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崩地裂-亚洲(7)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952年,印度举行第一次大选,英迪拉·甘地分别管理尼赫鲁家族以及她丈夫费罗兹这两个竞选阵营。当时费罗兹并没有询问他岳父尼赫鲁的意见就自行参选,最后成功当选迁回德里,但他却选择在德里另外找一间房子居住而没有与妻子同住。费罗兹当选议员后不久就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名声和地位,最主要是他揭发了一些国家保险业的丑闻,为自己树立了一个反政府贪污的战士形象。这一事件令当时的财政大臣、也是他岳父尼赫鲁的助手下台。

    在这一连串事件之后,费罗兹和英迪拉两人正式分开了。不久,费罗兹更有了婚外情。但是,在1957年印度大选后不久,费罗兹心脏病发作需入院治疗,这一事件却戏剧性地挽救了夫妇二人濒临破裂的婚姻。英迪拉悉心照料患病的丈夫,令她和费罗兹以及孩子们之间的关系拉近了。但好景不长,1960年9月8日英迪拉正在国外陪伴父亲出国访问之际,费罗兹终于因病过世。

    自从1947年印度独立以后,英迪拉·甘地便担任她父亲尼赫鲁总理的私人秘书,陪同他出访了中国、苏联、美国、法国等,还参加了万隆会议等重要国际会议,会见过周恩来、纳赛尔、苏加诺等国际知名人物。1959年2月,她成功当选为国大党主席,成为国大党中仅次于父亲尼赫鲁的第二号人物。

    1964年5月,尼赫鲁逝世,英迪拉·甘地在新总理夏斯特里力劝之下决定参与竞选进入政府机关,并立即被委任为资讯广播大臣。其后不久,印度南方爆发了反印地语骚动,当时官方正打算通过印地语作为国家官方语言,但在南方的一些地区根本并不使用印地语,在不满情绪下,当地人民爆发了骚动。事件发生后,英迪拉赶往马德拉斯(现称金奈)处理。在那里,她为自己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形象。

    虽然夏斯特里在初时颇为照顾英迪拉,但事实上英迪拉又是他最重大的政敌之一,故此二人开始产生矛盾。

    1965年印巴战争开始,英迪拉·甘地却在此时选择前往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度假。当时巴基斯坦部队正集结于相当接近的位置,有不少人都劝她改往查谟或德里等较为安全的地方,但英迪拉·甘地却坚持己见。她重整了当地政府并邀请传媒到访,务求令国家民众消除疑虑。当时的大众就形容她为“一群妇人内阁中唯一的男子汉”。

    1966年1月,夏斯特里在苏联塔什干与巴基斯坦签署和议之后数小时突然去世,他的死因至今依然是一件悬案。当夏斯特里的死讯传到印度首都后,一场激烈的继承权争夺战就正式展开了。在热门继承人中,有一个名为莫拉尔吉·德赛的,此人早在首任总理尼赫鲁去世时,就有意坐上总理之位,可惜败于夏斯特里手下。另外一位就是已宣誓为代总理的南达,他也曾在尼赫鲁死后代任总理一职。毫无疑问,这两人都是当时印度总理的热门人选。

    相较于这两人的相互竞选、拉票,英迪拉·甘地则是显得很平静,看起来并无意争夺政权。然而正当德赛和南达争得火热、互数不是之际,人们的眼光开始转移到英迪拉·甘地这位前总理的女儿身上。当时的国大党主席卡马拉奇认为英迪拉·甘地在全国都享有盛名,而且又是尼赫鲁的女儿,所以推选其出任总理一职。这个提议获得了十个邦的首席部长支持,在这种情况下,英迪拉·甘地宣布参选,并于议会两院中获得355票,超过德赛所得的169票一倍有余,成功当选印度第三任总理,也是印度第一位、同时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位女总理,那一年,她48岁。

    英迪拉·甘地当上总理后,开始着手组建自己的内阁领导班子。她将父亲留下来的内阁成员进行筛选,去芜存菁,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新组建起一个新的内阁。大选后,国大党内部矛盾也开始出现尖锐化,英迪拉·甘地稳扎稳打,小心翼翼,几经波折后,终于站稳了脚跟。但是国大党仍然在1969年分裂成了组织派和执政派两大派系,而英迪拉·甘地所在的执政派,则被认为是正统意义上的国大党。

    尽管以德赛为首的反对派进行了一系列阻挠活动,但1971年的大选,国大党仍然以压倒性的优势获得了竞选的胜利,英迪拉·甘地再度蝉联总理一职。此时,她的声望已经渐渐达到了印度国内的巅峰,人们称呼她为“印度的女皇”、“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女人”。

