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之道:水的无为自然哲学与处世立业之道-急流澄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水流很快的地方,水一定特别干净;就如同瀑布之头,因水流湍急,所以水一定是澄清的。

    人生的成长不能像小的水流一样慢慢地流,慢慢地流虽不致发臭,但却不会澄澈。须像急流一样,水的力量大,又会清淯。因此在生、事业的成长上要给自己压力,就如同急流而下的高速水流产生强大的力量一般,惟有透过自我要求,方能产生完成目标的力量。

    只有用力拍水的时候,我们才能感受到水的强大的阻力。反过来说,有了压力,才有了动力。动力来源于压力。

    在现代汉语典中对压力和动力做如下解释:压力,“从上往下增加重力,加压”;动力,“比喻推动事业前进的力量”。

    常言道,“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生活中,人们经常有这样的感觉,挑着重担的人比空手步行的人要走得快,其中的奥妙,便是压力的作用。人生一世,轻松愉快则只是一种可能,而承受不同程度的压力则是一种必然。在工作中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挫折、不幸,是一种压力。特别是当前,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日渐广泛激烈,追求的失落,下岗的痛苦,生计的危机,爱情的困惑……都在人们的精神和心理上构成了种种压力。因此,我们无法撇开压力去谈人生。

    社会的发展,在给人提供动力的过程中也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压力与动力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

    【引子】

    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庄子《德充符·第五》

    孔子说:“人没有从流动的水中照到自己的,而只能从静止的水中照到自己。唯有静止才能使众多外物静止下来。”

    “水激则旱兮,矢激则远。”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水流矢飞,受阻则劲悍而去远。旱,通“悍”。

    【原理】

    著名军事家孙武把战争环境分成许多种类,其中险要的一种环境叫做“死地”。何谓死地?孙武解释说:“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无所往者,死地也。”意思是,前后受阻,背负险固,战斗还有生存的可能,不战则唯有死路一条,这就是军事上的死地。

    人们凡是面临危险或遇到关系重大的紧急关头,就会产生比平时大得多的能量、勇气和智慧,顽强拼搏以求得生路。

    压力与动力其实是一对矛盾。一般的情况下,压力对动力总是起着阻力的作用。要干事的人总会把压力化成动力。压力越大,动力越大。

    中国古代的军事谋略家们,把生死关系当作调动将士战斗激情的最重要的杠杆,即将压力转化未动力,常用人为地陷部队于死地的办法,逼迫将士一心拼死杀敌并最后获得战争的胜利。如春秋时期的孟明祝“过河焚舟”,楚汉战争中韩信“背水一战”,都是人为地“陷于死地”的典型事例。

    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完全可以借鉴军事谋略中“死地求存”的经验,利用人们普遍的谋生要求,搞活企业的经营机制。

    由于经营活动是充满各种风险的活动,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有的企业在绝境中垮台了、破产了,而有的企业却在绝境中显出新的生机。个中奥妙,关键在于:破产的,一定是事实上没有找出新的生路,甚至根本没有寻求生路,听天由命;而成功的,一定是不被眼前困难压倒,在绝境中冷静地捕捉新的生路,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适应市场需要,确定新的发展战略。

    【故事】

    急流澄清——刘锜沉船败兀术

    南宋时期,刘锜与岳飞、韩世忠、张俊齐名,被人们合称为“南渡四将”。他特别精通射箭技巧,能以容器盛水,用箭射透容器,拔出箭杆,使水向外流,然后再以一箭射入原来的孔洞,将流水堵住,这简直是太神乎其神了,在当时传为佳话。

    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金人说是愿意将东、西、南“三京”(开封、洛阳、商丘)归还给南宋朝廷,刘锜被赵构任命为东京副留守,节制军马。当他带着所部八字军37000和殿司3000人从临安出发,前往开封就职,于五月到达顺昌(今安徽阜阳县)时,金人已自食其言,重新进驻东京,并继续南侵。

    顺昌知府事陈规问刘锜打算怎么办,刘锜说:“如果顺昌城里有粮食,我可以同你一起固守。”陈规说:“城中有米数万斛。”刘锜说:“那就很足够了。”

    古代以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南宋末期方改为五斗为一斛,两斛为一石。无论是十斗一斛或五斗一斛,有米数万斛,确实不算少。

    刘锜把将佐们召集起来商量这件事,许多人都说:“金兵人多气盛,看来是抵挡不住的;还是用精兵殿后,让随军家属先走,顺流而下回江南吧!”

    刘锜对大家说:“我们本来是要到汴京去的,如今虽已不能去汴京了,军队并未受到损伤,有城可守,为什么要主动放弃呢?”

