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和首席执行官)
机遇青睐有准备的人
如果你不去把一个事情变成现实,什么都是浮云,假如你愿意从今天开始改变自己,一点一滴去做,这就不是浮云。
——马云
国外有一个小笑话:
一个壮志未酬的年轻人,总是喜欢抱怨:那个著名的苹果为什么不掉到我的头上?那个价值连城的海洋之星的钻石为什么不遗失在我家的门口?为什么拿破仑会碰上约瑟芬?而高大威猛的我却无人垂青?有一天,他的老师听到抱怨后说:好吧,我成全你,我先照样给你掉下一个苹果,结果你却把它吃到了肚子里;我又把钻石放在你的脚前,结果你被绊倒,起来后你一脚把它踢进了阴沟。最后我决定就让你做拿破仑吧,不过也要像对待他一样,先把你抓进监狱,撤掉将军的军职,赶出军队,然后再把身无分文的你扔到塞纳河边。最后,就在我催促约瑟芬上路的时候,远远听到扑通一声,你投河自尽了。
这个笑话生动地说明:世界上从来都不缺少机遇,缺少的只是有准备的人。
机遇是什么?机遇就好比滔滔洪水中的一根木头,抓住了它你就能逃离苦海,摆脱贫穷,抓不住它你可能再无致富的可能。但生活的大洪水里,到处都是人,这根木头并不是只为你一个人准备的,只有那些有准备的人才能抓住它。
机遇是稀缺资源,只对有准备者开放。那些能够成就大事的人,之所以能够获得命运的青睐,能在机遇来临之时牢牢地抓住它,就是因为他们较之常人为此进行了更为漫长和充分的准备。他们就像一颗倔强的种子,在黑暗的泥土中蓄积着营养和能量,一旦听到春风的呼唤,就会破土而出,成就栋梁。
有句老话叫“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其中的“东风”,其实就是机遇,事实证明,万事俱备者未必能等来东风,但也只有在“万事俱备”的情况下,东风才显得珍贵和富有价值。换句话说,如果你没有做好准备,“东风”来了也没用。“东风”会毫不眷恋地离你而去,奔向那些做好了准备的人。
那么,如何才算有准备的人呢?当然不是说说这么简单。
首先要有心理上的准备,要有勇气。没有勇气,机会来了反而会把你吓倒。
上世纪90年代,著名导演张艺谋去一个小山村物色角色。当张艺谋问村民们“你们想不想去拍电影?谁想拍电影就站出来报个名”时,村民们谁也没敢吭声,一连问了好几遍,才有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站了出来,说:“我想去拍。”
“你会唱歌吗?”张艺谋问她。
“会!”
“那你现在就唱一个给我们听听。”
“唱就唱。”女孩儿毫无惧色,一边唱一边跳:“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
村民们笑得前仰后合,因为她唱得实在不好听,不但严重跑调,唱着唱着还忘了词儿。但是就在村民们的哄笑声中,张艺谋用手一指那个小女孩,说:“好,就是你了!”这个小女孩,就是后来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的女主角魏敏芝。
如果用专业名词形容魏敏芝在《一个都不能少》中的表演,那叫“本色演出”,如果用不专业的话说,那就是根本不会演。而且魏敏芝长得一点儿也说不上漂亮,用专业术语来形容那叫“不具备演艺条件”,但这个既不会演又不具备演艺条件的小女孩,却只因勇敢地踏出了一步,唱了半首跑调歌曲,就改变了命运,也改变了她的一生。这就是勇气的重要性。机遇是个精灵,如果你没有勇气,她立即就会翩然而去,留下你一个人扼腕叹息。
其次是行动上的准备。当今社会,胆小鬼越来越少,为了把握机遇,不少人甚至达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程度。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心理准备会相互抵消,失去意义。这种情况下,实力说了算。
实力当然从努力中来。努力总是有用的。机会总是在你一心一意、尽心尽力地努力的时候,悄然出现在你的面前,而不会提前通知你。
当然,有的时候,机遇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机遇之所以称为机遇,就在于它无比地稀缺,它绝不会是普世的。从一定程度上说,一个人拥有、把握住了机遇,也就意味着另一个人甚至很多人都失去了机遇。这就是机遇的残酷性。
