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选(“三院”院士,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
书中自有黄金屋
是我家乡的公立图书馆成就了我。如果不能成为优秀的阅读家,就无法拥有真正的知识。我直到现在依然每天至少要阅读一个小时,周末则会阅读三至四个小时。这样的阅读,让我的眼光更加开阔。
——比尔·盖茨(微软董事长,曾连续13年蝉联世界首富)
两年前,笔者曾在中国新能源行业协会工作过一段时间,在此过程中,我有幸结识了一大批成功人士,可谓受益匪浅。我的老板、中国新能源行业协会创办人、秘书长张平老师,是一个大师级的智者,他有一个“当‘二老’、富‘二袋’”理论,给我留下了尤其深刻的印象。
有一次演讲,张平老师援引一位出版界人士的话说:“目前,中国出版的图书至少有一半卖不出去;在卖出去的一半当中,又有一半压根没人读过;在有人读的那一半当中,还有一半人读不懂……究其原因,一来在于中国人把教育看得太重,却不把学习当回事儿,二来人世间最难的事情就是把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把钞票装进自己的口袋。把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的人,我们称之为老师;把钞票装进自己的口袋的人,我们称之为老板。简言之,我们讨论的是怎样当“二老”,怎样富“二袋”这一传统难题……今天在座的都是成功的企业家,但是大家之所以坐到这里,花几万块钱听我在这里忽悠,就是感觉自己脑袋里没货,心里没底。大家今天的成功,自然有能够成功的道理,但是大家心里清楚,你们的成功并非必然,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赶上了好时代。我自己也曾经经过商,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也曾拎着个蛇皮袋子去广东、深圳,那时候是只要有胆量就能赚到钱。现在不行,十亿人民九亿商,一个比一个有胆量。竞争越来越激烈,赚钱也越来越难。不仅赚钱越来越难,恐怕到手的财富也越来越难保住……”
美国石油大亨保罗·盖蒂也曾作过一个类似的假设:如果把全世界的现金及产业全部混合在一起,然后平均分配给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那么不出半个小时,这些原本财富均等的人的经济状况就会发生明显的改变——有人因为没有能力保卫财产而丧失了到手的一份;有人因赌博一败涂地;有人会因盲目投资受骗上当……这样不出3个月,贫富悬殊的状况就会接近平均分配前的水平!我们姑且抛开这种假设是否成立,它至少说明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一个人的财富与他的能力紧密相关。如果你本身就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再大的家业最后也不免败坏一空。谁也不想败家,谁都想让自己的口袋更鼓一些。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惟有用知识去武装自己。真正的贫穷,不是口袋空空,而是脑袋空空。发财都有一个过程,才能的积累,也就是金钱的积累。
那么,才能又从哪里来呢?怎样才能脑袋不空钱袋鼓?当然是读书。古人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时至今日,虽说读书已经不再是人们出人头地、成就自我的惟一途径。但每一个成功人士都离不开他的核心价值,而大多数人的核心价值都是前人总结出的宝贵的经验,即从书籍中得来。
孙正义23岁时曾因肝病整整住了两年院,期间他一共读了4000多本书,平均一天5本;
海尔总裁张瑞敏,早在接任海尔之前,就研读了包括《易经》在内的许多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对企业各方面(财务、销售、人员管理、组织结构)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由于经常穿梭于世界各地,张瑞敏每次到机场候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候机厅的书店里买最新的管理方面的书籍,然后在飞机上畅游书海。
每年都写一本随笔送给学生的俞敏洪,把读书数量视作新东方招聘高级人才时的重要标杆。他说:“读书多,就意味着眼界更加开阔,更会思考问题,更具创新精神。新东方有一句话叫做“底蕴的厚度决定事业的高度”。“底蕴的厚度”主要来自两方面,首先就是多读书,读了大量的书,知识结构自然就会完整,就会产生智慧;其次是人生经历。把人生经历的智慧和读书的智慧结合起来,就会变成真正的大智慧,就会变成一个人创造事业的无穷动力。基于此,新东方招聘高级人才时都是我面试。我的首要问题就是“你大学读了多少本书,如果你回答只读了几十本,那我肯定不会要你。我心中的最低标准是200本,我自己在大学期间读了800本。而我的班长王强,在大学里读了1200本,平均每天一本。有人会问,读完书忘了跟没读过有什么区别吗?其实完全不一样。就好比谈恋爱,一个谈过恋爱后又变成光棍汉的人,和一个光棍汉相比是有自信的。因为当他看到别人谈恋爱的时候,他会在旁边‘嘿嘿,想当初我也是谈过恋爱的!’”
