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是人心灵的港湾,对于孩子来说,家是孩子的“第一成长环境”,因此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意味着不论他是否愿意,都将在这一环境中度过他最有意义的时光,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培养。
马卡连科说过:“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是首要的最基本的教育方法。”父母的态度决定着家庭氛围的变化,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如果身处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中,父母之间相敬如宾,那么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谦和、乐观等优秀品质。如果父母之间经常打骂争吵,或者管教孩子时非常专制,孩子的性格也会随之变得粗暴、蛮横、冷酷。
因此,拥有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十分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促进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
一天,小磊放学刚回到家,父母就在客厅里争吵。任凭小磊怎么劝他们停止争吵,都无济于事。最后,爸爸情绪激动,不顾儿子在场就摔门而去。
几天后,父母和好如初,他们谁也没注意到小磊有什么变化。前天,小磊放学后很晚才回家,妈妈关心地问:“你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晚?”小磊很不耐烦地说:“我爱什么时候回来就什么时候回来,你别干涉我的自由。”说完,就独自去看电视了。
妈妈不放心,说:“小磊,你吃饭了吗?你先吃点饭吧。”小磊不搭理,继续看电视,妈妈焦急地说:“你都快要考试了,赶紧好好复习复习功课,别看电视了。”但小磊依旧置之不理。无奈之下,妈妈又提醒了他好几次。
但让妈妈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批评了小磊几句后,小磊情绪变得相当激动,并且大声对自己喊:“你怎么什么都管,烦死了。”接着,就头也不回地钻进了自己的卧室,并且当着妈妈的面将自己的卧室门“砰”的一声重重关上了。
门外,小磊的妈妈目瞪口呆。
很显然,小磊的“摔门”行为并不是重点,小磊的妈妈在小磊摔门的一刻才明白,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强,父母的很多行为,他们只要看一次就学会了。就“摔门”一事而言,他很有可能就是在模仿爸爸发泄不满情绪的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孩子成为父母离婚大战的牺牲品,这些孩子,整天生活在惊恐不安中,个性发展受到严重的压抑,形成胆小、孤僻、倔强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品质。有时他们为了逃避烦恼或家长的惩罚,常常不愿回家而浪迹社会,甚至会因为发泄心中的不满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为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爱心指导创造民主、和谐家庭氛围的3个方法
1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家庭氛围比较自由、比较民主,那么,孩子的父母肯定会鼓励孩子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鼓励孩子提问题,敢于争论,甚至向家长提出质疑和挑战。这种做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有利于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与社交能力。
2父母应该保持热情、好客的心态。如果父母热情、好客、乐于助人,并且拥有着愉快、开朗的心情,能够感染子女及周围的人,使他们也觉得人生充满了和谐与光明。毕竟,快乐与痛苦都是会传播的。当父母邀请朋友到家中做客时,可以试着让孩子做接待员,以培养孩子乐观、好客的性格。
3在孩子面前,父母尽量做到意见一致。这一点很重要,如果父母的意见不一致,常常因为各种琐事发生争执,那么整个家庭就动荡不安,孩子也会受到影响。因此,不论是针对什么问题,父母在平时应该保持良好沟通,维护好感情,本着对孩子负责的态度积极生活。
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
日常生活中,许多父母都习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他们并不知道,这样做会让孩子失去自由成长的空间。对孩子而言,自由的成长空间相当重要。随着孩子日渐长大,其独立意识也不断增强。因此,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时,父母要认真、仔细地听,切不可无礼漠视。如果孩子提出的见解是正确的,父母就应及时给予认可或表扬。而当孩子提出不合理观点的时候,家长也要亲切、认真地加以解释,让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这样,孩子才会变得自信、有主见。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写过一本书《领袖们》,书中指出,中国的教育制度为群众提供很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过分强调每个人要样样都好,样样搞统一,从小把他们训练得十分驯服,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有爱因斯坦所说的“离经叛道”,这样只能培养出守业型人才。
这种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周围的大多数家长喜欢把孩子教育成为一个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的乖孩子。在家长们的“设计”下,孩子们没有一点自由的空间,不敢有任何“出轨”的行为。于是,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和创造力也丧失了。如果家长能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常言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孩子们可以在自由空间里让思想自由飞翔,这不仅满足了每一个孩子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渴望,还有利于孩子形成活泼、开朗、乐观等良好的性格。
