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听到的24堂财富课-专注——一生只做一件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个人一生只做一件事,肯定比三年做东、五年做西的人更容易成功。

    ——牛根生

    盯紧你的“土拨鼠”

    对于一艘盲目航行的船来说,所有的风都是逆风。

    ——哈伯特(美国地质学家、经济学家)

    清朝有个秀才为自己的表兄写过这样一篇墓志铭:

    吾表兄,年四十余。始从文,连考三年而不中。遂习武,练武场上发一矢,中鼓吏,逐之出。改学医,自撰一良方,服之,卒。

    翻译过来就是说:我的表哥,活了四十多岁。一开始是从文的,连续考了三年都不中。于是就改行习武,考试那天在练武场上射了一箭,射中了敲鼓的人,被赶了出来。表哥又改行学医,还未学成,自己写了一个药方子,吃过以后,死了。

    常言道,“人挪活,树挪死”,我们并不推崇雷打不动的人生,但是像上述故事中的老兄那样,即使他没有“吃错药”,他又能做成什么事呢?所谓“无雄心者常立志”,很多人之所以不能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就,就在于他们静不下心,耐不住寂寞,经常改变自己的志向,到头来一事无成。

    有些人的失败源于内心的软弱,有些人的失败则源于内心的贪婪。很多人都感慨,机会难得啊!其实当今社会,机会并不是什么稀缺资源。对很多人来说,机会其实很多,只是机会一多,人们要么无从选择,要么是这个也想干,那个也想做,一辈子都在追寻,一辈子都在选择,总是觉得已经到手的不是最好的,结果到最后往往连最不好的也把握不住。机会,对于一个是机会都想抓住的人来说,反而是一种祸害。

    《哈佛家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老师给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三只猎狗共同追赶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一个树洞。这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可不一会儿,居然从树洞里钻出一只小猪。小猪飞快地向前奔跑,并爬上一棵大树。小猪躲在树上,仓皇中没站稳,掉了下来,砸晕了正仰头观望的三只猎狗。终于,小猪逃脱了。

    讲完后,老师问:“这个故事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说:“小猪不会爬树;还有,一只小猪不可能同时砸晕三只猎狗。况且,小猪怎么能跑得过猎狗?”

    “还有呢?”老师继续问。

    直到学生再也找不出问题了,老师才说:“还有一个问题,你们都没有提到——土拨鼠哪儿去了?”

    是啊!土拨鼠哪儿去了?老师的话一下子将学生的思路拉回到猎狗追逐的目标上——土拨鼠。是小猪的突然出现,让大家的注意力不知不觉中打了岔,土拨鼠竟然在头脑中消失了。

    这个故事的寓意在于:一个人不仅要有目标,还要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因为人的精力有限,试图鱼与熊掌兼得,到最后往往是鱼与熊掌皆不可得。所以每个人不仅应该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也必须明白自己不应该做什么。

    叶鹏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大学毕业以后,他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打天下,寻找自己的创业途径。然而,十年时光一晃而过,除了几次失败的经历外,他一文不名,找不到一点值得称道的东西。

    十年来,他先后做过国有大型企业的职工,做过记者,做过销售,开过小超市,经营过文化公司,甚至还搞过传销。但他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停地跳槽转行,很多原本很有希望的事业都在他手里一一断送。

    三年前,叶鹏看准了一块“好地儿”,开了一家小超市。按他的估计,此处人流穿梭,每天的售货量肯定少不了,好好干几年,必定是财源滚滚。但事情并非他想像的那样,由于超市不上规模,又没有什么名气,人们一时之间并不买账。因此他每天的营业额并不多,除去成本后,他一个月的收入还不如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很快,他便开始后悔自己盲目地选择了经营超市,为了更好地寻求挣大钱的机会,他很快便以低价将超市盘给了自己的朋友。

