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之道-道台衙门之今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开药方骨架最重要,改造不如重建,这是我为医院的发展开出的第一个“药方”。

    ——柴瑞霁

    这是距离过年只有一个多月的1998年。使院长下决心开“药方”的,是医院这架运行了51年的“机器”,油漆剥落,零件损伤,所有的超负荷运行使她的生命早已不堪负重。寒冬腊月,无论是手术室前挨冻受饿的患者家属,还是躺在担架上去CT室排队的患者,甚至为堵车吵架的司机们,还有端着尿液一脸尴尬地穿过人群,走向检验科的年轻女孩,都是一幅幅不忍目睹的景象,让人看了闹心。不说别的,只八角楼住院部每层楼道都挤满加床,输液架支在床头,患者、陪侍家属与生活用品堆在走廊里,患者的呻吟声、咳嗽声、哭声与家属的劝解闲聊,像一曲杂乱的乐曲,充斥了有限的空间。护士在抱怨工作环境的恶劣,医生担心患者会受到交叉感染。探亲访友的和查房治疗的医护人员撞着肩膀出入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人都不会有好心情。一进入冬天,得病的老人尤其多,要住院得托熟人找科主任或者更高一层领导走关系。一位在京工作的领导给院长打电话,只求给他曾经做过外交官回家乡养老的父亲一间病房,院长竟然办不到。没有哪个医生敢把不该出院的患者撵出去,腾出病床给关系户。在医生眼里,无论是官员还是老百姓,生了病都是一样的,这是职业道德。

    院长每天在院里转悠,几乎没有漏掉每一个角落。他在寻找能够再盖一座住院大楼的地方。他清楚地知道,重建对自己意味着什么,自己就将像那个唐代的玄奘,要去经历九九八十一次劫难,还不知能否取回真经,不是轻易下决心就能拍板的大事情。可在这个院子里,还有改造的可能吗?从1948年春天,第一任院长程震山把创建不到一年的太岳三专区政民医院搬迁至此,51年里各种建筑挤满了52000平方米的土地。这些在各个时期发挥过作用的建筑缺少完整规划,布局极不合理,新楼挤旧楼,楼顶加楼层,宿舍后面还有清代的道台衙门,是要保护的文物。没有停车场,没有增加新科室、上最先进设备的基本条件,怎么改造?

    如今,曾经的道台衙门,曾经的日伪陆军医院,已被历史的尘埃淹没,取而代之的晋南人民医院,在运城这个位于秦晋豫金三角地区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的小城街上,代表着新政权、新社会、新生活重要内容的一切,也已成为昨天。从1950年,翼城临时专区医院和太岳四专区广华医院先后并入后,牌子被换成了运城专区公立医院至今,医院的名称换了几次,人员也经历了新老交替,可医院的公立性质始终没有改变。他突然找到了支撑的力量。是的,机器老化,零件破损,但操作机器的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这支队伍多年来在公立医院的制度与规范中,政治思想教育始终没有放松,业务学习始终没有落后,医疗水平始终保持先进,整体素质始终不容置疑。就像好兵,用全套的新式装备,拉上战场就会爆发出超常规的战斗力。再有技术的医生,离开CT核磁共振只靠听诊器,与乡村赤脚医生有什么区别?有人就有一切,那么,还有什么犹豫的?

    决心就在那一刻下定。

    从此,柴瑞霁明明白白朝着前面的南墙撞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