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西方家教-为孩子营造愉快的生活环境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千万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

    孩子稚嫩的心灵需要呵护备至,特别是他们的自尊心,更是不能受到伤害。这个问题值得全天下有责任心和爱心的父母注意。然而,很多父母总会无意间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这的确令人痛心。

    如果父母能够意识到孩子都有自尊心的事实,就能够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有些父母很注意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若孩子违背自己的意愿,就会大发雷霆。然而,当孩子觉得委屈或自尊心受伤时,父母们却会认为,这么大点儿的孩子能有什么自尊可言。更有甚者,有些父母还故意伤害孩子,以达到惩戒的目的。这是一种很愚蠢的做法,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反而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极大伤害。庆幸的是,迄今为止,我从未这样对待过女儿。我爱我的女儿,不希望她受到一点儿伤害。

    我有个朋友,他的儿子哈里斯既聪明又懂事。才六岁时,哈里斯就开始帮母亲做家务了。有一天,和母亲逛街回来,哈里斯想帮母亲把买来的东西搬到厨房里。看着他抱着一大堆玻璃瓶,母亲不免有些担心。

    “别把瓶子打碎了,分两次拿吧。”

    哈里斯说:“我以前也拿过这么多东西,不会打碎的。”

    母亲说:“不听妈妈的话,瓶子肯定会被你打碎的。”

    不过,哈里斯装作没听见,抱着瓶子就往厨房里走。他刚走进过道时,瓶子就开始不断掉在地上,有些被摔碎了,汤汤水水洒了一地。

    看着一片狼藉的地板,母亲大声呵斥:“我跟你过说了,你就是不听!你看看,这里被你弄得乱七八糟的!”

    本来,哈里斯觉得很愧疚,但在母亲的训斥下,他居然一下子恼羞成怒了,扔掉手中的瓶子,跑回了自己的房间。打那之后,哈里斯再也不帮母亲做家务活了。

    其实,哈里斯不小心打碎瓶子后,已经知道错了。我觉得,对于哈里斯而言,和母亲事前警告与事后呵斥相比,这种事实教育的效果会更好。然而,他的母亲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她本应理解哈里斯的心情,适当地安慰一下哈里斯,而不是毫不留情地指责和训斥他。

    女儿五岁时,在衣食起居和其他事情上就有了自己的见地。不过,让我觉得头疼的是,在某些方面,她过于有主见了,经常会把事情弄得很糟糕。

    有年春天,我们和朋友们出去郊游。当时,大家都穿得很轻便。不过,由于觉得一件绿色大衣很漂亮,女儿非要穿着它出去。

    我跟她说:“冬天过去了,天气热了,穿那件衣服,肯定会把你热得很难受。”

    可是,固执的女儿不听我的建议,还是穿了那件绿色大衣。那日,春阳暖暖,其他孩子都穿得很轻便,只有女儿裹着厚厚的大衣,被捂得满头大汗,还得忍受着其他孩子异样的眼神。

    她跟我说:“妈妈,我肚子疼,咱们回家吧。”我很清楚女儿到底在想什么,她只是想找个说辞离开这儿罢了。

    我假装没听见她的话,说:“啊,真是让人心情舒畅的春天啊!你看看那些孩子穿得多轻松呀。”然后我低头对女儿说,“我把你的春装带来了,也许你会改变主意的,要不要去林子里把它换上?”

    女儿顿时眉飞色舞起来,她高兴地吻了我,并让我带她去换衣服。

    在这件事情上,我不但没有伤害女儿的自尊心,还帮她摆脱了尴尬处境。女儿当然会感激我那样做,也为自己能摆脱困境而高兴。从那以后,女儿学会了听取别人意见,再也不那么执拗了。

    如果那天我没给她带春装,女儿的自尊心肯定会受到打击,因为她不但需要忍受那件大衣带来的痛苦,还得忍受其他孩子好奇的目光或嘲笑。那样的话,女儿的自信心会受到损害,也养不成听取别人意见的好习惯,以后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她都会不敢自己做主。

    “暂停”是解决孩子哭闹的好办法

    在培养女儿的过程中,我发现女儿小时候常常失控,好像没办法让自己平静下来。有时候,女儿会无理取闹,然后就是没完没了地哭闹和无所顾忌地反叛。或许,对于孩子来说,这种现象很普遍,这是他们的通病。