    同年,因为1970人民联盟在巴基斯坦大选中获得大胜,并于翌年与总统会谈要求自治但遭到拒绝,巴基斯坦内战彻底爆发。英迪拉·甘地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悍然出手,干预巴基斯坦内战。

    1971年3月25日巴基斯坦总统叶希亚颁布了军事管制条例,将人民联盟的骨干成员逮捕,引起东巴基斯坦人的强烈反对。由于大批东巴基斯坦的孟加拉人涌入印度国境避难,印度遂以此为契机通过了协助东巴基斯坦分离分子的决议,于1971年4月开始对西巴基斯坦展开零散的攻击,并于同年11月21日展开大规模进攻。12月16日印度军队战胜了驻守东巴基斯坦的守军,身为总理的英迪拉·甘地宣布于翌日停火,第三次印巴战争随之结束。其后,东巴基斯坦在印度协助下独立,成为现时的孟加拉国。

    在1971年的战事中,美国曾派遣第七舰队到孟加拉湾戒备,并警告印度不要利用东巴基斯坦的种族屠杀为借口,而对西巴基斯坦、以及有主权争议的喀什米尔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攻击。美国的这种行径令印度与其的关系更加疏远,有见及此,英迪拉·甘地开始加速制定一系列新的国防以及外交方针。印度和苏联在之前已签订友好与合作条约,令印度在这次战事中获得更多政治以及军事上的支援,从而在这次战事中获胜。战后,英迪拉·甘地邀请新任的巴基斯坦总统阿里·布托到西姆拉作一星期的会谈。在谈判几乎破裂之际,印巴双方突然签署了西姆拉协定,注明喀什米尔地区的主权争议应以谈判与和平方式解决。

    英迪拉·甘地因为这条和约被印度舆论猛烈批评,认为她应该利用手上的93,000名巴基斯坦战俘作为筹码,以取回喀什米尔的土地。但这项条约确实减低印巴双方在不久将来会发动战争的可能性,从而亦避免了联合国或其他国家干涉事件。在不抵触一些敏感问题的前提下,英迪拉·甘地允许印巴贸易正常化,但很多其他往来则仍冻结多年。

    同时,鉴于1964年中国爆发了第一颗原子弹,英迪拉·甘地感到中国的核武器发展已经对印度构成威胁,并且认为两个超级大国并无意促成印度的稳定,所以决定加速本国的核发展。

    1974年,印度成功在拉贾斯坦邦的博克拉进行一次不公开的核试,这次核试验的非官方代号为“微笑的佛祖”。虽然这次核试验被形容为以和平为目的,但毫无疑问,印度在当时已成为新晋的、世界第六个核国家。这次举动同时也导致了日后巴基斯坦的核发展。

    1977年,国大党在大选中失利,导致国大党分裂,民主党趁势而起。但英迪拉·甘地在下台后并没有失去信心,她多方奔走,并且积极在锡克人中寻找盟友,终于在1979年的大选中重新胜出,继任总理一职。但与宾德兰瓦勒的合作,无疑是与虎谋皮,这也直接导致了后来印度军方血洗阿姆利则金庙,而英迪拉·甘地也成了锡克教狂热分子和极端分子的眼中钉、肉中刺,在1984年10月31日,前往总理办公室的途中,被她的两名锡克教警卫开枪杀害,享年67岁。在她遇刺身亡的消息传出后,全国掀起了反锡克教徒的暴动,不少锡克教徒在这场暴动中被杀死或无家可归。

    英迪拉·甘地任职总理期间,她的英雄形象就一直深入民心,但同时,她的性格也和父亲尼赫鲁一样不太喜欢与人接触。这多数是因为她童年动荡生活的影响,虽然她对她的父亲和家族充满自豪,但她却难以发展出一个普通人应有的社交生活。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左右,她曾经和一个纽约记者多洛菲·诺文通过通信而相熟,但由于政治立场问题而中断了联络。所以除了政坛盟友外,她没有私下的知己。她的孩子们都在英国念书,不过都没有取得学位。英迪拉·甘地的个性比较特别,有人说她是个非常孤僻的人,说这位夫人是“冷酷”的;但对某些人而言,她似乎又很腼腆,会在他们面前局促不安;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她又显得傲慢与冷淡。