200多年前,北美大陆上的印刷厂大多是手工小作坊。当时有个叫安德鲁·布莱德福特的人,他通过努力包揽了所有印制宾夕法尼亚州政府文件和宣传品的活儿。虽然他的印刷厂管理混乱,印刷质量也很差,但因为有个大主顾,因此他成了好多印刷商嫉妒的对象。
有一次,一位宾州政府要员要在某大会上发言,他要求布莱德福特为他印制发言稿。布莱德福特和从前一样,把文件马马虎虎排版,草草地印刷了出来。结果这件事情被另一个年轻的印刷商得知,他知道自己一直等待的机会来了。于是,年轻人想办法找来了官员致词的原稿,费尽心思地把版式设计得优美大方,又严谨地依照原稿一遍遍核对了印刷品上的每一个字,然后他亲自把自己印制的致词送到政府要员手中,同时还附上了自己对官员致词的见解。结果第二年,宾州政府就和安德鲁·布莱德福特解除了合同,转而把所有的印刷事务都承包给了这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就是本杰明·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的故事,不仅再次印证了机遇的重要性和残酷性,也从侧面提示我们:人不能一味地等待机遇,人要懂得创造机遇。因循等待是人们失败的最大原因。只要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且具备了创造时机的能力与智慧,机遇随时随地都能被创造出来。
发现机遇,经营机遇
赚钱靠机遇,成功靠信誉。
——李嘉诚(长江实业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
金仁杰是元代的剧作家,他作过这样一首诗:“身似青山气似云,也曾富贵也曾贫。时运未来君休笑,太公也作钓鱼人。”意思是说,如果时运未到,有姜子牙那么大的本事也无可奈何。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有的人才华过人,有的人勤奋肯干,可总与成功无缘,他们所缺的便只是机遇了。
不过金仁杰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姜子牙作钓鱼人并不是随机的,也不是无奈的,而是主动的,有目的的。他是在听说周文王姬发为治国兴邦正在广求天下贤能之士的消息之后,才弃纣投周的,他之所以隐居在渭水之滨,也不过是因为他知道姬发喜欢去那里游猎。也就是说,自从姜子牙听到姬发访求天下贤能之士那一天起,他的机遇就已经降临了。他正是因为看到了机遇,才不失时机地跑到了渭水之滨,“不为金鳞设,只钓王与侯”。
换句话说,机遇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怎么识别它,更更重要的则是怎么经营它。
机遇是什么?机遇就是那个掉到牛顿头上的苹果,没有它,牛顿就发现不了万有引力。但它如果掉到我们头上,大多数人却只会把它当成盘中餐,然后继续抱怨机遇难得,人生好辛苦。
很多人都说,我这个人比较倒霉,总是“时不利兮骓不逝”,刚一炒股就碰上了熊市,刚一下海就遇到了金融危机……其实不然,“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牛市照样有赔得跳楼的,熊市大赚特赚的也不少,熊市有熊市的机遇,牛市有牛市的机遇,关键看你能不能识别它。一句话,机遇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不过大多数人缺少一双明察机遇的眼睛罢了。
发现机遇只是前提,把机遇经营好,经营成真金白银才是关键。尤其是当机遇显而易见时,面对众多哄抢机遇的对手,我们应该怎么办?看看国际金融之父罗斯柴尔德当年是怎么做的吧:
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指挥法军和英国将军惠灵顿指挥的反法联军在比利时的滑铁卢展开了激战。当天傍晚,由于反法联军的援军及时赶到,而拿破仑的援军却远水救不了近渴,因此战场形势立即发生逆转,反法联军大举反攻,法军全线溃退。
