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奇异世界-奇异的海洋生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四足动物起源之谜

    生命起源于海洋并且在那里得到了发展,这早已是被公认的事实。但是,生物界只有摆脱了水的束缚,才能为其后的发展和进化,开辟更为广阔的天地。因此,用四条腿走路的动物的起源问题长期以来就为科学家们所关注,而且是长期以来就争论不休的话题。

    在20世纪40年代,根据长期对一种总鳍鱼类化石吻部构造的详细研究之后,人们似乎认为四足动物起源于总鳍鱼类已是毫无疑问的了,而且成了现今教科书广泛采用的观点。

    最初,人们认为如果总鳍鱼类是四足动物祖先的话,那么在它的嘴里就应该有与外鼻孔相通的内鼻孔,这样才能进行呼吸。瑞典著名古生物学家雅尔维克教授用连续切片的方法对属于总鳍鱼类的真55鳍鱼化石吻部做了非常详细的研究,认为它有内鼻孔。于是他认为至少在总鳍鱼类这个大家族中,有一支是具有用来进行呼吸的内鼻孔,即包括真55鳍鱼在内的扇鳍鱼类,这已是无可置疑的了。

    近年来,在我国云南东部距今4亿年前所形成的岩层里,发现了总鳍鱼类化石。为了纪念我国古脊椎动物的奠基者——已故杨钟健教授,给它起了名字叫杨氏鱼,它与扇鳍鱼类有很多非常相同的地方。

    按照传统的看法,它应该具有内鼻孔。我国著名古鱼类学家张弥曼教授,采用连续切片的方法对杨氏鱼的吻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后发现:杨氏鱼的口腔没有内鼻孔。在中国发现的总鳍鱼没有内鼻孔,那么,在外国发现的总鳍鱼是否真像前人所说那样,真的具有内鼻孔?她带着这个问题先后对雅尔维克教授所做的切片重新做了观察,同时对英国、德国、法国所收藏的同类化石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她发现它们均与杨氏鱼相似。

    在雅氏所描述的真55鳍鱼的标本上,内鼻孔所在的部位并不完全,有的甚至没有保存下来。因此,雅氏所画出来的图都是“复原”出来的,也就是说其真实性不强。于是人们对扇鳍鱼类是否有内鼻孔这个问题画上了一个大问号。

    四足动物是用肺进行呼吸的。因此,它必须要有与外鼻孔相通的内鼻孔,这样才能使外面的空气顺利地进入到肺,保证动物对氧气的需要。张弥曼教授通过对我国云南杨氏鱼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否定了扇鳍鱼类有内鼻孔的传统看法,这样就从根本上动摇了扇鳍鱼类是四足动物祖先的论点。这是本世纪以来对这一传统的四足动物起源理论的一次真正挑战,在全世界地质学界和古生物学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但是,究竟哪一种类是四足动物的真正祖先,这个问题并没有结论,它仍然是科学家们十分感兴趣的问题。对此,人们必将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来替代旧的理论;新理论必将经受新的挑战,这样人们才能更接近真理,这是科学发展本身的自然规律。

    当然,要解决四足动物起源的问题,除了深入开展古鱼类学的研究外,现代生物学的研究,如对现代四足动物的研究,对现代肺鱼和拉蒂迈鱼蛋白质分子序列的研究等,也许还能提供一些更为重要的线索。

    美人鱼之谜

    老普利尼是一位记述过“人鱼”生物的自然科学家,在他的不朽著作《自然历史》中写到:“至于美人鱼,也叫作尼厄丽德,这并非难以置信……它们是真实的,只不过身体粗糙,遍体有鳞,甚至像女人的那些部位也有鳞片。”

    1990年4月《文汇报》有这样一则报道:一些科学家正在竭力设法找到这一当今考古学最惊人的发现——一个3000年前美人鱼的木乃伊遗体的由来。一队建筑工人,在索契城外的黑海岸边附近的一个放置宝物的坟墓里,发现了这一令人难以相信的生物。这一发现的消息是由苏联考古学家耶里米亚博士在最近透露给西方的。它看起来像一个美丽的黑皮肤公主,下面有一条鱼尾巴。这一惊人的生物从头顶到带鳞的尾巴长173厘米。科学家相信,它死时约有100多岁的年龄。

    1991年7月2日,新加坡《联合日报》发表了题为《南斯拉夫海岸发现1.2万年前美人鱼化石》的报道:科学家们最近发掘到世界首具完整的美人鱼化石,证实了这种以往只在童话中出现的动物,的确曾在真实世界里存在过。化石是在南斯拉夫海岸发现的。化石保存得很完整,能够清楚见到这种动物拥有锋利的牙齿,还有强壮的双颚,足以撕肉碎骨,将猎物杀死。

    还有一则关于美人鱼的事件:“这只动物是雌性的,大概1.2万年前在附近海岸出现。”柏列·奥干尼博土说。奥干尼博士是一名来自美国加州的考古学家,在美人鱼出现的海域工作了4年。他说:“它在一次水底山泥倾泻时被活埋,然后被周围的石灰石所保护而慢慢转为化石。化石显示,美人鱼高160厘米,腰部以上像人类,头部发达,脑体积相当大,双手有利爪,眼睛跟其他鱼类一样,没有眼帘。”

    1991年8月,美国两名渔民发现人鱼事件,报道如下:最近美国两名职业捕鲨高手在加勒比海海域捕到11条鲨鱼,其中有一条虎鲨长18.3米。当渔民解剖这条虎鲨时,在它的胃里发现了一副异常奇怪的骸骨骨架:骸骨上身三分之一像成年人的骨骼,但从骨盆开始却是一条大鱼的骨骼。

    当时渔民将其转交警方,警方立即通知验尸官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证实是一种半人半鱼的生物。对于这副奇特的骨骼,警方又请专家进一步研究,并将资料输入电脑,根据骨骼形状绘制出了美人鱼形状。参加这项工作的美国埃辉斯度博士说,从他们所掌握的证据来看,美人鱼并不是传说或虚构出来的生物,而是世界上确实存在的一种生物。下面就是一些很典型的例证。

    1958年,美国国家海洋学会的罗坦博士,在大西洋5千米深的海底,摄到一些类似人的海底足迹。

    1962年,一艘载有科学家和军事专家的探测船,在古巴外海捕获一个能讲人语的小孩,皮肤呈鳞状,有鳃,头似人,尾似鱼。小人鱼称自己来自亚特兰蒂斯市,还告诉研究人员在几百万年前,亚特兰蒂斯大陆横跨非洲和南美,后来沉入海底……现在留存下来的人居于海底,寿命达300岁。

    后来小人鱼被送往黑海一处秘密研究机构里,供科学家们深入研究。

    1963年,在波多黎各东南海底,美国海军潜艇演习时,发现了一条怪船,时速280千米,无法追踪到,人类现代科技对其无能为力。

    1968年,美国摄影师穆尼,在海底附近发现怪物,脸像猴子,脖子比人长4倍,眼睛像人但要大得多,腿部有快速“推进器”。

    诸如“人鱼”这类海底奇异生物的存在由于有了实物作证,那么它也就由人们所谓“荒诞”“迷信”“神话”的东西转变为当前一项严肃的科学研究课题了。

    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倾向于有美人鱼存在之说,有的认为是一种远古遗留下来的生物,有的认为是来自大海深处的文明居民。

    然而,不知是什么原因,从地理大发现到现在,人类遇见美人鱼的机会越来越少,这种机遇几乎为零。是因为这种古老的生命已经灭绝,还是目击者不愿被当作迷信分子而保持沉默?或者是美人鱼已经藏匿深海,避开与我们人类接触?这一切,仍然像神秘的深海世界一样,笼罩着重重迷雾。

    海龟识途之谜

    每年端午节,湖北省中洲乡农民许先平家都会迎来一位奇特的客人——一只体形庞大的乌龟。

    1980年,许先平下湖捉鱼,不想却捞起一只龟,体重足有1千克。同村人出18元钱,想买去杀了下酒,许先平一个劲儿摇头,捧着这只龟回到家。许先平想,龟寿命很长,何不让它为自己留个名呢?于是,在龟背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和捉到它的时间,又在龟壳的四角穿上4个眼,戴上4只铜环,第二天,骑车专程把这只龟送到离家40千米外的洞庭湖中。

    1981年端午节,许先平正在家中收拾过节的东西,突然听到屋门“吱嘎”响了一声,过了一会儿,又听到堂屋传出“沙沙”的爬动声,还伴有呼呼的喘气声。许先平跑到屋里一看,不禁惊呆了:一只龟在堂屋里转着圈爬,身上挂着4个大铜环,背上“许先平”3个字还清晰可辨。

    天哪,这不是那只放入洞庭湖的大龟吗?鬼使神差怎么又爬回来了?当天晚上,许先平特意刷干净一口大缸,把这只龟放了进去,又找来新鲜青蛙肉,一点一点挑着喂给龟吃。一个月过去了,许先平把大龟装进袋里,又送回洞庭湖。一年又一年,这只懂事的龟端午节前后都要回许先平家做客一个月,1995年回家过节时,还给主人产下12个小蛋。人们在感叹这只龟通灵的同时,不禁要问:龟是怎么找到许先平家的?

    海洋里也生活着一种龟,体重都比陆上的大许多倍。海龟生活在我国浙江、福建、台湾、海南岛沿海和南太平洋、印度洋中,西沙群岛是我国产海龟最多的地方。海龟是由陆生的祖先徙移入海变化而成的,虽身栖海洋,但还未完全脱离其祖先的“癖性”,在繁殖季节仍需返回陆地,在沙滩上产卵繁殖。海龟的乡土观极强,每当南海诸岛的西南风盛行时,海龟便顺西南海流从印度洋中的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一带海域进入南海诸岛礁石上交配产卵;当东北风盛吹时,又南返至印度洋一带海域了。年复一年,年年如此。

    跟许先平家的陆上灵龟一样,海龟也是万里航行不迷途的海上旅行家。小海龟从乒乓球大的龟壳里破壳而出后,便跑到海洋里四处旅游。可也怪了,它一旦长大成熟,不论旅游到哪里,游出多远,总能准确地按原来的路线返回自己的出生地,绝不会走错方向。在毫无定向标志的大海中,海龟究竟是依靠什么来作为“罗盘”和导航“地图”,以致在海天一色的苍茫海洋里,准确完成长途往返呢?