    部将许清表示很拥护刘锜的决定,说:“我们军人要走倒也容易,若要抛弃父母妻子那就不忍心了。带着家属一起走,一旦敌人发起攻击,打起仗来就嫌累赘,他们想逃也逃不掉了。还不如奋力守顺昌,于死中求生。”

    刘锜听后十分高兴,下令将船只沉入水中,表示誓不后退。将自己的家属安置在一处寺庙中,门前堆积着柴草,吩咐守卫人员说:“一旦情况紧急便自己纵火焚烧,以免落入敌军手中。”

    经刘锜亲自上城布置,历时六天,顺昌已成了一座设防城市,不但军中将士和城中男性公民斗志高昂,连妇女也动员起来了。大家都说:“平日里别人都很有些瞧不起咱八字军,这一回,咱八字军一定要为国家破贼立功,做出个样子来给他们看看。”

    所谓的八字军,指的是南宋初期河北、河东地区人民抗金自卫的武装组织。王彦任河北制置使时,在太行山组织人民武装,许多人都在脸上刺着“誓杀金贼,不负赵王”八个字,故号八字军,后来八字军便成了人民武装的代称。

    金人涉过颖河,企图包围顺昌,初战第一仗就中了刘锜预先设下的埋伏,千户阿黑等二人被生俘。经过审讯,阿黑供认:“韩将军扎营白沙涡,距城三十里。”

    刘锜派出一千多人,连夜出发偷袭,韩将军根本未曾料到。战斗展开后,敌军伤亡惨重。敌将三路都统葛王和龙虎大王合兵直逼顺昌城下,刘锜下令将几处城门全部打开。敌人要围城了,反而大开城门,哪有这么个打法?金兵疑疑惑惑的,远远的便停下来了,不敢接近城门。

    刘锜也确实是并非无把握地冒险。原来,他在靠近城墙脚下,还筑了一圈羊马垣,守城将士都隐藏在垣内。敌方发射过去的箭,不是偏高射到了城墙上,就是直接扎在了羊马垣上。守军以破敌弓和神臂、强弩从城上和垣内向外发射,敌人因没处躲藏且距离较近,被射中了不少,只好往后撤退。刘锜乘势出动步兵突袭,破敌铁骑数千,许多人都掉进颖河淹死了。赵构特地任命刘锜为鼎州观察使、枢密副都承旨、沿淮制置使。

    顺昌被围四天后,金人驻营于距城二十里处的东村。在一个风雨雷电的夜晚,刘锜挑选出数百名壮士前往掩袭,从电光中只要见到头上有辫发的便砍杀,闪电一过又重新隐蔽。敌人摸不清底细,既不知宋军来了多少人,也不知他们藏在何处,自相惊扰,一直乱了一夜。刘锜派出的人按照预先约定的,一听到暗号便集合起来转移了,既杀伤了不少敌人,又保全了自己。

    金兀术在汴京听到了前线屡屡失利的消息,很是气恼,连续赶了七天路,亲自来到了顺昌。

    刘锜召集将领们开会,又有人主张撤走。刘锜说:“朝廷养兵十五年,正是为着在这样的紧急情况下使用,何况我们已经挫伤了敌人的锐气,建立起了声威,虽然人数比他们少,仗还是可以打下去的。两军营垒相接,金兀术又亲自来了,我们一走,他就会跟上,倘若在追击中被他们打败,岂不是前功尽弃?让敌人占据了两淮,江、浙便震动了,我们的报国之志势将变成误国之罪,所以目前只能进不能退。”

    于是大家又振奋起精神,表示一定听从他的指挥,坚持战斗下去。刘锜选派曹成等二人到敌军中去用计,临行前教导他们说:“我打算让你们直入敌营,事情办成后重赏。只要能按照我的吩咐回答他们的问话,敌人是决不会杀害你们的。现在,先将你们编进巡逻队伍,遇到敌人后,假装从马背上不慎跌落下来,以便让敌人将你们捉住。倘若敌方首领问话,可以告诉他们:‘刘锜嘛,他是沪川军节度使刘仲武的第九个儿子,特别喜欢声色歌伎,朝廷是因为两国讲和,派他到东京去享乐的。’只要能把这些话传扬出去了,任务就算完成了。”

    曹成等二人依计而行,被俘入敌营。他们有关刘锜的评价被金兀术知道后,金兀术十分高兴,说:“如此说来,刘锜没有什么了不起,顺昌城很容易就能攻破。”下令将鹅车炮具等攻城利器搁到一边,认为已不须起用了。

    第二天,刘锜在城楼上望见远远的来了两个人,拉上来一看,原来是曹成等二人,身上还带有一份金兀术的文书。刘锜当即将文书烧掉,连瞧也没有瞧一眼。

    金兀术来到顺昌,严厉指责金军将领不应该打了那么多次败仗,损失了那么多的人。大家回答他说:“南朝用兵,今非昔比啦!元帅如不相信,亲自到城下去看一看就知道了。”刘锜派耿训去下书约战,金兀术大怒说:“他刘锜怎么还敢同我作战?我只须动一动靴尖,就能将顺昌城踏平。”耿训说:“太尉(刘锜)不但要同太子战斗,还说太子绝对不敢过颖河呢!如果太子敢过河,他宁愿替你搭五处浮桥,待你们过河后再开战。”金兀术哪肯示弱?当即答允渡河作战,并说次日一定要在顺昌衙门里聚餐。

    第二天,刘锜真的搭好了五座浮桥,听任敌人过河。刘锜预先派人在颖河上游和附近地区的野草上,都投放了毒药。下令自己的部队即使渴死也不准饮用颍河水。敌人气势汹汹,过河后排好阵势,准备大战一场。有人主张先打韩将军,刘锜说:“韩将军不值紧要,就算把他打垮了,金兀术的精兵也还在,依然是不好对付。按照兵法,应当先打金兀术才对,只要金兀术动摇了,别的人就稳不住了。”