    我想,很多父母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向孩子叫嚷“不许这样”时,孩子往往会置之不理,接着哭闹。为了制止孩子的无端哭闹,接下来父母可能会打他几下。可这样做往往更无效果,甚至会让孩子哭得更厉害,而父母也会愈加恼怒。这时候,孩子的哭闹声和父母的呵斥声连成一片,让人心烦不已,心力交瘁。

    我觉得,“暂停”是应对这种情况的最佳办法。这是在采取非暴力手段让孩子停止发“疯”,而不是为了惩罚孩子。

    女儿三岁时,有一天,她拉着我发疯似的喊:“我就是要穿那条短裙子,你快点帮我换上。”

    其实,当时我已经给女儿解释了很多,而且已经收拾好东西,准备带她去一位朋友家做客。

    “维尼芙雷特,你要再这么闹,我就不带你去了。”“不去就不去,不管怎么说,我就是要穿那条短裙子。”女儿用哭得有些嘶哑的嗓子嚷道。

    关上刚刚打开的房门,我平静地对她说:“维尼芙雷特,咱们先停下来吧。”

    然后,我把女儿带回她的房间,让她坐在床边的小凳子上。虽然女儿还在哭闹,可是仍乖乖地坐在那里,不再反抗。

    我对她说:“自己待五分钟。”

    她点点头,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

    过了五分钟,停止哭泣的女儿在房间里喊:“妈妈,我可以出来了吗?”

    “可以,你到底想不想去安迪叔叔家?”

    女儿来到我跟前,把头靠在我身上,对我说:“想去,妈妈,咱们出门吧。”

    每次女儿像这样哭闹不停时,我就用这种“暂停”的方法,让她平静下来,而且每次都颇有成效。之所以让她暂停,并不是想让她在痛苦中学到什么,而是为了让她摆脱狂躁不安,让她平静下来,忘记自己的无理要求。所以,如果女儿在“暂停”的时候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东西或游戏,只要对她没有害处,我都会任其玩耍。

    三岁时,女儿很喜欢拿着画笔到处乱画,有时候,她好像失控了一样,根本无视我为她准备好的画纸。

    有一天,我拉着女儿的手说:“你是想规规矩矩地玩呢?还是想去房间里自己待上五分钟?或许,在房间里待一会儿,你会觉得舒服点?”

    在这之前,我跟女儿说起过“暂停”的方法与内容。可是女儿对我是否会真的这样做有些怀疑,好像想要试探一下,仍然在家具上乱涂乱抹。

    我对她说:“我看,你是要回房间里待一会儿了,你是要自己去,还是想让我送你进去?”

    她没动,于是我拿下她手中的画笔,对她说:“原来你是想让我送你去。”走进她的房间后,我对她说:“等你觉得舒服点了,再出来找我,咱们可以玩其他的游戏。”

    后来,我让她自己设定“暂停”时间,通常都是五分钟。为此,我还给她买了个计时器。有时候,女儿不愿独自待在房间里,就跑出来,但我会立刻把她送回去,还要延长“暂停”的时间。有时候,我也会问女儿,在她感觉好些前,是否需要我在房间里陪她。四岁时,女儿已经习惯了这种方式,每次都会乖乖地走到房间里,直到心情好一点才出来。在这期间,她有时会玩别的东西,但我从不限制她。这样,有时候女儿玩得兴起,甚至会忘记“暂停”的时间,干脆一直待在房间里自己玩。

    我不会让女儿觉得“暂停”是对她的惩罚。如果她有了这种认知,必然会拼命反抗。如此一来,“暂停”非但不能让她摆脱不良情绪,反而会使之进一步恶化。

    尊重是让孩子理解平等的开始

    我认为,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非常重要。所以,每当因为女儿顽皮而让我烦躁时,我会直接把我的感受告诉她,让她明白我的烦恼。是的,我的确认为把这种烦恼告诉孩子并无不妥,无论对大人,还是对孩子而言,这种做法都是明智之举。

    有时候,孩子的确很自私,就算是到了应该很懂事的年龄,仍然显得特别不懂事。这是大多数父母都会有的体会。的确,如果孩子感到困惑,就算得到了父母的安慰,还是会给父母增添很多烦恼,让本来就够辛苦的父母服从他们的意志。这经常令父母感到生气,但又不便抱怨,因为他们已经表示理解孩子的苦衷,而且表示愿意尽力帮助孩子。