比尔·盖茨从小就非常努力,他曾经从头到尾读完过整部《世界大百科全书》。成功后的比尔·盖茨曾经说过:“是我家乡的公立图书馆成就了我。如果不能成为优秀的阅读家,就无法拥有真正的知识。我直到现在依然每天至少要阅读一个小时,周末则会阅读三至四个小时。这样的阅读,让我的眼光更加开阔。”后来,比尔·盖茨还发明了闭关读书法:每年进行两次为期一周的“闭关修炼”。在闭关期间,把自己关在一栋别墅中,闭门谢客,读书充电,思考未来。据了解微软发展轨迹的人说,他每次闭关之后,微软都会有惊人之举。
“抢学问”是李嘉诚创造的词语,从小他就深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三岁就能背诵《三字经》和《千家诗》。上小学后,他不满足于老师讲授的诗文,常常把祖屋藏书阁中的线装古籍翻出阅读。长大后,李嘉诚求进步、求学问更是没有一天停止过。他曾经说过:“年轻时我表面谦虚,其实我内心很骄傲。为什么骄傲呢?因为同事们去玩的时候,我去求学问;他们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日渐提高。”
一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不要羡慕有钱人,想富口袋,先富脑袋。
知识是永恒的财富
如何创造财富?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应该是主要的源泉,这一点我想还是肯定的,所以创造财富首先还是要依靠劳动。但是,我们对劳动和劳动者的定义在今天应该和一百多年前是不一样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人类即将进入知识社会,对劳动者本身,也是从体力劳动为主,逐渐进入以脑力劳动为主的阶段。如果从发达国家来看就很清楚,从我们国家来看,也是在向这个趋势上转变。
——成思危(著名经济学家)
众所周知,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聪明、最富有的民族。有人甚至说,犹太人在家中打个喷嚏,全球的富翁都得感冒。那么,犹太人凭什么?
答案是重视知识。在每一个犹太家庭中,孩子刚刚懂事,母亲就会拿出犹太民族的智慧圣典《塔木德》,滳一滳蜂蜜在上面,让孩子去亲吻书上的蜂蜜,并告诉他:“书是甜的,你要爱书。”
犹太人认为启蒙教育越早越好,很多犹太儿童三四岁时便开始接受各种教育,每个孩子走进教室时,都会受到大家热烈的鼓掌欢迎,以让他觉得学习是快乐的。
待孩子再长大些,父母就会问他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跑呢?”如果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父母就会耐心地引导孩子:“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如果孩子实在答不出来,父母就会直接告诉他:“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知识。知识是别人抢不走的,只要你还活着,知识就永远跟随着你,无论逃到什么地方都不会失去它。只要有它,就有一切。”
几乎所有的犹太人都知道这样一则故事:
一艘轮船航行在大西洋上,船上坐着许多腰缠万贯的富翁和一位穷困潦倒的拉比(智者)。闲来无事,人们侃侃而谈,富翁们情不自禁地炫耀起自己的巨额财富,互相争执,不可开交。最后,贫穷的拉比也加入了进来,他说:“我觉得要论财富,还是我最富有,只是现在我还无法证明这一点。”富翁们也没拿他当回事,心说,你一个穷鬼,吹吹牛罢了。谁知过了几天,在一片险恶的海域,一群海盗无情地袭击了这艘船,他们杀死了船长,然后将富翁们引以为豪的财富全部洗劫一空,所有人都变成了身无分文的穷光蛋。海盗离去后,因船长已死,也无继续航行的资金,这艘船只得停在了最近一个港口。曾经的富翁和拉比依次下船,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谋生。这位拉比因为拥有渊博的知识而被当地人所器重,做了当地人的教师,享受着丰厚的待遇和尊敬。而那些习惯了养尊处优的富翁们,却只能干些体力活艰难度日,朝不保夕。后来,富翁们由衷地对那位拉比说:“你那天说的话真对。再多的财富,也有可能在一夜间失去,而一个有知识的人,却会永远富有。拥有知识,等于拥有一切。”