    时值大暑,天气炎热,敌方的人和马过河呆了一阵以后,人哪能不喝水?马哪能不吃草?结果毒性发作,一个个精神萎靡,全都振作不起来了。刘锜让部队隐蔽在羊马垣下休

    息,将士们轮流进餐,一直待到太阳偏西了,方才派数百人出西门接战。敌军的注意力被吸引到西门后,再命数千人悄没声的从南门突然杀出,直奔兀术精锐。在一阵乱砍乱杀下,将金兵击败;金兀术将他的王牌“铁浮图”(重铠甲兵)和“拐子马”都用上了,亦未能挽回败势。恰好当晚暴雨骤降,平地水深尺余,金兀术呆也没处呆,只好往北撤退;刘锜督军从后追袭,又杀敌万余人。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弃尸毙马,血肉枕藉,车旗器甲,积如山阜”。金兀术撤退到陈州,治了将领们的败军之罪,自韩将军以下全都挨了他的鞭打,然后便领兵返回开封去了。

    赵构接获顺昌的捷报,不胜欣喜,特授刘锜为武泰军节度使、侍卫军马军都虞侯、知顺昌府、沿淮制置使。陷入敌手的洪皓从敌人后方密奏南宋朝廷说,顺昌之捷简直已使金人丧魂落魄,连燕京地区的重宝珍器也都开始在往北运输了,如果形势进一步恶化就准备放充整个燕南地区。所以后来许多人都认为,当时如果各路宋军能同时分道进击,收复汴京是很有可能的。朝廷反而下令迅速班师,结果坐失战机。七月,刘锜被任命为淮北宣抚判官。不久,秦桧命杨沂中退回到镇江,刘锜退回到太平州,岳飞则一直退到临安,这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克敌制胜了。

    顺昌之战,刘锜的战斗兵力不足二万人。金兵多达数十万,营垒连接,长达十五里,每天黄昏时,鼓声震动山谷,军营内一片喧腾,整夜不息;他们派人到顺昌城下窃听,城内却静得出奇,连鸡鸣犬吠声也听不到。金兀术为确保安全,下令命帐前甲兵一层层手执兵器日夜警戒,骑兵轮番在马背上打瞌睡。刘锜的作法恰恰同他相反,开战前总是让士卒们得到充足休息,养精蓄锐,以逸待劳,故士气高昂,每战必胜。

    为将者不但要勇,而且必须有智,充分利用一切手段达到目的。刘锜沉船立誓的巧妙计策正是水道的急流澄清的运用,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急流澄清——韩信背水一战

    公元前204年,平定了魏地的韩信和张耳率领几万大军,想通过太行山区的井陉(今河北西部,邻接山西)。赵王歇和成安君陈馀,就把20万兵力聚集在井陉关的隘口。

    赵将广武君李左车对成安君陈馀说:“韩信正攻下魏地,其锋锐不可挡。但是,我们的井陉关道路非常狭隘,不能使两辆兵车并行,不能使骑兵排成行列。汉军从几百里外而来,他们的粮车一定落在部队的后面,请您拨给我3万奇兵,抄小路去拦截粮车,您深掘战壕,高筑营垒,坚守阵地,不出兵交战。这样,他们往前不能进,向后不能退,我再用奇兵切断他们的后路,叫他们没有一点吃的、用的,不出十天,我们就可得到韩信和张耳的头颅。不然,我们就会成为他们的俘虏。”

    陈馀却说:“韩信现在的兵力,口头上号称有几万,其实不过几千人罢了!像这样兵力薄弱跋涉千里的疲惫不堪的军队,我们反而避开不打,以后遇到强大的敌人怎么办呢?那么其他的诸侯就会笑话我们怯懦,就会轻易地来攻打我们了。”

    且说韩信派人刺探赵军情况,听说陈馀没有按照李左车的计策行事,这才大胆地向那狭长的隘路挺进。在不到井陉口30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半夜里发出突击的命令,挑选两千轻骑,让他们每人携带一面红色汉旗,从近道沿着山路隐蔽行进到赵军军营附近。临行前,韩信对他们说:“赵军看到我军败退,一定会倾巢出动追击我军,到那时你们迅即冲入赵营,把他们的旗帜拔了,换上我军的旗帜。”

    接着,韩信派一万人作先头部队,开出营寨,面向赵军,背向河水,排开了阵势。赵军见后,都嘲笑汉军愚蠢。天亮后,韩信率领部分军队开出井陉口隘道。赵军果然全部拉出军队迎击。双方交战了很久,汉军假装败退,赵军全力追击,远离了军营。韩信事先派出的那2000轻骑,早已埋伏在赵营的附近,这时趁机冲入赵营,把赵国的旗帜都拔了,换上了2000面汉军的旗帜。

    再说韩信、张耳率军退入背水的军阵之中,因为那里没有退路了,个个拼死作战,赵军一下子不能取胜。打了一阵拉据战,赵军想收兵回营,可是回头一看,营帐上全是汉军的红色旗帜,大为惊恐,以为汉军已经俘虏了赵王及他们的将领们了。汉军见赵军阵势大乱,趁机两路夹击,大破赵军,杀了陈馀,活捉了赵王歇和李左车。

    战斗结束后,有人问韩信:“兵法上说,作战时要背山临水,可是将军却背水为阵,反其道而行,这是什么战术呀?”

    韩信说:“兵书上说,‘必须把军队置于险境,士兵才能奋勇作战,然后可以绝处逢生,获得胜利。’我刚统率军队,大家并非都能心悦诚服地服从我指挥。众心不一,好比赶着一群没有受过作战训练的市民开赴战场。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置之死地,使每个人都被迫自觉地投入作战;如果放在生地,有退路,那么,这群人就会逃走了。这样,我怎么能指挥这支军队作战制敌呢?”