    不过,在我看来,父母的忍耐和自我牺牲是有限度的。一旦这些烦恼突破极限爆发出来,势必会让大人和孩子都为此而感到不愉快。

    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我发现,把自己的感觉明确告诉女儿,通常有意想不到的成效。女儿会从我印象中的以自我为中心,突然间变得很理智,开始明白要照顾他人的感受。在我看来,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并不等于控诉和指责孩子,只要把握好这种区别,就能够收到理想的效果。

    女儿的小伙伴安娜依丝和她的母亲达成一项协议: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每个周六,安娜依丝必须在做其他事情前,先收拾干净自己的房间。

    不过,在协议执行两周后,有一次,母亲去检查安娜依丝的房间,发现里面乱七八糟,根本没有整理,而当时安娜依丝早已跟小伙伴们出去玩儿了,而且玩儿到很晚才回家。

    当天,安娜依丝刚回家,就遭到母亲的质问:“你今天的表现使我非常伤心。”

    安娜依丝问:“怎么回事?”

    “你在该做事情的时候偷偷开溜,总是说话不算数,我觉得这就是不负责任。”

    没想到,安娜依丝只是撇撇嘴,走进自己的房间,关上门,留下母亲独自生闷气。

    安娜依丝的母亲在哪个环节做错了?她所说的那些话,是对女儿的指责,还是表达自己的感受?我想,这位母亲起初的确是想告诉女儿自己的感受,但慢慢地就变成了指责,而这样做只会让女儿抗拒。如果当时安娜依丝的母亲这样说:“我觉得很失望,我觉得你应该先收拾完房间再出去玩,我们应该遵守协议。”这样说的话,就会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孩子既知道了母亲的不满,也没理由发脾气,效果相对要好一些。

    一天,女儿和小伙伴们出去玩儿,一直到很晚才回家。她那时年龄还小,因此我十分担心。所以,女儿的敲门声刚刚响起,我立即就冲过去开门。虽然当时我很想让她知道厉害,臭骂她一顿,但终究还是控制住了自己。一见她,我就说:“上帝保佑,你可算是回来了。”

    女儿说:“怎么了?我一直待在罗茜家里玩儿?”

    我说:“妈妈刚才很担心,你不应该现在才回家。我真担心你出了什么事儿,毕竟你从来没有玩到这么晚才回家。”

    女儿扑到我身上,亲吻了我,然后说:“对不起,妈妈,以后我肯定会早点回来。”

    在我看来,父母要以恰当的方式和语气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否则就会让孩子觉得你不够真诚。女儿之所以能认识到错误,还感受到了我对她的爱,正是因为我采取了正确的方式。这样做,让她学会了理解和尊重我。

    俗语有云,要想人敬己,先要己敬人。很多时候,父母过于随意的许诺,会成为与子女间矛盾的根源。许下承诺时,父母往往会表达得过于慷慨,但最终却无法兑现,进而导致孩子产生不满情绪。这种做法,不但是对孩子的不尊重,而且也不会得到孩子的尊重。

    丈夫一直很忙,没有什么时间带孩子出去玩。有次周末,他终于有机会和女儿一起待一整天的时间了。因此,在前一天晚上,他就高兴地对女儿说:“爸爸明天有时间带你出去玩儿,你想去哪都成。”

    女儿兴奋地喊道:“啊,太好了!我想去郊外野炊。”她父亲这时才觉得有些尴尬:“嗯,恐怕不行,因为晚上我得跟别人一起吃饭,那样太耽误时间了,恐怕会赶不回来。”

    “那我们就看儿童剧吧。”

    “但是,那种地方太吵了。你再考虑考虑其他的地方,爸爸整天太忙了,想安静一下。”

    女儿顿时蔫了:“你看着办吧。”

    “唉,我是要陪你玩儿,你怎么一点儿热情也没有。”

    “我已经跟你说了,你看着办吧。”

    事后,就这件事情,我跟丈夫谈了很久,建议他不要轻易向女儿许诺。从那以后,每当由女儿提出这类建议时,我跟丈夫都会稍有限制,让她从几个既定游玩地点中挑选,或是规定大体活动范围。这样一来,女儿就不会期望过高,也就不会因此大失所望。无论什么情况下,我尽量不让沮丧的阴云出现在女儿天真的面庞上。

    孩子不信任父母,往往就是因为父母说话不算数。想想看,孩子怎么会尊重一个不值得信任的人呢?毕竟,孩子有着复杂的情感,不是一个任人摆布的玩具,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不放过每次鼓励孩子的机会

