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林则徐有一个座右铭是“制怒”,就是说无论如何你也别生气,更不能发怒。很多自找倒霉的事、很多傻事都是因为一怒而生的:由于一怒,说出不应该说的话;由于一怒,做出不应该做的事;由于一怒,得罪了不应该得罪的人;由于一怒,没能做出一个最稳当最妥帖的最巧妙的决定。
——王蒙(著名作家、学者,曾于北京大学演讲)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这是《道德经》中的名句。
什么叫做“士”呢?南怀瑾老先生曾在《老子他说》中解释道,“士”并不是现代人所谓的知识分子或文人,在古代,地方上每十个青年中,要推行出一个青年来为国家和百姓服务,这个青年就叫做“士”。这个士不仅要学文,还要学武,以便在需要时候拿起武器保卫国家。因此,古代的知识分子皆文武兼备。代表人物如孔子,绝对是文人,但他的画像上也带着剑。
那么“善为士者不武”又是什么意思呢?难道是说士不习武吗?或者是没有武功?我们前者不是说过每个“士”都要文武兼备吗?其实老子说的“善为士者不武”,并不是说他们不会武功,而是说“士”由于长期受文化的熏陶,虽然身怀绝技,但绝不恃技凌人,不会粗暴地对待别人。
喜欢武侠小说的朋友看到这里估计会眼前一亮:这不是武侠小说中强调的武德吗?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其实武侠小说中的每个主人公即各个大侠,其最初的原型都来自于上古的“士”。为此,据说本身武学修为就颇为了得的南怀瑾还在书中写道:“另一种观念,所谓‘士’,代表了‘士卒’,就是作战的战斗成员,后来古书上叫做‘侠客’。另外武功好的人,古代称为‘壮士’或‘勇士……现在写武侠小说的人不一定懂得武功,更少了解‘士’的修养,只是凭他们自己的想法去写,所以并不一定正确。有一次大家聚会,差不多著名的写武侠小说的人都在座,大家在谈笑之间,我说你们不要写太外行的话好不好!据我所知,学生有爱看武侠小说的,简直入了迷,还照着小说上描写的拳法去打,比手画脚伸拳出去,结果第二拳两个人背靠背,向空气乱打一阵。当时那本小说的作者也在座,他说我们本来不懂武功,所以乱写,把想得到的以及听来的武术名词都写上去。他又说:‘现在我们武术名相都写光了,把建筑工程也写上去了,很多化学药品也写上去,简直没有东西写了。’但是,他们写小说还算能为社会服务,写到最高的武功,看不到粗暴的行为。”
荆轲刺秦王为什么会失败?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荆轲的武功还没达到最高境界。凭什么这么说呢?史料记载,与荆轲同时代有一个真正的武学高人名叫盖聂,荆轲曾经去找他讨教过。一见面,荆轲见盖聂个子又矮又小,便轻视他言不压众,貌不惊人,便想在气势上压倒他,于是荆轲把手搭在剑柄上,故意作出一副威武的样子,双眼圆睁,呲牙咧嘴。盖聂却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只用两只眼睛盯住荆轲,荆轲的剑就拔不出来了,最后他只好把拔了一半的剑还进鞘里,转身走了。究其原因,就在于荆轲的神还没有练好,盖聂眼睛那么一看,就把他看垮了。这便是“善战者不怒”的大意。此外,“善战者不怒”也意味着不易被对方激怒,不崇尚武力,不动辄与人争斗、尽量避免与人正面冲突等意思,就像盖聂对待荆轲那样。
不仅中国武术家注重制怒,外国武术家也重视。比如英国历史上有个著名的剑客叫奥玛尔,早年他曾经与一个水平相当的剑手连续比剑,二人前后比剑二十余年,但一直没有分出胜负。这一天,二人再次对决,奥玛尔福到心灵,忽然悟到了对方的软肋,于是招招紧攻,但在他就要战胜对手、结束对手的性命之际,情急之下的对手居然像他吐了一口唾沫。奥玛尔稍微闪开身子,稍微停顿了两三秒钟,然后收回自己已经刺到对手咽喉上的剑,说:“你起来吧,我们明天再打。”对手登时一愣,不知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奥玛尔说:“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在修炼自己,要求自己不带一丝怒气比剑,无论是谁,无论什么情况。靠着这种修炼,我击败了除你之外的所有人。刚刚,我本来也可以击败你。但是在你向我吐口水的瞬间,我的心中浮起了一丝怒气。所以,我并没有胜利。我希望你调整心态后,明天重新再战。”
