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跨越:韩培信踏遍大江南北的脚印-天降大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01“后勤部长”

    韩培信在西康路33号省委招待所住了半年多,随后搬到招待所对面的灵隐路。这是一座二层小楼,原来也是一位省级领导的住所。王浩的心里歇了一口气,总算是安定下来了,自从她认识韩培信,两人结了婚,在那战争动荡的岁月里,她时时都在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他们的家更不像个家,直到韩培信渡江南下后,高凤山把她接到常熟,她的心才放松了许多。全国解放了,他们说不定要在江南这个鱼米之乡的陌生县城安家,她觉得也没有什么不好,等到稳定了,她一定把她的养父母,把姐姐韩培兰都接过来,让他们过上安稳幸福的日子。可是没多久,韩培信又调到苏州,他们的家也随之到苏州。这时,王浩有些心满意足了,她岂能不知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说,她从心里决定,就在苏州落脚安家,学习讲苏州话。她在响水那个穷乡僻壤长大,没见过苏州的小桥流水,没见过苏州的陵园美景。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她踏踏实实过日子时,韩培信又调到了南京。她毫无怨言,跟着丈夫来到南京,后来的事情她不愿去想,“文化大革命”像一场噩梦,至于后来突然又去了北京,她的神经已经有些麻痹了,终于,他们又回到江苏了,而且,韩培信当上了一省之长,现在的家总算安定下来了。她没有什么别的奢望,她早已退休,一心做一个相夫教子的好妻子,她真的心满意足了,六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而且有了孙子、孙女,虽然这一大家让她太操心劳神,可她觉得这也是一种天伦之乐。除新苏在福建当兵,其他几个孩子都在南京,这个家庭顿时就热闹起来了。这个小院子里,整天热闹非凡,儿女们白天上班,晚上回到家里,小孙子、小孙女,更是跑里跑外,充满了生机。可是,韩培信当上了代理省长,工作比当书记处书记时不知道要忙多少倍。王浩的角色也随着韩培信职务的上升,儿女们的不断成长,第三代的出生,而发生变化。她现在是这个大家庭的“后勤部长”,韩培信的“秘书、大总管”;是妻子、母亲、奶奶和外婆。除此之外,她还要担负着接待那些相识、不相识的人的电话,来访。

    王浩看看客厅里的那个大钟,已经五点多钟了,孩子们就要下班了,厨师正在厨房里烧饭,小孙女和小孙子在院子里玩,王浩出了门,只见孩子们追逐、玩耍。

    王浩说:“韩悦,你的作业做好了吗?”

    “奶奶,我的作业早做好了。”韩悦是建华的女儿,也是她第一个孙子辈的孩子,王浩自然特别宠爱。

    这时院门开了,建华下班回来了,建华说:“韩悦,作业做好了吗?你都是大孩子了,还玩?”

    王浩说:“孩子就是要玩,你别管。”

    王浩看着孩子们,心想,儿女们大了,不再像他们小的时候,给他们吃饱、穿暖就行了。现在他们成家了,她这个做母亲的还要注意平衡他们的关系,还要解决他们之间的误会、矛盾。才能让这个大家庭和睦亲切。

    吃晚饭了,韩培信出国不在家,新苏还在福建,建明值班,就这样一张圆桌还是坐得满满的。王浩安排好大人、孩子,自己站在一旁,建中拉着王浩,说:“妈,您忙什么?连饭也不吃。”

    这时,院子的门铃响了,王浩急忙转身去开门,见是一位中年人站在门口,王浩说:“你找谁?”

    “这是韩省长家吗?”

    “是,可是他不在家,你有什么事?”

    “我原来是省级机关的,‘文革’挨了整,后来虽然落实政策了,但是我的工作还没有完全落实。”

    王浩说:“你没有找单位领导吗?”

    “哎,单位谁帮我解决问题啊,我不知道跑了多少腿,至今也解决不了,我听说韩省长在北京时,在轻工部为多少干部落实了政策,所以,我就来找韩省长了。”

    “对不起,他真的不在家,你有材料吗?”

    “有”,他说着就拿出一个大大的档案袋。

    王浩接过档案袋,说:“同志,你放心,我一定转交给他。”

    中年人刚走,一辆轿车停在门口,车上下来的是梁保华。接着韩培信也下了车。王浩愣住了,说:“你们怎么回来了?不是刚走吗?”

