将朕这边的年轻人都比了下去。那些被他视为嫡传弟子的家伙,还不知要强悍到何等地步!”

    “陛下无须为此事懊恼。咱们大燕国这边的年青才俊,其实也未必差到哪去。只是都出征在外,本事没机会被陛下看见罢了。”不愿见安禄山老长敌人志气,严庄笑着反驳了一句。

    “大不一样!”安禄山兀自沉浸在对封常清的佩服当中,苦笑着摇头:“你想说的那几个年轻人,朕心里非常清楚。可他们不是这个的儿子,就是那家的侄子,遇事总是被家族利益所羁绊,领兵打仗的风格,也受其父辈影响极重。不像封常清老将军培养出来的这些人,几乎没有什么家族烙印。可以随便用,不必担心其引发的牵扯。”

    这倒也是句大实话。安禄山麾下的年青武将,都是老一代的后人。讲究的是个口传身教,家学渊源。而封常清在白马堡那边,则是延请不同风格的武将授课,各项技能都打得非常坚实。更重要的一点是,安禄山自己乃造反起家,最恨的便是别人造自己的反。似宇文至这样成批打造出来的年轻人,最合他的胃口和需要。

    但作为大燕国的右相,严庄却不能直接戳穿谋主的心思。想了想,绕着弯子安慰道:“那又有什么关系?反正无论当年封矮,封老将军给李唐培养了多少青年才俊,李唐都不会重用他们。反倒是陛下这里,总是能慧眼识珠!”

    这下马屁,算是拍到正地方了,安禄山高兴得回过头来,哈哈大笑,“噢,朕还有这本事?朕怎地不知道?你且说说,朕怎么慧眼识珠了?”

    “臣,臣当年不过是个落魄书生,若非得遇陛下,这辈子都不会有今天!”严庄故意装作一副讪讪的模样,自我标榜,然后,又掰着手指头,挨个数大燕国的一干功臣名将,“像田承嗣将军、蔡希德将军、崔乾佑将军,还有史家父子,哪个不是陛下亲自挖掘出来的人才?即便是今天的宇文将军,不也是被残唐埋没了,却在陛下这里得以重见天日么?”

    “嗯!”安禄山笑着点头,“你说得对。朕手中人才稀缺,却可以把残唐埋没的人才招揽过来,归朕所用。拟旨,从明天起,准许各地贤才自荐。无论出身良贱,也无论其从前是否跟朕做过对,只要能有过人的本事,朕查实后,都会委以重用。朕说到做到,决不食言!”

    “陛下圣明!”严庄提高了嗓门儿,大声称颂。

    “圣明不圣明,要看今后朕能不能一统江山。毕竟,历史总是归赢家来记述。若是天命不再,朕和你等还不一定被史家糟蹋成什么模样!”安禄山打了个哈欠,脸上终于露出了几分疲倦之色。

    “李隆基父子,不过是苟延残喘而已。”虽然只打下了一小部分江山,提起大唐的残余势力,严庄还是满脸不屑。“陛下只要稍微再加点儿力,就能将他们收拾掉……”

    “别说得那么简单!”安禄山笑着打断,“怎么加力?朕手头就这么点儿兵马,底下的将军们又开始各打各的小心思!”

    “将军们不努力,陛下派人申斥他们就是了!没必要过多为此事烦恼!”眼看着安禄山的脸上的浮云又开始增多,严庄赶紧笑着开解。“实在不行,实在不行。其实,其实宇文将军今天提的那个建议,也有可借鉴之处。先集中兵力,将李隆基、李亨父子,特别是李亨这边荡平了,其他……”

    “你不懂!”安禄山横了他一眼,大步走回书案之后,“你真的不懂。朕领兵打仗这么多年,岂不知道宇文将军所献的这招叫做釜底抽薪?但能否将王明允和他麾下的安西军击败,还涉及到我军的威望和士气,不仅仅是一场局部胜负那么简单!所以朕必须及早解决这个难题,越晚,其带来的麻烦越大!”

    “是,臣刚才把事情想得简单了!”严庄点了点头,老老实实地认错。

    “不是简单,而是你非行伍出身,没体会过士气和信心对于一支军队的重要性。”安禄山今晚是难得的好脾气,耐着性子向严庄解释。“原本咱们大燕国铁骑所向披靡,将士们与唐军相遇时,打心眼里瞧不起对方,所以士气也就稳稳压住唐军一头。但是现在,将士们会想,对面领兵的是哪个啊?所统率的是百战老兵还是新招募的民壮啊?兵器和铠甲配备得怎么样啊?一旦打不赢该怎么办啊?没等开战,自己的心志已经不像先前那般坚定了。而残唐那边,肯定会想,一个从安西远道跑回来的无名小卒,都能打得过孙孝哲,我们先前是不是太窝囊,太胆小了?以上各种因素虽然对结果的影响都不明显,但是彼此叠加起来,麻烦可就越来越大了!”