1936年1月27日,丁肇中出生于美国。由于特殊的时代原因,他在出生3个月以后随父母回到中国,在重庆等地念完小学后,又辗转到台湾。
1974年,丁肇中带着他的队员发现了“J”粒子,并于1976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每当别人问起丁肇中是如何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时,他总回答:“是父母的‘不包办’成就了我。”
这里所说的“不包办”指的是父母对他的问题从不过分干涉。虽然丁肇中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但他绝对不是天才。丁肇中的父母都是著名的教授与科学家,但丁肇中小时候对上学非常反感。当时,丁肇中的母亲在一所大学担任校长,他在这所大学的附属小学念书,每天,丁肇中上课都是去学校先看看,如果是自己不喜欢的课程,他会立即转身离开。
很多人都不理解,丁肇中知识渊博的父母为什么不阻止他,而任他胡闹。其实,丁肇中没有上课的时间,都跑到池塘边或者树林里玩耍,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丁肇中逐渐对自然万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激发了他的求知欲。
他常常缠着父母给他讲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比如说牛顿、爱因斯坦的故事等,丁肇中对科学的兴趣日趋浓厚。母亲见状,抓住机会教育他:“如果你想成为像牛顿、爱因斯坦一样的大科学家,就应该上学,学习更多的知识,才能像他们一样。”
小丁肇中听了母亲的话以后,下决心好好学习,终于取得了不菲的成就。
丁肇中的父母给了他自由的空间,激发了他探索、求知的欲望以及积极进取的性格,令他最终获得成功。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我们经常听到父母唠叨:“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事实上,专家指出,如果孩子过分听话,这意味着他们可能已经失去在精神世界探险的勇气,变成一个意志消沉、毫无活力的人。
淘气是孩子的天性,它是孩子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起点和动力,也是创造性思维萌芽的时期。如果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处处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限制,就会扼杀他们身上闪耀的积极性、创造性、探索欲,以及独立自主的精神。
毕竟,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懂书本知识的人,更需要勇于创新的人才。多给孩子一点自由的空间,就能让他在“敢”中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爱心指导给孩子自由空间的4个方法
1父母要明白,孩子有时候会“异想天开”,并且因此出现一些差错。这时候,不要急于指责孩子,更不能限制孩子的自由。而应该帮助孩子进行分析,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告诉孩子什么是可行的,什么是不可行的,让孩子换一种思路重新思考问题。
2家长在培养孩子时,不可操之过急,不能让孩子一点自由空间都没有。一旦父母剥夺孩子的自由空间,就算孩子本身资质不错,也很难脱颖而出。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才能让他们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未来。
3父母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在家中为孩子设置一个能让他尽情发泄自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孩子可以充分享受自由,不必考虑父母的好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布置房间,摆放一些诸如牛奶盒、糖果纸、雨花石、儿童画、玩具熊、塑料箱之类的东西。孩子也可以趴在地板上、跪在椅子上或是坐在床上听音乐,得到充分的放松和自由。
4父母要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就要体会孩子的感受,这样父母才能理解孩子渴望自由的心情。假如父母处处以一个长者的身份指挥着孩子的一言一行,从不真正体会孩子的感受,对孩子的成长是没有任何益处的。因此,父母应该放弃时刻监视的做法,给孩子更多自由成长的空间。
受溺爱的孩子不会有好性格
你知道什么方法会导致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对他溺爱。
著名教育家安·谢·马卡连科说:“子女固然会因父母给予的爱不足而感到痛苦,但他们同样会因为那种过分洋溢的伟大感觉而腐化堕落。”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保持理智,理智是家庭教育中常备的节制器,否则,孩子们就会在父母最好的动机下,养成最坏的习惯。
马卡连科的这段论述深刻地告诉人们,爱孩子不能没有原则,爱不是简简单单地给予,“爱”需要施“爱”者理智。任何爱的行为都不应想当然地给予,而应在深思熟虑之后才做出决定,只有给予孩子合理的、正确的爱,才能让孩子拥有好性格。
雅丽是某高校一位教师,对儿子十分溺爱,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孩子上幼儿园时,要什么玩具父母就给他买什么玩具,买这些玩具每个月都要花掉父母1000元左右。但父母并不心疼,夫妻俩觉得就这么一个儿子,多花点也无所谓。渐渐地,儿子养成了见什么要什么的习惯,他觉得父母满足自己的欲望是理所应当的。上小学后,父母每月给他100元零用钱,都不够他花。不久,母亲晋级加了工资,仍然给儿子100元零用钱,没想到儿子眼睛一瞪,气势汹汹地质问:“你们涨了工资,为什么不给我加钱?”父亲觉得不能再迁就,坚持不再多给。儿子却狠狠地说,你们会后悔的。
第二天上午,雅丽接到了儿子班主任的电话,说要她去学校一趟。雅丽急忙来到学校,看见儿子正理直气壮、一脸不屑地站在老师旁边,雅丽问老师是什么事,老师对她说你儿子在班级偷了同学的东西,被人发现后还对同学大打出手,老师批评他不仅丝毫不起作用,还顶撞老师。雅丽听到这,再看看儿子的表情,顿时觉得万般悔恨!