眼看拿破仑败局已定,一个名叫罗斯伍兹的英国人悄然撤离战场,骑上快马奔向布鲁塞尔,然后转往比利时的奥斯坦德港。当罗斯伍兹跳上一艘持有特别通行证的快船时,已经是深夜时分。当时英吉利海峡风急浪高,他出了2000法郎的高价,才找到一个水手连夜把他渡过了海峡。当他于6月19日清晨到达英国福克斯顿的岸边时,他的老板内森·罗斯柴尔德早已等候多时了。罗斯柴尔德迅速打开信封,快速看完信,然后策马直奔伦敦股票交易所。
当罗斯柴尔德快步进入股票交易所时,正在等待战报的焦急又激动的人群立刻安静了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视着罗斯柴尔德那张毫无表情、莫测高深的脸。罗斯柴尔德放慢了脚步,走到被称为“罗斯柴尔德支柱”的座位上,他脸上的肌肉就好像石雕一般,没有丝毫的情绪浮动。
稍停片刻,罗斯柴尔德冲着环伺在身边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交易员们,递了一个含意深邃的眼神,他们立即一声不响地冲向交易台,开始抛售英国公债。大厅里立刻出现了一阵骚动,有些人开始交头接耳,更多的人仍然不知所措地站在原地。这时,相当于数十万美元的英国公债被猛然抛向市场,公债价格开始下滑,然后更大的抛单像海潮一般,一波比一波猛烈,公债的价格开始崩溃。大厅里有人发出了惊叫:“罗斯柴尔德知道了”,“罗斯柴尔德知道了”,“威灵顿战败了”……随后,所有的人像触电一般醒过味来,抛售终于变成了恐慌,每个人都想立刻抛掉手中已经“毫无价值”的英国公债,尽可能留住残余不多的财富。几小时后,英国公债已成为一片垃圾,票面价值仅剩下5%。
而罗斯柴尔德从始至终不发一言,漠然看着眼前的一切。忽然,他的眼神轻微闪动了一下,那是一种不经长期训练绝不可能读懂的眼神,他身边的交易员们心领神会,立即扑向各自的交易台,开始买进市场上能见到的每一张英国公债……
直到3天后,英国军队在滑铁卢得胜的消息才传到伦敦。而此时的罗斯柴尔德因持有大量的英国国债,已经成了英国政府最大的债权人,牢牢控制了大英帝国的经济命脉。据估算,罗斯柴尔德在滑铁卢战役后一两天内赚到的钱,超过了他前半辈子挣的钱财的120倍,可谓一夜暴富。由此开始,不到20年间,他和他的家族成员积累了多达70亿美元的财富,成了英国有史以来最大的金融家族。
有人说,罗斯柴尔德能够成功,关键在于他有商业眼光,他深知滑铁卢战役的结果不仅在军事上意义重大,而且对金融界的影响也同样深远。倘若拿破仑得胜,法国就会成为欧洲的主宰,英国公债的价格就将大跌;相反,如果惠灵顿获捷,英国则会主导欧洲,英国公债就会大涨特涨。客观地说,这一点很重要,但是其他投资者哪一个不知道这一点呢?他能够以滑铁卢之战为契机,在英国公债上大赚其钱,并让其他投资者沦为穷人,在于他不仅善于发现机遇,而且善于经营机遇。而为了经营好机遇,他不仅在战前派出了包括罗斯伍兹在内的很多名间谍刺探战况,从而获得了最及时的信息,同时通过大玩欲擒故纵的心理战术,把大部分投资者都带进了沟里,最后他一个人爬出了沟外,大发了一笔国难财。但那些可怜的公债持有人却抓不住他任何把柄,因为他从始至终连一句话都没说过!
如果说穷人之所以成为穷人,并不是因为缺少机遇,而是因为不善于把握机遇,肯定有很多人不同意,因为他们更愿意把自己的“被经营”归罪于环境、社会和人际关系等因素。这样说其实也对也不对,但有一点是绝对的,那就是早点学会经营机遇比怨天尤人更为有益。
危机就是危险中的机遇
危机,危机,有危险,有机会。实际上中国古人把危机这两个字放在一起是有深刻含义的,那就是危险有时候会变成机会,但是机会有的时候也会变成危险,永远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概念。中国是一个比较聪明的民族,如果上了一次当,我们从来不希望上第二次当。所以我比较相信中国这一次能够在经济危机中抓住一些机遇。
——俞敏洪(北大毕业生,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办人)
据古籍《夷坚志》记载:
南宋绍兴十年七月的一天,都城临安(今杭州市)城中最繁华的街市不慎失火,当时正值天干物燥,更糟糕的是还有不大不小的风。不多时,火势迅速蔓延,数以万计的房屋商铺被汪洋火海所吞没,顷刻间房倒屋塌,化为一片废墟。大火无情,将无数人的苦心经营毁于一旦。人们或是哭天抢地,或是忙着灭火抢救财产。惟独一位姓裴的富商,眼看着他的几间当铺和珠宝店即将化为乌有,他不仅没让伙计和奴仆们冲进火海,舍命地抢救珠宝财物,反倒不慌不忙地指挥大家迅速撤离,一副听天由命的样子,让人大惑不解。背地里,裴老板却不动声色地将众人派往长江沿岸,平价大量采购木材、砖瓦、石灰等建筑材料。当这些材料堆积如山的时候,他又像个没事人似的,整天喝酒饮茶,好像一场大火根本与他无关。大火整整烧了数十天才被彻底扑灭,昔日车水马龙的临安大半个城池都被烧毁,到处断壁残垣,狼籍一片。不几日,朝廷颁下安民布告,并下旨重建临安城,所有经营建筑材料的商人一概免税。一时间,临安城内开始大兴土木,建筑用材供不应求,价格一路上扬,裴老板转手之间获利数倍,远远超过了火灾中焚毁的资财。
这个故事有力地证实了什么叫作“危机就是危险中的机遇”。所谓危机,戏说一下就是既有危险,也有机遇。如前所述,风险总是与收益成正比,机遇总是存在于危险的处境之中,只不过当危机降临时,大多数人只能看到危机中的危(险),却发现不了机(遇)的部分。或者说,大多数人遭遇危机时会自然而然地灰心丧气,从而被自己的情感蒙住双眼。所以,遭遇危机时,我们首先要学会跳出圈外,做一个局外人。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有跳出圈外,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地去看待一件事情,我们才能站在客观的角度去看待危机,分析危机,从而做出最有利的下一步动作。
苏格拉底说过:“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而是那些最善于利用每一时机去发掘开拓的人。”既是每一时机,自然也包括危机。只要你足够冷静,处理得法,危机可能就是转机。
想当年,香港某生产塑胶花的企业曾经想一举搞垮刚刚起步的李嘉诚。这天,李嘉诚正在厂里与几名技术工人探讨设计方案时,一个工友神色不安地走过来,嚷道:“不好啦,不好啦,有人在外面拍照,在搞反面宣传,扬言要整垮长江塑胶厂。”
李嘉诚一听,忙对身边几名工人说:“你们继续干,我出去看看。”
刚走出车间,李嘉诚就看到有人正在用长镜头对着他的厂房拍照。见李嘉诚出来了,那些人连忙抓紧时机将他也摄入镜头。这时,愤怒的工友们也相继走出了车间,他们纷纷要求对方交出照相机,李嘉诚却冷静地制止了大家,平静地劝大家说:“大家干活去吧!现在拿了他的照相机,他们明天还会来拍,不达到目的,他们是不会罢休的。”
几天之后,附有破旧的“长江塑胶厂”和“无所作为”的厂长的一篇报道在报纸上毫无疑问地发表了,李嘉诚自然知道这种反面宣传将使他陷入危机,但他非但不怕,反而心生一计,决定充分利用这种免费宣传。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李嘉诚拿着这份报纸,背着自己的产品,相继走访了全香港上百家的代理商。李嘉诚很坦诚地对他们说:“你们看,‘长江塑胶厂’在创业阶段的厂房是够破的,我这个厂长也够憔悴且衣冠不整。但请看看我们的塑胶花,还有几款我们自己设计的连欧美市场都没有的品种,我相信质量可以证明一切,欢迎你们到我们厂里来参观订购。”
代理商们惊奇地看着这个诚实勇敢的年轻人,发自内心地欣赏他,再加上真金不怕火来炼,经过到“长江塑胶厂”现场参观,不少代销商都表示愿意与李嘉诚合作。在得知李嘉诚的事业刚刚发展,资本有限时,有些经销商甚至主动提出愿意先付50%的订金!
就像每一枚硬币都有正反两面一样,做生意也好,做其他事情也罢,顺利都不可能是常态,谁都不免遇到危机,有些危机还往往是我们无法预料的。但任何危机都有解决之道,只要你用积极的心态去应对,事情总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在人类的智慧和力量面前,再大的危机都是微不足道的,可怕的是一遇到危机就手足无措,把危机无限放大,最终将危机引爆,再也没有站起来的可能。
机遇青睐有准备的人。换言之,机遇是准备出来的。其实危机也往往是我们自己为自己准备的。只不过准备的过程不为我们所知,或者说不为我们所重视。所以,化危机为转机固然重要,但从源头做起,从小事做起,尽可能地杜绝危机更为重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