    不久,一位做图书的朋友告诉他,文化市场非常火爆,一本畅销书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销量,书商们都是成百万成百万的赚!叶鹏想,我可是名牌大学中文系的才子啊,文笔和眼光绝对不比别人差,为什么不做这一行呢?弄不好还能名利双收!于是,他又投资文化产业,组建了一家小型文化公司。谁知他刚刚进入,文化行业就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寒冬。苦心经营半年后,他的文化梦再次以草草收场而告终。而此时,他转让出去的超市却开始逐渐红火,每天的营业额都超出原先的10倍!看到这些,叶鹏只得再一次感叹自己时运不济……

    很多人都犯过类似的低级错误——这山看着那山高,到了那山没柴烧,致富美梦打水漂。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任何行业只要坚持做好,努力做好,都能够成就一番事业。李白一生只写诗,徐霞客一生只行路,比尔·盖茨只搞软件,但他们的成就有目共睹,无可置疑。只不过进入任何一个行业都有适应期,任何成功都需要一个过程。一个人真正遭遇“此路不通”的情况并不多见,“爱拼才会赢”,只有盯紧你的“土拨鼠”,远离诱惑,修炼恒心,这样我们前进的步伐才能更坚定,才能避免遍地开花无处结果的悲哀。

    修炼自己的“一技之长”

    做企业就好比烧开水,你把这壶水烧到99℃,只差1℃就开了,却突然心血来潮,觉得那壶水更好,把这边搁下不烧了,跑到那边另起炉灶,结果新的一壶没烧开,原来那壶也凉了。

    ——南存辉(正泰集团总裁)

    李强老师是中国培训领域大名鼎鼎的人物,人称“中国启智教育第一人”,他讲课幽默风趣且不失哲理,引人深思。记得有一次,李老师在讲课时与同学们互动说:“请认为自己有一技之长的同学举起手来”,不少同学纷纷举起手。李老师走到一位女同学面前问她:“你认为自己在哪方面有一技之长?”那位女同学说:“我做了十多年美容事业,也算有所建树。”李老师问:“你认为全国美容业你的业绩最突出吗?”女同学答:“不是”。李老师又问:“你认为全国美容师都需要向你学习吗?”女同学答:“也不是”。李老师随即说:“那你充其量有一技,而算不得一技之长。一个理发师理一个头收10元的叫‘一技’,收1000元的叫‘一技之长’,一个画家的作品卖200元的叫‘一技’,卖200万元的叫‘一技之长’。”

    仔细想来,此言极是。在过去,只要有一门手艺,一门技能,哪怕是修盆箍碗、刮脸修脚等等,都可以称得上一技之长,所谓“荒年饿不死手艺人”,那些握有一技之长的人,往往比普通百姓过得滋润一些。但如今,掌握“一技”的比比皆是,拥有“一技之长”的却凤毛麟角。用李强老师的话说,“一技”只能让你养家,“一技之长”方可让你致富。我们需要拥有“一技”,更要努力追求“一技之长”。

    有一次,美国福特公司的一台工业电机发生故障,各方人士检查了三个月,竟然束手无策,于是请来了德国专家斯坦门茨。斯坦门茨围着电机转了几圈,听了听声音,最后用粉笔在电机上划了一条线,说:“打开电机,把划线处的线圈减去16圈”,技术工人立即照做,电机马上恢复正常,福特公司的负责人问斯坦门茨要多少酬金,斯坦门茨张嘴便要一万美元。福特公司的负责人嘟囔着说:“画一条线,竟要这么高的价钱!”斯坦门茨听了微微一笑,解释说:“画一条线当然不值一万美元。画一条线只值一美元,知道在什么地方画却值九千九百九十九美元。”

    客观地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并非每个人都能把“一技”做到“一技之长”,成为斯坦门茨那样的专家,而且对于致富来说,也不一定都需要“一技之长”,我们强调的只是这种把“一技”修炼成“一技之长”的精神,即专注。