    根据其他回游动物的资料,可以用来作为定向的线索是很多的,像太阳及某些星体的位置,偏振光、某些气味、风向、声音以及地球磁场等,都有一定的利用价值。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地球磁场,它是动物界广泛用以定向的信息源,因为它具有许多优点。譬如说,它始终连贯如一,不管白天还是黑夜都能保持恒定,也不受天气变化的影响,所以可靠性很高。现在知道,海龟也把地球磁场作为定向的标志。

    学者以刚孵出的红海龟为对象,进行人工控制磁场实验,结果发现,幼海龟有朝磁北与磁东之间方向前进的本能,如果用人为方法使磁场方向倒转,那么幼海龟游动的方向也将相应倒转。这一事实生动地表明,刚孵化出的红海龟能够感知地球磁场,并且能够据此确定自己的前进方向。

    学者又发现,幼海龟在离岸移栖时,有朝着波浪涌来方向前进的习性,这一点其实并不奇怪,因为海浪进入靠近岸边的浅水区后会发生偏转,变为向着海岸线挺进,因此对着波浪游去,一般地说,都能游离岸边,进入外海,幼海龟这一习性的形成,看来正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当幼龟进入深海后,该处波浪的方向已经不那么固定了,此时幼龟对磁场的感知能力,取代了对波浪的感知能力,成为最重要的定向依据。

    有的海龟产卵地点十分固定,不管觅食的场所路途多么遥远,最后它们都必然要回到出生地来产卵,至今尚未发现例外。像阿森松岛的绿海龟就是典型的例子,科学家认为,它们可能是依据化学物质感知能力来找到归途的。少量溶解在海水中的该岛特有物质,作为化学信号,使得“远方游子”毫无困难地感觉到家乡的准确位置,以致从来不会发生迷途事故。

    除此之外,有人也曾提出,海龟是否可能像候鸟那样,根据恒星分布来进行定向?现在看来,这种可能性几乎等于零。因为学家发现,海龟的眼睛高度近视,夜间根本无法看清恒星分布的图像。既然如此,这种设想当然就没有现实性了。

    总之,从上述介绍中不难看出,海龟定向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问,不但涉及面广,而且机理微妙,引人入胜。在生命过程中,海龟尽情地利用周围环境中的各种信息源,作为自己定向的巧妙线索。根据目前所知,海龟至少在利用地磁、波浪、化学物质等方面做得非常成功。至于用什么器官(或组织)进行定向,目前不得而知。

    鲨鱼克星之谜

    鲨鱼是海洋里的“魔王”。当它追逐鱼群时,能一下子吞掉几十条小鱼,就连鲸这类海洋中的庞然大物也难以逃生。特别是臭名昭著的噬人鲨,不仅捕食头足类动物、较大的鱼类、海豚和海豹,而且还有袭击渔船和吃人的记录,因而得了一个“噬人鲨”的恶名,令人不寒而栗。然而,这个海洋里的“凶神恶煞”,却不得不屈服于比目鱼。

    美国著名生物学家、人称“鲨鱼女士”的尤金妮娅·克拉克,在1964年到1975年间,对红海进行了一系列考察,详细研究了这种令鲨鱼望而生畏的红海鱼。这种鱼学名叫豹鳎。身上长满像豹子一样的斑点,是比目鱼家族的一种,以色列人称之为“摩西鳎”。

    克拉克女士说,当一条鲨鱼游近一条被拴住的比目鱼时,它张大长满利齿的大嘴,一口咬住战利品。谁知,鲨鱼却痉挛般地闪到了一边,双眼紧闭,下巴张得很大,像冻僵了似的,再也合不拢了。紧接着,这条鲨鱼疯狂地摇摆着头,在水中痛苦地跳跃着,转着圈,不顾一切地四处狂奔,直到合上嘴巴,才安静下来。

    据传说,当年的先知摩西把红海海水分开,让以色列人逃脱了埃及人的追赶。恰巧有一条小鱼正在其中,一下子把这条鱼分为两半,变为两条比目鱼。这种身体扁平的鱼,生活在红海东北部的亚喀巴湾,平时总是悠闲地躺在海底,用身上那砂岩一样的颜色和黑点隐藏起来,而谁会料到它竟然是鲨鱼的“克星”呢?

    经过解剖发现,豹鳎共有240个毒腺,这些毒腺分布在它的背鳍和臀鳍基部,每个腺体都有一个小开口,乳状的毒液就从这里分泌出来。一旦受到威胁,豹鳎能在敌人咬它之前,迅速分泌出致命的毒液来。这种乳状毒液四处散发,形成10多厘米厚的防护圈,环绕于身体周围,毒液的效果可以维持28小时以上。科学家还发现,这种毒液即使稀释5000倍,也足以使软体动物、海胆、海星和小鱼在几分钟内死亡。把0.2毫升的毒液注射到老鼠体内,老鼠先是痛苦地抽搐着,两分钟后,就会一命呜呼。

    美国生物学家曾把一条豹鳎,放进养有两条长鳍真鲨的水池中,试验豹鳎的防鲨性能。一条鲨鱼立即猛冲过来,张开血盆大口去咬豹鳎。突然,它使劲地摇着头,扭动着身体,样子痛苦万分。原来,鲨鱼被豹鳎分泌的乳白色毒液麻痹了,张着大嘴无法闭上。

    尽管鲨鱼凶猛无比,但对这种红海豹鳎也只能望而却步。

    1953年夏季,一个名叫琼斯的澳大利亚潜水员,去测试一种新式潜水服性能。当他潜入大海深处时,一条5米多长的大鲨鱼发现了他,并在离他5米左右的地方不停地游动。

    为摆脱大鲨鱼的跟踪,琼斯决定向深海潜去,那条鲨鱼也跟了过来。就在这危急时刻,从一条黑暗的海沟里,突然钻出来一个巨型灰黑色圆形动物。琼斯借助潜水灯光看见,那是一个身体扁平的庞大怪物。鳍、眼、嘴一应俱全,就像一块光滑的平板,摇摇晃晃地从海底浮上来。它大得出奇,看上去比世界上最大的蓝鲸还要大得多。琼斯从未见过如此巨大的动物,吓得目瞪口呆,不敢动弹。而素有“海中恶魔”之称的大鲨鱼一见到它,也立刻吓呆了,停在水中一动也不敢动,似乎全身都变得麻木起来。那个大怪物游过来,轻轻一蹭大鲨鱼的表皮,大鲨鱼就立刻痉挛起来,完全失去抵抗能力,被大怪物一口吞掉。吃掉鲨鱼后,大怪物又若无其事地摇晃着肥大的身躯,沉到海底深渊去了。

    幸运的琼斯没有被那巨大的圆形动物吃掉,他赶快浮出水面,登船逃离了这片海域。海洋科学家闻讯后曾多方考察,均无所获。这个吞吃鲨鱼的深海怪物究竟是何物,至今仍是一个谜。

    海洋巨蟒之谜

    1851年1月13日早上,美国捕鲸船“莫侬伽海拉”号正在南太平洋马克萨斯群岛附近海面航行。

    “噢,那是什么?”

    “不是鲸!从来没有看到过这种怪物啊!”

    站在桅杆望的海员大声惊呼起来。船长希巴里听到海员的喊声急忙奔上甲板,举起了望远镜:“唔,那是海里的怪兽!快抓住它!迅速朝怪兽靠拢!”

    紧接着,船上放下三艘小艇,船长亲自带着矛,乘上小艇,朝怪兽疾驶而去。

    好一个庞然大物!只见巨蟒身长足足有31米,颈部粗5.7米,身体最粗部分达15米。头呈扁平状,有皱褶。尖尾巴,背部黑色,腹部暗褐色,中央有一条细细的白色花纹,犹如一条大船,在海中游弋。船员们惊呆了!

    “快刺呀!”当小艇摇摇晃晃地靠近巨蟒时,船长声嘶力竭地喊了起来。几艘小艇上的船员一起奋力举矛刺去。顿时,血水四溅,巨蟒突然受伤,在大海里翻滚挣扎起来,激起了阵阵冲天巨浪。船员们冒着生命危险,与巨蟒进行了殊死的搏斗。最后,巨蟒终于寡不敌众,力竭身死。

    希巴里船长把海蟒的头部切下,撒下盐榨油,竟榨出十桶水一样透明的油!但是,遗憾的是“莫依伽海拉”号在返航时船员遇难,下落不明。

    不仅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甚至连非洲附近的海上也有许多人看到过巨蟒。

    1827年8月,曾经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格洛斯特港的海面上目击海洋巨蟒的所罗门·阿连船长这样叙述道:“当时像海洋巨蟒似的家伙在离港口130米左右的地方游。这个怪兽长40米,身体粗得像半个啤酒桶,整个身子呈暗褐色。头部像响尾蛇,大小同马头。在水面上缓慢地游动着,一会儿绕圈游,一会儿直游。巨蟒消失时,笔直钻进海底,过了一会儿又从约180米远的海面上重新出现。”

    船上的木匠玛休、伽夫涅、达尼埃尔、伽夫涅兄弟俩和奥嘎斯金、维巴等人同乘一艘小艇去垂钓时,也遇到了巨蟒。玛休在距离它20米左右处用步枪瞄准它开枪。他这样讲述当时的情形:

    “我在怪兽靠近小艇约20米左右的地方开了枪。我的枪很好,射击技术也完全有把握,我是瞄准了怪兽的头部开枪的,肯定命中了。怪兽就在我开枪的同时,朝我们这边游来,一靠近,就潜下水去,钻过小艇,在30米远的地方重又出现。怪兽不像鱼类往下游,而像一块岩石似的沉下去,笔直笔直地往下沉。我的枪可以发射重量子弹,我是城里最好的射手,当时清楚地感到射中了目标。可是,海洋巨蟒却好像丝毫未受伤……”

    1848年8月6日,英国巡洋舰“迪达尔斯”号的水兵们也目击了海洋巨蟒。他们从印度返回英国的途中,在非洲南部约500千米以西海面上遇到了巨蟒。

    “在舰艇侧面发现怪兽正朝我们靠拢!”望台上的实习生萨特里斯大声叫了起来。舰长和水兵们急忙奔到甲板上,只见距离军舰200米左右的地方,一条怪兽昂起头,露出水面的身体部分长20余米,正朝着西南方向游去。舰长拿出望远镜,紧紧地盯住这条举世罕见的怪兽。他把这天目睹的一切详细地记载在航海日志上,到了英国本土,就把它和亲眼所见的怪兽画像交给了海军司令部。类似的目击事件不胜枚举。

    1875年,一艘英国货船在洛克(音译)海角发现巨蟒,当时它正与一条鲸鱼搏斗。

    1877年,一艘游艇在格洛斯特发现巨蟒,在距艇200米的前方水中回旋游弋。

    1905年,汽船“波罗哈拉”号在巴西海湾航行时,发现一条巨蟒正与船只并驾齐驱,不一会儿,如潜水艇般下沉,在海中消失。

    1901年,在洛答里(音译)海角,一艘英国拖网船发现一条巨蟒,它正抬起镰刀状的头部,朝船只袭来。

    1936年,在哥斯达黎加海面上航行的定期班船上,有八名旅客和两名水手目击巨蟒。

    1948年,一艘在肖路兹(音译)群岛海面上航行的游览船,有四名游客发现身长30余米,背上长有好几个瘤状物的巨蟒。

    据说75年前,摩纳哥国王阿尔倍尔一世为了捕获海洋巨蟒,还建造了一艘特别的探险船。船上装备了直径5厘米,长达数千米的钢缆和能吊起一吨重物体的巨大吊钩,并以12头猪作为诱饵,可惜未遇而归。

    虽然迄今为止,有许多人目睹过海洋巨蟒,它究竟是何类动物,还是一个谜。它会不会像空棘鱼一样,有朝一日重新被人们发现呢?

    巨型鱿鱼之谜

    很多航海家都有过看到“大海怪”的记载。而据海洋生物学家分析,所谓“大海怪”是一种生活在深海的巨型鱿鱼。可是,研究人员不仅没有见过活的巨型鱿鱼,连它的照片都没有拍到过。最近,科学家在巨型鱿鱼的研究方面接连取得了巨大收获,他们不仅拍到了“大海怪”的照片,还发现了它们的性秘密。

    前不久,世界主要媒体都报道了这样一条新闻:科学家在有“大海怪”之称的巨型鱿鱼的天然栖息地首次拍到了它的照片!人们首次一睹这种地球上最神秘的动物的尊容。

    这种“大海怪”很早以前就是一种具有传奇色彩的动物。1973年,挪威的卑尔根主教提到了一个大型“怪物”,大得足以撞碎最大的军舰。他描写了一条巨大的鱿鱼是如何攻击尼莫船长的“鹦鹉螺”号潜艇的。

    后来,科学家分析认为,这种所谓“大海怪”其实是一种巨型鱿鱼,只不过这种海洋动物生活在深海里,人们很难见到而已。但从冲上海岸上的残尸可以断定,巨型鱿鱼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高级的无脊椎动物,成年的巨型鱿鱼长达18米多,还有两条长长的触须,伸展开有身体的三分之二长。直到现在,人们唯一一睹这种动物的机会是它们的尸体被冲上海岸或者被渔具缠住后被拖到海面上。成年的巨型鱿鱼从来没有在它们的天然栖息地被看到过,而且所有有关它们的信息都是来自已经死亡的鱿鱼。

    然而,日本东京国家科学博物馆和小笠原鲸观察协会的研究人员在英国皇家学会的学报上宣布了一条重要消息:他们成功地拍到了巨型鱿鱼的照片!日本研究人员发表的研究论文中说,他们使用了一个数码相机以及诱饵,放进北太平洋小笠原群岛附近海域823米的深处。这个研究小组用专门捕食鱿鱼的抹香鲸作为向导。

    每年的9月至12月,抹香鲸就会潜到小笠原群岛的深水区,小笠原鲸观察协会在过去的10年里收集到的数据显示,这些鲸聚集到父岛列岛东南的一个深且陡的大陆架上。寻找鱿鱼的研究人员把混合了数码相机和诱饵的系统穿在一起放到了抹香鲸喜欢捕食的地方,数码相机每30秒拍一张照片,连续拍摄了5小时,研究人员从拍摄的图像中第一次看到了这种非同寻常的巨型海洋动物。

    一条约7.6米长的鱿鱼抓住了诱饵周围的一个圆球,结果被用来挂诱饵的钩子钩住了,在接下来的80分钟里,那条鱿鱼把相机向上拖拉。大约过了4个多小时后,那条被困鱿鱼终于挣脱了,留下了一块触须。科学家对其进行了DNA测试,最后确定,被钓住的海洋动物正是巨型鱿鱼。

    一些人猜测这种动物随洋流漂流,它们的触须就像钓线一样摇摆不定,但是这份研究报告却打破了人们认为鱿鱼行动迟缓的说法,它们其实非常活跃,也非常积极主动。研究人员在论文中写道:“触须卷住了那个不规则的球,就像大蟒蛇捕住猎物后会立即用身子卷住猎物一样。”

    英国南极考察队的鱿鱼研究人员马丁·柯林斯博士说,日本人的这一研究将给有关鱿鱼是被动猎手还是主动猎手的争论画上句号。他说:“有人说,巨型鱿鱼随洋流漂流,碰到什么抓什么吃,而这份研究报告的证据显示,它们非常积极主动,触须会飞快地伸出来抓住猎物,从它们缠住相机并把相机甩开来看,它们相当有力量。好长时间以来人们就试图拍摄巨型鱿鱼的照片,比如人们把相机绑在抹香鲸头上,在终于最后成功地拍摄到它们的照片前,人们一直认为这是一个幻想。”

    在拍摄到这些图片公开发表之前,科学家捕捉到的唯一一条巨型鱿鱼是只有2.54厘米长的幼年鱿鱼,它是新西兰惠灵顿的国家水利和大气研究协会的史蒂夫·奥什亚博士捕到的,地点是在新西兰东部240千米的6米水下。DNA检测证实,那个怪物就是未成年的巨型鱿鱼。它远没到成熟期,因为成年的鱿鱼重达一吨,眼睛有一个盘子那么大,直径约25.4厘米,是动物王国中眼睛最大的。

    无独有偶,在另一项研究中,海洋科学家也对这种深海最神秘的动物的性生活有了重大发现。由于最近西班牙的大西洋海岸洪水泛滥,5条巨型鱿鱼的尸体——其中一条长达12米,在一个星期之内相继被冲到了比斯开湾的沙滩上。科学家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才对这种海洋动物有了突破性了解。

    研究报告称:“这种巨型鱿鱼不但是文化和媒体偶像,而且是科学谜团。它是地球上尚存的最大的无脊椎动物,但无论在生物学还是生态学方面,我们对它的了解都还是零碎的。所以每次这种巨型鱿鱼被冲到岸上,或被渔网网住,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宝贵的信息。

    最近在西班牙大西洋海岸洪水泛滥后发现的巨型鱿鱼,给研究深海生物独特性行为的科学家带来新的启示。尽管以前没有人亲眼看到过巨型鱿鱼的交配情况,但一般认为,雄性鱿鱼把它的精液射到雌性鱿鱼的‘爪’上这是一个非常暴力的过程,因为有的雌性鱿鱼并不情愿这样做。雌性鱿鱼是雄性鱿鱼体重的三分之一,对于巨大的雄性鱿鱼来说这确实是个难题。”

    现在科学家发现,雄性鱿鱼其实不必太靠近雌性鱿鱼,就可以把精液射到它们身上,因为雄性鱿鱼有一根特别长的性器官,几乎和鱿鱼的身体一般长,可以像高压水枪一样,将精液射得很远。但是,操纵这么长的性器官肯定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在西班牙海搁浅的两条雄性鱿鱼中的一条偶然把精液射到了自己的腿和身体上,这显然不是孤立的事件,因为在大西洋东北部搁浅的8条雄性鱿鱼中有两条在搁浅之前就已经把精液射到了自己的身体上。精液也可能是来自其他的雄性鱿鱼。雄性鱿鱼的这种射精方式仅仅是这种深海中的动物的神秘生活的一部分。

    16世纪以来,全世界有记录的大鱿鱼种类不到600个,被发现的大多数都是在大西洋东北部以及新西兰、澳洲海岸搁浅的,最长的18米,体重达900千克。研究人员说:“多年来很多研究人员希望成为拍到深海巨型鱿鱼的第一人,但所有努力都没有成功。”正当西班牙的一个远征队正在筹划到深海水域拍摄巨型鱿鱼的时候,日本的研究人员突然宣布,他们已经成功地拍到了巨型鱿鱼。然而,这只是向完全揭开这种深海动物的神秘面纱迈出的一小步。

    欧哥波哥怪物

    尽管一提到湖怪,映入人们脑海的第一个名字可能是尼斯湖,但是比起苏格兰和斯堪的纳维亚的众多湖泊,加拿大的湖泊也许提供了一个更富有成果的研究领域。许多可信的目击者都报告过,他们在加拿大的既深又神秘的内陆水域中见过奇怪的生物,并且这些报告是经常不断,而且是来自最近时期的。

