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女画师的清宫回忆-北京杂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各国的驻北京大使馆,大都设置在北京城的内城中,1903年,美国使馆尚未落成,因而先驻于一座庙宇之中,庙宇在北京水西门内,毗邻运河。说起来,1900年庚子拳乱之前,美国对中国的影响并不是很大,而自那场动荡以后,美国在对华关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一个风景如画的清晨,我从美国大使馆出发,前往颐和园,一路沿着运河而行,途中还经过英国大使馆,英国大使馆看上去要恢弘气派得多。再往前,古老的石桥,蜿蜒狭长的街道,青石铺就的地面,高大雄伟的城楼,还有朱红色的皇城,都令我倍感新鲜,目不暇接。

    中国人对城墙似乎颇为重视,在修葺城池上花了不少工夫,别的不说,但就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便可以称作世界奇观。也许只有中国人,才能造就如此恢宏的建筑来。而中国的每个城镇,几乎都有城墙,还有女墙、垛口、城楼、角楼、城门和瓮城等,构造极为复杂,每一座都堪称建筑艺术的奇葩。而皇帝居住的宫城也被修建成堡垒的样式,更有甚者,民间许多富裕的人家,也会修建坞堡,这样住进去才会有安全感。

    这些坞堡外观颇似城堡。四周常环以深沟高墙,内部房屋毗联,四隅与中央另建塔台高楼,可以眺望远处。之所以中国到处可见城池堡垒,我想,和旧时战乱频繁有极大的关系。为了防范盗贼和游牧民族的劫掠,人们必须聚族而居,大兴土木来保卫家园。一般来说,中国的城市中必有一条宽阔的主干道贯穿整个城市,在城市中心,会有一座高大的台子,用以公众聚会时使用。每逢节日盛典,道路上便会铺上涓涓细沙,穷人、富人,或步行,或骑马,或坐轿,纷纷赶往中心广场,参与盛典。这种场景,曾记载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这位深受忽必烈大汗信赖的外国人曾经游历过中国的许多城市,描述极为详细。

    然而,中国的城市也有令人不满意的地方,那就是公共卫生实在糟糕。来自各地的商人将衣服、家什、蔬菜摆在路边,高声叫卖,聒噪嘈杂;摆着摊子的小贩在锅里烹炸着各式各样的吃食,发出怪异的气味;理发师便在路边为客人理发、修面,一阵风吹过,须发四处飞扬;有的甚至把摊子摆到大路中间。你还能看到流浪的猫、狗、家禽,甚至猪也会赶来凑热闹,在人群中拱来拱去,地面上到处都是脏水、垃圾,空气中散发着令人作呕的气味。总之,这种景象实在令人抓狂。

    不过,中国的城市还是有许多值得一看的地方,比如街边挂着金字招牌的老店,掌柜的和伙计气定神闲地招呼着客人,有的店铺还悬挂着夺人眼目的幌子,随风招展,有的小贩撑起巨大的伞,发出悠长的吆喝声,倒也独具特色。至于北京城,更多的是华丽的轿子和马车,毕竟天子脚下,有所不同。

    大使馆主要和外务部打交道,当然,有时候也要和其他衙门的人员来往,我在这里便有机会见到一些高官。我曾见过一个坐在绿色的轿子里大胡子的官员,长得有点像犹太人。有人告诉我,这便是外务部会办大臣那桐,此人是慈禧太后的本家,深受太后器重,如今刚刚接手外务部,可谓前途无量。

    有时候,透过大门,我还能看到簇拥着大红花轿的迎亲队伍,披红挂彩,欢天喜地地通过门前;有时是抬着灵柩的送葬队伍,死者的家属披麻戴孝,哭哭啼啼;有时能看到身披黄色袈裟的喇嘛,从皇宫的方向走来,那是他们刚做完法事;有时还能看到成群结队的骆驼,驮着煤炭等货物从远处缓缓走来。我们还看到每年一度的蒙古王公的入京觐见,整队人马都穿着蒙古皮袍,或骑骏马,或骑骆驼,其坐骑都打扮得华丽无比。这些蒙古王公进京之后,都会被安置在皇城中,这些我已在前文说过,不再赘述。

    在皇宫门外,竟然还能看到乞丐行乞,他们衣衫褴褛,形容枯槁,身上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实在有碍观瞻,在森严的紫禁城前,显得太不和谐。然而太后并没有派人将他们驱逐开,反而下令,每天都将宫中的残羹剩饭分给他们。宫中运出的垃圾,也允许穷人先去搜寻,然后再尽数拉走。我经常能在皇宫门前看到这些破衣烂衫的乞丐,守卫宫门的士兵也没有对他们恶语相加。在我看来,他们至少生活得比较平静,不会担心飞来横祸。