    韩培信说:“有紧急事情!”

    孩子们一看韩培信回来了,一起站起来,奇怪地说:“爸,你这是……”

    王浩说:“培信,你歇歇,我给你准备点菜。”

    小孙子、小孙女一起围上来,抱着韩培信的腿,叫着:“爷爷,爷爷……”

    吃了晚饭,王浩让孩子们各自去了自己的房间,她和韩培信坐在灯下,王浩说:“到底为什么突然提前回国了?”

    韩培信说:“中央终于下决心解决江苏省委的班子了。”

    “什么意思?”

    “许家屯调出江苏了!”

    “调哪里?”

    “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

    “谁来当江苏省委书记?”

    韩培信看着王浩,半天才说:“你来当,怎么样?”

    王浩说:“你以为我不能当?没让我干,我也是1942年参加革命,1944年入党的老同志,这些年都是牺牲了我的事业,你才有今天的。”

    韩培信说:“真的对不起我亲爱的王浩同志,让你受委屈了,你现在是我的秘书长,我的大管家,我的‘外交部长’。”

    奇怪的是韩培信也没有说江苏省委书记是谁,王浩也没有问。

    这两位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夫妻,坐在灯下,韩培信经过一天的长途旅行,并没有歇下来,他在灯光下批阅文件,王浩默默地守着丈夫,她困了,她累了,她靠在椅子上睡着了。门轻轻地推开了,韩培信没有发现建中进来了,建中轻轻地来到母亲身边,小声说:“妈,您太累了,你先睡吧,我来照顾爸爸。”

    韩培信没抬头,说:“你们都睡觉去,我要人陪干什么?”

    王浩说:“建中,你睡觉去吧,我还要给你爸搞点夜宵,你没看他今天晚饭没吃多少吗?”

    王浩看看时间,已经快十一点了,她轻轻地去了厨房,把煮好的银耳、白果、山药片放进小锅里,卧了两个鸡蛋,勾上芡,然后又用凉水逼了逼,端到韩培信面前。

    韩培信看着王浩,柔声说:“别累坏了,早点睡吧!”

    02中央命令

    1983年3月23日,韩培信和顾秀莲乘日本东京飞往上海的国际航班抵达上海虹桥机场时,江苏外办主任汪良同志已经专程等在机场。这时韩培信和顾秀莲才得知中央这次调整江苏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的决定:许家屯调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韩培信任江苏省委书记;顾秀莲任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副书记沈达人、周泽、孙颔;柳林为顾问委员会主任;储江为省人大主任;包厚昌为省政协主席。其他省委常委、副省长、顾问、政协副主席、省人大副主任也都很清楚的明确了。

    可是韩培信还是觉得有点突然,这样大的动作,让他出任江苏省委书记,顾秀莲任省长,怎么事先没有和他通气呢?后来才知道,江苏不少老同志一直向中央反映,许家屯“过渡”差不多了,他不能再在江苏干江苏省委书记了。所以,中央下决心,就在韩培信和顾秀莲去日本期间,第二次把江苏的老同志,以及任现职的领导叫到北京去,在很短时间里就把江苏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确定下来了。

    韩培信的心里清楚,中央领导这次虽然没有“紧急召见”他,其实他的心里早有预感,无论是中组部副部长曾志和他的几次谈话,还是万里同志和他的那次“促膝长谈”,中央的意图已经很明确了。只是中央领导还不能把话说得那么清楚,谁都知道干部人事上的事随时都会发生变化的。