比剑如此,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一个人怒发冲冠的时候,他与一头野兽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他所有的理智都已经被愤怒所代替,随怒气而走,他只能像双刃剑一般,既伤害别人,又使事情的发展向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即便是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愤怒带来的戕害仍不容小觑。一个总是被愤怒支配的人,不仅意味着人品有问题,其人生结局也往往不会太圆满。比如被很多人视作商战偶像的清代官商胡雪岩,有一次他路过一家裁缝店,见门口站着的苗条女子很漂亮,便多看了几眼。女子觉察后,厌恶地白了他一眼,便急忙关门入屋。就这一眼,令胡雪岩的自尊心大受伤害,当天他便请媒婆拿了数千两白银向那个女子的父亲提亲,要纳其女为妾。女子之父见钱眼开,当即答应。胡雪岩择日将女子娶回,洞房花烛之夜,胡雪岩让新娘子裸体躺在床上,并让仆人在一边举着蜡烛,来回踱步看着新人,看过放声大笑,说:“前几天你不让我看,我偏要看。现在你还有什么办法阻止我?”说完推门而去。第二天便派人对这女子说:“胡家没有你的位置,你另嫁他人吧!”尽管此事并不足以说明胡雪岩从贫穷中来又回到贫穷中去存在必然的逻辑,我们也不能单凭此事就断言他为富不仁,应该被武侠小说中的大侠们视为“杀富济贫”的对象,事实上胡雪岩一度是那个年代最著名的慈善家。但这件事至少是胡雪岩人生的败笔、灵魂的污点,而不仅仅是制不制怒的问题,也绝对应该被后来人视为教训力戒之。
总之,人一愤怒,就会短路,学识、修养、经验、见识、智慧、理性,统统都会在一瞬间荡然无存,多么粗暴、多么无耻的事儿都干得出来。只有制住怒气,理性和人性才会回归。
2.生气是缺乏智慧的表现
人生人世间,接触的事情那么多,接触的人那么复杂,不可能不生气,但绝不能轻易动怒。也就是说,动怒是万不得已的,动怒是没有其他方法时的唯一选择。如果有更好的方法,我们为什么也发怒呢?所以说,发怒是一种无能的表现。
——崔国文(知名学者,曾于北京大学演讲)
如果一个人脾气不太好,是不是可以通过吃一些食物改善呢?是不是因为体内缺乏某些微量元素,才会导致一个人易怒呢?有人曾经这样问过我。这一问倒把我给问愣住了。回家查了一下电脑,得出结论:某些食物如芹菜、茼蒿、西红柿、萝卜、橙子、柚子、柑橘等,确实有一定的疏肝理气的作用。但也只是具备“一定”作用而已。一个人之所以容易生气,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缺乏智慧,而不在于缺乏某种元素。不然的话,这世上恐怕就没有人会生气了。
来看一个历史故事:
楚汉战争时期,刘邦与项羽长期对峙于荥阳。空有匹夫之勇的项羽渐渐失去了耐心,有一天,他在两军阵前对刘邦说:“天下战乱不止,百姓遭难,都是因为我俩。况且我们对峙了这么久,也决不出个胜负,我们不如单打独斗,决出胜负,别再让老百姓跟着受苦了。”刘邦笑着说:“你以为我傻啊?你力拔山兮气盖世,我可不跟你比力气,你要愿意比,我们就比比智慧。”项羽接受了挑战,二人约定隔着广武涧水谈话斗智。