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日子,同时也是一个注定要与伟大和辉煌紧紧相连的日子。
这一天,“亚洲一号”卫星将从中国的西昌起飞!
气象专家吴传竹一大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一把推开窗户忙着看天。天,灰蒙蒙一片,仿佛什么都看见了,又似乎什么也看不清。但他还是反反复复没完没了地看。习惯了,每次发射都是这样,何况今天!
今天,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关键就看今天的气象预报了。
西昌卫星发射场,由于地处中亚热带滇北湿润季风气候区,又位于西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起伏地带,加之山高林密,地势险恶,因而气候复杂,变幻无常。且年平均雷暴日多达六七十天,是全国罕见的强雷暴区之一。
由于“长征三号”火箭使用液氢液氧作推进剂,这就必须保证:在加注到发射这个时区里,周围30公里内不得有雷电活动。因为发射时倘若云中有电了当火箭穿过积云区、阵雷区或雷区时,容易触发闪电、从而导致火箭的爆炸。
因此,这就要求气象预报要绝对准确。倘若发射因气象预报有误而失败,则损失惨重。何况一枚火箭价值上亿元,头上还顶着一颗星呢!
但,人类在高深莫测的宇宙面前,毕竟还是个孩子;想让上帝完全听从人的摆布,的确不是一件闹着玩的事情。
翻开世界航天史,因气象原因而造成发射失败的,可谓不乏其例。
以美国为例,仅从1986年1月至1987年6月,5次发射失败,均与气象有关。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点火升空后73秒钟爆炸,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事后经调查认为,除了助推火箭设计上有缺陷外,另一个原因就是忽视和低估了气象的临界效应。
——年3月26日下午,美国宇航局发射一枚载有军事通信卫星的“大力神”火箭。由于发射时遇到大雨,刚启动约1分钟,便在离地面米的空中遭到雷击而爆炸,直接损失达1.7亿美元。
——1987年6月9日,美国宇航局在瓦罗普斯岛发射场发射三枚火箭时,因发射前夕一阵狂风暴雨突然袭来,火箭被雷电击中,并自行点火升空,很快便坠毁于大西洋之中。
……
想到此,吴传竹“砰”地一声拉上窗户,大步朝外走去。
远天,一片阴沉。几块云团在发射架的头顶,若有所思地悬荡着、像一床床发潮的棉被。昔日望惯了的山梁上,早该布满曙光,可此刻还是一片晦色。太阳如同一个怕羞的村姑,就是迟迟不肯露脸。
50多岁的吴传竹爬上一道道坡坎,一直爬到了半山腰。他抬起头来,再次举目四望,一双渴盼的眼里恨不能长出一双长长的手来,将死睡的太阳一把拽出云层。
这位出生在四川大巴山中的黑脸汉子,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气象专业,从此与气象结下了不解之缘。
年,发射第一颗“东方红”卫星时、他就是气象预报组的组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来越感到,老天爷这家伙,实在太难对付了,特别是这次“亚星”的发射,气象预报一开始便处于被动的地位。他这位曾经准确预报过十三颗卫星发射日的气象专家,似乎还从未感到有过如此的艰难!
此刻,日出的时辰早已过去,吴传竹再一次抬起头来,失望的眼里似有一种悲凉的情绪。
前天晚上,他特意去了发射场。多好的“发射窗口”,没有云,没有雨,更没有雷,而是满天星斗。
昨晚,他又去了发射场。一轮圆月高高悬挂在发射架的上空,仿佛正向他发着挑逗似的微笑。
可今天……
他抬腕看表,表上的日历正显示着一个触目惊心的日子:4月7日!