    诸将都非常佩服地说:“这真是我们想不到的啊!”

    背水一战,本非必死之地,而为激发斗志,韩信人为地设置一死地,这正是水道急流澄清之计的巧妙应用。商战也是如此,突遇强敌汹汹扑不断,不得不倾力以赴,于是向员工坦诚交注,说明当前处境,激起敌忾同仇,必能收意外之效。所以孙子特别说:“死地者,吾将示以不活。”

    1970—1979年,先后发生了3次全球性的石油危机,石油价格由10年前的每桶1.8美元,猛增至32美元。在一次次冲击面前,西方许多耗能企业纷纷落马,经营陷入一片混乱。经济战略家们苦思冥想,或公开对抗,或谴责咒骂,或威胁恫吓,或屈膝投降,但都不是彻底摆脱困难的良策。日本的一些企业则不然,它们经受住了冲击的考验,把危机变成了转机,使其经济更富有竞争力,在危机中求生存,谋发展。

    日本企业成功的奥秘在于它没有和石油生产国进行顶牛式的对抗,而是以他人意想不到的方式独辟蹊径。一方面,它向石油大亨们暗送秋波,大献殷勤,确保石油来源;另一方面,它抓住了人们追求低耗的新趋势,猛攻低耗技术产品,生产了用电子控制的节能型小汽车,价格仅是美国产品的一半。随着日本小汽车波涛似地涌进西方市场,日本获得了贸易顺差。所以,日本在石油危机中,反而借水道急流澄清的谋略捞到了实际的好处。

    急流澄清——韩世忠自塞归路

    南宋时代与岳飞齐名的抗金英雄韩世忠,一次奉命率所部人马去征讨叛将李复。韩世忠的人马不足1000人,而叛军却有数万人。

    面对敌众我寡的形势,韩世忠依然从容不迫。当部队追到临淄河时,韩世忠命军士分作四队,布设铁蒺藜自塞归路,告示全军:进则胜,退则死,逃者命后队剿杀。于是全军上下视死如归,拼命冲杀,没有一个回头看的,终于大破叛军,李复也被乱军杀死。

    韩世忠率军乘胜追至宿迁。此时叛军仍然尚有万余人,正在饮酒取乐。韩世忠感到以千敌万,仍然难有取胜的把握,于是决心从心理上震撼敌人。韩世忠单人独马于夜里来到叛军营中,呼喊道:“大军到了,你们赶快收起兵器,卷起铠甲,我可以保全你们的生命!”

    叛军恐惧,跪着向韩世忠进奉酒肉。韩沉着地下马解鞍,把酒和肉都吃光了。叛军看到韩世忠从容的气度,于是全部请求投降。

    患与利,弱与强,是战争中普遍存在的矛盾。任何一方,都有可能在某时某地陷于祸患之中,处于弱势之境。要想摆脱不利地位,就必须善于运用水道急流澄清的谋略,人为地创造条件,化压力为动力,化不利为有利,变劣势为优势,从而克敌制胜。

    再看一则水道急流澄清的谋略。

    一天,美国亨利食品加工工业总公司亨利·霍金士在电视台作了一则产品广告,宣称:“本公司以往的产品中由于加入了有毒的防腐剂,对人体有害,奉劝顾客慎重使用。”亨利还坦率直言,他是偶然从化验鉴定报告单上发现这种情况的,这种防腐添加剂具有一定的保鲜作用,但带有轻微的毒素,长期服用,有害身体健康。最后他毅然宣布:“本公司不再使用有毒的防腐添加剂!”

    这则广告无异是家丑外扬,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亨利是这样设想的:作为经营者不能惟利是图,而应当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顾客着想,主动披露产品中存在的问题,以诚为本,开诚相见,以心换心,在人们的心目中树立诚实的形象,以换取消费者的信任,从而招徕顾客,赢得市场。

    广大顾客对亨利的“家丑外扬”非常欣赏,但亨利却招来同行业的激烈反对和诋毁,因为几乎所有的食品加工厂都使用防腐剂来保鲜食品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亨利的这一招,使其他的食品厂商处于不利的境地。于是他们联合起来,又是做广告,又是写文章,进行公开辩论,声言食品防腐剂的添加,是为了使其发挥保鲜作用,虽有微量毒素,并不有害人体健康,利多弊少。指责亨利的广告是别有用心,打击别人,抬高自己。他们进而还对亨利公司的产品进行抵制。

    亨利仍然我行我素,一方面坚持防腐剂有毒对人体有害的观点,一方面生产不加有毒防腐剂的产品。双方争论不休,无从定案。

    这场争论旷日持久,连续了4年时间,亨利公司毕竟势孤力薄,产品在市场上节节败退,公司濒临倒闭的边缘。

    然而,亨利在广告中所说的毕竟是事实。食品防腐添加剂确实含有毒素,对人体确实有害,所以他的所作所为获得了顾客的欢迎和政府的赞赏。在争辩的过程中使他名声大振,确立了诚实企业家的形象。就在他近于倾家荡产时,政府的权威部门支持了他的观点和做法。于是,顾客就放心地使用亨利公司的产品。他在短时期内就恢复了元气,一度滞销的产品成为热门货。他趁机扩大生产,在美国食品加工工业中名列第一。这是水道急流澄清谋略在商战中的应用。