    远在欧洲人到达这里之前,土生土长的加拿大人就已在他们自己的历史中对湖怪做了大量的解释性陈述。尤其常常提到的是欧哥波哥怪物,据报告它是来自奥卡纳贡湖。这个湖很深,全长有128千米,在太平洋沿岸的英属哥伦比亚。

    这个众所周知的名字更像20世纪歌厅里的一首曲名,而与奥卡纳贡湖的关于那个怪物起源的真实传说联系不多。这个传说未必是真实的,一个叫老肯海克的人在这湖的附近被谋杀,人们便用他的名字命名这个湖,借以纪念他。上帝将这个凶手变成一条巨大的水蛇来惩罚他,并且判决他永远地以这种模样留在他犯罪的现场。

    传说中,这个怪物生活在响尾蛇岛附近的“暴风角”海面的深水岩洞中,当地的人们向水中投入小动物作为食物以平息这个怪物。这很像芬兰神话故事中的一段,在这个神话中,一个长得像巨大青蛙的动物称之为“伏迪亚诺”的水怪,时常出没于磨坊的水塘。磨坊主们往往把毫无戒备的旅行者扔进水中,喂食他们当地的“伏迪亚诺”,从而保护自己和他们的家人。

    还有,根据古老的奥卡纳贡传说,在这个湖的两端以及这个水蛇喜欢出没的响尾蛇岛和传教河谷之间,人们都曾见过它。

    关于奇异的水栖生物的民间传说已遍及了加拿大和北美洲。上百个湖泊流传着它们自己的关于怪物栖息的故事。新斯科舍省的密克马克族人有一个他们称为大水蛇的传说,居住在密克马克族人西部的阿尔冈昆族人也有这样的传说。密克马克人还有许多关于半人半鱼动物的神秘传说。

    在密克马克人的一个古老的传说中,英雄威斯蒂普拉娶了一位美丽而神秘的海妇人,它是虎鲸的妹妹。只要他把它留在内陆上,它就能以人的模样陪伴他。若是它再次来到海滩,它就将恢复原貌,并带走他们的孩子,随它返回海洋中的虎鲸家庭。在共同生活了多年以后,他们遇上了一次大的暴风雨,并迷了路,他们没有办法,回到了海边。在海边咒语被破除了,他失去了它,它又一次回到了它在海里的同类中间。纽约州北部的艾丽奎人讲述了一个叫“大水兽”的故事,而印第安纳州的波塔瓦托米人也有怪物居住在“大神湖”的传说。在19世纪中期,波塔瓦托米人强烈反对在当地建造一个磨坊,因为那将严重妨碍这个水兽。

    再往西部去,肖尼人有一个独特的传说,那就是很久以前他们的一个伟大的英雄巫师同一个半鱼样的怪物进行过决斗。一个年轻的姑娘参与了此事,并且在使英雄打败怪物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这个故事与下面的传说有着非同寻常的相似之处:圣·乔治龙口救公主;宙斯的儿子柏尔修斯救安德洛墨达;底比斯的卡德摩斯在雅典女神的帮助下杀死了一怪物;女巫美狄亚帮助费森战胜怪物,保护金羊毛。它甚至和关于凯瑟琳·德梅迪西的离奇的故事相似。这个故事讲的是富有而又生活乏味的凯瑟琳·德梅迪西获得了一个“水怪”,并在一次水节上用它来招待客人。

    对于俄勒冈州威拉米河的卡拉布亚人,阿塔基是他们熟知的当地水怪的名字,但是关于“尚普”这个名字可能有些含混之处。“尚普”是尚普兰湖里著名怪物的名字,人们猜测这个湖是法国伟大的探险家塞缨尔·德尚普兰于1609年发现的。这位可敬的法国航海家和无所畏惧的冒险家的确提起到他遭遇过一个可怕的水怪,但这是在更远处的圣劳伦斯河口东北方向上。

    如果说多数的目击情况都是真实的,或充其量是由诚实可敬的观察者们所犯的诚实的错误,那么,发生在纽约州银湖旁边佩里地方的事件则是一个露骨的骗局。1855年,关于湖中有一怪物的报告在当地肆意流传,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这些目击情况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并且自然地吸引了许多游客。之后,当地的一家旅店发生了一场火灾,当消防队赶来灭火时,他们在顶楼里发现了这个“湖怪”。旅店店主制造了这个怪物,并用压缩空气来运转它。店主希望它在银湖上出现会吸引游客并改善他的生意。是的,这两个目的都达到了。在当初的愤怒和失望过去以后,现在佩里的居民们每年都举办一个节日,以纪念这位大胆的旅店老板的独出心裁。

    关于龙王鲸、械齿鲸和欧哥波哥怪物的认真而又详细的报告往往会同意这个说法,那就是这个怪物是体长21米的某种东西。它的身体大约有0.6米厚,它的头被许多目击者描绘为长得像马、牛或羊的头,而马是被用来做比较次数最多的。

    有位目击者在奥卡纳贡湖游泳时,真的撞上了一个又大又重的东西,当时她是十几岁的孩子。她向“国际隐居动物学学会”的小理查德·格林威尔做了全面的报告。为了隐匿她的身份,就简单称她为“B.克拉克夫人”吧。她告诉格林威尔说,事情发生在1974年7月的一个温暖的早晨,时间大约是8点,当时她正在湖中向一木筏游去,那木筏被用作跳水平台,距湖边有457米。在她几乎触到木筏的时候,这时她感到有什么东西碰到了她的双腿。无论它是什么,都是庞大的、很结实的和很重的东西。遇上这种意外的水下碰撞,她吃惊与恐惧的样子是可想而知的,她尽其所能快速地爬上了木筏。那个欧哥波哥怪物距离她不足61米,而且湖水是清澈的。据她的描述,那怪物有一个峰或一个盘状的东西,就像来自苏格兰尼斯湖报告中常常提到的那个大怪物。

    根据“克拉克夫人”的描述,那个峰或盘状的东西有2.7米或3米长,露出水面将近1.5米。当她观看时,它正在水中向前移动。她说它当时正在离开她,向北游去。她看到的尾巴大约在隆峰后3米的地方,她说那尾巴就像鲸鱼的尾巴,即那尾巴是水平状的,并几乎明显地分为两个部分。她估计大约有1.8米宽。这个怪物的部分游水方法是,当隆峰或盘状物进到水里时,它的尾巴便拍起来。“克拉克夫人”想起来,那尾巴曾有一度露出水面几英寸,也许接近0.3米。她看了这个怪物有四五分钟,可是她发现很难将它归类。在某种程度上,它让她想起的是鲸鱼而不是鱼,但是她也觉得,它作为一条鲸鱼又有点太苗条了。身体的颜色是深灰色,给她的印象是没有脖子,就像鱼一样,头与身体是相连的。

    但是,隐居动物学专家们认为,尽管这种原始鲸鱼的化石记录表明它已灭绝了至少有2000万年,但它的确存在过。通常,人们把它归类为龙王鲸或者械齿鲸。

    当欧洲定居者们在19世纪中叶来到奥卡纳贡时,他们从土生土长的加拿大人那里得知,在这个地区,一种大型的蛇状的怪物,即他们称的那伊塔卡,就住在这个湖里。这就是传说中所说的曾经是凶犯的人。

    在19世纪70年代,人们在湖的两边都同时观察到它,随后有关的目击者描述说,它看上去像是一个浮动的原木,突然间有了生命,并开始独自地顶风逆流而游。

    19世纪50年代,某种东西攻击了正在穿越奥卡纳贡地区的一位商人。这种东西与已知的动物学形式或与龙王鲸或械齿鲸的进食习惯截然不符。这位商人坚持认为是某种要么有手或触手的巨大的水兽把他拉进水里,但是他努力挣脱得以逃了出来。然而,那些马却没那么幸运,它们全都淹死了。几年以后,约翰·麦克道格也遇上了类似的事情。他也是奋力挣脱并得以逃生,但他的马在这场与那伊塔卡的搏斗中丢失殆尽了。

    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两类完全不同的水怪居住在奥卡纳贡湖,数量较少的喜欢吃马肉的食肉动物也许靠吃食草动物为生,尽管更可能的是,侵犯性较弱的种类可能是吃鱼的一类,而不是吃水草的那一类。

    两种或更多种类的水怪共存的可能性(也许一类靠吃另一类为生)被1949年7月2日的记载所证实。当时一群目击者坐在一条船上,船紧靠奥卡纳贡湖边,他们报告说看见了龙王鲸的标本,它的一部分浸在湖水中。这些目击者看到它时,距离它大约有27米,他们描述它的尾巴是叉状并且是平的,与“克拉克夫人”在1974年看到的完全一样,而且它的运动呈起伏状。他们报告说那个怪物的头在水下,并且推断在他们观察它时,它正在进食。

    奥利弗·古德史密斯在他的名著《地球与动物界的历史》一书中对鲸鱼的天敌做了如下的评述:

    还有另一种被新英格兰称为杀手的更凶猛的敌人,它就是逆戟鲸。它本身是鲸目动物,长有强壮有力的牙齿。据说这些鲸会围住一条鲸鱼,就像许多狗围着一头牛一样。有些用它们的利齿从后面进攻,有些在前面攻击,直到那个大的动物最后被累垮……据说它们很有力气,一条鱼就能拖住需要几艘船才能拖住的死鲸鱼,并把它拖到海底。

    1959年7月,米勒和马汀的家人见到了有可能是械齿鲸的亚种,但他们描述得很清楚,那就是它的头长得像蛇,而不像牛类或马类的头。在他们游湖返回的时候,它就在他们的摩托艇后面游动着。当时正在掌舵的马汀先生调转船头,朝那怪物驶去,以便他们能靠得更近,看得更清。这时,一直跟在船后的这条械齿鲸似乎对船感到气馁了,而不愿再做任何进一步的接触。当他们从大约55米的距离观望时,它慢慢地潜入水中,从他们的视线中消失了。当时也在船上的R.H.米勒是《维尔农广告家》杂志的编辑,他亲眼目睹了这个怪物,并毫不迟疑地将它公布于众。

    1968年,一群年轻的滑水者乘坐时速为35节(约65千米)的动力快艇,亲眼目睹了怪物出现。谢莉·坎贝尔在离她不远的地方,看到了一头械齿鲸身体的中段,大约有6米长,这头鲸正在晒太阳,她没有看到它的首尾。她的注意力被分散了,手中的滑水绳也脱落了,这并不令人感到意外。等快艇转回来救她的时候,这个欧哥波哥怪物已移动了。谢莉说她已经清楚地看到蓝、绿、灰色的鱼鳞,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就像一条红色的鳟鱼。在它潜入水中之前,这些滑水者已到它身边几米的地方了,这时它快速地遁去了。他们试图驾驶快艇赶上它,但是它的速度比他们时速35节的快艇还快,不久他们便看不见它了。

    另一个目击报告来自一位加拿大渔业巡逻船的船长,他说它更像是一个长着羊头的漂浮的电线杆。

    来自蒙特利尔的两个游客沃森和克雷将他们所见的东西描绘为体长9米,背上长有5个波浪形的驼峰,每个驼峰有2米长,身体呈弯状的物体。驼峰的间隔大约为1米。他们说它的尾巴呈叉状,但他们只看到有一半尾巴露在水面上。

    如此之多的湖怪,它们到底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抑或全部是真的,全部是假的?大海里,真的会有尚未被人类认识的庞然大物吗?