    有句谚语说,不要同时追逐两只兔子。围棋大师吴清源曾经手书条幅“不搏二兔”给聂卫平先生,委婉地批评他精力过于分散。还有句俗话叫“搂草打兔子——两不耽误”,事实上,对于中国人来说,很多人搂草的时候,即使蹿出一只青蛙也照打不误。抛开兔子和青蛙打不打得着不谈,这种小猫钓鱼式的工作态度,肯定得影响我们的主要工作——搂草。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落魄的青年,满怀忧郁地找到一位隐居的智者,诉说自己毕业多年,做过很多事情,但几年下来,依然一事无成。智者微笑着听他说完,然后指着墙角一把特大号的水壶对他说:“你能不能先帮我烧壶开水?”

    “没问题。”青年略一打量,见水壶旁边有一个小火灶,惟独没有柴,便出门去找。

    不一会儿,青年拾了一些枯枝回来,他装满一壶水,放在灶台上,在灶内放了一些柴便点火烧了起来,可是由于壶很大,水太多,那些柴烧尽了,水也没开。于是他再次跑出去继续找柴,回来的时候那壶水已经凉得差不多了。这回他学聪明了,没有急于点火,而是再次出去找了些柴,由于柴准备得充足,水不一会就烧开了。

    “如果没有足够的柴,你该怎样把水烧开?”智者忽然问他。

    青年想了一会,摇了摇头。

    智者说:“如果那样,就把水壶里的水倒掉一些!”

    青年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智者接着说:“你一开始踌躇满志,树立了太多的目标,就像这个大水壶装了太多水一样,而你又没有足够的柴,所以不能把水烧开。要想把水烧开,你或者倒出一些水,或者先去准备柴!”

    青年恍然大悟。回去后,他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去掉了许多,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几年后,他的目标基本上都实现了。

    不知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是否读过上面的故事,但他“只烧一壶水”的经营哲学却与此惊人的相似。他说:“做企业就好比烧开水,你把这壶水烧到99℃,只差1℃就开了,却突然心血来潮,觉得那壶水更好,把这边搁下不烧了,跑到那边另起炉灶,结果新的一壶没烧开,原来那壶也凉了。所以,企业只有在专业化领域才能巩固自己的地位。对于我来说,只有在烧开了一壶水的情况下,我才会去烧第二壶水。”

    有句俗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所谓状元,无非就是烧开了的水。经常听一些学历堪比古代状元的高材生说:“你这人怎么哪壶不开提哪壶?”其实他们应该反过来想想:你有哪壶水是开的?你哪一壶都不开,让人怎么提?

    对于口渴的人来说,烧水的过程漫长且痛苦。当今社会,没有人不“渴”望财富,但由于这个繁华世界为人们提供着越来越多的投机机会,所以真正能够静下心来,肯把一壶水烧开、肯把冷板凳坐热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人都是一边烧着水,一边“见异思迁”,也不免怀疑乃至动摇,“这水是不是可以烧开”?“也许这壶水根本就不值得烧”……结果很多只差一把火就能烧开的水壶,往往在关键时刻被人放弃,殊为可惜。

    专注成就专业,专业成就专家

    我们公司就像一个地瓜,在田里默默长大,外面都喜欢拿我们和苹果比较,但是地瓜和苹果是不能比的。我们只是一只地瓜,长在森林里,结果被别人发现长得很大了,都来争相观看,结果踩坏了附近的农田,还要怪到地瓜的头上。

    ——郭台铭(富士康科技集团创办人)

    有一次,一位年轻学者找到法国大雕塑家罗丹,向他请教如何获得成功。当他随罗丹走进工作室时,罗丹随手掀开一块红布,一座将近完美的雕塑已具雏形。但罗丹凝视着自己的作品仍不满意,于是他便拿起工具刀,不停地思索并修改着,全然忘记了还有客人在场。这位学者在旁边等了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一个下午过去后,罗丹终于放下了手中的工具,看着自己的作品露出了会心的笑容。当他转身准备离开工作室时,才想起自己把客人忘到了九霄云外,赶紧致歉。但学者却高兴地说:“我应该谢谢你,因为我已经找到了成功的法宝,那就是——专注。”

    无独有偶,与罗丹同时代的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也曾遇到过类似的问题。

    有一次,一个青年对法布尔说:“我很困惑,我不知疲倦地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我爱好的事业上,结果却收效甚微,您能告诉我这是怎么回事吗?”