    急流澄清——项羽破釜沉舟勇者胜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12月,秦军仗着兵多粮足,想要很快把巨鹿拿下来,攻城部队打得十分猛烈。城中的赵军由于兵少粮尽,很是危险。陈余率领几万人驻在城北;张耳的儿子张敖率领一万多人,和先后前来援救的燕军齐军,都在陈余军的附近扎下营寨,筑起壁垒。但是他们惧怕强大的秦军,都互相观望,谁也不敢出去交锋。有一次,陈余被张耳逼得没有办法,派出5000人去攻打秦军,结果全被消灭了。

    再说项羽杀了宋义以后,就派英布、蒲将军率领2万人做先锋,渡过漳水,切断秦军运粮的甬道,把章邯和王离的军队隔离开。然后,项羽率领主力部队随后急进。在渡河的时候,项羽下令把全军的釜甑(饭锅)通通砸破,把所有的渡船一律凿沉,把全部的营帐完全烧毁,士兵们每人只准带三天的干粮,准备和秦军决死战斗,不得胜利,决不活着回来。

    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全军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楚军一到战场,就把王离的军队包围起来,以雷霆万钧的气势,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动,同秦军展开了激战。楚国士兵无不以一当十,向秦军猛冲、猛打、猛追,不给秦军以喘息的机会。经过九次激烈的战斗,楚军把秦军杀得大败。这时候,其他的援救赵国的军队也都投入了战斗,杀死秦将苏角,活捉王离,迫使另一名秦将涉閒[Shè—jiān]]自杀。秦军主力被击溃了,巨鹿得到了解救。

    当楚军同秦军激战的时候,其他各路救兵的将领都畏敌如虎,只敢躲在壁垒上观战。他们看到楚军勇猛冲杀、浴血奋战的情景,都吓呆了。

    战争结束以后,项羽召见各诸侯将领,他们不敢走进营门,都是跪着爬行向前,也不敢抬头看项羽。从此,项羽威震天下。各诸侯都一致拥戴项羽为“诸侯上将军”,都愿意当他的部属,听他的指挥。

    “破釜沉舟”强调的是后无退路、背水一战意志力,是急流澄清谋略的极至,似乎有点鲁莽、草率之嫌,是否适合于商界?

    被誉为“敢作敢为中国第一人”的牟其中,1987年底制订了一个“飞天计划”,联合国内300多家国企,以轻纺、机电、食品等去与前苏联作易货贸易,换苏制民用飞机。经过数年上上下下的攻垒式游说,其中又发生苏联解体突变,但牟其中知难而上,志在必得,义无返顾,结果成功换回四架图154,赚取了可观的利润,创造了商界一大奇迹。

    牟其中正是使用了水道的急流澄清之法,成亦然,败亦然,决不退缩,破釜沉舟。这一点成了他成功的关键,否则他在诸多困难面前早打退堂鼓了。显见,水道的急流澄清一样适用于商界。

    急流澄清——朱元璋毁船取太平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红巾军领导之一郭子兴用朱元璋之计,一举攻下和州。和州东南靠长江,城小,驻军又多,攻下和州后,虽然几次顶住了元军的进攻,但粮草奇缺,而和州与太平(今安徽当涂)隔江相望,太平附近则十分富饶。

    因此从这年五月起,朱元璋开始谋求渡江。正好巢湖一带的俞通海愿意以千艘水舟来归附朱元璋。朱元璋自然十分高兴,乘大雨水涨,突破元军的封锁,将千艘水舟带出巢湖。

    当时诸将要求利用这支水军直捣集庆(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分析了当时形势,认为攻打集庆,必先从采石开始,而长江对岸的采石是军事重镇,有重兵把守,因此要取采石,又必先攻下临江的朱渚。

    六月,朱元璋率军乘风引帆,一举拿下朱渚,并乘胜攻下采石。因此沿江一带为朱元璋所控制。当时渡江是因为和州饥荒,因此将士们渡江后,见到粮食牲口,就欢天喜地,抢着搬运,想着如何多弄些粮食运回和州再慢慢享用。

    朱元璋深知这点,对徐达说:“我们非常幸运,渡江成功了,但如果我们仅仅弄点粮草后又退守和州,终非长久之计,江东一带又会落到元军手中,还不如趁势打开局面,直取太平,站稳脚跟。”朱元璋和徐达等商议计定,下令把所有船缆砍断,把船推入长江急流,任其漂流而去,没了船,就不可能回到和州了。

    朱元璋召集诸将,对他们说:“前面不远就是太平府,那里女子玉帛,无所不有,现在我带领你们去攻打太平。”

    既然已没有退路,太平对长期饥饿的将士们又是那么有吸引力,因此,朱元璋乘胜一举攻下太平。

    攻下太平后,发布文告,严禁嫖掠,违令者斩,城内士兵百姓很快安定下来。

    这样,太平重镇成了朱元璋攻取集庆的重要据点。

    在这里,朱元璋成功地运用了水道急流澄清的谋略。人处在一种前进则存、后退则亡的生死存亡抉择之际,没有后路可退的境地中,只好横下一条心,千方百计、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了。当然这样的决策,是必须经过周密思考,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仔细分析后方能作出的,而且决策者必须有胆有识、多谋善略。