    他清楚地记得,上次中央对江苏省委领导班子的考察动了那么大的干戈,居然派了专机,把许家屯、惠浴宇和他接到北京,中央领导分别和每一个同志谈话。后来离开中南海时,那辆小面包车驶出中南海的西大门,正沿着那条威严肃穆、由于太古老而经常需要修缮的红墙平稳地向南行使,出了府右街街口,从中共中央宣传部那幢古色古香的办公大楼往东拐,便驶近天安门广场。车上谁也没说话,司机居然从容减速,拐了个大弯,没有直接去机场的那条大道,而向天安门驶去。韩培信不知道许家屯和惠浴宇此时是什么样的想法,反正他有一个习惯,每次进京开会、办完事,临走时,总要绕到天安门广场走一圈。只是调到国家轻工部后,这个习惯才改掉。但他在临离开北京回江苏时,他还特地让司机开着车到天安门广场绕了两圈。如果说过去没到北京工作,每次来北京时,都要从天安门前走一圈,是一种朝拜,那么他调离北京时又是什么呢?此时此刻,坐在车上的几个人谁也不说一句话,但是,各人却又从车窗里目不转睛地望着天安门城楼。面对着天安门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两条标语。韩培信的心里突然冒出“朝拜”这两个字,此时他并不忌讳“朝拜”这种说法,因为这两条标语显示出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这深刻的内涵,蕴含着东方巨龙致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信念。想到这里,他看看许家屯和惠浴宇,觉得许家屯的脸色严峻,而惠浴宇显得那样淡定、坦然。

    韩培信从上海坐专车回到南京,他还是先去了总统府,在他的那个省长办公室,他几乎没有停留,就赶到北京西路的省委大楼,他本想去见见许家屯,可是到了楼上,省委领导的办公室都没有人,他便和梁保华出了省委大楼,回到家里。

    韩培信不得不告诫自己,现在他成了江苏6088万人口的执政者,过去叫省委第一书记,现在不设书记处了,叫省委书记。居此高位,当然要尽可能地做到“俯仰天地”“泰然处之”,“举重若轻”“游刃有余”;但是他肩负着这样一副重担,上对集民意于一身的中央,下对化生灵于千万的百姓,累卵系于一发,不能不持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不可疏忽大意,要慎之又慎。尽管这个结果早有人传说,他也有一种预感。但是真的把事实摆到他的面前时,他还是感到几分“意外”,“突然”。所以,中央的这个决定,隐隐之中,似乎又觉得这是早晚要发生的事,是“文中应有之义”,只不过,它终于在今天发生罢了……

    说来还真的叫人不会相信,王浩确认这个消息已经是第二天下午了,建中在两点多钟时给家里打了个电话,接电话的是保姆,他说:“我妈在家吗?”

    保姆说:“在,你是建中啊,你等等!”

    等到王浩来接电话时,电话已经挂断了,王浩自言自语道:“这孩子,这么性急。”

    挂了电话不过十多分钟,门外就传来声音,王浩知道这是自家人的声音,她正在客厅里哄孩子,建中大口地喘着粗气,进了门。王浩没抬头,说:“建中,刚才是你打的电话?什么事?”

    “妈,大事。”

    王浩抬起头,看着建中:“看你那样子,别吓我哦!”

    “妈,昨天爸爸回来后没和你说什么话?”

    “说了,怎么能不说话呢,你妈我是那样的人吗?”

    “不是,我是说,我爸和你说没说什么大事?”

    “什么叫大事?”

    “哎,看来你真的不知道。我的亲娘哎!你这人怎么这样老实,外面发生了这样的大事,你居然一无所知!”

    “这孩子,到底是什么大事,快说。”

    建中坐到王浩身边,神秘地看着母亲,说:“妈,我说了,你可别吓着?”

    “我什么世面没见过,我入党那会,你在哪儿?”

    “妈,你说韩培信这个同志怎么样?”

    王浩拉长了脸,看着建中,说:“建中,这是你说的话吗?这么不懂事!”

    建中严肃起来了,说:“妈,我问你,爸爸出国突然提前回来,真的什么也没和你说?”

    “说了,说许家屯调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

    “那他告诉你谁当江苏省委书记了吗?”

    王浩笑了起来:“他说我啊!我说,你以为我不能干啊!”

    “那后来呢?”

    “后来他看文件,一直到十一点多,我实在太困了,他也累了,我们就睡了。”

    “我爸这个人啊,这样大的事,外面都传得满城风雨了,都见报了,还瞒着我们!”

    “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时,建中才拿出当天的《新华日报》,王浩接过报纸,只见《新华日报》头版正中位置上刊登一条重要消息:中共中央决定,韩培信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

    王浩看着报纸,过了一会儿,说:“我突然想到你爸当时的表情,他告诉我许家屯调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时,我还问他谁当江苏省委书记,他还笑了一下,故意和我打马虎眼,所以我问他谁当江苏省委书记,他才滑稽地说是我。这个韩培信,看我不找他算账!”