这就是溺爱的结果,造成这种令人不寒而栗的原因是父母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物质贪欲,致使孩子的贪欲恶性膨胀,难以自制。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走向极端。
教育专家说:没有父母之爱所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可见父母之爱、亲人之爱对子女的巨大作用。但是,如果这种爱超过了一定限度,变成了溺爱,就会走向反面。
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养成娇气、骄气、任性、霸道等不良性格,只知道接受父母、他人的爱,却从不知道对父母和他人的爱给予回报。
因此,杜绝溺爱对于孩子形成好性格尤为重要,如果孩子只知享乐,不懂拼搏;只知索取,不懂奉献,那么他的心理永远无法成熟起来,到社会上也很难立足,严重时甚至会危害自己或危害社会。
爱心指导正确地爱孩子的4个方法
1对孩子的无理要求不要一味迁就。父母应当对孩子的要求和需要进行分析、判断,绝不能感情用事,一味姑息迁就。孩子依赖性强,不能自立,大多是父母对孩子过分宠爱造成的。
2尝试拒绝孩子。很多时候,父母都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并不知道约束自己的要求,于是在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时,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只有孩子从幼年时就开始懂得约束自己,明白有些事情是不应该去做的,才不会形成肆意娇惯的性格。
3科学地给予孩子爱。父母对孩子要爱而有方,既要尽到父母的责任,关心爱护孩子,让爱化作孩子前进的动力;又不能无原则地迁就孩子,护短包庇,最终让爱变质,酿成苦酒。
4对孩子管放结合。父母对孩子不好好学习、品德不好和没有礼貌等,当然要管。但是吃苦耐劳、经风雨见世面的事情,要放手让孩子去干,这样才能增进孩子自强不息的性格。
及时发现不良性格的苗头
众所周知,性格无所谓好坏,每种性格只要发挥得好,都可以成功。但是,在孩子的身上,多少会有一些消极的因素,比如懒惰、任性、自私等等。当父母发现孩子的性格里面掺杂了这些消极的因素时,就应该及时而科学地进行清除。
这天,数学考试成绩下来了,李小虎看着满是红叉的试卷,心里很清楚,这次考试都是因为自己的粗心大意,才导致卷子这么“难看”。
回家的路上,李小虎心里一直盘算着怎么向爸妈解释这件事,他们看到试卷一定会批评自己的。突然,他灵机一动,何不让这张试卷消失呢?一进家门,爸爸就问:“怎么样,数学试卷发下来了吗?给我看看。”
李小虎假装找不到试卷,说:“天呀,试卷怎么不见了?难道我弄丢了吗?”
爸爸看着小虎,知道他是在“演戏”。本想揭穿他,但还是放弃了,于是问他:“试卷真的找不到了吗?其实,不管这次考试成绩如何,都不是最重要的,我只是想了解一下你到底在哪些地方丢了分,再根据这些情况对你进行相应的指导。”
听了爸爸的话,李小虎羞愧地低下了头:“试卷没丢,我只是把它收起来了。对不起,爸爸,我说谎了。”
爸爸皱了皱眉,严肃地说:“孩子,你要知道,说谎的人会失去别人的信任,我希望你做个诚实的人,告诉爸爸,你能做到吗?”