    我们再看一个水道在商战中应用的实例。

    “景泰蓝王”陈玉书在资金有限、市场未明朗的情况下,看准机会,急流澄清,毅然作出订购北京工艺品公司库存的2000多万元景泰蓝,结果一举发家。

    正因为商界风云莫测,商家一举一动往往无不带有冒险性,一旦作出了正确判断,就要有坚定的决心令之变为现实,如果畏首畏脑,犹犹豫豫,将会痛失良机,这时意志力就显得特别重要了,也正是需用水到急流澄清之法的时候。

    陈玉书于1972年离开了当时混乱不堪的内地,赴香港谋生。抵港后,他靠卖苦力维持生活,当过地盘工人,仓库管理员。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陈玉书在维多利亚公园碰到了一个妇女正为孩子荡秋千,她体弱无力荡不起来,他帮了她。没想到这一帮竟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原来这位妇女是印尼驻港领事馆的一个高官太太,她丈夫为陈玉书谋到了一个能为印尼华商办理签证手续的职位,他因此发了小财。

    有了点经济基础后,陈玉书立即投身于做生意,经营过茶叶,推销过收音机。1975年,急于求成的陈玉书在两位港商的安排下,与台商做生意,购台湾涤纶布往大陆,数额高达400万美元。岂料这两位港商与台商有勾结,存心骗钱。当他在海关开仓验货时,惊得目瞪口呆,原来高价买来的全是废布。

    辛辛苦苦赚回的老本,一夜间化为乌有,为此他不得不经历一段长时间反躬自省。经过如此的惨败,对许多人或许是一次“永无翻身”的打击,从此旧事不敢重提,杯弓蛇影,对“冒险”之类的商界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精神禁若寒蝉,意志消弥,难于成事。但陈玉书却是一个“特殊材料”做成的人,既没有消极怕事,也没有丧失理智和清醒,他很客观地评价这次失败,说“那次对台贸易,如果对方不骗我,我肯定能赚到可观的美金,可惜下注下错了。”可见其宝贵的冒险精神一点都没有受到影响,完全是一个大将的胸怀和气魄。

    正是如此的气魄,使陈玉书“敢”冒两次大险,而获得成功,奠定了他事业的基础。

    在友人牵线搭桥下,他与北京景泰蓝经营部门挂上钧,第一次买了5万元港币的景泰蓝。结果这些景泰蓝在香港十分抢手,一下子销光了。第2年,他又乘胜追击,与北京景泰蓝经营部订了30万港币的仿古景泰蓝。未料到行情逆转,货物滞销,尽气力也难于销出。但也没有气馁,更不像其他的景泰蓝老行尊那样知难而退,改弦易辙。

    他深信,在形势不利,前进受阻时,“越是保守,越是死路一条”,与其坐等而殆,不如奋起搏。因此他决然“虚张声势”逆市而上,一连开了4间景泰蓝专卖店,还大卖广告,他回忆其实我当时的机构很虚弱,销售额每月只有40来万港币,费用却用去了20万,可以说,这是一次面临破产的赌博,但我希望能把“繁荣”招牌打响。在如此萧条的市道气氛中,却有此“繁荣”的景象,当然吸引大批顾客、行家的注意力,陈玉书的目的达到了。而且这大胆的一步还为他下一步更大的冒险成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1982年景泰蓝市场越趋萧条,北京工艺品公司库存的价值1000万人民币的景泰蓝滞销。当时曾有几批港商想趁机低价进货,但一见数量如此庞大,都摇摇头走了。敢冒险的陈玉书却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充裕的中国历史知识使他深信:景泰蓝绝不会长期滞销,不久将会解冻成为热门货。并且,如果买下这批货,等于把北京的仓库搬来香港,他将成为全世界的景泰蓝供应商,所获利润难于估计。

    这个险值得冒!他订下了全部货。

    果然,不久市道回转,陈玉书的景泰蓝连销店的营业扩大了10倍,他打响了存货最多、品种最全、货真价实的景泰蓝金字招牌。

    此举大获全胜后,陈玉书的副业一路风顺水顺。他又倾资金在国内建厂开发景泰蓝新品种,要求产品要“日用化、实用化”,一批批别致新颖的景泰蓝作的灯罩、鸟兽等产品,一面市立即被抢购,井打入了国际市场,吸引了海外大批订单。

    就这样,曾经做地盘工人的陈玉书成了闻名全港的“景泰蓝王”,成功的诀窍就在于运用了水道急流澄清的谋略。

    急流澄清——夏王凿冰败南凉

    公元407年10月,夏国君主赫连勃勃率精兵2万攻南凉,抢虏人口2万多,牛马羊数10万头,满载而归。南凉国君率兵追赶。

    赫连勃勃心想必有一场恶战,就选择了背靠峡谷的“死地”,而且派人把峡谷的冰凿开,以示后退必死。夏军将士知道后退必死,不如一拼,个个奋勇杀敌,结果,南凉兵大败。

    这是水道急流澄清应用的典型。没有阳武峡天险之害,夏兵带着丰盛的抢掠物品,根本不会卖命死战,水道急流澄清谋略运用得当,“患”和“利”在战争中可以彼此发生转化。

    在商战中,企业也常常会面临不利条件和强大的竞争对手,因此企业经营者要掌握水道急流澄清的谋略思想,以患为利、以弱制强,善于化不利为有利,以弱的实力战胜较强的竞争对手。