    法布尔赞许地说:“看得出来,你是个献身科学的有志青年。”

    青年回答道:“是的,我喜欢科学!不过我也爱文学,音乐和美术我也很感兴趣……”

    法布尔随手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放大镜说:“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试试,就像这块凸透镜一样!”

    青年听了恍然大悟。

    专注是成功的境界。爱默生曾经说过:“让我步入失败深渊的人不是别人,是我自己。我一生中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是我自己。我是给自己制造不幸的建筑师,我一生希望自己成就的事业太多了,以至于一无所成。”毫无疑问,这是谦虚。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得出这样的启示,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始终如一。

    《荀子·劝学》中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意思是说,蚯蚓既没有锐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壮的筋骨,但它上可以吃到尘土,下可以喝到泉水,原因就在于用心专一。螃蟹虽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民间有很多类似的俗语,比如:“十个指头按九个跳蚤,结果一个也按不住”、“天下的麻雀捉不尽,一手捉不了两只鳖”,等等。无论是哲言警句,还是俗话俚语,都是在告诫世人,做事不专的人,永远都不可能有什么大作为。反之,如果一个人能够把毕生的精力集中于一件事情上,并坚持下去,即便资质平平,也能做出一番大的成就来。

    多年以前,荷兰有一个青年农民,由于学历太低,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替镇政府看门的差事。在这个岗位上,他一直干了六十多年,从没换过其他工作。

    他并不聪明,当然也并非白痴。由于生性木讷、不善言辞,他的朋友很少。也许是日子太清闲了,抑或是他不甘自己的平庸,总之,他喜欢上了打磨镜片。他一有时间就捏着那些既费时又费力的镜片,磨啊磨啊,一磨就是六十多年。他磨得是那样的专注和执著,经他磨出的复合镜片的放大倍数,比专业技师的水平还要高。

    终于有一天,他用自己精心磨出的镜片,发现了当时科学界尚不知晓的另一个广阔的领域——微生物世界。这令他名震全球,只有初中文化的他,竟史无前例地荣获了巴黎科学院院士的头街,连当时的英国女王都亲自到小镇去拜会他。

    创造这个奇迹的农民,就是科学史上赫赫有名的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他的成功告诉我们,只要你选准目标,找对方向,并始终如一地走下去,谁都可以创造奇迹。

    成功学中有个“10000个小时定律”,大意是说,一个人想成为某一方面的人才或专家,至少要持续不断地投入10000个小时。按每天8小时计,至少需要不间断的修炼5~10年时间,绝无例外。想成为专家,先拿出一万个小时来再说。

    有人会有这样的困惑,我练某些东西时间也不短了,别说一万小时,两万也有了,怎么还没成就?这百分之百是你练的项目太多太杂了。刘翔跑得快,但他除了110米栏之外什么也不练。不要梦想成为什么“两栖人才”、“三栖人才”,一招鲜,吃遍天,在某一方面专业、精通,远比什么都会一点、却什么都拿不出手强得多。

    明人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说:“是技皆可成名天下,惟无技之人最苦;片技即是自立天下,惟多技之人最劳。”意思是说,人生活在世界上,就得有生活的技能。只要会上一点儿技能,就不至于饿死。那些没有技能又老实本份的人,是最最痛苦的人。但是技艺太多也不好,首先,“能者多劳”;其次,人“能”是非多;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些人虽然技艺不少,但能拿得出手的一样没有。他们的技艺,别说算不上“一技之长”,往往连普通水准都达不到。这样的人,只能算“人力”,而不是“人才”,更不是“专家”,既然是人力,就只能做些力气活,自然“最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