    众所周知,在生物学领域,自从生物学家林奈1758年发明了生物分类的双名命名法以来,用拉丁语登录的全世界的动植物名字已有150万种了。几乎所有的动植物都包括在门、纲、目、科、属、种的6个等级里。但是在自然界里,今天仍然有我们没有发现或者不认识的动物。尤其是浩瀚的大海,更是神秘莫测。那么,大海里有怪兽吗?很早以来,人们就传说大海里有神秘的怪兽:有的说是像蛇一样的巨大海兽,有的说像个大爬虫,还有的说是有点像人的恐龙鱼。这是耸人听闻的小道消息吗?

    最早知道海兽的是以前在北欧海面上行凶打劫、称王称霸的海盗船。他们在船头上装饰了海兽的头像,用以避邪并威吓人们,这使海兽带上了神秘的色彩。

    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在自己的著作中写道:“沿着海岸航行的海员们说,他们看见了许多牛的骨头,它们是被海蛇吃掉的。因为他们的船继续航行,遭到了海蛇的攻击。”后世的许多著作中都记录着类似的情节。

    1734年,一个叫汉斯·艾凯德的船员,在他们的航船从挪威到格陵兰去的海面上,近距离目击了一个怪兽:头尖尖的,长脖子,身体像大木桶那样粗,弯弯曲曲的像蛇一样……他随即画出了一张这个怪兽的草图。这张图一发表,就轰动一时,人们给这个怪兽起了个名字,叫“Sea-serpent”,意思是“海蛇”。这可以说是最早关于怪兽存在的一个证据了。

    这之后,发现怪兽的事越来越多。在世界许多国家舰船的航海日志上,都有着发现怪兽的记录。这些航海日志连同船长、舰长向本国政府所写的发现怪兽的书面报告和草图等,至今已有上千件了。而相信海洋里有怪兽的人,多是各国的船员,他们不少人都亲自看到过。他们把怪兽叫作“海蛇”或“海龙”,并把发现经过记录到了航海日志的档案里。

    1848年一天,英国军舰“德塔鲁斯”号航行在离南非最南端大约500千米的海面上。值班员突然大声喊道:“快看!军舰侧面,有一个奇怪的东西!”从舰长到水兵都跑到甲板上来了。

    在离军舰200米左右的地方,一只惊人的怪兽,抬起近2米长的颈和头,游了过去。舰长用望远镜仔细观察了怪兽的形状,这是常年航行在海上的“德塔鲁斯”号的船员们从来没有见过的。

    舰长把这一天的事件详细地记人了航海日志,并在回到英国后,向英国海军部做了报告。根据报告中所载的目击者的推断,海兽大约有18米长。1904年,德国军舰“德西”号停靠在阿龙湾,在离船300米的地方,发现了一只怪兽。舰长写在航海日志上的话是:“我们看到了怪兽,身长约30米,皮肤呈黑色,身上长满了疙瘩,头像巨大的海龙的头,不久就消失了。除了我以外,很多军官和水兵都看到了。”

    1905年,人们得到了一个比较可靠的观测记录,因为当时有两个英国动物学家协会的成员在巴西海岸亲眼目睹了海蛇。他们是梅河德·瓦尔多和米切尔·尼柯尔。瓦尔多后来写道:“我看到了一个很大的鳍,或者是(动物的)脊背钻出了水面。它是深褐色的,身上有皱皮。它大约有1.8米,露出水面半米左右,我能看到水下的褶皱身体。接着一个大脑袋和脖子伸出了水面,脖子有人身体那么粗,脑袋呈龟状,有眼睛。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从一方向另一方移动。它的头和颈是深棕色的……在14个小时内,除我们两位动物学家外,船上的其他人也都看到了那个‘海蛇’。它虽然静静地游着,但比船的速度快(当时那艘船速约为8.5节),那么它的游水速度至少大于每小时16千米以上。”

    1924年,约翰·洛克哈特在他的《神秘的海洋》一书中写道“大多数见证人都认为海蛇有着突出的特征:它是一种长蛇形动物,有一系列的峰起隆肉,头部像马;其颜色上部较深,下部较浅;移动时起伏波动;在夏季出现……它是无害的,从未对人发起攻击。”

    1934年,在加勒比海大西洋航线上航行的豪华客船“毛里塔尼亚”号的船员们也曾几次发现过海蛇。

    根据记录,在北大西洋、非洲南部海域、巴西海面、加勒比海、日本近海、中分化开的中国南部的北部湾、印尼海域、俄罗斯海域和新西兰附近的南太平洋里,来往的渔船和客船都曾有过类似的记录,都曾发现过怪兽的踪影。船长的报告也好,船员的说法也好,怪兽的形状不外乎两种,有的说像个大海蛇,有的说像蛇颈龙……但是,由于只是少数人看到,而且从来没有捉到一只活的怪兽,所以习惯于传统观念的人们总是不相信有什么怪兽存在。

    前文所述的太平洋怪兽尸体的发现,已经过去20年了,但是人们还是期待着再次发现太平洋怪兽,而且最好是活着的。

    尽管后来有的报刊曾经登过一些消息说,有一些渔船在丢弃怪兽的海域里多次搜寻,捞上来了鲨鱼和鲸的碎骨,并认为那就是太平洋怪兽腐烂后分解的骨骼,由此得出所谓“太平洋怪兽”根本不存在的结论。然而反对者认为,无法证明那些碎骨就是照片上完整怪兽的一部分。看来,人们还是习惯于遵循现有的知识,很难相信自己没有见到的事物。

    不管怎么说,这个怪兽的发现,为人类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大海里还有我们没见过的庞然大物呢!

    现在,生物学家们都眼睁睁地盯着南太平洋这一带海域。根据海流等因素,有人推测怪兽可能生存在新西兰东北方的立阿莫群岛附近一带海域;还有人猜测,这头怪兽之所以死去,大概是因为法国在附近塔希提岛进行核试验所致。

    人们对怪兽重现的期待是有理由的,因为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世界上现存的动物可以分为26门,而所有主要门类的动物,在海洋里都可以找到。怎么可以设想,怪兽就只有一个呢?

    还应该指出的是,像新西兰、澳大利亚、马达加斯加、加拉帕戈斯群岛这样与大陆隔离的孤岛,有许多特有的动物,其中不少正是史前动物的后裔。这些动物按照自己的方式进化,独自生活了几千万年并保存了下来。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期望一种史前动物在生活条件更理想的海洋里出现呢?

    鲸类“方言”之谜

    由于居住的地域不同,人类会形成各种各样不同的方言。那么,海洋动物有没有方言呢?科学家们发现,海洋动物尤其是鲸类不仅像人类一样有“语言”,而且也有不同的“方言”。在鲸类王国里,要数海豚家族的种类最多了,全世界共有30多种。海洋学家发现,海豚发出的叫声共有32种,其中太平洋海豚经常使用的有16种,大西洋海豚经常使用的有17种,两者通用的有9种,但有一半语言却互相听不懂,这就是海豚的“方言”。因此海洋学家认为,海豚不仅可以利用声波信号在同种海豚间进行通讯联络,也可以在不同种类的海豚间进行“对话”。虽然它们不能做到完全理解,不过也能达到似懂非懂的程度。现在还没有人能听懂海豚的哨音,无法理解它们的通讯内容。有人推测,这种聪明的动物也可能具有类似于人类语言的表达能力。

    体长11~15米、平均体重25吨的座头鲸非常善于“交谈”,不仅能“唱”出使人萦绕心头的优美歌声,而且能连续歌唱22个小时。虽说渔民们早就知道座头鲸会“唱歌”,但人们对其歌声的研究却起步较晚。1952年,美国科学家舒莱伯在夏威夷首次录下了座头鲸发出的声音,后经电子计算机分析,发现它们的歌声不仅交替反复有规律,而且抑扬顿挫,美妙动听,因而生物学家称赞它为海洋世界里最杰出的“歌星”。座头鲸的鼾声、呻吟声和发出的歌声,都可用来表示性别并保持群落中的联系。一个“家族”即使散布在几十平方千米的海面上,仍能凭借歌声了解每一个成员所在的位置。座头鲸的嗓门很大,音量可达150分贝,有些鲸的声音甚至能传出5千米以外。

    如果说座头鲸是鲸类世界里的“歌唱家”,那么虎鲸就是鲸类王国中的“语言大师”了。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虎鲸能发出62种不同的声音,而且这些声音有着不同的含义。更奇妙的是,虎鲸能“讲”不同“方言”和多种语言,其“方言”之间的差异既可能像英国各地区的方言一样略有不同,也可能如英语和日语一样有天壤之别。这一发现使虎鲸成为哺乳动物中语言上的佼佼者,足以和人类或某些灵长类动物相媲美。