“亚星”的发射日,为什么选在了4月7日,而没选在4月6日或者4月8日?或许这是一个无法破解的历史之谜。
早在2月27日,卫星中心气象部门根据几十年的历史资料以及新获取的信息,对4月份的天气趋势便作过预测:4月4日至6日天气较好;4月7日至14日为阴天多云,且有降水和雷暴。
于是,中外双方将发射日预选在4月5日至4月9日这个区间,并举行了正式的签字仪式。
之后,卫星中心气象部门对气象问题又作了进一步分析和预测,认定4月5日是个好天,并将这一情况及时通告了外方,提出将发射日选定在4月5日。
当中方的这一信息传到外方时,外方中没人相信,以为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不可思议!有人说,目前世界上的短期预报,最高准确率才只有60%,现在离发射日还有一个月,你们中国的气象预报何以如此自信?
有的香港人士还讲,4月5日是清明节,清明节是鬼节,而鬼节这天除了祭坟,最好别干其他事情。
在3月28日上午的中外协调会上,吴传竹对4月4日天气好的可靠性又作了明确分析,中方再一次表明意见:先将发射日预定在4月5日,若5日不行,再往后顺延。
可亚洲卫星公司仍坚持在4月7日发射,其主要理由是:根据原协定,4月7日才是发射日;香港卫星通信站尚未建好;另外,4月5日是清明节,按香港的风俗,人们这天不出门。
为此,中方指挥部专门召开了会议,经研究一致认为:定4月5日为发射日最好;如果对方一定要坚持4月7日,到时不能发射,将按合同规定,推迟一天,并罚款10万美元!
在4月1日的中外首脑协调会上,亚洲卫星公司亮出了底牌:他们邀请的几百名外宾来西昌参观发射的请柬均已发出,参观发射日定在了4月7日了并且所有包机也全部定好。
于是,中方为顾全大局,被迫把发射日定在了今天。
吃罢午饭,吴传竹便走进了会议室。
这是一次事关重大的紧急气象会议。
昨晚,“长征三号”火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的常规燃料已经加注完毕。再过1个小时,第三级火箭的低温燃料就要加注。但因天气不好,到底加不加注?将由此会决定。
吴传竹是到会最早的一个。他换了一身蓝色的毛料西装,可竟忘了系领带!
他坐不住。翻了几下资料,就赶忙趴到窗前观天。脸上看起来虽是“晴间多云”,内心却是“雷声滚滚”。
点半,胡世祥风风火火地走进了会场。接着,任新民、谢光选、林宗堂、孙家栋、曲从治、沈荣骏等所有中方的专家们,也全都匆匆赶到了会场。每个人一进门,第一眼便忙着看几位气象专家了仿佛他们的面孔,就是一张天气预报表!
“开始吧!”主持会议的胡世祥大声宣布道。
吴传竹站了起来。他扶了扶眼镜,扫了一下会场,然后说道:
“今晚从7点49分到10点45分,共有三个发射窗口可供选用。从发射窗口来看,对今晚的发射是有利的。”
会场出现了一点松动。有人轻轻吐了一口气。
“但是,今天的天气很糟糕!根据综合资料分析,位于蒙古西部的冷气团正南下,已翻过秦岭,进入四川,于今日早上影响到西昌。因此,晚6点前有积雨云,6点左右有小阵雨,6点后的情况现在还难说。”
会场一阵骚动,议论纷纷。有几位专家起身趴在窗前,忙着看天。
“怎么办?”胡世祥站了起来,“老吴你表个态,晚8点后能不能保证天气好转?”吴传竹迟疑了一下,还是站了起来:“可以保证!”
“我看可以加注!”胡世祥挥了一下胳膊,然后又一个个向老总们发问:“怎么样,你们的意见?”
“干!可以干!”几位老总异口同声。
“老司令员,请谈谈你的意见!”
老司令员侯福去年已经离休,这次被请来作高级顾问。近几天来,气象问题也搅得他心神不安。上午,他迈着一双残腿,绕着发射场望着天空转了整整半天。
“我同意干!”侯福说,“但天有不测风云,一定要慎之又慎!”
“对!”胡世祥接着说,“不见鬼子不拉弦,不到时候不点火!但不管有多大压力,我们一定要咬牙顶住!既然决心已下,就不得以任何理由,干扰现场指挥!”