小虎望着爸爸,坚定地点了点头。
孩子说谎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父母应及时地帮他(她)根除。同样,除了撒谎之外,孩子可能还有其他不良性格,这些都应该引起父母的注意以及重视,并且巧妙、及时地纠正孩子的错误思想。这样,才能让孩子走上健康成长之路。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他们学会约束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在生活中,很多孩子身上萌生了一些不良性格,不仅孩子自己意识不到这一点,父母也意识不到,才让孩子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爱心指导及时发现、清除孩子不良性格的4个方法
1父母要给孩子做好榜样,并时刻注意自己的不良性格或举动,以免影响孩子。孩子会将父母的一举一动看在眼里,他们觉得父母做过的事情,就不会有大问题。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一定要避免不良的举动,树立良好的形象。
2父母不要对孩子提出过高的期望。如果父母不注意孩子的年龄特点及孩子的兴趣爱好,一味过于严格地要求孩子,导致孩子因实现不了父母的期望而得出自己“无能”的结论,就会在内心深处形成强烈的自卑。另外,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引导孩子与自身相比,让孩子把自己的过去当成一个可以超越的目标,让他真正体会“进步的含义”,当孩子完成之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和表扬。
3让孩子多参与合作性活动,让孩子在群体中逐渐学会关心和爱护别人。在孩子学习和别人合作或分享的过程中,父母能更好地观察孩子,看看他有什么方面的性格缺陷,然后加以指导、改正。在教育孩子改正不良性格时,家长切忌运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而应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和人格。
4父母不要用成人的道德标准来要求孩子,因为孩子与成人的能力、性格都不相同。另外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做到言之有信,许多父母为了诱导孩子完成一件事情,便信口开河许下诺言,到事情完结却不信守诺言,这样容易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要有赏罚分明的“家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凡事有规矩,才能做得更好。教育孩子也是一样,家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地方,一个赏罚分明的“家规”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赏罚分明的“家规”,能够体现出一种公平意识,有利于孩子形成民主、自制、理性、温和等性格。
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应当制定一个赏罚分明的“家规”给孩子,明确地告诉孩子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怎样做更好。当孩子表现出遵守纪律的行为时,就应该及时、恰当地给孩子一些鼓励,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将这项行动持续下去,逐渐培养出良好的习惯。当孩子做出违反纪律的行为时,父母应该及时给予批评或惩罚,让孩子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纠正。长此以往,孩子才能形成良好的性格,健康成长。
一天,芸芸在放学的路上,看到一位乞讨的老人非常可怜。芸芸想了想,就将妈妈给自己买笔记本的钱给了乞讨的老人。给完钱之后,芸芸有点担心,因为妈妈靠卖菜赚钱养家也不容易,自己这样做,肯定会被妈妈批评的。
回到家之后,芸芸看见妈妈正在厨房做饭,她满心愧疚地走到厨房,支支吾吾地想跟妈妈说清楚这件事。妈妈一看孩子面露难色,干脆停下了手中的活,问:“芸芸你怎么了?”芸芸想了半天还是开口了:“妈妈,今天你给我的钱我没有买笔记本,现在还需要钱再买一个。”妈妈听了有点生气,说:“你怎么能乱花钱呢?”“不是,妈妈,我在路边看到一个乞讨的老人,非常可怜,于是把钱给他了。妈妈,你不会怪我吧?”
