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受感动的经典文学故事-贝多芬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市的一个音乐世家。他从小就表现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三岁时,随父亲进入乐团学习弹奏钢琴和提琴等乐器。八岁时,随父亲到科隆和鹿特丹巡回演出。后来他遇到了一位热心肠的好老师,从而开始学习写钢琴奏鸣曲。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1783年,贝多芬发表了他的三首奏鸣曲,并获得了成功。他年轻时访问过维也纳,在那儿结识了莫扎特。他曾打算拜莫扎特为师学习作曲,但是不久便接到母亲病重的消息,于是他匆忙赶回家,一直守护在母亲的身旁,直到母亲去世。1792年,贝多芬返回维也纳并在此定居,师从海顿、申克等人。

    在老师的指引和影响下,贝多芬一步步迈入音乐的最高殿堂,不久就成为一名多产的作曲家,作品颇受欢迎。在创作上,他大胆改革,并发挥即兴演奏的优势,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1798年,他的听觉开始衰退,多方治疗都不见好转,并日益恶化。

    1802—1815年间,他的失聪症不断加重,因此他深居简出,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1801—1806年间,两次爱情遭遇失败,使他精神上深受打击,但也促使他把更多的心血投入到了艺术创作中。

    贝多芬不断地谱写出大量的音乐作品,如1804年创作的《英雄交响曲》,1808年创作的《命运交响曲》。

    1816年后,饥饿、疾病使贝多芬已经完全耳聋,他不能再登台演出,性格变得更加孤僻。他很少关注当时为观众喜闻乐见的音乐,而是投入了更大精力为未来创作。他完成了第九号提琴奏鸣曲《克莱采》、第二十一号钢琴奏鸣曲《华德斯坦》、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热情》、歌剧《菲德里奥》、第四号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六号交响曲《田园》、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等不朽名作。

    这位天才的作曲家饱尝了失聪的痛苦,以一种超人的毅力继续创作,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1824年,他完成了一生中最负盛名的《第九交响曲》。

    贝多芬以超人的毅力创作了大量影响深远的作品,其中包括9部交响曲,32部钢琴奏鸣曲,5部钢琴协奏曲,10部钢琴、小提琴奏鸣曲,一系列弦乐四重奏曲、声乐曲、剧乐曲,以及许多其他乐曲。他的作品把完美的想象和奔放的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自由地歌唱欢乐与痛苦。贝多芬用自己的演奏拨动了人们的心弦,陶冶着人们的情操。他的音乐作品和理论,对许多后来的作曲家都有很大的影响,如舒伯特、柴可夫斯基、施特劳斯等。

    晚年的贝多芬因耳聋不能与别人对话,只有靠一支笔、一个本子与别人交流。虽然这样,他仍然继续自己的创作生涯。1826年,他一病不起。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与世长辞,享年57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