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崩地裂-亚洲(2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拉宾遇刺身亡后的数小时内,以色列人民就将他奉为“国父”,在特拉维夫市的人们自发地来到国王广场、伊奇洛夫医院悼念拉宾。人们手捧着蜡烛,嘴里唱诵着《和平之歌》,一个个面带悲伤。成千上万人聚集在他的家门和他在西耶路撒冷的官邸外,高举着“我们死去的父亲”、“我们爱戴的伊扎克”标语,悼念拉宾为以色列人民所作出的贡献。

    拉宾之死,对于中东的和平进程有着不可估量的损失。但是,拉宾生前已经为中东的和平进程铺设好了轨道,和平的列车终将会沿着这条轨道,带着以色列人民对于和平的渴望,抵达那终将会抵达的地方。拉宾的死对和平的影响是暂时的,而他生前为和平所做的奉献、影响却是深远的。

    他遇刺身亡的事件深深刺痛着以色列人民,从阿米尔手中射出的子弹非但没能阻止以色列人民渴望和平的心态,反而激起了他们对和平更大的支持。拉宾竟然是死于同胞犹太人之手,而不是阿拉伯人之手,这对以色列人民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和震动,使他们认识到右翼势力的危险性,也感到实现中东和平的责任在阿拉伯和以色列双方。对拉宾遇刺的悲痛会转为对和平的支持和追求。

    以色列总统魏茨曼在拉宾逝世后多次公开表示支持和平进程,继承拉宾的遗址,继续完成他生前没有完成的伟大事业。反对党利库德集团领袖内塔尼亚胡公开称,支持组成工党领导的新政府。拉宾生前的挚友西蒙·佩雷斯也公开宣布,以色列和叙利亚将彻底恢复和谈,早日达成共识,以结束中东地区长达40多年的阿以冲突。

    中东和平的伟大缔造者拉宾的逝世,让人们开始担心起正在向着美好前景发展的中东和平进程是不是会因此受到影响和阻碍。对此,西蒙·佩雷斯表示,以色列将坚定不移地执行拉宾开创的以阿和平政策,继续同阿拉伯人推进和平进程。他说:“尽管拉宾被暗杀,但我们大家已然决定继续走拉宾开创的和平道路。这是他给我们最后的遗言。和平,是任何人都暗杀不了的。”

    三、铸剑为犁,“和平斗士”的一生

    1922年3月1日,一个犹太复国主义思想极浓的家庭里,诞生了一个新的生命,这个新出生的婴儿,就是伊扎克·拉宾。

    父亲纳赫米亚·鲁比佐夫出身于乌克兰一个贫苦犹太家庭,十月革命后迁居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想当英雄的鲁比佐夫报名参军保卫圣城耶路撒冷,但由于平足被刷了下来。固执的鲁比佐夫趁人不备将姓氏改为“拉宾”,走向另一位矮个子体检官,竟奇迹般通过了检查。到了中东后,他还在这里找到了与之情投意合的姑娘,并最终定居于此。

    母亲科亨·罗莎是一位富裕犹太家庭的女儿,在一场耶路撒冷阿拉伯人袭击犹太人的骚乱中,是老拉宾用他那厚实温暖的胸膛保护了她。她从惊恐万分中抬头,看到的是一双热情而又坚定的蓝眼睛,她的心弦触电似的颤抖。随后,他们便开始了奇遇后的热恋,不久便结了婚。

    多年后,已是以色列首任总理的戴维·本·古里安拍着拉宾的肩膀说:“小子,当年要不是我让你老爹通过了体检,你就不可能出生在耶路撒冷了!”另一个犹太复国领袖梅厄夫人和他母亲是一个办公室的财务和出纳。

    拉宾从小就生活在这个左翼犹太复国主义贵族家庭里,他的父亲老拉宾和母亲罗莎可以说为了重建犹太民族家园的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1923年,因为拉宾的出世,老拉宾将全家迁到了特拉维夫市,为了建立自己的祖国,建立属于犹太人的国家,夫妻二人连自己的家也贡献出来作为活动的场所。父母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到对祖国的追求中去了。小拉宾和小他三岁的妹妹拉切尔,已很少能感受到父母的哺乳之爱。

    小拉宾上完幼儿园,就被送进离家很远的工人子弟学校去读寄宿。当时,工党的成员把培养自己子女过这样一种寄读集体生活视为一种惯例。在上了8年工人子弟学校和2年当地初中以后,拉宾报考了北加利利地区的卡多里农业学校。当时犹太移民拓垦活动蓬勃发展,急需农业科技人员,报考这所农校便成了大热门。可惜的是拉宾成绩不够理想,虽然达到了录取线,但农校通知需复试一次才能决定取舍。他在暑假里拼命地复习,复试中以高分被录取。