“如果到时出现小雨,也不要动决心!”任老总说。
“对!”沈荣骏最后拍板,“我们先瞄准第一个发射窗口的前沿进入程序,如果到时天气突变,最后三计分钟口令推迟下达。总之,大家要沉着,冷静。现在一切按原计划进行!”
“好,就这么干!”所有专家,一下全站了起来,下午1点如分,当加注人员进入岗位,开始对第三级火箭实施低温燃料的加注时,整个发射场的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起来。
在航天发射中,使用液氢液氧这种低温燃料作火箭的推进剂,这在当今强手如林的世界航天领域里,除美国和欧联外,只有中国!
因为,这种零下200多度的低温燃料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加注时,倘若一粒沙子从一米高的空中掉在地上所产生的能量,或者头发丝摩擦所引起的静电,都有引起爆炸的可能。因使用这种低温燃料而造成箭毁人亡者,在国外时有发生。许多国家对此只好望而却步。
因此,此刻最紧张最危险的,是活跃在发射场上的火箭加注兵。如果这时你身临其境,便会看到,他们个个头戴防毒面具,身穿静电防护衣,一举一动,都特别的小心翼翼。仿佛每一个步点,随时都会踩响死神布下的地雷。
值得称道的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有一支骁勇善战的火箭加注队伍,在西昌过去,六次卫星发射中,每次都保证了加注的顺利成功。
然而,当第一声惊雷在发射场的上空轰然炸响时,发射场区的中外所有人员,在一瞬间全都愣了!
此刻是下午3点40分,发射程序已进入最后4小时准备。液氧助推剂刚刚加注完毕,液氢燃烧剂正处于紧张的加注之中。而发射场的上空,骤然间乌云滚滚、电闪雷鸣,紧接着便下开了小雨。
怎么办?
发射架上最顶端的四层工作平台已全部打开,头顶着“亚星”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的半截身子已裸露在苍天之下。尽管雷声在1800米高空滚动,但假若万一一个惊雷落地。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发射团地面设备营营长曾道平,此刻急得拳头攥得嘎嘎响。这位当年的“重庆知青”在靶场已度过了15个春秋,如今依然虎气十足。当他愤怒地抬起头时,西北方向的云团正野马般奔涌而来。毫无疑问,一阵猛烈的雷阵雨眼看就会铺天盖地而来。
他几步跑到电话间,迅速拿起了电话:“喂,01!01!我是曾道平。现天气发生突变,请求关掉发射平台”“请稍等,”话筒里传来“01”指挥员的声音,“我请示后立即答复!”
曾道平刚放下话筒,一个惊雷便在他的头顶炸响。他身子猛然一颤,下意识地抬了一下头。不好!再也不能等了,必须采取紧急措施!
“快!立即关掉发射平台!”就在这时,胡世祥从山洞里冲了出来,果断地下达了命令。
一位叫陈家兴的排长,带着四名操作手,立即向发射架飞奔而去。接着,曾道平、胡世祥和佟连捷总师也跟着冲上了发射架。
于是,在同一时空里,十一层楼高的发射架上,出现了四组奔跑的画面:身轻如燕的操作手,满脸通红的曾道平,气喘吁吁的胡世祥,步履沉沉的佟连捷。
本来,平时上发射架,一般都使用电梯。但此刻因加注正在进行,启动电梯容易产生静电,故只能靠双腿爬!
胡世祥毕竟是50岁的人了!此刻,当他冲到第六层时,连气都有点接不上了。说来也怪,十一层楼高的发射架,他不知靠着一种什么样的神奇力量,只用了3分多钟,便一口气冲到了顶端。
刚打开的发射平台,又匆匆合拢了。
胡世祥站在发射架的顶端,长长地出了一口气。然后,他仰对苍天,挥动胳膊,竟忍不住扯着嗓门怒吼道:“我们一定要成功!”
这粗犷的吼声顿时回荡在天地之间。一双在半空中微微颤抖的胳膊,仿佛在使劲托举着将要倾塌的天空。
或许是老天在回答人间的挑战,恰在这时,一声惊雷,横空炸响。接着,瓢泼大雨,倾天而下。
加注,在雨中进行。
这是一场人与上帝的较量!