    十多年来,加拿大海洋哺乳动物学家约翰·福特一直从事虎鲸的联系方式的研究。他对终年生活在北太平洋的大约350头虎鲸进行了追踪研究。这些虎鲸属于在两个相邻海域里巡游的不同群体,其中北方群体由16个家庭小组所组成。由于虎鲸所发出的声音大部分处于人类的听觉范围内,所以,利用水听器结合潜水观察,能比较容易地录下它们的交谈。

    福特认为,虎鲸的“方言”是由它们在水下时常用的哨声及呼叫声组成,这些声音和虎鲸在水中巡游时为进行回波定位而发出的声音完全不同。科学家对每一个虎鲸家庭小组的呼叫,即所谓的“方言”进行分类后发现,一个典型的家庭小组通常能发出12种不同的呼叫,大多数呼叫都只在一个家庭小组内通用。而且在每一个家庭小组内,“方言”都代代相传,但有时家庭小组之间也有一个或几个共同的呼叫。虎鲸还能将各种呼叫组合起来,形成一种复杂的家庭“确认编码”,它们可以借此编码确认其家庭成员。尤其是当多个家庭小组构成的超大群虎鲸在一起游弋时,“编码”就显得特别重要。由于虎鲸方言变化的速度极慢,因而形成某种“方言”所需的时间可能需要几个世纪。

    当然,动物界的语言不可能像人类语言那样内涵丰富,但不能由此否定它们的语言的存在。由于人们传统地认为语言是人类的特点,因而对客观存在的动物语言研究极少,所知甚微。目前,科学家已发现鲸类的语言和方言,可见方言并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科学家们正致力于研究和理解动物界的独特语言,充当动物语言的合格译员,这对于探索动物世界的生活方式及其奥秘,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太平洋怪兽之谜

    1977年4月25日,日本大洋渔业公司的一艘远洋拖网船“瑞弹丸”号,在新西兰克拉斯特彻奇市以东50多千米的海面上捕鱼。当船员们把沉到海下300米处的网拉上来时,一只意想不到的庞然大物“呼”的一下和网一起被拉了上来。网里是一具从来没有见过的怪兽的尸体,由于被网套着,看不清它的全貌。于是,他们把绳索拴在怪兽尸体的中部,用起重机把它吊了起来。一股强烈的腐臭从尸体中散发了出来,尸体上的脂肪和一小部分肌肉,拉着长长的黏丝掉在甲板上。

    一时间,船内一片骚动,现在人们看清楚了:这是一个类似爬虫类动物的尸体。尽管已经开始腐烂,但整个躯体却保存得很完整,可以清楚地看到它有一个长长的脖子,小小的脑袋,大大的肚子(腹部已空,五脏俱无),而且长着4只很大的鳍……用卷尺测定的结果表明,怪兽身长大约10米,颈长1.5米,尾部长2米,重量约2吨,估计已死去一个月(事后经研究分析,认为已死半年到1年之久)。

    它既不是鱼类,也不像海龟,在海上捕鱼多年的船员谁也不认识它。大家发出了惊奇的议论:“这和尼斯湖里的蛇颈龙不是一样吗?”

    “是尼斯湖的怪兽——尼西吧?”

    ……

    闻讯赶来的船长,见大家在欣赏一具腐臭的怪物,大发雷霆,他担心自己船舱里的鱼受到损失,命令船员们立即把它丢到海里去!

    幸好,随船有位矢野道彦先生,觉得这个发现不寻常,在怪兽抛下大海之前,拍摄了几张照片并做了相关记录。

    消息传到日本,顿时轰动全国,尤其是动物学家、古生物学家们更是兴奋,他们看了照片,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不像鱼类,一定是非常珍贵的动物。”“非常惊人呀!这是不次于发现矛尾鱼那样的世纪性的大发现。”“本世纪最大的发现——活着的蛇颈龙”……消息也立刻传遍了全世界,各国报刊都很快转载了照片,发了消息。这件事引起各国著名生物学家极大的兴趣和关注,他们都对此发表了感想和谈话。

    把怪兽尸体又抛回大海这件事,引发了人们深深的遗憾和强烈的谴责。尤其是日本的一些生物学家,对此举简直气愤得“切齿扼腕”“怒发冲冠”,他们指责船长“无知、愚蠢”。日本生物学权威鹿间时夫教授说:“怎么也不该扔掉,看来日本的教育太差了,才会发生这样的事。为了2亿日元的商品,竟然把国宝扔掉,简直是国际上的大笑话。”

    尽管大洋渔业公司立刻命令在新西兰海域的所有渔船,奔赴现场,重新捕捞怪兽尸体,甚至包括苏联和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船只,也闻讯赶往现场进行捕捞。但由于消息发表之日(7月20日)与丢弃怪物之日已相隔3个月,虽然他们想尽了各种办法寻找它,然而在茫茫的大海里,谁也没能再把它打捞上来。人类可能认识一种新动物的最好机会,就这样遗憾地错过了。

    值得庆幸的是,这次发现总算给生物学家们保留下了3件证据:一是怪兽的4张彩色照片;二是四五十根怪兽的鳍须(鳍端部像纤维一样的须条);三是矢野道彦先生在现场画的怪兽骨骼草图。

    (1)照片: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拍摄的。有两张是刚把渔网拖上甲板时拍摄的,网里是那只全身由白色的脂肪层包裹着的怪兽;另两张是在怪兽由起重机吊起时拍的,其中一张是从怪兽侧面拍的,另一张是从怪兽背面拍的。可以清楚地看到,怪兽有一个硕大的脊背,对称地长着4个大鳍,照片中还可看到它腹内已空,整个身躯肌肉完整,只是头部露出白骨,怪兽白色的脂肪下面有着赤红的肌肉。从个头儿大小来看,海洋里只有鲸鱼、巨鲨、大乌贼可以与它相比。但从照片来看,它的头部甚小,与现存的所有鲸鱼类的头骨截然不同,而且颈部奇长,特别是有4个对称的大鳍,这就没有其他海洋动物或鱼类可以与它相提并论了。

    (2)鳍须:这是唯一留下的珍贵物证。它是怪兽鳍端的须状角质物,长23.8厘米,粗0.2厘米,呈米黄色的透明胶状,尖端分成更细的3股,很像人参的根须。

    (3)骨骼草图:草图左上方写着:“10时40分吊起,尼西(即尼斯湖里的怪兽)被拍了照片。”这是矢野先生当时的记录,他根据现场的观测和大致的测量,画下了这幅草图。怪兽骨骼长10米,头和颈部长约2米,其中头部45厘米,颈的骨骼粗20厘米,尾部长2米,根部粗12厘米,尾端部粗3厘米,身体部分长约6.05米。据他说,骨骼属软骨。

    虽然上述这些记录和证据是非常宝贵的,而且成为科学家们研究、鉴定、探讨的依据,但是要依靠它们来确定怪兽究竟属于哪一种动物,还缺少根本性的依据。因为没有实物,无法与已知的各种动物和古生物的化石骨骼做比较,也就无法对比鉴定。所以日本的生物学家们说:“哪怕带回一个小小的牙齿骨骼也好呀!”然而,毕竟太遗憾了……它到底是什么?科学家们至今对此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从1977年报道这一消息后,这场争论大体上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蛇颈龙说→鲨鱼说→爬行类动物说→不认识的动物说。

    我们简要叙述各派假说的论据:最初,有认为它是鲸鱼、鲨鱼的,也有说是海豹、海龟的,但是这几种猜测,依照留下的3个证据都被一一否认了:鲸鱼的颈骨比怪兽短;鲨鱼的脂肪藏在肝脏里,而怪兽则在表层;最大的海豹长5~6米,最大的海龟长2米,这比10米长的怪兽要小得多,并且骨骼也不同。现在焦点是人们怀疑它是距今7000万年前便已绝灭了的蛇颈龙的子孙。其中一个主要的依据,是它有那样长的颈。围绕着它的长脖子,人们争论不休,许多学家欣喜地宣布:它是“活着的蛇颈龙”。日本横滨国立大学的鹿间时夫教授认为:“从照片上看,仅限于爬行类,然而可以考虑太古生息过的蛇颈龙,可以说是发现了名副其实的活着的化石。”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古生物第三研究室小岛郁生也说:“从照片看来,似乎是蛇颈龙后裔。蛇颈龙有两种,一种是头小颈长,一种是头稍大颈短;这似乎是颈短的一种……”法国自然博物馆副馆长包雪女士以及一些新西兰生物学家等都同意这种说法。

    的确,怪兽与蛇颈龙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人们以怪兽骨骼图与蛇颈龙的化石骨骼做了比较,无论是整个骨架结构,或者局部的鳍、尾、颈,都与之相似。特别应该指出矢野的怪兽骨骼图是根据他的目测和推测画的,并不完全准确,但其结构与短颈蛇颈龙如此相像,不能不说这种蛇颈龙说是有一定根据的。蛇颈龙是生存于侏罗纪后期至白垩纪时期的一种海洋爬行动物,它的细脖子很长。与它外形相似的陆上蜥脚类恐龙,最初也有着细长脖子,但是发展到侏罗纪后期,这种细长颈的恐龙逐渐消亡,代之而起的是白垩纪早期的素食龙(如肿头龙、沧龙等),颈部都比较短了。蛇颈龙也向颈短的方向发展,如果是这样,日本发现的这头怪兽也可以说是更进化了一些吧?于是报上宣布:“这是本世纪的最大的发现!”