一见面,刘邦便历数了项羽的十大罪状:“当初我俩一同受命于怀王,说好了谁先入关中谁就是关中之主,但你违背了约定,让我在蜀汉为王,这是你的第一条罪状;你假托怀王之命,杀了卿子冠军宋义,自任上将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你奉命援救赵国后,本应回报怀王,但你却擅自劫持诸侯的军队入关,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怀王明令入关后不准烧杀掳掠,你却焚毁秦朝宫室,挖了始皇帝的坟墓,抢劫秦人的财物,这是你的第四条罪状;强横地杀掉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这是你的第五条罪状;采用欺诈手段在新安活埋了20万秦兵,却封赏他们的主帅,这是你的第六条罪状;把各诸侯的将领都封在好地方,却迁移赶走原来的诸侯王等,使得他们的臣下为争王位而反叛,这是你的第七条罪状;把义帝赶出彭成,自己却在那里建都,又侵夺韩王的地盘,把梁、楚之地据为己有,这是你的第八条罪状;派人在江南秘密地杀了义帝,这是你的第九条罪状;为人臣子却杀害主人,残杀已投降的俘虏,处理政事不公平,主持盟约却不守信用,天下不容,大逆不道,又算是你的第十宗罪。如今我率领义兵和诸侯们来讨伐你这个凶恶的危害人民的家伙,派几个受过刑的罪人就能杀掉你,根本用不着自己动手,跟你单挑!”项羽听了勃然大怒,俯身用弩箭射向刘邦,刘邦躲闪不及,正中胸口,但他却按着自己的脚说:“你这匹夫竟敢射我的脚趾!”回营后,刘邦疼痛难忍,卧床养伤,但谋士张良执意要他装作没有受伤的样子慰劳部队,安抚士兵。刘邦强忍伤痛,在军中巡视了一番,总算稳定了军心。
易中天先生在谈到这段历史时,曾说过项羽“是个缺心眼儿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两军对垒,历来是大将压后阵,而项羽作为军中主帅,却要与刘邦单挑,这说明他已经对刘邦无可奈何,除了拼命再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而我们知道,拼命这种事情只有那些山穷水尽、被逼无奈的人才会干。而且我们还知道,后来被刘邦合围在垓下时,项羽原本是有机会逃走的,当然更有机会拼命,然而他竟连拼命的机会也没给自己,就选择了自尽,怎么看都不是明智之举。
反观刘邦,他的明智有目共睹。他其实比项羽更有理由生气:斗力,不是项羽的对手;斗智,也没有绝对的优势。侥幸逞口舌之利胜了一阵,却当即被对方隔着涧水射中一箭,这更加凸显了项羽的威力和他的无能。但刘邦明白一点儿,那就是只要他这个主心骨儿沉住气,不露出破绽,项羽一时之间便奈何不了自己。反之,一旦被项羽和将士们看出自己身受重伤,项羽立即就会发动强攻,自己没准就会死在乱军之中。而只要能渡过眼前的危机,凭自己的头脑和手下强大的智囊团,刚愎自用的项羽必败。
很多古装战争片中都有这样的桥段:实力强的一方动辄到对方城下骂战,什么难听骂什么,沉不住气的人往往一气之下披挂上马,结果没几个回合就被对方“刺于马下、斩于马下”、或者“走马生擒”,至少也要折些兵将,总之没好果子吃。而明智的守将,往往会选择坚守不出,你骂由你骂,你在城下顶着太阳骂我,我在城头喝着小酒骂你,反正你不敢直接攻城,否则滚木檑石伺候、弓弩手伺候、热油开水伺候。你送我一件女性内衣,我就穿上它扮给你看;你笑我像女人一样胆小,但胆小的人总比死人强。不过,一旦你粮草不济,军心不稳,我就乘势出击,反客为主。至于像王朗那样的,被诸葛亮一顿臭骂,就气得死于马下,原本就不适合出征。
有人也许会说,你讲的这些案例,那些不生气的人都是性格使然,如果同样的事情遇到一个脾气暴躁的人,他能不生气吗?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啊!其实不然,中国古代就有很多本身脾气暴躁但却非常能克制自己的人,比如魏晋名士王述。史料记载,有一次王述吃煮鸡蛋时突发奇想,试图用筷子扎住鸡蛋,但鸡蛋光溜溜的,他怎么也刺不中。王述因而大怒,抓起鸡蛋掷于地下,但鸡蛋竟不巧地没被摔烂,而是继续在地上滴溜乱转。这下王述更加恼怒,便伸脚去踩鸡蛋,踩来踩去仍踩不中。王述怒不可遏,竟弯腰捡起鸡蛋,直接放进口里,狠狠地咀嚼一番,然后“呸”地一声吐在地上,这才算解气。然而这样一个性情中人,忍功却非常了得。有一次,他因为一件小事得罪了谢安的哥哥谢奕,谢奕也是个性情粗暴的主,他直接找上门去,对着王述破口大骂,王述却始终一言不发,最后他还转过身去,面对着墙壁。直到谢奕骂够了,离去很久了,他才问左右的小官说:“安西将军(谢奕的官职)走了没?”答曰:“走了好一会儿了。”王述这才坐回座位。
脾气暴躁到王述那种程度的人,生活中想来不会太多,那么,王述都能制怒,我们又为什么不能呢?