    在外交场合,据会晤过她的人说,除了斯文的微笑和频频点头以外,她没有过多的应酬话。谈话时,很注意听对方讲,而她则很少开口。英迪拉·甘地对家中的仆人和秘书人员,尤其对那些为尼赫鲁家服务的仆人非常和气,她同那些为她工作的人保持着同事关系,而不拘泥于礼节。她有着广泛阅读的兴趣,几乎可以涉猎国内外大多数杂志。她能阅读法文、德文报刊,对诗歌和电影以及有关环境问题的书籍也颇感兴趣。英迪拉·甘地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比较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她最疼爱她的小儿子山齐·甘地。不少史学家认为山齐·甘地利用了她对自己感情上的依赖。可能因为山齐有其父亲费罗兹的影子,而且英迪拉·甘地觉得桑贾伊因为父亲之死而不满她,所以竭力去取悦他。当时她的长子拉吉夫·甘地已经长大,而且明确表示对政治没有兴趣,所以英迪拉·甘地的母爱几乎都倾注在了年少的山齐·甘地身上。其结果却演变成后来英迪拉·甘地对山齐·甘地在政治上的过分支持,而背弃了民主,腐败以及滥用权力。拉吉夫·甘地曾经说过,他永远不会原谅弟弟对母亲1977年大选失利之后的所作所为。

    英迪拉·甘地逝世后,外界对她的评价褒贬不一,既有赞扬她的政绩和对印度的建树,亦有人不满其强硬政治手段和蓄意栽培她的儿子成为接班人。纵然如此,英迪拉·甘地依然是印度一代传奇人物。

    在遇刺前不久,英迪拉·甘地曾经发表过以下言论:“我一生人都用来为人民服务。即使我死了,我相信、我每一滴血都会用来哺育印度,让她变得更加强大。”

    猛虎之噬——拉吉夫·甘地之死

    一、噬血的鲜花

    在印度政坛的历史上,有过这样一个政治家族——

    这是一方豪门显贵,这个家族中的祖孙三代,都曾经作为印度的最高领导人,执掌印度政坛,为印度的稳定事业和经济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个家族,就是印度独立后首位总理尼赫鲁所在的尼赫鲁家族。在传承到其女英迪拉,也是印度迄今为止唯一的一名女性总理身上时,因其与一名姓“甘地”的记者结合,所以改姓为“甘地”,也就有了后来的“甘地家族”。

    正是这样一个在印度政坛上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族,却不曾受到上天的眷顾。从尼赫鲁逝世后,一个名为“奥里萨邦”的魔咒,如同在这个家族里生根发芽一样,像是影子一般,挥之不去,一直伴随在这个家族的继承人左右,并最终令他们先后步上了尼赫鲁的后尘。

    至今,仍然没有人知道,这个名为“奥里萨邦”的小镇,与这个家族之间,是否有着宿命的渊源。正如印度婆罗门中信仰的宿世天罚一般,当一个人,来到他的宿命之地,命运的巨轮,就会不可逆转地开启,直到天罚降临。

    1984年,拉吉夫·甘地的母亲,印度迄今为止唯一一名女总理英迪拉·甘地,在奥里萨邦进行演说后不久,就在10月31日,被她的两个锡克教警卫开枪刺杀。

    1991年5月21日晚10点20分,印度国大党主席拉吉夫·拉特纳·甘地在帮助印度统一共产党竞选时,在泰米尔纳德邦首府马德拉斯以南40公里斯里督佩鲁姆普杜尔,被一献花女子用炸弹炸死。而在这起刺杀案发生的八个小时前,拉吉夫·甘地,就在“奥里萨邦”的戈拉布德县进行着演说。

    仿佛是宿命的诅咒一般,拉吉夫·甘地从同样被刺杀身亡的母亲英迪拉·甘地手中,接过那已经缔造出雏形的和平事业仅仅七年,历史,便再度重演了。

    1991年,注定将是印度政坛历史上又一个动荡不安的岁月。自1989年11月国大党重蹈1977年的覆辙,第二次在大选中失败,走下印度执政的舞台后,由人民党联合其他四个政党组成全国阵线联盟,执政印度。但从联合政府执政以后的两年时间里,先后有两位总理上台执政,却均因政局不稳而难以为继。印度国内,教派冲突不断,种族矛盾日益突出,严重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使得联合政府的政权变得岌岌可危。

    1991年3月13日,文卡塔拉曼总统宣布解散议会,印度议会人民院(下院)在这种局面下,果断决定将大选提前举行。第十届人民院的大选序幕就此拉开。

    此时,因为1989年在大选中失败而退下执政舞台的拉吉夫·甘地,敏锐地意识到,自己东山再起、重展宏图的机会,终于来到了。面对此次大选,作为国大党主席的拉吉夫·甘地可谓是精神百倍、信心十足、志在必得。

    国大党作为印度第一大党,拥有百年的历史和其他政党难以媲美的执政经验,实力雄厚,曾为印度的发展和稳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民间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都是无与伦比。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