    但是不久,对那一把唯一的物证——怪物须条,东京水产大学进行了蛋白质的分析,发现它的成分酷似鲨鱼的鳍须,于是报纸、新闻又转向鲨鱼说,一时间“巨鲨”“一种未见过的鲨鱼”的说法又充满了报纸。此时,英、美一些国家的生物学家也持此观点。英国伦敦自然史博物馆的奥韦恩·惠勒说:“这个猎获物大概是鲨鱼,以前在世界各海滨附近曾发现许多别的怪物,结果弄清楚后,都是死鲨鱼。鲨鱼是一类软骨鱼。它们没有硬骨架。当鲨鱼死后,尸体逐渐腐烂时,头部和鳃部先从躯体脱垂,这样就形成一个细长的‘颈’,末端像个小小的头。许多日本渔民,甚至更为内行的人都被类似蛇颈龙的形状所愚弄……”这种说法似乎很有道理,而且一时间许多持有蛇颈龙说法的人也都放弃了自己原来的主张。怪兽等于鲨鱼,仿佛已成定论。

    但是,经过再次测试须条,又不能肯定它是鲨鱼了,加上一部分科学家坚持爬行类动物说,鲨鱼说又开始动摇。的确,根据科学家和日本记者的现场调查,提出了种种否定它是鲨鱼的根据:其一,鲨鱼的肉是白的,姥鲛的肉是粉红色的,而怪兽的肉则是赤红的。

    其二,当“瑞弹丸”船员们把它捞上来时,现场没有一个人怀疑它是鲨鱼,为什么呢?记者调查了这个问题。原来鲨鱼没有排尿器,体内积蓄的尿是利用海水的浸透压力,从全身排出的;因此,鲨鱼的肉有一种尿特有的臭味,有经验的渔民都会闻出来。“瑞弹丸”的渔民们正是由于这一点而否定了它是鲨鱼。

    其三,如果真是鲨鱼,那么具有软骨架的鲨鱼,在死了半年之后,是绝对不会被起重机吊起来的。因为尸体开始腐烂,软骨也开始腐烂,尸体的软骨架绝对经受不住大约两吨的自重。对此,许多鱼类学权威都认为这是否定鲨鱼说的一个重要论据。

    其四,怪兽有较厚的脂肪层,包裹在全身的肌肉上,而鲨鱼只在肝脏里才有脂肪。

    于是,从鲨鱼说又转回到爬行类动物说。证明怪兽可能是爬行类动物还有一个重要的论据,即怪兽的头部呈三角形,这是爬行类独具的特点,日本著名科学漫画家石森章太郎根据骨骼草图,画了一幅怪兽复原图,如果照此图来看,它可真像一个爬行类动物了。

    1977年9月1日和19日,在日本东京召开了两次有关怪兽身份问题的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人有鱼类、化石、鲸鱼、古生物学、比较解剖学、生物化学、血清等方面的专家共19人。他们研究了照片、草图和鳍须的组织切片,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写出了9篇论文。综合两次座谈会的讨论意见,会议主持人、东京水产大学校长佐木忠义于同年12月15日下午向报界发表了日本学术界的研究结论:

    (1)从怪兽鳍端须条的化学成分来看,得不出是鲨鱼的结论;

    (2)从怪兽的两对腹鳍、长身体、长尾巴以及身体表面都是脂肪等特点来看,是和迄今已知的鱼类完全不同的一种动物;

    (3)在分类学上,很可能是代表着全新的一种人类未认识的动物(海栖爬行类动物)。

    现在,人们都盼望在南纬43°53′,东经173°48′曾经打捞上怪兽尸体的地方,有一天会再现怪兽的踪影。或许它正是人们所期待的史前爬行动物。

    神秘的海妖

    相比湖怪,也许海妖更神秘一些。因为不管怎么样,湖里的水可以抽干,海里的水恐怕就不容易了。下面谈的便是形形色色的海妖。布赖恩·牛顿在《怪物与人》一书中,对德国潜艇U28在1915年用鱼雷击沉英国汽船“伊比利亚”号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当“伊比利亚”下沉时,它在水中发生了巨大的爆炸。德国潜艇指挥官乔治·巩特尔·费黑尔·冯·福斯特纳和他的艇员惊异地看到,一个巨大的海怪被这爆炸抛向空中。这些德国的目击者说,它至少有18米长,而且看上去像一条巨大的鳄鱼,但它却长有4只带蹼的脚和一条尖尖的尾巴。

    亚里士多德在《动物历史》一书中写到:“在利比亚,蛇都非常大。经过海岸的水手们说他们看到许多牲口的骨头,在他们看来,这些牲口是被蛇吃掉的。而且,在他们继续航行时,那些蛇过来攻击他们,它们爬上一条三层船上并将它倾覆。李维(公元前59年~公元17年)记述了一个巨大的海怪,它甚至扰乱了布匿战争期间无所畏惧的罗马军团。最后,它被罗马军团的重型导炮和投石器摧毁。”

    《自然历史》的作者普林尼曾提到,有一支希腊部队按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命令在进行探险,他们在波斯湾受到了许多有9米长的海蛇状怪异动物的攻击。

    尽管这些海蛇状的怪物可能会是形状巨大、速度很快、非常强壮的怪物,但是与一位澳大利亚潜水员从南太平洋所报告的“怪物”相比,它们都显得无足轻重。那是1953年,这位澳大利亚潜水员使用当时最新型的设备,正进行一项破记录的潜水。有一条4.5米长的鲨鱼尾随着这位潜水员,当这条鲨鱼盘旋地向下游到他的上方时,它似乎很好奇,并没有攻击的意思。潜水员来到一处暗礁并停了下来。在暗礁下方有一巨大的深沟。这条深沟似乎是向下永远地通向未知的黑暗世界。他不打算再往下走了,只是站在暗礁上四处观察。鲨鱼距离他有9米,相对高出他6米。

    突然海水变冷了,一个怪物从暗礁下面那巨大的黑洞中冒了出来。他形容说,它是一个平平的、褐色的东西,有一个球场那么大,深褐色,而且很慢地收缩。它从他和暗礁边漂浮上去,此时他一丝不动地站在那里。那条鲨鱼也没有动,或许是因为那怪物从深洞中带出的寒冷,或许是因为极度恐惧(如果鲨鱼的大脑能够体验到这种心情的话)。这位吓坏了的潜水员看到,那张活生生的大被单一样的怪物抓住了鲨鱼,这条鲨鱼无助地挣扎着,然后随着那怪物沉了下去。潜水员继续看着直到它消失在黑暗之中。渐渐地水温又恢复了,他也谢天谢地安全地返回到了水面。

    那么,海怪会是什么样的呢?有没有一种全都包容的理论呢?或者,也许我们正在寻找几种适合不同目击情况的特定假设?这第一个和最可信的解释就是,我们正在注意到来自较早时代所幸存下的动物,或者我们正在注意到那些幸存下来的动物们的变异后代,它们沿着不同的演变过程进化而来。这个世界很大,它的湖泊和大洋很深,足以容纳下大量人类未曾见过的巨大的和神秘的怪物。未知领域并未完全消失,我们对大洋深处的了解不及我们对火星表面的了解。

    更随意的推断也许会得出这样的可能性,即海怪不仅对我们这些陆地人是陌生的,而且对这个地球也是陌生的。体积这么大的东西需要更大的飞船,要比人类登月的飞船还要大。当然,体积的大小不会成为星际旅行的最终障碍。许多古代的人们都拜奉水神,以至于好思索的人文历史学家有时会怀疑,是否那些鬼怪似的半水生动物来自“其他的地方”,也许在海洋最深的隐蔽之处留下了他们的战马、宠物或他们的后代。

    正如卑尔根市的主教埃里克·庞托比丹1755年在他的《挪威自然历史》一书中写到:“假设有这种可能,即海洋的水能被排出,而且会被某种特大事故排空,那么,令人难以置信的无数的和各种非同寻常而又令人惊讶的海怪就可能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些都是我们完全未知的事物!人们为海洋动物的存在而争吵,认为它们的存在是虚构的,而眼前的这番景观马上就会确定关于海洋动物的许多假设的真实性。”

    许多人认为太平洋里的怪兽、尼斯湖怪兽等都是无稽之谈,根本不可能存在。他们认为生活在恐龙时代的生物根本不可能还会活到今天。但是奇迹的确发生了:一种生活在4亿年前远古时代的古老大鱼——矛尾鱼,真正的活化石,被人们捕捞上岸。这一惊人的发现证实了大海里确有古老生命的后裔存活着。

    1939年1月正在英国度假的生物学家史密斯教授收到了一封寄自南非的信,寄信人是一位在南非博物馆工作的生物学家拉蒂迈女士。信中夹有一张不知名的鱼的速写图,信里写到:“去年12月22日,我在集市上发现了一条奇怪的鱼,从来没见过。它有1.5米长,有个奇怪的像矛一样的尾巴,背上长着两个鳍,是附近渔民在海里捕捞上来的。我想它肯定是我们尚不知道的一种鱼,所以我把它买了下来。请问教授,这是什么鱼?”