    “陛下英明!陛下高瞻远瞩!”严庄不断点头,阿谀奉承之词滚滚如潮。

    得到头号谋臣的真心赞颂,安禄山心里也觉得有些飘飘然,想了想,即兴发挥道:“既然宇文将军那么敬重封老将军,重新安葬封老将军的事情,你干脆就派他去做吧!朕听说他投奔你时,还带了几个昔日一道在白马堡受训的同僚。都是封常清的门生,估计他们也差不了哪去!你也一并给他们保举个官职,待处理完了老将军的身后事,朕另有大用。”

    严庄继续点头,答应立刻就着手安排。安禄山皱着眉头又想了一会儿,又继续吩咐:“在宇文至去安葬封老将军之前,让他跟阿史那承庆见个面。将安西军和王明允本人的情况,向阿史那将军详尽交个底儿。朕改天再从身边的近卫中,调两万精锐和一千曳落河出来。交给阿史那承庆带领,去增援孙孝哲。顺便告诉孙孝哲,如果这样了还打不赢一个后生小辈,就不用回来见朕了。趁早找个歪脖树,自己吊死算了!”

    “是,臣明天就去通知宇文将军!”严庄恭敬地答应,心里对安禄山的决定很是不解。无论与公与私,他都不希望自家谋主把赌注还押在孙孝哲身上。第一,此人已经被王明允打得龟缩在长安城的高墙后不敢露头,即便得到了增援,也未必能顺利翻盘。第二,孙孝哲这厮专横跋扈,本来就已经不把很多同僚,包括自己这位右相放在眼内。如今有了雄厚的本钱,恐怕更是要把鼻子翘到天上去。

    可是这些心里边想的东西,他没胆量跟安禄山当面说。犹豫再三,从侧面迂回道:“那崔乾佑将军该怎么办?陛下直接抽调身边精锐增援孙孝哲,岂不容易让崔乾佑将军心生疑虑?!”

    “不管他。让他自己生闷气去!”安禄山拍了下书案,大声说道。随即又觉得自己这样做决定,不符合皇帝的身份。想了想,笑着补充道:“他不说正在剿匪么,朕支持他。传旨,让他兼领关内道节度使,自行扩充麾下兵马。只要做好准备,随时都可以向北方发起进攻。如果能把李亨的脑袋给朕砍下来,朕就封他为晋王。世代袭爵,永享荣华富贵!”

    这,已经等同于变相认可严庄先前的部分建议了。后者受宠若惊,赶紧笑着将命令记了下来。接连解决了几件烦心事儿,安禄山也觉得肩膀上的压力减轻了不少,笑着伸了个懒腰,大声道:“让崔乾佑不要太着急封王,朕听人说,李亨那小子正准备把他阿爷架空了,自家在穷乡僻壤关起门来当皇帝。崔乾佑最好看准时机,等李亨那边宣布即位了,再带兵杀过去。一则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二则也给李隆基老儿卖个好,安某在帮他教训不孝儿子!嘿嘿,就是不知道,那老货肯不肯承安某人这份情!嘿嘿!”

    “嘿嘿嘿!”严庄陪着一阵奸笑,目光转向北方,满脸轻蔑。

    注1:安禄山虽然残暴好杀,行事乖张。在造反之前,却颇有识人之能。提拔起来的部将在他身故多年后,依然是藩镇割据的主力。而不肯归降他的中唐名臣,颜真卿兄弟,也是安禄山一手提拔。

    第三章

    国殇

    (四

    下)

    “啊嚏!”“啊嚏!”刚刚入秋,天气还没来得及转冷,大唐监国太子李亨,却不断地打喷嚏。每一个喷嚏下来,都是涕泗交流,头晕目眩。

    这日子过得太艰难了,也不怪他的身体承受不住。前阵子从长安一溜烟跑到灵武,在路上连号称能日行八百里的宝马良驹都跑死了十几匹。好不容易才找到的了个相对安全的地方,气还没等喘匀,却又听闻朔方军为了着急入卫长安,不幸被史思明父子从背后追杀,大败亏输的消息。

    登时间,李亨吓得魂飞天外,恨不得摆起车驾,继续向西北跑。亏得房琯、杜鸿渐、魏少游、崔漪、李涵、裴冕等一干勋臣宿将力谏,才勉强答应暂留数日,继续观望动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