这是一场生与死的搏斗!
尽管发射平台关闭了,中国箭和美国星暂时得到了保护,但危险依然潜在。因为,这时地面的温度只有十五度,管内的液氢是零下200多度,二者温差太大。一旦遇有静电火花,或者一个惊雷落地,即刻便可产生引爆。
此刻,发射场上已积满了雨水。数十名加注人员冒着生命的危险,在作着最后的冲刺。汗水、雨水,早已打湿乐他们的衣衫,但所有人员只有一个信念:加注!加注!
终于,加注顺利结束。
然而,当发射程序进行到最后分钟时,老天爷更加肆无忌惮地撒起野来。团团乌云,铺天盖地。阵阵惊雷,滚滚而来。风声、雨声、雷声,声声震撼着人们的心弦!
怎么办?今天的发射程序是中止,还是继续往下进行?
胡世祥两手叉腰,站在发射场中央的水泥地上,任凭风声的扫荡,雨鞭的抽打,雷鸣的轰炸!
这位从大西北走来的铮铮铁骨汉子,靶场生涯几十年,向来气吞山河,无所畏惧。但今天,在大自然这强大无比的威力下,一颗狂跳的心也禁不住阵阵发颤,当他再次将一双忧愤的目光投向乱云飞渡的天空时,一向开朗的额头上,似乎也第一次裂开了焦虑的皱纹。
“老胡!”75岁的任老总这时从发射场西边急匆匆地跑了过来,步子在雨地上一颠一颠,溅起阵阵紧紧张张的水花。
“任老总!”胡世祥几步迎了过去。
“我的意见,马上中止发射程序!”任老总说得十分果断。
“好!我同意!”胡世祥转身跑向发射场气象预报工作间,拿起电话,匆匆拨通了地下指挥所,命令发射程序立即停止进行!
胡世祥“啪”地一声扣掉电话,仰天一声长叹,大步朝地下指挥所走去。
喧腾一时的发射场,顿时一片沉寂,唯有阵阵凶狠的雷鸣,伴着无情的雨水,还在天边隆隆滚动,滚动……
离发射场约6公里的指挥控制中心,此时已是宾客满座。
指挥控制中心是发射场区的“大脑”和“心脏”,它主要担负着发射时的指挥控制、数据传输、时间统一和安全控制等多项重大任务。中外高级指挥官们,便在此运筹帷幄,发号施令。
江·可达先生是下午5点40分进入指挥大厅的。他穿上了那套夫人特意为他设计的褐色花格子西装,一眼看去,既气派又合体。可当他冒雨跨进指挥大厅时,这套富有传奇色彩的西装,似乎也失去了往日的风度和神韵。
观礼台上,数百名外宾正拭目以待。由于发射程序中断,人们议论纷纷,他们都知道肯定出了什么事,但又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坐在江·可达先生旁边的亚洲卫星公司技术总负责人邱雅惠先生、此刻更是焦虑不安。
邱先生是台南市人。年毕业于台湾大学物理系。1973年又去美国攻读了物理博士学位。1989年初才应聘去了香港亚洲卫星公司。邱先生大学毕业时,曾在台湾金门岛当过两年兵。显然,十几年前的某个雨夜,当邱先生身被黄色雨衣,端着冲锋枪直挺挺地站在金门岛上,用一双警惕的目光注视着同一国土的大陆时,是肯定不会想到,十几年后的今天,还会与大陆的同胞一起坐在指挥大厅发射卫星的。
邱先生推了推眼镜,将一双焦虑的目光投向身边本公司老板薛栋先生。薛栋先生是今天中午才乘坐飞机赶来的。他手指在沙发的扶手上不停地敲击着,面部表情显得沉重而严峻。
邱先生拿起了直通发射场胡世祥的电话。
“胡先生,我们老板很着急啊!你知道,本公司邀请的客人全都到了,今晚要是打不成……”
话筒里也很快传来胡先生爽朗的笑声:“哈哈,邱先生,请转告薛先生,叫他放心吧!我们会尽最大努力的。不过——”胡世祥说着便开起了玩笑,“告诉你的老板,今晚要是点不了火,我可要他赔10万美元哟!”