拥有知识,等于拥有一切——以色列的崛起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19世纪末期,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游历过圣经中“流着奶和蜜”的地方——巴勒斯坦后,以无比辛酸的笔调写道:“在所有景色凄凉的地方中,巴勒斯坦首当其冲……这是一块没有希望、令人沉闷的土地。”但如今,以色列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巴勒斯坦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地贫瘠、资源短缺,而且敌国环伺的以色列,不仅早就成为了世界级的工业强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遥遥领先,而且在诸多领域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优势,被视为整体人类发展度最高的国家。这些,都是重视知识的必然结果。
以色列人可能是世界上最嗜书如命的民族。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以色列每年出版的图书高达数千种(不包括教科书和再版书),所有14岁以上的公民,平均每月都会读一本书。在以色列,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共有4000多所。全国700万居民中,办借书证的读者就有100多万……
当然,在读书求知方面,我们中国人也不逊色,靠知识改变命运、发家致富的成功人士更是数不胜数。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任正非就是其一。他曾经在《我的父亲母亲》一文中这样写道:
“我与父母相处的青少年时代,印象最深的就是渡过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今天想来还历历在目。我们兄妹七个,加上父母共九人。全靠父母微薄的工资来生活,毫无其他来源……我经常看到妈妈月底就到处向人借3~5元钱渡饥荒,而且常常走了几家都未必借到。直到高中毕业我没有穿过衬衣。有同学看到很热的天,我穿着厚厚的外衣,说让我向妈妈要一件衬衣,我不敢,因为我知道做不到。我上大学时妈妈一次送我两件衬衣,我真想哭,因为,我有了,弟妹们就会更难了。我家当时是2~3人合用一条被盖,而且破旧的被单下面铺的是稻草。“文革”造反派抄家时,以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专科学校的校长家,不知有多富,结果都惊住了。上大学我要拿走一条被子,就更困难了,因为那时还实行布票、棉花票管制,最少的一年,每人只发05米布票。没有被单,妈妈捡了毕业学生丢弃的几床破被单缝缝补补,洗干净,这条被单就在重庆陪我度过了五年的大学生活。”
“1967年重庆武斗激烈时,我扒火车回家……不敢直接在父母工作的城市下车,而在前一站下车,步行十几里回去。半夜回到家,父母见我回来了,来不及心疼,让我明早一早就走,怕人知道,受牵连,影响我的前途。爸爸脱下他的一双旧皮鞋给我,第二天一早我就走了,临走,父亲说了几句话:‘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以后有能力要帮助弟妹。’背负着这种重托,我在重庆枪林弹雨的环境下,将樊映川的高等数学习题集从头到尾做了两遍,学习了许多逻辑、哲学,还自学了三门外语,当时已到可以阅读大学课本的程度,终因我不是语言天才,加之在军队服务时用不上,20多年荒废,完全忘光了……”
“1976年10月,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使我们得到了翻身解放。我一下子成了奖励‘暴发户’。‘文革’中,无论我如何努力,一切立功、受奖的机会均与我无缘。在我领导的集体中,战士们立三等功、二等功、集体二等功,几乎每年都大批涌出,而惟我这个领导者,从未受过嘉奖。我已习惯了我不应得奖的平静生活,这也是我今天不争荣誉的心理素质培养。粉碎‘四人帮’以后,生活翻了个个儿,因为我两次填补过国家空白,又有技术发明创造,合乎那时的时代需要,突然一下子‘标兵、功臣……’部队与地方的奖励排山倒海式地压过来。我这人也热不起来,许多奖品都是别人去代领回来的,我又分给了大家……”
是金子,迟早会发光;有知识,迟早会脱颖而出。别看别人,像任正非那样,趁着年轻,尽量多储备些知识,因为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
从“知者”变成“智者”
知识是用来唤醒智慧的。
——马云(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和首席执行官)
何为“知者”?何又为“智者”?