    与人为善,对自己,对他人,对周围的环境都大有好处。每当女儿做好事时,我都会给予充分的肯定。女儿做了好事后,我会适时地夸奖她。

    父母常常夸奖孩子的天生优势,以此表达对孩子的欣赏。比如,夸一个孩子漂亮、聪明之类,但不太看重孩子后天努力,特别是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努力。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认识上的错误,父母们应该反思这一点。

    我从克丽亚特夫人那里听到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克丽亚特夫人去卫生间,发现牙刷又被儿子亨特扔在台子上了,就对儿子喊道:“怎么回事呀,亨特,你又把牙刷扔在外面了?用过牙刷后,你要把它放回到杯子里,我早跟你这样说过。”

    在听到妈妈的话后,正在玩玩具的亨特只是随口应了一句:“知道了。”

    见儿子似乎没放在心上,克丽亚特夫人就想再强调一遍,好巩固效果。

    “亨特,你过来一下。”

    “什么事?”亨特有些不耐烦地说道,并放下玩具走了过去。

    “把牙刷放进杯子里。”

    亨特马上照做,然后扭头就走。

    妈妈又补了一句:“以后记住啊。”

    “知道了。”

    翌日,亨特把牙刷放到了杯子里,但却没引起母亲的注意;第三天,牙刷又被亨特放在了台子上。

    这回母亲发现了:“亨特,怎么搞的,牙刷又在台子上?”亨特说:“我还以为你不记得了呢。”

    母亲有些纳闷,问道:“我不记得什么了?”

    “昨天我把牙刷放在杯子里,你什么也没说。”

    这个故事让我认识到:孩子非常重视父母的注意和表扬。孩子犯了错,我们必须提醒和予以纠正;同时,在他们改正错误并养成好习惯后,父母也应该加以充分的肯定,以便他们有自信去做正确的事,并渴望获得更好的成绩。

    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比起带着受指责的坏心情,带着愉悦的心情更容易让孩子养成好习惯。

    排斥他人是人的本能,不分大人和孩子。虽说多数孩子会承认大人的权威,但过多责备仍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到教育效果。因此,我认为,直接采用正面鼓励的方法,效果会更好。

    女儿以前洗澡时一贯是把水龙头开到最大,甚至有时一直开着水,让水浪费掉了。虽然我苦口婆心地告诉她不要浪费水,但她总是左耳进右耳出。这一天,女儿读一本有趣的书时,了解到了水的重要性,还知道了浪费水资源会使世界未来面临缺水的危机。她竟然很快洗完澡,并且主动关上了水龙头。

    我问她:“今天好乖呀?为什么呢?”

    女儿回答我说:“书上说了,要节约用水。”

    “我女儿真了不起,懂得节约用水了,真棒!如果人人都像你一样,不知道会节约多少水呢!”

    这之后,不但女儿自己懂得了节约用水,她还经常跟他爸爸讲浪费水的危害,提醒他爸爸节约用水。在我看来,这种鼓励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如果孩子发现自己的良好行为受到大人关注,就会自觉调整行为取向,延续好的行为。

    当然,要长期关注孩子点点滴滴的进步,同时还要及时予以鼓励,的确很不容易。不过,我还是要说:“年轻的父母应该学会适当夸奖孩子,不要错过生活中能促使孩子进步的一丝机会。”

    培养孩子足够大的勇气

    女儿曾在祖母家住了半年多的时间。祖母十分疼爱她,为了让她玩得开心,专门在家里为维尼芙雷特布置了一间儿童娱乐室,这个房间既安全又好玩。房间的地上铺着厚实的地毯,墙根还摆着软软的垫子,地上还摆了不少玩具,都是布娃娃之类的,干净又安全。起初,女儿很喜欢自己的这片小天地。一段时间后,祖母发现维尼芙雷特对这间娱乐室的兴趣越来越小,而且有时还会有点不耐烦。

    原来,整天待在同一个房间里,女儿感到很枯燥,总想去其他房间玩。之后,这间儿童娱乐室变成了休息室,女儿去玩的次数越来越少,只是偶尔去休息一下。大多数时间女儿都会在别的房间玩,还时常去院子里玩。

    一次,女儿偷偷溜进厨房,并突然看上了里面的一把小刀,还拿起来摆弄。祖母看到这一切,顿时神经紧绷,赶忙上前夺过下女儿手中的刀,并对她大声说:“天啊,你怎么能玩这个呢,太危险了!”

