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崩地裂-亚洲(5)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印度,是一个六大宗教信仰并存的国度,在这个国家内,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锡克教和耆那教都拥有着广泛的信徒。在印度,一个人如果没有宗教信仰,是一件非常令人值得吃惊的事情。可以说,印度人民从一出生开始,直至死亡,这一生之中,必定会信仰这六大教派其中之一所创造出来的宗义。

    想要治理好印度这个国家,就必须要处理好六大教派信仰之间的矛盾、上千种语言之间的融合以及种族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剧烈冲突。显然,这是一件非常的困难的事情。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就曾经对印度的国情发表过一番感慨,他说,想要给印度塑造一个稳定发展的格局,唯有“政治天才”才能做到。毫无疑问,印度独立后的首位总理,英迪拉·甘地的父亲——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做到了。他不仅用自己在政治上的天赋,为印度独立、发展和富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还以其独立复杂的思想体系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但尽管父亲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已经为印度的独立和发展创造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然而英迪拉·甘地在就任印度总理时,印度的国情仍是不容乐观——

    日益增长的人口和落后的教育环境,导致印度的文盲基数在不断增加,而且还是以一种非常恐怖的速度在高速增长;独立后那些英国殖民时期所遗留下来的社会等级制度依旧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现象日益加剧,矛盾日益突出;官僚主义横行,政府的债务堆积如山,可谓是负债累累;国内的宗教和种族矛盾也日渐突出,最为棘手的,还是尼赫鲁过世后,给英迪拉·甘地留下了一个派系林立、各自为政、内讧四起的国大党。

    国大党,全称印度国民大会党,是英国籍印度退休文官休谟创立的一个印度政党,主张实行代议制,经过多次的分裂和合并。其立党的目标是:以和平手段建立一个以议会民主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内实现机会均等以及政治、经济、社会权利的平等;对外奉行不结盟政策,并谋求世界和平与友谊。

    1906年国大党年会通过了以提拉克为首的极端派提出的四点纲领:自治、提倡国货、抵制英货和民族教育。1907年国大党发生分裂,温和派与英国当局妥协,将极端派排挤出党。1916年两派重新联合。1918年又发生分裂,温和派脱离该党,建立印度全国自由联盟。1920年国大党的特别会议通过了圣雄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议案,确立了甘地在国大党内的领导地位。从此,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就成为国大党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指导思想。1927年12月,国大党通过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提出的要求英国给印度“完全的民族独立”的决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大党反对英国宣布印度参战。1942年8月,国大党发起群众性非暴力运动,要求英国退出印度,被英当局宣布为非法,全部领导人被捕(1945年6月获释)。

    1945年底~1946年初,国大党在中央立法议会选举中,获得37席中的10席,参加了英国统治下的临时政府,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出任副总理。1947年8月印度独立,国大党成为执政党,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出任政府总理。此后,国大党除在1977年第六次大选和1989年第九次大选中未获多数席位而成为反对党外,一直是印度的执政党。

    在1969年到1979年的十年时间里,国大党发生过多次大的分裂,先后出现过以尼贾林加帕为首的国大党(组织派),以英迪拉·甘地为首的国大党(甘地派,又译国大党英迪拉派),以雷迪为首的国大党(正统派,后改称为社会主义派)。

    面对国内日益棘手的几大问题和国大党内部的纷争,英迪拉·甘地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不得不放弃了之前要对印度政治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想法。破而后立,虽然能够给印度的未来创造出一个良好发展的环境,但在如此敏感的时期,这种做法一旦执行,所会产生的各种效应却是无法估量的。一个不好,就会让印度的政坛乃至整个国家都陷入分崩离析的危险局面。

    所以,英迪拉·甘地决定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先稳定国大党内部,继而借助全党之力稳定政坛,再通过一系列的法令措施,逐步解决印度民众之间日益增加的矛盾,为发展经历铺平道路。

    在她的努力下,除了因为卢比贬值在国内引起了小幅度风波外,国内的局势渐渐稳定了下来。这也让国大党在1967年的大选中顺利胜出,继续成为印度的执政党。

    在顺利通过1967年的印度大选后,英迪拉·甘地宣布继续执行其父尼赫鲁的路线,即对于印度国内,大力发展以国营企业为主的国营经济,不依靠外国援助,自力更生,以工业发展作为首要,农业发展作为其次,大力发展经历,将印度变成一个工业大国;对外,继续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改善与邻国之间的外交。这一系列的措施举措,令印度的经济发展开始蒸蒸日上,国际地位、地区地位也开始日益提高。