胡世祥的每一句话,坐在旁边的薛栋先生都听得清清楚楚。是的,10万美元!尽管胡先生开了个小小的玩笑,但身为亚洲卫星公司大老板的薛先生,却怎么也笑不起来。两年来,亚洲卫星公司苦心经营,历经艰难,好不容易才走到今天这一步,成败在此一举。万一今晚不能发射,或者发射出现万一,不仅公司要严重受损,更重要的是改变亚洲地区通信落后面貌的宏伟大志,也将化为泡影。
想到此,薛栋先生坐不住了,起身向指挥大厅门外走去。
他走到门口,刚一抬头看天,空中突然响起一声雷鸣。不知怎么搞的,薛先生脱口便骂了一句:
“他妈的!”
指挥大厅旁的休息室里,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信托公司大老板荣毅仁先生正在听孙家栋先生翻来获去地讲什么叫“发射窗口”。
荣先生披一件灰色的呢大衣,身材魁伟,满面红光。已是74岁的老人了,精神仍显得饱满旺盛。他的旁边,是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等。
两年前,投资问题成为能否发射“亚星”的重要条件时,经中信公司技术开发部与有关部门口头商谈后,荣先生决定:同香港和记黄埔公司和英国大东电报公司合资创办亚洲卫星公司,然后购买、经营“亚洲一号”卫星,并由中国发射。
然而,正当中信公司积极参与筹划此事时,1989年春夏之交中国那场“风波”发生了,使中信公司的筹措资金工作陷入困境。于是,国外有的客商乘虚而入,企图迫使中信公司退出亚洲卫星公司,以达到从中挖走“亚星”之目的。
面对如此困境,中信公司怎么办?退出来,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威望,必将受到损害;不退出来,一大笔巨款筹备不起来,如何是好?
荣先生和公司人员经再三思量,最后向香港和记黄埔公司和英国大东电报公司明确表示:中信公司参股,就是要让中国发射“亚洲一号”卫星,绝不能让其他人挖走!
接着,荣先生四处奔波,八方活动,在同事们的共同努力和各界友好人士的鼎力支持下,终于克服重重困难,解决了筹资问题。
显然,荣先生对今晚的发射,自然是再关心不过了。
指挥大厅背后的南山坡上,是历次群众现看发射的地方,人们把它称之为“参观台”。
参观台距发射场仅有几公里。因与发射架对峙相望,又居高临下,故火箭腾飞的情景可尽收眼底。
这时发射场的四周,满山遍野,早已挤满了人群,参观台上,则更是拥挤不堪,人满为患。且四面八方,那弯弯的山道上,仍不断有人滚滚涌来。
早在一个月前,西昌不少市民便用书信的方式,向天南海北的亲友们传递了西昌要发射美国卫星的信息。特别是4月3日晚,当中央电视台正式发布了这一重要新闻后,西昌便成了全国乃至整个亚洲地区的热点。
于是,外地各界人士,昼夜兼程,纷纷赶往西昌。有亲戚的投亲戚,有朋友的靠朋友,想方设法,寻找参观发射证:无亲无友的,便四处找关系,托门路,急得到处“流浪”,八方转悠。一位从宜宾来的退休工人,为了敲开进发射场的“后门”,还专门带来两瓶“五粮液”。可在西昌转悠了两天,竟闹不清这“五粮液”到底该送到谁的手上。
于是,西昌市有的旅馆,在两天前便挂出牌子:客满!