    一开始,女儿被吓呆了。可是,当她缓过神儿来之后,就开始不满祖母的做法了。祖母越是不让她玩,她就越是想玩,还冲动地过去拿那把刀。尽管祖母小心翼翼地防范,最后,还是发生了意外。一次,女儿在与祖母争刀子过程中,割破了手指。祖母十分生气,可是却拿她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只好强行把她关在自己的儿童娱乐室里,任由她在里面哭闹。然而,后来女儿反而变本加厉了,故意去损坏别的东西。

    起初,祖母认为是女儿的胆子变大了,后来才知道,除了会在娱乐室里随心所欲外,孙女不会再轻易去碰别的不熟悉的东西了。后来,祖母对我:“不让小维尼去别的房间玩,她就没精打采;让她去吧,她又会破坏家里的东西,甚至还会伤到自己。可是,自从割破手以后,她又变得十分胆小,唉,我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这确实是一个难题。父母大都希望培养和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不想阻止他们探索这个世界的热情,没有人会愿意因为阻止孩子的探索,就令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心生畏惧,但同时也不能让他们伤到自己或者损毁物品。

    我认为,有一点非常重要:要让孩子明白有的东西不可以随便碰,有的东西绝对不能碰。告诫孩子时,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是前提,不能随便夸大其词,把事情描述得过于严重,好像大祸临头。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产生畏惧心理,受到惊吓,更有甚者会让孩子对外面的世界感到恐惧,以至于失去对未来的安全感。如果孩子的心灵受到这样的创伤,就会畏首畏尾,什么也不敢碰,并逐渐失去人生最大的财富——自信。

    回到家里后,女儿又去玩弄小刀。我尽量心平气和地对她说:“这不是你能玩的东西,你去那边玩吧。你不能玩这个,刀子不是小孩儿的玩具。”

    每次她到厨房看我做饭时,我就会不断告诉她:“你可以在这儿玩,也可以跟妈妈学做饭,但是你不能随便乱动这里的东西,如果你乱动,就不可以在这玩了。”

    就这样,反复多次后,女儿慢慢地开始知道不让碰某些东西是有道理的。反之,如果我再采取不理智的方式,用严厉的口吻命令她不许动某些物品,反而会让她的好奇心更强,在逆反心理的促使下,可能出现我们极力避免的局面。

    一般情况下,不会伤害到女儿的东西,我都不会阻止她玩,因为被限制在狭小的空间里,对培养孩子的信心和勇气没有益处。大人们都知道,孩子们喜欢模仿大人,有时还会搞点破坏,拆卸东西。这是孩子成长中很重要的一步,可以让他们开阔视野,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世界,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想象力。

    有一天,女儿在我书房里待了很久。于是,我便想一探究竟,看她到底在干什么。结果,我看到自己的文件夹、卡片和手稿被撒了一地,而她正拿着一个好看的文件夹在玩。当时,我几乎控制不住自己要大吼起来。不过,想起我以前没有说过不能让她玩文件夹,所以我就尽力使自己平静下来。我对她说:“这都是妈妈工作时要用的东西,你不能随便玩。”

    女儿十分疑惑地问我:“妈妈,我觉得这个东西很有趣,想知道它们能用来做什么,为什么不能玩呢?”

    面对好奇心和求知欲十足的女儿,我把这些东西的用途详细地告诉了她,还给了她几个文件夹。

    我对女儿说:“这样吧,我在你的房间里也放一个书架,然后再给你一些文件夹和卡片,你玩你的,妈妈用妈妈的,可以吗?”

    “当然可以啦!”女儿十分开心地答道。

    后来,女儿一直待在自己的房间里研究那些文件夹和卡片,一副专心工作的样子,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既然女儿喜欢模仿我的一些动作,那么我就尽量为她创造条件,给她模仿成年人的机会,这样做一来可以满足她的好奇心,二来也可以防止她乱动那些不该动的物品。

    女儿利用打字机学会了拼写,这让她一直对打字机充满好奇,想弄清楚它是怎么工作的。在女儿的要求下,丈夫还专门为她把打字机拆开来,给她讲打字机的内部结构。虽然这样看上去很费事,但是却培养了她爱钻研的习惯,所以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让孩子学会等待

