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法币、金圆券与黄金风潮-王云五与金圆券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寿充一

    王云五同财政金融界素无渊源,怎么突然当上了国民党政府的财政部长,又在他任内发行了举世闻名的短命货币——金圆券,这是怎么一回事?

    (一)王云五靠商务印书馆起家

    提起王云五,人们就会联想到商务印书馆,因为他是靠商务发迹起家的。1919年五四运动后,张元济把商务编译所让给高梦旦,由高出任所长,但高感觉到自己不懂西文,难以胜任,曾数次去北京请胡适来担任所长,最后胡答应于1921年暑假到商务试一试。试验结果,胡自觉编译事务不胜烦琐,便转介王云五去工作。

    原来胡在上海中国公学读书时,王教过胡英文,因而相识,胡到编译所工作时,多次与王接触交谈,甚为投机,所以胡将王介绍给张、高,于1921年9月王进该所先任帮办,试验三个月期满,张、高认为满意,授王为编译所长,高退居副所长,王任职期间编印了不少丛书,最后还出版了“四角号码检字法”和“万有文库”等。

    1929年11月,原商务总经理鲍咸昌病逝,继任人是余日章还是郭秉文,两派相持不下。夏瑞芳的儿子,当时任经理的夏鹏力荐王任总经理,得张元济支持,并在董事会通过。中间王一度由商务委派出国考察出版事业,于1930年2月接任总经理兼编译所长,直到1946年。王担任国民党政府经济部长后,才算正式离开了商务。王任商务总经理兼编译所长前后达23年之久。

    (二)王云五任财政部长与金圆券的发行

    “一·二八”战争后,王云五曾把商务上海厂印刷机器运往香港,扩充港厂,不料1941年珍珠港事件发生,日军于同年12月进占香港,这时王适在重庆参加参政会。港厂沦陷,全馆资金周转困难,便通过老编译陈布雷的关系,向蒋介石商请给予贷款,这次蒋很痛快,亲自批条优惠(自己借款,自己担保)贷给500万元,王感恩戴德,形于文字(见王著《旅渝心声》)。抗战期间,王利用商务地位,上下内外结合,顿成当时的知名人士——社会贤达,由总经理而国民参政会主席团成员,而经济部长,而行政院副院长,而财政部长,步步高升,红极一时。

    本来,国民党政府的财政金融大权,包括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四联总处主席等,历来操纵在蒋介石和他的姻亲之手,非宋子文即孔祥熙,尤以孔唯命是从,任职最久。这中间,偶尔由俞鸿钧、张嘉璈等串演一时,几乎无一例外。到了抗战胜利以至解放战争前夕,国民党政府军费支出庞大,财政入不敷出,通货恶性膨胀,物价直线上升,内外交困,形势十分危急,旧人既屡试牛刀,回天乏术,乃急于换马,适王好大喜功,尽管理财乏术,却自视甚高,投蒋之所好,心甘情愿地去做“聚敛之臣”,于是双方一拍即合。

    1948年春,两张(当时张群任行政院长,张嘉璈任中央银行总裁)辞职,由翁文灏组阁,蒋调俞鸿钧(原财政部长)任中央银行总裁,王云五任财政部长。同年7月尾,蒋在莫干山召开重要会议,参加者除翁文灏、俞鸿钧、王云五、王世杰外,还有徐柏园(财政部政务次长)、严家淦(美援会委员)等人,商讨币制改革事宜。8月20日即由蒋以总统命令公布发行金圆券,21日派俞鸿钧(正)、蒋经国(副)去沪督导经济管制事宜,实际由小蒋负责,时人称之为“蒋经国打虎”。金圆券发行伊始,物价被控制在发行前的水平上,市场利率还略有下降,孰知这是开始时政治压力的结果,而王却喜形于色,认为币改一举成功,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1948年9月下旬,王云五飞美参加国际货币基金董事会会议,在会上大放厥词,意图获得美国大量贷款,来作为国民党政府的续命汤,无奈事与愿违,10月上旬王由美归来,内外形势急转直下,金圆券身价一落万丈,几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等到11月1日,翁、王不得不联袂辞职,11月2日,徐柏园相继辞去财政部次长职。11月10日王辞职照准,由徐堪继任财长,翁辞职后不到院,由秘书长张厉生代理院务,后改由孙科任行政院长,一场噩梦,到此幕落!