于是,自今天上午10时起,从广州、香港和北京等地起飞的专机,便开始先后在西昌降落。阿拉伯卫星组织代表团、以田上将为首的泰国代表团、以美国驻华大使李洁明为首的美国代表团、美国麦道公司和回声公司代表团,还有投资界代表、香港知名人士李嘉诚、和记黄埔公司董事兼总经理马世民,以及英国、新加坡、蒙古、缅甸等国的政府、商界、保险界和科技界知名人士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外宾,怀着激动的心情,纷纷踏上了西昌这片热土。
于是,从下午3点起,五六百辆大小汽车载着数千名观众,如同潮水般涌进了“神秘的大峡谷”。
于是,还有一支支没有搞到车证和参观证的“游击队伍”,以步当车,争先恐后,也从四面八方奔向发射场。为躲过哨兵的检查,有些人竟忍着饥渴,不辞辛苦,翻山越岭,绕道而行。
这时的天空,依然细雨霏霏,乌云滚滚。黑压压的人群里,有的抱着大衣、雨布,有的提着干粮、小凳,有的搀扶着白发苍苍的老人,有的怀抱着呀呀学语的孩童。尽管雷雨交加,又饥又渴,不少人的衣服已被雨水浇湿,冻得瑟瑟发抖,但仍眼睁睁地望着发射场,谁也不肯离去。
发射一颗卫星,为何牵动了这么多人的情怀?这仅是为了寻找刺激、凑凑热闹,还是体现了一种渴望腾飞的国民心态?
指挥控制大楼左侧的一块草坪上,是“亚星”直播现场临时指挥部。
担任现场直播的全体工作人员,此刻也正处于紧张忙碌中。
直播卫星发射实况,这对长期封闭的中国来说,还是开天辟地第一次。
众所周知,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射史中,无论是发射导弹、氢弹、原子弹,还是发射火箭、卫星,都是在秘密的面纱掩盖下进行的。不仅外国人不能观看,就连中国人也同样不可光顾。特别是在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里,参加发射试验的人员连对自己的妻子儿女也是绝对保密的。部分中国人有幸去发射场观看发射实况,只是近两年的事情。
如果我们稍加回忆,还会记起这样一段有趣的历史:1969年,美国发射“阿波罗”宇宙飞船时,向全世界进行实况直播。那天,这个星球上至少有30亿人坐在电视机前,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观看人类的脚步如何从一个星球跨上另一个星球。但,颇有意味的是,全世界偏偏有四个国家没有转播——越南、阿尔巴尼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及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
可今天,中国第一次发射美国卫星,便要进行现场实况直播,而且,直播范围不仅包括中国,还包括香港地区。纵然失败,也要面对世界!
这是何等的气魄!这是何等的胸怀!
但,西昌发射场地处偏僻的西南大凉山峡谷,距离遥远,环境闭塞,要把发射时的图像和声音高质量地传输到北京,再发射到全国和香港地区,技术难度之大,前所未有。鉴于这一情况,国防科工委和广播电话电视部联名起草了《关于发射亚星对外现场直播问题的请示》报告,当即送到中央。请示报告中明确表明:如果到时发射万一失败,按照国际惯例、照样如实直播!
很快,经中央军委、国务院众多领导人批准的红头文件下发了。
于是,一支由中央电视台和四川电视台联合组成的80余人的亚星直播队伍,于半月前匆匆赶到西昌。
为了让亿万观众看清发射场面,直播组在发射场附近想方设法安置了八个机位,使观众可从八个角度看到火箭发射的真实画面。
为了防止各种意外情况发生,直播组制定了六套直播方案:正常发射如何直播,推迟发射如何直播,发射失败又如何直播……
此刻、一张巨大的电视直播网已经缓缓展开,担任发射现场解说的中央电视台播音员张宏民已坐在了属于自己的位置上。
北京、天津、南京、上海等全国数亿观众已围坐在了电视机前。各大百货商店中断了正常营业,售货员和顾客一起,也围在了柜台前。有的街道因围观者太多,还造成了交通堵塞。
香港。亚洲卫星公司邀请的数百位各界名流,已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入座。香港电视台第一次中断了正常广播,专门转播今晚中国火箭升空的壮丽图景。
然而,无情的雷雨,偏偏挡住了本来就已经推迟打开的发射窗。
载有美国卫星的中国火箭,今晚能起飞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