    一个人的耐心并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后天培养。孩子出生后,父母只要听到他的哭声,就像听到命令一样,以最快的速度把奶瓶送到孩子嘴边。我觉得,父母用这种方法对待孩子并不恰当。如果只是简单用奶瓶来解决所有问题,不找出孩子哭闹的真正原因,满足的只是孩子的生理需要而已。

    当维尼芙雷特还在襁褓中的时候,我便开始有意培养她的耐心。虽然我知道啼哭说明她已经很饿了,但我却不会马上就喂她吃东西,而是在喂前先让她哭一会儿,通过这样的方式训练她的耐心。

    当孩子还很小时,需要父母的帮助,这种急不可待的心理是可以想象的。的确,他们会用哭闹来传达吃东西的欲望,这种表现,反映的正是他们的本能欲望。不过,孩子长大一些后,特别是他们已经学会通过言语来表达自己意愿的时候,父母就要开始有意识地对他们耐心培养了。父母要让孩子学会等待,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来完成一件事,学会跟他们进行协调。

    在教育维尼芙雷特的过程中,我发现她经常没有耐心,只要一听到或想到什么,就要马上实现,否则就会一直没完没了,直到磨得我没有耐性,无奈退让以满足她的需求为止。

    有一次,我正在厨房里面做面包,她一闻到香味就跑进来对我说:“妈妈,我想吃面包。”

    “再过五分钟面包才能烤好。”

    那时三岁的女儿不依不饶:“不行,我现在就要吃。”

    “女儿,面包还没有烤好,不能吃,你要实在饿了,先到外面吃些糖果吧。”

    “不要,我现在就要吃面包。”我很清楚她的心理,明白她已经等不及了。我把她带到了厨房外面,不再理她,目的就是要让她懂得等待。

    五分钟过后,维尼芙雷特再次跑进厨房,迫不及待地对我说:“已经过了五分钟了,快点给我面包吃。”

    那时候,面包的确已经烤好了,不过为了培养她的耐心,我并不打算马上让她吃,而是要求她再等一会儿。

    “面包是烤好了,但你得再等一下,现在还不能吃,因为还很烫。”女儿嚷到:“不行,我现在就要吃,我不怕烫。”

    “维尼芙雷特,你要学会耐心等待,不许再胡闹下去,否则就不给你吃了。”

    女儿生气了,跑出厨房,躲到自己的房间里去哭。过了一会儿后,我把面包端到餐桌上,对着她的房间喊:“呀,香喷喷的面包啊,现在终于可以吃喽!”

    女儿没有搭理我,显然还在生我的气,我便继续做别的事情,不再理她。一会儿,维尼芙雷特悄悄走出房间,坐到餐桌前吃起了面包。我走过去对她说:“女儿,你要明白,万事都不能太过心急,你必须要学会有耐心。刚才不让你吃,是因为时间还没到,现在时间到了,当然会叫你吃。你要记得,做任何事情,都要等到对的时候才可以做好。”

    我之所以这样教她,是因为我明白,孩子的要求很多,如果每一个要求都要满足,那么就会变成孩子的奴隶,就算忙得团团转,还是连她一半的要求都满足不了。我想,让孩子明白他们并非这个世界的中心,这一点非常重要。毕竟世人皆有所求,哪怕父母再爱孩子,也不要让她想当然地觉得她的要求才是第一位。我要让女儿明白:等待必不可少,失望也在所难免。她懂得这些道理之后,将来会从中受益很多。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父母往往并无耐心,这样自然不会取得好的效果。首先自己要有耐心,才能训练孩子的耐心,这一点非常重要。在孩子不停哭闹,迫切要求父母满足他们要求的情况下,父母一定要稳住,要告诉自己,这是在培养孩子,而要培养孩子的耐心,首先自己必须要有耐心。

    培养女儿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我正要工作,而她却非要我带她出去玩。

    有一次,女儿说:“妈妈,你带我去公园玩吧。”

    但当时我正赶一篇论文,所以对她说:“你先等一会儿,妈妈把论文写玩了再带你去。”

    “不要,我现在就去。”

    “维尼芙雷特,妈妈这篇文章很重要,必须写完。你自己先去玩会儿玩具,妈妈一会儿肯定带你去。”

    不过。女儿在大约十五分钟以后又来催我:“妈咪,快写完了吗?”