    史密斯教授看完后,惊叫了一声:“这不是生活在4亿年前的矛尾鱼吗?”他急急忙忙地找出了古生物化石图鉴定,对照结果,一点没错,这正是矛尾鱼。可是,人们只在古老的岩层里发现过它在4亿年前生活时的化石。“难道还会有活着的矛尾鱼?”教授实在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根据化石测定,矛尾鱼4亿年前生活在淡水域里,于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灭绝。具有永无止境探索精神的史密斯教授迫不及待地收拾好行装,乘上火车、飞机,日夜兼程赶往南非开普敦的南非博物馆。因为,拉蒂迈女士把这条鱼买下来以后就存放在博物馆里。史密斯教授一到,来不及寒暄客套,就冲着拉蒂迈女土说:“那条鱼在哪儿,快带我去看。”尽管史密斯一点时间也没耽搁地赶到了,但从拉蒂迈女士买下这条鱼到现在,已经近两个月了,鱼已腐烂。为了防止这条珍贵的不知名的鱼的毁坏,拉蒂迈女士和博物馆的人把它制成了标本,史密斯教授赶到所看到的只是它的标本。不过虽然仅是标本,但毕竟是刚死不久的矛尾鱼做成的标本。

    史密斯仔细观看了这条奇怪的鱼,它的外表既像鲑鱼,也像鲤鱼和鲫鱼,可它的个头儿真大,有1.4米长,58千克重;全身呈暗绿色,尾部很像古代兵器——矛;特别是背上长着两个鳍,完全是矛尾鱼的特征。史密斯教授对拉蒂迈女士及其同行说:“我敢肯定这就是活着的4亿年前的鱼——矛尾鱼。虽然发现的化石体长仅59厘米,是矛尾鱼通常体长的三分之一,但所有的特征都表明它就是活着的矛尾鱼。我们终于找到了活着的化石标本,拉蒂迈女士是最先发现这条鱼的人,应该起名叫‘拉蒂迈鱼’。”

    矛尾鱼属于硬骨鱼。此类鱼共有4种科目,现存仅发现此一种,正式命名为“拉蒂迈鱼”,以纪念拉蒂迈女士划时代的发现。

    矛尾鱼与众不同,它有许多奇特而又神秘的地方。经过仔细的观察研究,史密斯教授认为,矛尾鱼的发现为海洋生物学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之路,因为矛尾鱼身上有太多的神秘之处。

    最奇怪的是它的鳍,普通的鱼鳍里都没有肌肉,更没有骨骼,而在矛尾鱼的鳍里却有很厚的肌肉,特别奇怪的是在它的一对强大的胸鳍和一对腹鳍里还有一段管状的骨骼。有肌肉就可以运动,这就说明了矛尾鱼的鳍是可以运动的“手”和“脚”,而鳍中的管状骨骼正是海洋生物上岸所必须具有的“支撑架”。矛尾鱼正是海洋生物刚刚进化上岸之时的一种鱼,所以它的发现为生物进化找到了活证据。陆地上的生物是从海洋里的生物进化的,这种进化正是从鱼鳍产生肌肉、骨骼变成四肢而发生的。矛尾鱼的身上正具有这些明显的特点。顺便说一下,它的两个背鳍和巨大的尾部,相配合可以运用自如地在海中游泳,以躲避危险和寻找食物。

    矛尾鱼的发现,轰动了全世界,因为人类第一次找到了活着的鱼类老祖宗,生物进化史上的活标本。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史密斯教授与拉蒂迈女士觉得,必须捞上一条活着的矛尾鱼进行研究,那样会发现更多尚不知晓的神秘之处。

    于是他们决心寻找活着的矛尾鱼。史密斯教授亲自在报纸上刊登启事:谁能捉到第二条活矛尾鱼,奖赏100英镑(当时英镑比现在价值高)。但是不久爆发了范围广泛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战事的影响,寻找矛尾鱼之事只好暂停。

    1952年12月24日,史密斯教授突然接到一封急电:“矛尾鱼找到,请立刻来看。”这是船长汉特从非洲东南部的岛国科摩罗的一个小岛上发来的。教授急忙启程。没有班机,他就专门请空军派了一架部队的专机,当天赶到了科摩罗群岛。果然是一条活着的矛尾鱼,是在科摩罗群岛中的昂儒昂岛附近海上捕捞到的。

    从捕捞上第一条活着的矛尾鱼以来,迄今为止已在靠近非洲的印度洋中捕捞上至少80多条矛尾鱼。一般说来,这种鱼是靠钓上来的。今天,世界许多国家的博物馆中都保存有矛尾鱼的标本。从来不甘落后的日本人也亲自开着船跑到了南非附近的印度洋上,终于在1981年也捕到了一条。20世纪80年代,矛尾鱼还从非洲远道运至我国的北京自然博物馆展出过。

    人们对这种奇特的鱼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很少有人知道这种鱼的奇闻怪事。这么古老的鱼,又大又笨,它如何能在海洋中躲避天敌,又怎么生活?根据考古发现,远古时代矛尾鱼生活在湖泊和泥沼里,后来由于环境的变化,它们到了深海。众所周知,湖泊和泥沼里都是淡水,矛尾鱼怎么能生活在盐海里呢?而且它们仅仅分布在南部非洲东南沿海里,这是什么缘故呢?后来科学家终于发现,在矛尾鱼分布地区的海水中有一个淡水区域,矛尾鱼正是生活在这片海水中的淡水区域内的150~500米的深海区,仅每年11月到次年1月短短的两个月中才会浮到海面上来。

    这至少告诉我们两件事:

    (1)由于它很少到海面上来,所以人们长期没有发现它,说明深海区可能还有我们所不认识的海洋生物。

    (2)和4亿年前一样,它还在淡水域生活,正是印度洋中有了这么一块海中淡水区才使得很少有天敌与它对抗,使它繁衍至今。至于在这片深海中为什么会有淡水域,这更是谜,至今尚未得出结论。海洋中真是无奇不有啊!

    矛尾鱼还有一点不同于其他鱼的特征。普通鱼的脑重占体重0.1%~1%,而矛尾鱼不到0.01%,但脑中高分子蛋白却多于其他鱼,而且矛尾鱼有内鼻孔,这是鱼类登陆进化的证明。

    既然4亿年前的矛尾鱼能够适应越来越复杂的海洋环境而生存到了今天,那么如此广阔的海洋中很有可能不仅仅只有这一种史前动物。

    日本海洋水产资源开发中心的阿部宗明先生(鱼类学家)曾经在1977年查阅资料时发现,1934年在法国海岸也曾打捞过一个巨大怪兽的尸体,几乎与在新西兰捕捞上来的那一只一模一样。在这本名叫《征服海底》的文献中,阿部宗明先生看到了文献上的照片,他认为两种怪兽非常相似,特别是前脊背部分。

    据此文献记载,1934年,在法国因什布尔附近的海域,打捞过一只体长8.1米的巨兽尸体,当时虽然引起骚动和人们的注意,但对怪兽的来历还是不清楚。阿部宗明说:“当时世界上的科学家们只是依靠信件来递送情报,点燃着探索海洋未知生命来历的兴趣,而不具备现在的通讯网络手段。如果今天再发现,相信43年前(1977年写的文章)的新闻会变成实实在在的科学研究。”

    既然矛尾鱼的发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生活在史前的古生物还活在今天的海洋里,既然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尚处于婴儿般的认识阶段,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海洋中或者一些由海洋演变成的湖泊中确实存在一些不为我们所知的生命体,它们早晚有一天会与我们人类见面。

    奇特的“海底光轮”

    1973年4月,一个叫丹·德尔莫尼奥的船长,在百慕大海区附近的斯特林姆湾明澈的海水里,看到一个形如大雪茄烟的潜航物体。它长约40~60米,两头又圆又粗,航速每小时达100~130千米。这个潜航物体两次出现都是在下午4时左右,并且都是在比米尼岛和迈阿密之间的水域。这位船长非常担心轮船与它相撞,但它不久就消失在轮船下方的深海中。

    1973年11月6日深夜,美国的雷蒙德·瑞安及其儿子在一条玻璃纤维压膜摩托艇上发现了水下不明物体。这形状若降落伞盖的金属体,其直径约30米,发着乳白色强光。

    当瑞安父子俩驾艇向着水下亮光驶去时,亮光却渐渐暗下去。瑞安用桨板插入水中去碰那发光体,对方无反应;当碰着它时,亮光就全熄灭了。水下发光体像跟他们捉迷藏,当摩托艇靠拢时,亮光黯淡;当摩托艇离开时,重又白光闪耀。当海岸警备队的汽艇开来时,不明潜水物进入主航道向海湾潜航而去,未在水面留下任何痕迹。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于1973年在大西洋上举行联合军事演习时,有艘主力舰发现了不明潜水物。当时,这个半浮在海面上的巨大物体被舰队指挥官当成不明国籍的间谍潜艇,于是一声令下,炮弹、鱼雷纷纷向它飞来。但不明潜水物毫无损伤,当它随即下潜时,整个舰队的所有无线电通讯设备统统失灵。直到10分钟后那个不明潜水物完全匿迹时,舰队的无线电通讯联系才恢复正常。

    这是当年最为轰动的一次不明潜水物事件。为什么1973年百慕大海区频频出现这种不明潜水物?看来这与当年不明飞行物“风潮”的出现不无关联。特别是10月到11月间,各界人士目击了几十个不明飞行物飞越百慕大“魔三角”的南部及加勒比海,有的潜入水中,有的突然从水中冒出来。

    1963年,百慕大海域波多黎各岛东南部水面下,出现过一个神秘的不明潜水物。美国海军派出一艘驱逐舰和一艘潜水艇先后到此追赶此物,可连续追赶了4天,还是没有追上,让它在海下失去了踪迹。在美国潜艇追踪过程中,发现对方有时竟能钻到8000米的深海沟中。

    还在100多年前,英国货轮“海神”号就曾与不明潜水物相遇过。当货轮航行到非洲西部几内亚湾附近海域时,船员们突然发现,在船头前方约100米处有一个巨大的怪物漂浮在海上,好像是一个巨型闪光金属物。当“海神”号向它驶近时,漂浮着的怪物竟没有溅起一点浪花,无声无息地潜入水底不见了。要知道,那时潜水艇尚未问世。

    近几十年来,地球各大洋水域都曾出现过不明潜水物的活动。不仅如此,不明潜水物的存在形态可能是多样化的。1967年3月与10月间,在亚洲东南部的泰国湾,先后5次出现“闪闪发光的海底巨轮”现象。当时许多光带飞速从水下穿过,像是从一个旋转的中心光源中辐射出来的一般。我国“成都”号远洋轮的船长曾两次亲眼目睹到这种奇特的“海底光轮”。

    对于这样一种直径达数千米的、能够像性能良好的机械那样运转的有组织的“活”的机体,有的科学家认为是“智慧现象”,而有的科学家虽然不认可,但是也提不出其他更有说服力的证明。

    这样看来,要想真正揭开这些“海底光轮”的神秘面纱,仍然需要很长的时间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