    我在美国使馆过了一夜,便赶往宫中叩见太后。然而,我发现这里的画室光线更不理想,甚至可以说是暗无天日。我不由大为沮丧,只好硬着头皮先画上几日。后来,我实在画不下去了,只好把情况告诉李莲英,因为太后对我关怀备至,我早已感激不已,加上近来东北那边形势紧急,战事一触即发,太后整日为之愁眉不展,我怎能以这些琐碎的事情麻烦她老人家呢。但我又不愿意在宫里耽搁太多时间,为了早日将画作完成,我私下里自作主张,请太监将我画桌前的窗纸换成玻璃,这样光线自然充足了。但李莲英连连摇头,说若是如此,费用先不说,以前宫中全是窗纸,若是换成玻璃,实属开创先例,这种事情不是他们能够做主的,若不先禀报老佛爷,他们是决计不敢擅自作为的。

    他这番言语,也在情理之中,我便没有与其纠缠。第二日,太后走进书房时,我便将我的苦衷全盘托出。太后四处打量了一下,也感到屋里的光线实在不是很好,当即应允了我的要求。两天后,画室中的窗纸全部换成玻璃。如此一来,屋里焕然一新,非常适宜我作画。我的画室里还有许多其他的家具,我请太监们将这些家具堆在墙边。如此一来,又出了问题。其中有一座巨大的自鸣钟,一百五十年前被安放在这里,始终没有移动过,太监犹豫是否该移动它。不过在我的坚持下,终于将画室清理整齐了。

    虽说经过清理,但这间画室并不是很大,不过却是个很理想的画室,首先这里的光线非常充足,其次这里很安静,因为这里离太后的寝宫比较远,距离格格、贵妇们的卧室也有一段距离,平素很少有人来打搅,非常安静。

    在我的卧房中,有一套欧式家具,这是太后特意送给我的,虽然并不是很精致,更谈不上艺术感,而且与周围的环境极不协调,但使用起来非常舒服,坐卧上去,有一种久违的亲切感,我对太后的感激之情也更深了。

    我在新的环境中安顿好之后,太后开始和我讨论新的事宜,她希望我能够为她画一幅大型的肖像画,把人像周围所有的布置都画进去,包括一台风扇,一扇绘有九凤呈祥图的三叶屏风,还有许多奇花异草、新鲜花果。我当然没有异议,但提出在落笔之前要仔细揣摩一下,并确定到底要画哪些东西,好确定画的尺寸、布局,以免动笔之后,再增添麻烦。太后欣然同意,当即告诉我她的心意。我于是在小书房中仔细地筹划一番,基本上构成了一个草图。

    不日我便开始画大型肖像画了,我一直想把太后坐的一张龙床画进去,因为那张龙床精雕细琢,造型精美,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然而太后并不以为意,在她看来,这张龙床颜色暗淡,线条也不称心,最重要的是它“不合适”。按照中国人的观点,所有的礼节都具有宗教性,一件事是否“合适”,要看其是否遵循传统,是否违背礼仪。至于这张龙床为何“不合适”,我一直都没闹明白。不过既然太后坚持,那我便遵照她的意思办好了。

    我终于开始动笔了,太后头上佩戴着各式珠宝,光彩照人。身穿一套冬季朝服,里面是一件毛皮长袍,上面用彩色绒线,及金、银线绣出金龙、海水及行云等图案,极为华丽。外穿黑色长袍背心,衣襟缀着一串珍珠,个个圆润光滑。一双精致的纤手在袍袖中若隐若现,指甲上的指钉闪闪发亮,一只手平放在腿上,一只手拿着一条蓝丝手帕。现在想来,其实这些首饰再美,不过是外在的东西,而太后的那双手堪称世间尤物。

    我非常希望将太后的双手展现出来,便请德龄格格转述我的心愿,不料太后却认为把手画得太细致,有失体统,当即拒绝了。我只好顺其意旨,动笔作画。现在想来,若能将太后的双手呈于画上,那该多好。不过事已至此,多说无益。

    我的草图很快便打好了,太后看后,啧啧称赞,甚为满意。接着我们便讨论成像的尺寸。我提议将画像画成五英尺宽八英尺高,太后想了想,道:“还是大点好,依哀家看,还是六英尺宽,十英尺高为好。”

    我接受了太后的意思,当即请宫中的木匠为我打造一张画架。中国人真是心灵手巧,我仅仅把画架的样式略微一说,他便心领神会,没过多久,便打造出一副令我非常满意的画架来。但是如何将画布安置在画架上,中国工匠便不知道了,太监们笨手笨脚,无论怎样,都不合我的心意。看来这需要我亲力亲为。

    由于画布太大,我必须站在一张六英尺高的凳子上(宫里没有画画专用的梯子)来安置画布。这时节,一群太监站在我的身边,或拿着锤子,或捧着钉子,为我打下手。我每一发出命令,领头的太监便高喝一声,让其他太监遵照执行。若有怠慢,当即便会受到鞭笞。最后终于将画布安置好了,而太后听说如此粗重的差事竟由我亲自料理,便责成李莲英将办事的太监聚在一处,狠狠训斥了一番。又告诉我,这种差事让太监们做好了,若是不会,学上个四五次也便成了。此话虽有道理,只是我此番东来,所带的画布不多,实在不够让这些人去练习如何安置。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