    我告诉她再等一等。她没有吭声,转身走了出去。完成论文后,我去叫她:“我的论文写完了,咱们出发吧,妈妈带你去公园玩。”

    维尼芙雷特回答说:“不,再等一下,我看完这本书再去。”她显然是在模仿我的语气。

    我当时特别想出去,因为论文终于写完了,我想放松一下,可女儿偏偏在这时候端起了小架子。没办法,我只好在客厅的椅子上坐着等她。最后,等她把书看完了,我们才一起去了公园。

    有些父母只会让孩子等,但自己却没有耐心等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觉得自己父母不尊重自己。这样会引起孩子的反感,根本起不到教育孩子的作用。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由自己来主宰,而那些凡事都要依赖父母的孩子,一般都没有主导感。所以他们展现自己控制力的欲望更强,当他们向父母说“等一下”时,明显是在展现自己的权力。这时候,父母要对孩子有耐心,大多情况下,孩子的确是沉浸在自己喜好的事情当中,强硬地打断他们,的确有失妥当。

    留给孩子充足的时间

    大多数情况下,父母和孩子之所以会发生争吵,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给予孩子应有的自主,这在无形之中让孩子变成了父母的小跟班。父母总是忽略孩子自身的感受,不断催促孩子“快点,再快点”。

    作为成年人,父母有很多事情要做,所以不得不忙着赶时间做事。不过,在孩子看来,时间的意义似乎并不大。所以,对孩子来说,父母的催促是一种强迫,让他们感到自己的自由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多数时候,这种感觉非但不能促进孩子的积极性,而且还会助长他们的叛逆心理,致使他们为了证明自己能够控制事态而故意拖延。

    我的观点是,只有留给孩子充足的时间,才能有助于加快他们做事的速度。而且,父母的宽容还会促使孩子严格要求自己。

    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我都会给她留出做事情的充足时间,不论是做功课还是外出。实际上,这并不单纯是时间问题,也是为了让她意识到一件事即将结束,另一件事就要开始,让她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这样一来,女儿就能顺利接受我的安排。

    有一次,女儿和邻居家的孩子一起在家门前玩耍,她们玩得非常起劲儿。不过,因为事先我们已经约好了要去看望姑妈,所以在做完准备后,我便去叫她:“维尼芙雷特,我们该出门了。”

    “出门?我们要去哪里吗?可是我并不想去。”女儿头也不回地答道。

    “我们昨天不是约好,今天要一起去姑妈家的吗?”

    “我再玩会儿就去。”

    “你打算再玩儿多长时间?”我问她。

    “不清楚。”她说完又开始继续玩儿。

    于是,我便又等了一段时间,结果发现女儿根本不打算结束游戏。我只得再次提醒她:“女儿呀,我们真得走了,要不然就太晚了。”

    “就玩一会儿嘛。”维尼芙雷特还是不肯停止游戏。

    “不行,立刻就要走。”我拉起她的手,打算强行带她走。

    不料,我的这一举动却害得女儿哭了起来,邻居家的孩子也吓坏了。这让我突然冷静下来了,因为害怕耽误时间,我无意间做了与往常截然相反的事。眼前女儿哭泣的脸让我顿时心生内疚,我同意让她再玩一会儿。

    “这样吧,我让你玩二十分钟,行不?”我问女儿。

    “行。”她马上破涕为笑,重新投入到游戏中。

    我在旁边耐心地看着她玩游戏,并且时不时看一下手表。就这样,十分钟过去了。

    “维尼芙雷特,已经过了十分钟了哦。我们再过十分钟就该出门了。”我试着这样提醒她。

    “好的。”她回答说。

    就这样又过了十分钟。我又一次开口道:“女儿,到时间了。”

    “妈妈,我再玩五分钟行不行?”

    “不行,我们刚才已经约好了。好孩子可不能食言哦。”

    “那好吧。”

    维尼芙雷特虽然不情愿,但她没有理由再玩下去,所以便和我一起出了门。事实上,最先提出想到姑妈家玩儿的是女儿自己,但是她在玩游戏的时候逐渐忘记了这件事。在她沉迷于眼前游戏不能自拔的时候,我突然提起前一天确定但已被她忘记的安排,她自然不愿意遵从。于是,我便同意再给她二十分钟时间,期间又反复提醒她,这样就在无形之中帮她做好了心理准备,使她能够在约定时间到来时,按照约定结束游戏和我一起出门。