    (三)金圆券方案是王云五起草,还是徐柏园起草的

    金圆券方案究竟是谁主谋或起草的呢?一般有下列两种说法:一说是王云五亲自起草的,此说以立法院货币小组的人为多。因为当时翁文灏几次向立法院报告财政金融大势,向例由王起稿,而王本人一贯拒绝把金圆券方案内容透露给小组立委知道,又转辗托人叫小组立委不要反对这个方案,蛛丝马迹,引人起疑。特别是当战局危急之秋,蒋介石任用一个与财金素无渊源的人为财政部长,并发行金圆券,事非偶然,在任命前,王可能密陈方案于蒋,得到蒋的点头默契,然后才授以新命。同时,王在翁前也力陈币改之说,认为公库收入仅及支出的百分之五,物价飞涨,支出浩繁,全靠发行新钞支持,特别是军费所占比重又极大,仅东北军费已占支出总额40%,长此下去,难以为继,势非发行金圆券来代替法币不可。因此,王提议以中央银行所存黄金、证券担保发行金圆券,并用政治力量收兑全国人民所持有的金银外汇,实行经济管制,全国划为若干管制区,由经济管制督导员负责执行。

    另一说是徐柏园主动起草的,此说以四联总处或全国经济管制委员会的人为多。因为徐早在1946年俞鸿钧荐徐任财部次长时,或在王任行政院副院长和财政部长前,就力主改革币制,认为单纯收缩通货(法币)已无济于事。徐在1939-1948年,一直担任四联总处正、副秘书长,蒋是该处主席,极赏识他,几乎言听计从,所以徐对蒋进言的机会反较王为多。即在1948年7月29日莫干山会议上,本已有王财长参加,还特邀徐参加,而徐又一再代表王到立法院货币小组会上要求该院授权财部币改,均可见徐对币改的主动积极。金圆券发行后,行政院下设全国经济管制委员会,8月25日(离金圆券发行仅五天),翁派徐为秘书长,他便身兼财政部政务次长、四联总处秘书长等三职。该会的主要任务:一是掌握和统计全国收兑金银外汇数字和物价变动情况,二是答复和处理各地在执行金圆券办法中所提出和发生的问题。那时,翁对经管会工作极重视,并以上海区为重点,曾调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方善桂、陈汉平两人长驻上海督导员办公处联系,并随时向南京汇报,各地重要来电,均由翁亲自批阅、拟稿发出,徐是直接对翁负责的,有事可立找翁解决,权力远在副院长之上,这些都可见徐所处地位的重要,而这重要性又足以证明徐是币改的主动者了。

    20世纪60年代初,全国政协出版的《文史资料选辑》发表关于金圆券的回忆文章时,有人打算问问当事人翁文灏这个问题,并建议翁以亲身经历写一篇金圆券发行前后的文章。不久,十年动乱开始,事情就搁了起来,后来翁也去世了。当时,翁文灏只说:“王云五在官僚群中是孤立的,孔祥熙怪他打毁法币,其他各派也不要他,上海银行家都看他不起。”寥寥数语,倒也道中要害,成为对王云五的绝妙写照。事隔30多年的今天,我们根据金圆券发行的时代背景、人事关系和有关史实分析,是不是可以作下列初步判断:关于金圆券方案的起草,王、徐是合谋的,当初发动的是徐,后来卖劲的是王,尤其在拟议和执行过程中,王勇气十足,积极条陈,多方推动,倒反造成王是唯一主将的假象;自然就名分上看,王是财长,徐是财次,主次已早摆定了。我们这样说,是不是八九不离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