    美国燧石轮胎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公司曾一度处于逆境,业务呈饱和状态,产品销路不畅,被竞争强敌压得喘不过气来。但他们并未被困难和强敌吓倒,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开发新产品,巧渡难关,为了打破英国人在橡胶原料市场的垄断,他们主动到海外开辟自己的原料基地,并设立新工厂。最后燧石轮胎公司一低而成为世界橡胶制造业的“巨无霸”。

    急流澄清——姜维背水破王经

    此计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回“文鸯单骑退雄兵姜维背水破大敌”。

    司马师病死后,司马昭以大将军录尚书事,专决中外事务。姜维得讯,以为司马师新丧,司马昭初握重权,必不敢擅离洛阳,可乘机伐魏,以取中原。后主刘禅准其所请,命往汉中作战前准备。征西大将军张翼自以蜀地浅狭,钱粮浅薄,不宜远征。姜维不从。张翼见出兵已势在必行,便向姜维提议道:“以往多不克而还,皆因出兵动作过于迟缓。兵法云:‘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今若火速进兵,使魏兵淬不及防,必然全胜矣。”

    姜维于是引兵5万远征,兵至洮水,魏雍州(今陕西西安)刺史王经、征西将军陈泰得到前线战报。王经先率兵马步骑7万人迎战。姜维似已成竹在胸,对张翼、夏侯霸各授机宜,先使二人领兵去作准备,他自己乃引大军背依洮水列阵。王经见姜维此等阵势,回头对其牙将张明、花永、刘达、朱芳四人说:“蜀兵背水为阵,败则将全部投没于水中。姜维骁勇,你们四位可与交战,若其后退,便可追击。”王经企图恃众将姜维逼退,以使覆没于洮水之中。四将领令,分左右杀出,来战姜维。姜维似乎已知王经心意,略战几个回合,拨转马头,望本阵便走,若有难敌的样子。王经不知是计,大驱士众一齐赶上,想要追杀蜀军。姜维率军往洮西而退,待退到洮水岸边,对众将士大呼道:“形势如此急迫,诸将何不努力!”众将听姜维一呼,见后退无路,便掉头奋力杀向魏军。王经支持不住,被打得大败。此时,早已准备好的张翼、夏侯霸又率兵抄了王经的后路,分两路杀来,王经被围在当中。姜维奋武扬威,杀入魏军之中,左冲右突,直如入无人之境。魏兵大乱,自相践踏,死者大半,被逼无路,逃入洮水者不计其数,斩首万余,尸遗遍野,血流成河。王经只率百骑杀出重围,径往狄道(今甘肃临姚)败去。逃入城中,闭门不出。

    背水列阵,按照兵法,乃是兵家大忌。一代名将韩信在破赵之际,依据对当时的形势分析,敌众我寡,毅然采取出奇制胜之谋,背水列阵,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使自己身处绝境,故当两军交接时,人人殊死而战,使弱寡变为强大,人人以一当十,最终以弱制强。姜维所用计谋正是背水一战的翻版。

    美国的企业家梅考科继承了父亲的一笔遗产,创办了一个小小的农机公司,专门生产收割机。开始,公司的生意非常萧条,一共才卖出7台收割机。于是他亏光了父亲的遗产,还欠下了沉重的债务。

    梅考科们心自问:是不是自己工作不努力?不是。是不是公司的收割机质量不好?不是。但问题在哪里呢?他觉得自己的营销策略不得法。他据此采取了一个大胆的举措,实行“保证赔偿”的新的推销方法,并且使之制度化。

    所谓“保证赔偿”,就是购买公司收割机的用户,在头两年中,如果不是人为的事故,机器出了毛病,公司不仅像其他厂家那样免费修理,而且赔偿由机器损坏而造成耽误的谷物收割的损失。

    梅考科提出这种“赔偿制度”后,遭到了公司内部高级职员的一致反对。他们说:“收割机坏了,是人为造成的,还是机器质量造成的,很难搞清楚,如果要进行调查,将花费多少人力物力?”

    梅考科说:“那就不必调查了,就算是机器质量造成的事故,我们按章负责赔偿就是了。”

    反对的声浪越来越高:“这样的赔偿法,公司如何负担得起?”

    我们应该对自己机器的质量有信心,对顾客也应有信心。难道他们愿意在繁忙的收割季节,无事生非、故意找机器的岔子吗?顾客的损失,也就是我们的损失,我们应该尽力帮助他们,更应该在保证机器的质量上下功夫。”

    还是有人担心:“这种做法毕竟太冒险了!”

    梅考科说:“激烈的市场竞争将我们逼上了这条路,这条路是冒险的,但赔的钱可以用赚的钱来补偿。我希望大家同心协力把产品质量进一步搞上去。”

    公司的前途关系到职工的前途,他们把反对的言词变成了实干的行动,严格检验,把可能产生的问题,解决在产品出厂之前。

    由于梅考科对顾客有信心,换来了顾客对公司产品产生信心。都愿意试一试梅考科的收割机。经过试用后,发现这些收割机质量果真上乘。于是,大家纷纷上门订购,梅考科的国际农机公司开始兴隆起来。没几年功夫,这家公司成为真正的国际性大公司,产品远销许多国家。

    急流澄清——鲁缅采夫绝处逢生

    1769年,俄国杰出的军事家鲁缅采夫任前线总司令,带领俄军与土耳其人作战。1770年7月,鲁缅采夫取得了拉尔加河口大捷,以自己1倍的伤亡换取敌人10倍的损失。接着,他继续发动攻势。