听了芸芸的解释,妈妈松了口气,十分高兴地对她说:“妈妈怎么会怪你呢?表扬你都来不及,你这样做是对的。一会吃完饭,妈妈陪你一起去买个新笔记本。”说完,还在芸芸的脸上亲了一口,芸芸心里美滋滋的。
从那以后,芸芸常常帮助同学,很快就被评为市里的“三好学生”。
在生活中,孩子有时候并不能分辨自己的行为是对还是错,父母应该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芸芸的妈妈赏罚分明,当孩子做得对时不仅表示肯定,还加以鼓励,让芸芸知道乐于助人是美德。“赏”有“赏”的功效,但适当的“罚”也是必不可少的。
妈妈跟强强约定,放学一定要及时回家,不然就会受到惩罚。这天,已经到晚上七点多了,强强还是没有回家。妈妈十分着急,给老师打了电话,得到的答复是孩子们在五点多早就离开学校了。正在妈妈琢磨要不要报警时,强强浑身脏兮兮地回来了。
妈妈见他这样,十分生气:“你干什么去了?怎么回来这么晚?”强强说:“我不过是在放学后跟同学一起玩了一会儿,你干嘛那么生气。”妈妈见他不知道错误,于是说:“咱们事先约定好了的,如果你晚回家并且没有通知我们的话,这个星期,家里的卫生都由你来打扫。”强强心想,打扫就打扫,有什么了不起的。
但真正干起活来,强强才知道其中的辛苦。可既然自己犯错了,又是事先约定好的,只能接受惩罚了。惩罚结束的那天,妈妈告诉强强:“惩罚你不是目的,只是想让你知道,一个人不信守承诺,是要付出代价的。”虽然妈妈的话强强并不懂,但他知道,以后晚回家一定要通知妈妈,不要让妈妈着急。
面对孩子的不懂事,妈妈没有进行打骂,而是用“家规”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让孩子知道了信守承诺的重要性。可以说,赏罚分明的“家规”是孩子养成好性格,健康成长的守护神。但值得注意的是,遵守“家规”并不意味着孩子什么事都刻意修饰,十分呆板,而是要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绝对不该做并且明白做人的道理。
爱心指导为孩子制定良好“家规”的4个方法
1父母在对孩子提出要求时,一定要用商量的口吻。比如,提醒孩子做作业时,可以说“你是不是可以去做作业了?完了就能看会儿电视。”最好不要说“赶紧去做作业!”或“还不去做作业呀?”请孩子帮忙做一件事情时,可以说“你能帮我一下吗?”
2父母与孩子发生冲突时,也要尽量克制,以温和商量的态度来处理。一般来说,当冲突出现时,父母总是不愿意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并希望以权威来压制孩子,让孩子对自己的话言听计从。这种做法,不仅不会让孩子顺从,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3对孩子的某些不良行为,父母一定要与孩子商量后再制定规则,并约法三章,千万不可自作主张制定规则让孩子遵守,这样的规则对孩子来说没有什么约束意义。约法三章,是因为孩子缺乏自制力,制定规则是帮助孩子约束自己的,而不是惩罚孩子的。因此,规则一定要孩子发自内心认可,父母一定要与孩子商量后再制定规则。
避免让孩子受到外界污染
如今,社会上各种信息膨胀,信息传播不仅方式多,传播速度也快,例如电视、互联网以及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都一一呈现在孩子面前。由于孩子的价值判断能力并不强,很多负面的信息或者现象,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危害。孩子由于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而犯罪的事情已经屡见不鲜。事实上,这些孩子的本质并不坏,只是他们没有认清楚不良信息的危害,因而在不断接触不良信息的过程中,性格渐渐发生了变化。
很显然,父母并没有注意孩子所接触的信息以及孩子身上所发生的变化,直到孩子出现问题时,才后悔莫及。所以说,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科学合理地分辨信息,指导孩子处理好自己与外界信息的关系,让孩子避免受到外界污染,从而能够沿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
在大家的眼中,丹丹是个聪明善良的女孩。但渐渐地,妈妈发现她的性格有了一些变化。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丹丹的妈妈常被老师告知,丹丹一改往日的温顺,几次在幼儿园与同学大打出手。不仅如此,隔三差五就有同学家长打来电话,说丹丹欺负他们的孩子。
为此,妈妈很苦恼,也不得不相信。经过妈妈一段时间的仔细观察,她发现丹丹变得非常残忍。一天,她带着丹丹去公园玩,草坪上有一只蚯蚓,在大家都没注意到的情况下,丹丹拿树枝将蚯蚓割成很多段,令人十分震惊。当时,妈妈没有说什么,只是拉着丹丹离开了。
走到小区的院子里,一只流浪狗正在休息,丹丹蹲下来,在地上捡起一块石头就向狗砸过去,小狗疼得“嗷嗷”叫着,落荒而逃,而丹丹却哈哈大笑。妈妈看到这一切,非常替丹丹着急,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第二天,丹丹妈妈走进了心理咨询室。她将丹丹前后的变化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心理医生,经过医生的分析后,妈妈才知道了原因。
原来,丹丹的爸爸妈妈前段时间邀请了一个朋友到家里来玩,不仅聊到蚯蚓的丑陋,流浪狗的害处,还有一些其他的不适合孩子听到的事情,致使丹丹受到影响,心里滋生了“恶魔”。