    1937年秋,15岁的拉宾初中毕业,进入北加利利地区卡多里农校。就在他立志要当一个农业家,想要农业救国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希特勒对于犹太民族的戕害和凶残,让他毅然投笔从戎,走上了从军之路,开始了抗击法西斯的斗争。

    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德国在北非连连得手。为此,1941年“犹太代办处”决定从“哈加纳”组织中抽调一部分人组建一支能打硬仗的常备部队,这就是著名的“帕尔马契”,帕尔马契是希伯来语“突击连”的缩写读音。拉宾毫不犹豫地参加了这支部队。

    当时形势很危急,有消息说:法国维希政府已同意轴心国军队开进包括黎巴嫩在内的“大叙利亚”,战略要地巴勒斯坦直接受到威胁。英军采取果断行动,快速开进黎巴嫩和叙利亚,同时请犹太武装配合。“帕尔马契”参加了配合行动,拉宾和20多个年轻人被召集在一块听指挥官多里讲话。多里简要地讲述了形势,他要求大家勇敢地战斗。拉宾为此兴奋不已,他以自己真正投入保卫家园的战斗而感到高兴。

    1941年6月7日,“帕尔马契”接受了上面派给的一个任务,任务是让他们潜入黎巴嫩境内割断敌人的军用电话。拉宾所在的连队连夜急行军,终于在预定的时间赶到目的地。由于敌军的防守并不严密,所以拉宾和他的战友们花费了一番工夫后,成功潜入,并且用钳子剪断了电线柱上的电话线。在这个行动过程中,拉宾负责的部分侥幸没有被敌军发现,但他的战友达纳却在与敌军的交火中被子弹夺去了一只眼睛。而事后,这场小规模的潜入与反潜入作战并没有传递到英军指挥部,英国人对此事只字不提,就像从来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当时的“帕尔马契”一共有六个连,人数有2000多,但在二战期间却始终役有真正派上用处。“帕尔马契”的建立原意是为了抵御从隆美尔攻打过来的德国兵,但这支德国部队却始终没有动静。于是在犹太武装的领导层内部就有了一种意见:当初这支部队是准备用来与德国人拼命的,现在既然德国人来不了,也就没有保留这支部队的必要了。这样,既可以讨好英国人,又可以节省经费。

    然而,这种意见受到了那些来自“基布兹”运动领导人的坚决反对。最后,伊扎克·萨德提了个折衷方案,即把全脱产的“帕尔马契”变为半脱产的部队,把人马分到各“基布兹”去,一半时间习武,一半时间劳动。这样,帕尔马契随即“消失”了。一大批官兵离开了这支部队,他们在允许参加英军的情况下,都穿上英军服开往欧洲战场去了。这种离队现象在二战末期尤为严重,因为许多人得知亲友死于集中营时红了眼,拦也拦不住。

    但拉宾并没有离开,他本能地预感到:战后的巴勒斯坦地区,将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冲突,到那时,帕尔马契就是惟一可以依靠的武装力量。因此,必须保持它的框架不要散掉。

    1945年,拉宾领导该“帕尔马契”第一兵营成功解救了海法以南阿色里特集中营200名犹太人。

    1946年6月29日英国人突然发动一场针对犹太定居点和犹太代办处的搜捕行动,3000名犹太人被捕,在家养伤的拉宾也在被捕之列。不久,他们即获释放。

    1947年10月,25岁的拉宾被升为“帕尔马契”副司令兼作战部长。1个月后,联合国大会通过关于巴基斯坦问题分治决议,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双方为了争夺巴勒斯坦领土的第一次中东战争随即打响。向耶路撒冷5万犹太人提供给养的特拉维夫至耶路撒冷的公路运输线被阿拉伯武装切断时,担任哈雷尔旅上校旅长的拉宾挑起了这一重任。这场代号为“纳肖恩行动”的战斗,在他的带领下,部队成功打通了从特拉维夫到耶路撒冷的交通线,并且占领了尼戈弗和艾拉特,拉宾本人也是一战成名。

    由于美国操纵的联合国对巴勒斯坦不合理的分割,以及战争前犹太人武装对巴勒斯坦原住民的驱逐和对巴勒斯坦的占领,1948年5月15日凌晨,为争夺巴勒斯坦,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史称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果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下战胜,阿拉伯联军战败。

    1948年这一年对拉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他亲眼见证了自己的祖国在战斗的洗礼中诞生,这是父母,还有自己为之奋斗的目的;而且,在这一年的夏天,他终于完成了持续4年的罗曼恋爱史,和妻子莉亚组成了自己的家庭,开始了两人世界的崭新生活。