    但是情况突然发生了重大逆转。土耳其统帅哈利利亲自率领援军赶来,在卡古耳与原驻这里的土军主力会合,土耳其军队人数一下增至15万人,火炮达到150门。哈利利气势汹汹,准备以优势兵力一举全歼鲁缅采夫,以雪拉尔加河口战役之恨。同时,土耳其盟国克里木的8万大军正在鲁缅采夫军队的后面,威胁着他的后方交通线。而此时,鲁缅采夫部队的兵力只有3.7万人,是土军总数的五分之一,处于绝对劣势。更可怕的是,俄军所携的粮食已消耗殆尽,无法补充,而后援部队远在天边,无依无靠。鲁缅采夫进退维谷,似乎只能是死路一条,没有任何生的希望。

    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鲁缅采夫仍然十分镇定。他将1万兵力调守自己后方的交通线,准备一旦失利,不致没有后撤的退路。这样俄军能用于对敌进攻的兵力只剩下2.7万人。鲁缅采夫坚持认为,在自己目前这种处境下,只有抓住时机,主动、突然地发起进攻,才有可能绝处逢生;如果坐守或退逃,则无异于自杀。

    土耳其军队仗其绝对优势,并不把鲁缅采夫放在眼里。统帅哈利利对驻扎的营地选择毫不在意。他选的营地,背靠特拉场壁障,这是一处古罗马帝国工事遗址;营地西边是卡古耳河,东边是一个谷地。卡古耳河与谷地之间最宽处约8公里,南面最窄段为1公里。15万大军杂乱无章地拥挤在如此狭窄不便机动的地域内扎营,实在是兵家的大忌。然而哈利利则认为反正俄军已临绝境,自己如何扎寨都无关大局。

    一直时刻注视着土军情况的鲁缅采夫看到这一状况,知道死里求生的机会来到了。他非常明白,这是惟一的一个机会,如果错过那就再无希望了。就在这时他又得知了哈利利预定8月1日进攻俄军的情报。他1秒钟没有迟疑,当机立断:立即主动突袭、抢先下手。俄军在7月31日夜间秘密出动,8月1日凌晨5时开始翻越壁障,然后突如其来地杀入土耳其阵地。土耳其军队莫名其妙,丝毫没有料到奄奄待毙的俄军会抢先杀来,只好仓促应战。糟糕的地形使土军完全陷于被动,俄军以炮火尽情轰击,杀伤密密地挤在一起的土军部队。上午10时,土军队丢弃阵地狼狈溃逃,这一仗,土耳其军队死伤2万人,扔下138门火炮和大批辎重。而俄军却仅仅损失l000人。

    鲁缅采夫在生死关头把握住了机会,暗合了水的急流澄清之道的谋略,化压力为动力,于是死里求生.

    急流澄清——滚下山去的将领

    这是一次艰苦卓绝的进攻战,俄军著名将领米洛拉多维奇的军队远征瑞士,经过长途跋涉,他们终于咬住了瑞士军队的尾巴,士兵们求战心切,想一口吃掉这支敌军。

    然而,又一座山峰矗立在前进的路上。俄军费尽力气爬上了山顶,这时已人困马乏,疲惫不堪。再往下一看,山的被侧悬崖峭壁,简直无路可走,而瑞士兵正在山脚下的村子里安营扎寨,严阵以待。他们幸灾乐祸地望着山顶的俄军,看他们如何下得山来。

    俄军陷于进退两难的困境,进攻无路,后退则前功尽弃,他们拥挤在狭窄的山顶,惶恐不安地望着陡峭的山坡和村边的敌军阵地,不知如何是好,只有倒抽冷气的份儿。

    米洛拉多维奇心里很清楚,在山顶多逗留一分钟,部队的士气就会降低一分,战士们的恐慌厌战情绪就会增长一分,战斗力也会减少一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部队下了山坡,也会吃败仗,如果自己下死命令让部队下山,战士是被迫的,因而必将斗志消沉,无法迎敌,这该如何是好?

    这时,在米洛拉多维奇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幕壮烈的战斗场景:那是在若干年前,他作为一个年轻的将领跟随彼得大帝出征瑞典,俄军的阵脚在瑞典军队猛烈的冲击下,开始动摇了,士兵们开始溃退,将军们束手无策,面面相觑。就在这时,只见彼得大帝跳上战马,抽出宝剑,大喊一声,面对蜂拥而上的瑞典军队杀去。正在纷纷溃逃的俄军像是突然服了一帖清醒剂,在惊愕之余,奋不顾身地跟随皇帝勇猛拼杀,瑞士军队终于抵挡不住锐利的攻势,败下阵来。

    想到这些,米洛拉多维奇对士兵大叫一声:“看吧!看敌人怎样来俘虏你们的将军吧!”

    话音未落,他一个翻身,从山峰的悬崖上滚了下去。

    俄军见此情景,将胆怯、惊恐、动摇的念头一扫而光,他们学着统帅的模样一起滚下山坡,顿时杀声四起,震撼山谷。

    瑞士军队做梦也没想到俄军会不顾死活滚下山来,现在轮到他们动摇、惊恐和胆怯了。此长彼落,士气影响了战斗的进程,俄军如饿虎扑入了羊群,很快打败了敌人。

    米洛拉多维奇能够身先士卒,鼓舞了绝望中士兵的士气,正是运用了水道的急流澄清的技巧。

    【关键词】急流澄清,水激则旱,背水一战,压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