首先我们要明白“知”和“智”的区别。
当代著名文化学者殷旵曾经在一次讲座中这样解释“知”和“智”的区别:
“从字形上看,‘知’字的左边是‘矢’字,在古代是指箭。右边是一个‘口’字,相当于一个靶心……射箭最起码是不能脱靶。左边一支箭,右边一个靶子,这就是‘知’,知识来之不易,其原因就是必须中靶,射准,射中靶心,瞄准目标(的)了才能放箭……关于‘知’,就是知识的积累,有‘知’就有‘识’。你知道了这个东西,必须还要去认识。认识就是分辨、理解,然后再上升为理论,就是真理。”
“从‘智’的字形上看,知识(知)的日积月累(日)就成为‘智’了,是不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个‘日’很重要,看重每一天,每天都要增长知识,每天都要增益,这样就成了‘智’。你的智商怎么来的?是离不开每一天的,你的智力、智慧、智能都离不开这每一天……”
“‘知者’与‘智者’是有区别的。‘知者’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知其二而不知其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然’,就是‘这样’,意思是,知道它是这样,而不知道它为什么会这样。而‘智者’就不同了,‘智者’第一能‘知其所以然’;第二能把各个方面的知识,如从书本上学到的,自己观察得到的,别处听来的,或是自己思考来的,等等,都能融会贯通。不会贯通是不行的,这个知识与另一个知识串不起来,A是A,B是B,C是C,不能串成一体,变成一个立体的、新的知识,这就是死知识。只有融会贯通了,才是活知识;第三是自知之明,就是要知道自己,明就是知。所以必须了解自己,那样就不会自满,老实想到自己的哪些地方学得不够。应该天天精进,才能使自己的知识更加充实;第四个就是明辨是非,就是对一些事物要怎样正确地理解它,怎样正确地分析它,这就是智者所具备的几个特点,它与知者是有区别的,是‘知’的升华。”
这段精彩的演讲,大概可以点醒很多人的疑惑:为什么我读了这么多书,到现在甚至还不如一个文盲赚钱多?为什么知识到了我的脑袋里就没力量了?其实,“知识就是力量”,这没错儿,但是光有知识还远远不够,你还缺点儿把知识转化成财富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智慧。
来看一个真实的创业案例:
王某,大学毕业不满3年,便拥有了一间手工皮革饰品工厂、一间自有品牌专卖店和几家加盟代理店。他是怎么做到这些的呢?首先,这跟他的专业有关。王某是成都某高校设计专科的高材生,大学期间,他就曾自己动手设计、制作过一些挎包和钱包,由于设计比较新颖,又是纯手工制作,因此他的作品每一出炉就会被同学们抢购一空,他自己也能时不时的从中赚些小钱。
毕业后,王某被成都某设计公司聘用,主要负责公司承接的会展现场布置的颜色搭配。过了一段时间,王某觉得这份工作过于单调,难以发挥自己的才华。于是他决定辞职,依靠自己在制作手工皮革饰品方面的天分到深圳创业。
一个月后,王某揣着自己当月的工资和变卖电脑等物品所得共一万多块钱来到深圳。到深圳后,他马不停蹄地把深圳的皮革饰品市场跑了个遍。结果发现,在深圳,从事手工皮革饰品制作的厂家几乎为零,市场上销售的相关产品都是外地生产的,而且并非纯手工制作。更重要的是,在市场调研过程中,王某结识了一些在深圳专门做皮革生意的行家。他们对王某所制作的手工皮革制品很感兴趣,表示愿意从他那里定货。
王某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很快,几十个精美的手工皮包便生产出来。在朋友的建议下,他还为自己的产品起了个名字:草人部落。
识货的人很多,王某的第一批货卖得很好,订单也有所增加。此时,王某意识到了商标对一个产品的重要性,但当他着手去注册“草人部落”时,已经迟了一步,“草人部落”被他的一个销售商家胡老板抢注了。
抢注了就抢注了吧,王某转而给自己的产品注册了一个新的商标:牧马屯,并建起了自己的工厂。说是工厂,实际上刚开始就他和女友两个人,辛苦自不必言。后来,随着“牧马屯”知名度不断上升,生意越来越好,王某才真正做起了老板。再后来,他又一步步开起了品牌专卖店,并着手发展加盟店。如今,他在全国已经有数家加盟店,每月纯利润都稳中有升,“钱”途无量。
王某能够成功,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首先还在于他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何谓智慧?说简单点就是一个人运用、掌握、驾驭知识的能力。一个满脑子专业知识的人,未必有智慧。
那么,如何才能拥有智慧?首先还是学习。智慧不是看一本书、做一道题就能拥有的,只有量变,才能质变;只有渐修,才能顿悟。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有智慧,那就只能加强学习。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不断应对新形势,才能不断丰富头脑,开阔视野,启迪思维,生发智慧。其次是思考和实践。为什么不把二者分开解释呢?因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稍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有些事情,想很久想不通,但动手一做,思路就活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有些事情却恰恰相反,多么努力都没有进展,这时候就应该停一下,观察一下,总结一下,反思一下:症结在哪里?出路在哪里?下一步怎么办?坚持下去有没有意义?等等。这些看似不是智慧,实则却是人生的大智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