    1950年,拉宾担任以色列总参谋部作战部长,从此,他的军旅生涯日渐辉煌。1956年,拉宾被晋升为少将,不久又被哈佛大学管理系录取。这期间,他动用军队成功地将冰天雪地中的10余万新移民妥善安置,从而深得民心。1964年1月,42岁的拉宾担任以色列总参谋长,成为以色列军队的最高长官。

    1967年,拉宾辅佐国防部长摩西·达扬,指挥第三次中东战争,即“六·五”战争中的以军作战。在开战的第一天,6月5日7时至11时的4个小时内,以色列空军打掉埃及304架飞机。在11时50分约旦拒绝以色列关于避免交战的呼吁后两个小时内,以军又摧毁约旦、伊拉克、叙利亚的空军主力,从而掌握了整个战区的控制权。随后以军装甲部队纵横西奈半岛,控制蒂朗海峡,将约巴人赶出耶路撒冷老城,并占领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在6天里解决战斗,取得了以军在历次中东战争中最突出的进展。

    在第3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侵占了相当于本国3倍的阿拉伯领土。拉宾一时成了以色列人心目中的英雄。但是,这次战争却遗留下了始终困扰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被占领土问题,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国家间长期处于战争状态的尖锐矛盾之中。

    拉宾在四年总参谋长任期届满后,1968年2月就任以色列驻美大使。五年内,拉宾进一步加强了美以关系,使美国中东外交的大平更向以色列倾斜,并为以色列争取到了大量美式武器和贷款。驻美大使任期结束回国后,拉宾仍继续活跃在以色列政坛。

    27年的军旅生涯,令拉宾分外体会到和平的可贵。对于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矛盾,他不同意采取“寸土不让”的强硬政策,而是主张“以土地换和平”的方针。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1974年6月,时任以色列总理的果尔达·梅厄引咎辞职,拉宾出任总理。历经数次阿以战争的拉宾认识到,只有和平谈判才是解决阿以问题的唯一出路,于是将使以色列摆脱与阿拉伯邻国的战争状态作为他的内外政策的重要目标。他曾出访摩洛哥,恳请哈桑二世国王向埃及总统萨达特转达愿意会晤的信息。

    不久,拉宾开始了与埃及的政治谈判。1975年8月31日,在拉宾的努力下,以埃临时协议《以埃中期和平协议》终于签订。9月1日,在拉宾据理力争下,以美签订保证协议,美国答应为以色列提供约20亿美元的军事和经济援助,及包括最先进的F-16战斗机在内的各种新式武器。

    在拉宾政府的努力下,以色列的军事实力迅猛增强,1977年初,自行火炮增加100%以上,装甲运兵车的数量增加700%。然而,由于大量的国民收入用于购买战争武器,以色列国内经济状况严重恶化。工党党内争权夺利的斗争加剧,给了反对党可乘之机。

    在反对党的授意下,新闻界开始揭露所谓的“丑闻”。被揭出第一件丑闻是政府存放在不列颠—以色列银行中的一笔巨款不翼而飞了,嫌疑犯是以方总裁米切尔·佐尔,他与工党政府高级官员交往密切。

    第二件丑闻是以色列工总“患者基金会”负责人阿谢尔·亚德林因涉嫌贪污而被拘留,拘留前拉宾刚刚任命他为以色列中央银行行长。经查,他的贪污竟是为了资助工党。

    第三件丑闻是现任住房部长阿夫拉罕·奥佛尔在担任以色列工总的“希昆奥伏丁”房产公司经理期间曾有数额惊人的贪污行为。作为部长,他被新闻界反复渲染,加上检察机关的反复折腾使他心理承受能力快到了极限。最后,他在自己办公室自杀了。但查出的结果是他毫无贪污行为,完全是新闻界的捕风捉影,有意而为。但人死了,却没有人表示歉意。

    于此同时,拉宾在工党内的老对头西蒙·佩雷斯也开始施展手段,意图借机将拉宾拉下水,好让自己能够在党内坐上一把手的位置。

    1977年3月,拉宾刚从美国访问回来,以色列《国土报》的一名记者就发表了一条爆炸性的消息:拉宾在美国一家银行中拥有外汇存款!这是一条非常可怕的新闻。因为,当时以色列法律规定,任何公民在国外拥有的存款都是非法的。为此,整个社会闹得沸反盈天,人们认为自己被总理骗了,总理要求人们干的事自己却首先违犯了,他们无不感到梦幻破灭般的痛苦。因此,人们的愤怒难以平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