    但国大党内部的反对势力却一直针锋相对,从未改变过立场。就在1967年国大党顺利通过印度大选的时候,以德赛为首的辛迪加派在国大党主席卡玛拉吉的支持下,已经开始了针对英迪拉·甘地的反对活动,这直接导致1969年国大党分裂成了组织派和执政派两大派系。

    虽然英迪拉·甘地在反对派的一系列反对活动下,依然顺利地通过了1971年的印度大选,但随之而来的种种重大考验,却开始令她感到了一丝焦头烂额。

    国内日益严重官僚主义和贪污等问题,已经逐渐使得国家的经济和管理都开始出现危机。虽然绿色革命令印度低下层人士的生活获得一点改善,但改善的速度和幅度并不足以应付巨大的失业率。另外,政府又与山齐·甘地的马鲁迪公司签订合约,授权他们去生产首批本地生产的车辆,但这家公司却是一辆车也没能生产出来。而山齐·甘地,正是英迪拉·甘地的小儿子。

    而英迪拉·甘地本人亦被指为独裁统治,因为她曾运用其在国会的多数席位去修改宪法以及削减各邦在联邦系统下所被赋予的能力。议会曾多次指责敌对党系所管理的邦份为“无法治及混乱”,并强制执行“总统规条”,以夺回这些邦的控制权。另一方面,某些官员又对英迪拉·甘地过度扶持山齐·甘地而表示不满。不少过去的著名自由运动人士如贾耶·拿兰恩等都站出来发表言论对抗英迪拉政府。

    另外,英迪拉的政敌亦宣称英迪拉在1971年的大选中舞弊。在1975年6月,阿拉哈巴德的印度最高法院发现她在大选期间派一个公务员在自己的竞选阵营里服务。从技术角度来讲,该次选举应该作废。所以法院裁定她要退位并在未来六年中禁止参加选举。

    虽然当时的议会早已经被认为是于黑幕之下运作,但这次却是首次有法院对贪污下达了裁判。英迪拉·甘地固然提出上诉,但她的政敌却咄咄逼人要求她辞职。他们在全国发起示威,示威后期演变成骚乱。人民党则劝喻警方如果被要求开枪镇压时不要执行。公众的不满、艰难的经济环境以及反应迟钝的政府令印度的时局愈演愈烈。其后,一场巨大的集会包围了议会和英迪拉·甘地的居所,要求她下台。

    英迪拉·甘地随即要求总统艾哈迈德颁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艾哈迈德是一位属于保守派的政治人物,亦是英迪拉·甘地的忠诚伙伴,他曾经在边境邦份担任地方政府首席官员,并协助推行将数以百万计的孟加拉人迁徙到印度的政策。由于印度政治体制上总统处事须听从获选总理的劝告和提议,所以国家从而进入了紧急状态。某些爱国人士都认为这对政治伙伴是政治上的魔鬼。在确保了国家紧急状态的实行后,英迪拉下令警察和军队镇压示威和骚乱,并下令逮捕敌对政权的领导层,而这些被逮捕的人士当中,有很多都是在独立前曾反抗英国而下狱的斗士。在所有印刷媒体在被资讯广播大臣所控制的情况下,警察从而亦获得了无限的权力和拨款。大选则被无限期延后,所有非执政党控制下的地方政府都被解散。

    作为总理的英迪拉·甘地在未经过国会的详细讨论的情况下,推行了一系列的增加赋税和政制修改的政策。她曾经尝试去动议修改国家法律,务求在国家紧急状态被解除后,她能免于被政治起诉。其后,她又要求总统颁布“特别法”,让她能不经国会去执行法令。资讯广播大臣古积拉尔因不满在政务上受到英迪拉和山齐的过分掣肘而辞职(古积拉尔其后在1997年亦成了印度总理)。除这些极少数例子外,几乎所有人都默默遵从著英迪拉·甘地和山齐·甘地的管治方式。

    英迪拉政府的紧急状态政策维持了19个月。在这段时间里,国家在经济上有了显著的进展。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大部分的暴乱都得到平息,政府的效率也提高了。纵然贪污腐败的情况依然存在,但一些热心的政府官员则协助减免了一些税项。在英迪拉·甘地的20点计划中,农业和工业的生产量得到了提升,令印度的财政状况可以立足于国际社会上。但另一方面,不少政治人士被逮捕下狱。期间,山齐·甘地强制清除在德里的贫民窟,令数十万计的人民流离失所,数千人被杀。