    从我的经验来看,女儿之所以会提出诸如“让我再玩一会儿”等要求,并不单纯是为了玩儿,主要还是为了希望能够自主安排自己的行动,寻找一种自主的感觉。这种时候,我都会让女儿小小满足一下,告诉她:“那就再让你玩五分钟。”有时候,女儿也会试着和我讨价还价:“五分钟不行,我得再玩三分钟。”她还很小,甚至不知道三分钟比五分钟更短,虽然提出的是五分钟,而我本人更乐意满足她这样的要求。

    与孩子发生矛盾怎么办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和孩子可能会出现争论,这很常见。不过,争论到激烈时,难免会说出过激的话来,这样争论就会升级为争吵。虽然父母事后通常会感到后悔,觉得当时不该那么说,但考虑到话已出口,而且又顾面子,所以不想收回原话,如此,就会在孩子心头留下阴影。

    在我看来,和自己的孩子说话,没必要顾虑重重。说错了,没必要担心面子问题,大大方方地收回原话即可。毕竟,说话的对象是自己的孩子,和她争那一口气,何必呢?倒不如把这个精力放在孩子的教育上。

    父母跟孩子论理,特别是跟稍微懂事的孩子论理,经常会争得面红耳赤。要是孩子还顶撞,很多父母就会丧失理智,甚至还会言语过激。

    有些父母会对孩子说:“按我说的去做,哪来那么多废话。”“是听你的,还是听我的?”“在这里,我说了算!”“你懂什么?”这种情况屡见不鲜。要是孩子胆儿还小,还不敢反抗成年人的权威,父母的这种霸道行为或许可以维持一段时间,不然,只会使局面变得更加糟糕。不过,如果当时有朋友或陌生人在场,难堪的感觉则会进一步加重,甚至局面可能会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在我看来,这种时候,父母有必要调整下节奏,先平息怒火,再找一个更好的起点重新再来,而不是对孩子做出让步或是致歉。也许,一个让不愉快的争吵停下来的手势,一个传达出某个问题将要重新开始讨论的信号,就会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当和女儿在某件事上发生冲突时,我就会采用这种重新开始的做法,这种做法往往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一天,我对正在房间里玩弄玩具的女儿说:“妈妈给你安排的作业你完成了么?”

    “完成了。”女儿答道。

    “练琴了么?”

    “还没呢。”

    “琴还没练不准玩玩具,练琴去。”我对女儿下了一道命令。

    “一会儿再去练嘛。”

    “我知道你是不愿练琴,你要是这么反感练琴,干脆就不要再学琴得了。”那天因为心情不好,我就顺口说出了那句不该说的话。

    “不学就不学!”听了我的话,女儿心里很不是滋味地说。

    由于正在气头上,所以我并没有发现,其实自己的做法并不恰当,竟然还冲过去,抢走女儿的玩具,一把把她拉到钢琴前。女儿坐在钢琴前,开始乱敲琴键。然而,女儿带着这样的情绪练琴,自然是无法收到良好效果,甚至还可能会对钢琴产生厌恶感。

    发现女儿练琴的样子不像以往那么认真,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犯错了。其实,女儿并不是个很贪玩的孩子,只不过她今天稍稍贪玩了一点点而已。

    我对女儿说:“别这样,我们来好好谈一谈好么?”女儿停下来不解地望着我。

    我对女儿说:“妈妈只是不希望你把过多的时间花在玩具上,玩多长时间了?”

    “我刚拿起玩具。”

    “你准备玩多久呢?”

    “就一会儿。原本我是想着少玩一会儿,就去练琴的。”女儿委屈地说。

    “好,那就去玩一会儿吧,然后回来练琴,好吧?”

    “好的。”一丝笑容从女儿沮丧的表情上浮现了出来。

    我觉得,这种做法所以行之有效,是因为我和女儿谁都不愿意看到一场争执。尽管女儿表面看上去是一副很镇静的样子,而且她还占了上风,但其实她还是很怕惹我生气,她怕我对她“动武”。所以,当我宣布要重新开始讨论问题时,女儿其实也是松了一口气。这样一来,一个合情合理的新起点就在我和她之间出现了。

    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也给女儿树立了一个好榜样,使她明白了:人要有勇气改正错误,并做理智的让步。常常人们都会这样:非得把事情弄得个清清白白,不争出个水落石出之前,不会停下来。不过,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开始,为何一定要坚持到底呢?

    在我看来,与那些固执专横的父母相比,勇于承认错误,乐于探索新途径的父母,要可爱多得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