妈妈知道原因以后,找到丹丹并告诉她:“当你掐小虫子的时候,它也很疼,它的妈妈也很担心它,是不是?所以,丹丹以后不能打小虫子了。”丹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经过妈妈一段时间的教育,丹丹渐渐改掉了“残忍”的性格,又变成从前那个温顺可爱的丹丹了。
丹丹的妈妈在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在心理医生的咨询下才知道了丹丹性格变化的原因,并通过谈话的方式挽救了孩子。可见,当孩子面对纷繁的世界时,父母不仅要让家里的环境变得健康向上,还应该努力避免孩子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污染,指导孩子对收到的信息进行鉴别和选择,指导孩子把“接受的大脑”转换成“思考的大脑”,这样一来,孩子就会主动拒绝不良信息的污染了。
爱心指导避免孩子受到外界污染的3个方法
1父母首先应该对孩子进行一定的安全注意教育。比如教育孩子不要随便接受不熟悉人的礼物,更不要听信陌生人的话。父母要教育孩子识别常见的安全符号和标志,明白每个符号、标志的意思或意义。当这样进行了一些基本的安全注意教育后,孩子的防卫意识就比较强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外界对孩子的污染。
2父母要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孩子,了解孩子在各个年龄阶段普遍具备的各种知识和能力,以便采取有效的和有针对性的避免其受到污染的措施。父母应该知道孩子在什么年龄和什么情况下,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另外父母在一定时候也要相信孩子的能力,不要一味地采取措施限制孩子,其实有时候孩子也是有孩子的智慧的。
3父母要让孩子避免外界的污染,还要大胆“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给孩子活动的自由。自由的环境是最好的学校,不仅能强健人的体魄,更能强健人的心志。孩子在自由的活动中能提高判断力和鉴别力,从而有利于提高对外界的“免疫力”。孩子的独立自主性是在独立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要培养有自主能力的孩子,就应该为他提供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马上行动
父母对孩子性格的两个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有责任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孟母为了让孟子能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三次搬家,为孟子创造好的生活环境,而孟子也没有让母亲失望,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
一般来说,3岁的孩子在性格上已经有了明显的个体差异。有的孩子性格内向,而有的孩子性格外向,这种性格主要是受到了家庭环境的影响,并且还能够对孩子的未来产生影响。通常,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父母的为人处世影响着孩子待人接物的态度
假如父母在待人接物的时候很有礼貌,能够做到彬彬有礼,这样,孩子也会因为受到父母的影响,变得谦和而有礼。假如父母在待人接物时表现不佳,那么孩子有可能会在他人面前骄横跋扈,蛮不讲理。
另外,如果父母的朋友比较多,孩子也可能会受到影响,在与人交往时大大方方,性格也会朝外向发展,表现出比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如果父母的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往,家里经常没有什么客人,孩子就很难学到与人交往的技巧,性格也会变得孤僻,说话就脸红,给人一种扭扭捏捏放不开的感觉。
同理,假如父母给孩子营造出一种充满爱的家庭氛围与邻里关系,孩子也会养成乐于助人的好品德;而如果父母不懂得相互关心,与邻里之间也关系淡漠,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养成一种冷漠的习惯。
2父母具备某项才华能影响孩子的兴趣爱好
中国有句俗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说的就是孩子的某些性格或者是特长,跟父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很多父母在某些方面有着特殊的才华,孩子也就会对这一方面产生兴趣,甚至青出于蓝胜于蓝。比如说,有些家庭世代行医,有的家族世代经商,有的父子都是音乐家等。
由此可以看出,孩子的性格与生活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好的家庭环境能培养孩子积极、乐观向上的性格。那么,作为父母,一定要尽力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父母可以对照以上两个方面来分析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好,然后加以改正。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学会与人交往、具备优秀品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