3.天子之怒与匹夫之怒
我们的老祖宗,千百年前就总结出“和气生财”、“和则兴”、“和为贵”、“和则两利,恶则两害”等词语,早就深谙经商大义,足以为训。在今天,做到一团和气虽说未必能生财,但至少不会让人进一步生气。
——张平(中国新能源行业协会秘书长,著名讲师,曾于北京大学演讲)
“天子之怒”与“匹夫之怒”出自《战国策》一书。书中记载,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率大军灭亡了魏国。紧接着,秦始王把目光瞄准了魏国的附属小国安陵。由于安陵与秦国的实力远不是一个级别,因此秦始皇包藏祸心,想简单地以一场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于是他便派使者对安陵君说:“我想用五百里土地和您交换安陵,您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怎能不明白秦国的心思?但又不好直接拒绝,于是他便委婉地说:“秦王给予我恩惠,肯用大片的土地交换安陵,我铭感五内,然而土地毕竟是我从先王那里的封地,恐先人地下不安,因此我实在不敢交换啊!”秦国来使走后,安陵君又及时派唐雎出使秦国。
唐雎当时已经90多岁,但为了国家安危,他毅然赴秦。见到秦王后,还没等他开口,秦王便倒打一耙,历数安陵君的不是:“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肯,这是为什么呢?要知道,我们已经灭了韩国、亡了魏国,而安陵不过方圆五十里,它之所以能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长辈看待,从未打过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他却违背我的意愿,这难道不是轻视于我吗?”
有备而来的唐雎早就料到了这一点,他不卑不亢地回答:“大王,事情并不像说的那样。安陵君是从先王那里接受的封地,即使您给他方圆千里的土地他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五百里呢?”
秦始皇见他还是老一套,当即勃然大怒,问道:“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唐雎说:“我未曾听说过。”
秦王说:“天子发怒,百万具尸体倒下,血流千里。”很明显,这是在威胁唐雎:再不同意,立即派兵消灭安陵。
唐雎说并不害怕,他反问道:“大王但知天子之怒,可听说过平民之怒吗?”
秦始皇不屑地撇撇嘴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唐雎摇摇头说:“大王说的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想当年,专诸刺杀吴王僚时,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时,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时,苍鹰突然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他们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上天就降示了凶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再加上我,就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您一定要迫我发怒的话,结果只能是我们一起倒在这里,血流五步,天下戴孝。”说完,唐雎起身拔剑,要与秦始皇同归于尽。
秦始皇没想到唐雎有这样的勇气,他脸色沮丧地向唐雎施礼道:“先生请坐回原位,哪里至于如此啊!我总算明白了韩国、魏国为什么会灭亡,而安陵却仅凭五十里土地能够存在的原因——都是因为安陵有先生你啊!”
学术界普遍认为,《战国策》只是一部历史小说,因此,包括这个故事在内的书中很多内容都值得怀疑。其实想想也是,秦国哪有那么好对付?再者说了,唐雎当时都90多岁了,秦王还用怕他拼命?但这个故事背后的道理却实实在在。
我们再来看一个历史上的“老板之怒”与“员工之怒”。赵简子是春秋末期晋国六卿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奠基人。有一次,他心血来潮,带领众臣上山游猎。山路难行,赵简子的马车举步维艰,同行的大臣们见了,纷纷上前为赵简子推车,一个个汗流浃背,有的甚至光着膀子,赤裸着上身。唯有一个叫虎会的大臣不仅不推车,还悠闲自在地边走边唱。
赵简子很不高兴,他铁着脸对虎会说:“群臣都在推车,你不仅不推车,还高兴地唱歌,这不是欺君罔上吗?臣欺君,该当何罪?”
虎会恭恭敬敬地回答:“臣欺君,犯双重死罪,自己处死,妻子也处死。不过,您既然知道为人臣欺其主的应得之罪,那么您是否也想了解一下,为人君轻慢臣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
赵简子冷冷地说:“君主侮辱了臣子又会怎样?你讲吧!”
虎会说:“倘若君主轻慢了臣子,时间一长,就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有才智的人,不肯为国君出谋划策;能言善辩的人,不肯给国君做使臣;能征惯战的人,不愿为国君战死疆场。内政、外交、国防都无人出力,国家自然就会灭亡。”
赵简子听了,赶紧下车向虎会道歉,同时下令众臣不必推车,自己步行上山。回宫后,赵简子摆酒设宴,与群臣共饮,尊虎会为上宾。
最后要说的是,无论是天子也好,布衣也罢,亦或是领导与下属,在实际生活中,都还是尽量不要发怒的好。生命如此脆弱,生活如此美好,谁都没有生气的资本。即使有再大的怒火,也应尽可能地息怒,尽可能地用智慧去解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