    1977年,英迪拉·甘地倡议印度再举行大选,由于她的受欢迎程度比先前预估的为低,结果遭受惨败,人民党获得大胜,而英迪拉·甘地的长期政敌德赛则成功登上总理宝座。国大党也因此而分裂,英迪拉派在国会的影响力被降低。人民党的元老查兰·辛格则下令逮捕英迪拉·甘地和山齐·甘地。

    这一次的失利,令英迪拉·甘地真正意识到了群众力量的强大。她开始重整国大党,将原本的国大党执政派精简为以她为首的国大党英迪拉派,重新制定了竞选纲领。

    英迪拉·甘地下台后,由于国内的大众依然面对着艰难的生活,所以渐渐地开始对执政的人民党产生了不满。而英迪拉·甘地则同时发表公开讲话,为国家在紧急状态时所犯下的错误道歉,重新建立起自己的形象。1979年6月,因未能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德赛宣布辞职并由查兰·辛格接上总理之位。

    查兰·辛格上台后,尝试组织一个由人民党主导的政府,但并得不到很大的支持。所以,查兰·辛格提出与英迪拉派的国大党合作,但却引起了党内某些人士的不满。不久之后,当时的总统雷迪下令解散国会重选,而英迪拉·甘地则在当时撤回她对查兰·辛格的协助。

    1979年的大选开始后,英迪拉·甘地开始深入群众四处奔波,每周会见选民近百万人。鉴于1977年国大党在大选中失利,代表锡克人的阿卡利党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所以,英迪拉·甘地决定想在锡克人中寻找盟友,牵制住阿卡利党。在经过一番筛选后,她最终选中了贾奈尔·辛格·宾德兰瓦勒。

    贾奈尔·辛格·宾德兰瓦勒是印度锡克教组织中激进派的领袖,领导并影响着旁遮普地区的锡克教徒,而且,也是以保守派为主的阿卡利党的劲敌。他原先只是一个普通的锡克教传教士,因为严格按照锡克教的教规过着传统的苦行生活而受到一些老教徒的尊敬,加上他的传教演讲充满激情,极富吸引力,很受年轻人的崇拜。在旁遮普邦的各个农村,他的讲话甚至被奉为“圣谕”。他招募那些信仰锡克教的年轻人,试图建立一个“卡利斯坦独立国运动组织”,而他理想中的卡里斯坦国是由锡克教人统治的。

    当英迪拉·甘地找到他的时候,这个充满了梦想的宗教狂热分子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结盟的要求。因为他知道,想要建立起一个理想的,完全由锡克教人统治的国度,必须依靠印度政府的力量,才能伺机扩大自己的宗教力量。

    锡克教是1469年“上师”那诺上师创立的一个宗教组织,是一种试图把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融为一体的新宗教。从第六代上师开始到第十代上师,锡克教为了对抗莫卧尔王朝的压迫,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带有军事化色彩的组织。此后在英国统治印度时期,锡克教徒就占军队人数的四分之一。在印度国内的锡克人约计1630万(1991年),其中大部分生活在旁遮普邦,其余散居在德里地区、哈里亚纳邦和孟买等地。居住在旁遮普的锡克人,虽人数不多,仅占全国人口的2%,但全国二分之一强的粮食由他们提供,故而该地有着“印度粮仓”之称。

    二战结束之后,随着世界各地独立运动的兴起,锡克教徒中也出现了诸如建立“锡克人自己统治的卡里斯坦国”的声音。尤其是在1947年《蒙巴顿方案》通过后,穆斯林国家获得独立,锡克人就希望建立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国度。但是,根据印度宪法的规定,锡克教隶属于印度教,根据法律的条约,它根本就不是一个独立的宗教,所以锡克教徒们希望独立的要求并没能实现。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在位期间,锡克人曾经提出要将旁遮普邦一分为二的要求,即其中一边由锡克教统领,另一边由印度教统领,但这个要求遭到了尼赫鲁政府的拒绝。

    英迪拉·甘地上台后,锡克教阿卡利党的首领再次提出了相同的要求,即要将旁遮普邦一分为二。并且,公开宣布说如果政府不答应这个要求,那么他将效仿圣雄甘地,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行动,绝食而死。迫于当时国内形势的压力,英迪拉·甘地不得不妥协,但也只同意以语言为基础,将旁遮普邦一分为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