    “妈,你说这是不是大事?”

    “这算什么大事,其实这是我预料之中的事。”

    建中大笑起来了,说:“真的,我怎么没看出来。”

    “你就是不动脑子,中央一会要把他调到西北某省去当书记,一会又要把他调去安徽接张劲夫的班,最终都没实施,还是让他回江苏,中央明明知道江苏省委班子长期不团结,上次又把江苏省委的主要领导接到北京,无论是中组部领导,还是中央领导都和他谈话了,我心里早就明白,你爸当江苏省委书记,只是迟早的事,没想到来的那么突然罢了。”

    “没想到我妈还是个政治家呀,分析得言之有理!”

    “建中,我得警告你,你爸现在当省委书记了,你更要谨言慎行,不准打着你爸的旗号在外面办任何事情。”

    03全省大震荡

    韩培信当江苏省委书记的这个消息在《新华日报》还没有见报时,首先在省市机关的高层中传开了。其实,关心江苏省委主要领导的变动,不是普通老百姓,而是那些身居高位,或者说和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人,当然也不能排除还有相当多的人怀着对江苏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大业着想,引起一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士们的议论。比如说,在江苏省委大院里,就有人发出这样的议论:

    “哎,中央终于下决心了,江苏再不解决领导班子问题,恐怕经济就要大滑坡了。”

    “老许留下的摊子够韩培信收拾的了!”

    “不过他从在苏州地区当地委书记时,就注重抓社队企业,现在叫乡镇企业,苏、锡、常的经济发展很快,我相信韩培信还会继续抓下去的。”

    “我判断,中央让韩培信当江苏这个省委书记,一定是有中央的道理。而韩培信也一定有他的小九九的,俗话说,没有金刚钻,那敢揽那个瓷器活!”

    “他肯定先要整顿干部队伍,任何一个政治家都会这样干的。其实,江苏关心省委领导的调整不是今天才开始的,准确的说,是从1982年初中组部考察组考察江苏省委领导班子开始的,在人们种种猜测中,中央突然派专机把许、惠、韩三人接去北京,这是江苏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就连当时中央领导怎么召开会议,会上中央某领导是怎么讲的,甚至某领导是如何大发雷霆的,都传得有鼻子有眼的,中央那次会议之后,许家屯还是江苏省委书记,虽然韩培信出任省长了,但是,谁都清楚,江苏还是许家屯说了算。至于以后,一些政治观察家们的分析不能说一点道理没有,说的最多的是许家屯过渡一下,很快就要走的,韩培信接任江苏省委书记变得扑朔迷离起来。有人说,如果中央准备让韩培信当省委书记的话,应该让他当了,应该另选一个省长,为此,一些原来心里有些不安和混乱的人,也就踏实起来了,他们的神经处于雷达般的敏感状态也自然松弛下来了。江苏这潭并没有平静的湖水突然间,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中央连新省委书记都没有单独“召见”,加急电报突然就到了江苏!江苏这潭平静的湖水就如同台风海潮的到来,立即波浪翻滚,涛声四起!

    对于老百姓来说,这不是他们的话题,他们关心的是今年的粮食是否丰收,今年能赚多少钱。只有响水县是不平静的。响水是韩培信出生的地方,家乡出这样的大人物,那里的热闹和省城、和省市机关,有过之而无不及。人们不可能到南京来,他们就把韩培信当江苏省委书记的消息送到韩培信的姐姐家,送到韩培信的邻居那里。自然还有人说自己是韩培信的亲戚。还有人更神秘地说,在日伪对盐、阜一带大扫荡时,韩培信和敌人浴血奋战,曾身负重伤,在他家躲过敌人的搜捕……这不过是少数人的渲染而已,也没有必要去求证。

    韩培信还没有下班,家里的电话就响起来了,王浩接起电话,一个陌生的声音,一开口就说:“请问韩书记在家吗?”

    王浩真的还没有反映过来,照理说,韩培信做了那么多年书记处书记,叫书记也属正常,可韩培信当上省长之后,所有的人都早已改称省长了,因为人的习惯都是把最高的职务放在前面的。怎么这些人的反映这样快?

    等到韩培信被热情的人群送回家时,家里已经坐着不少前来祝贺的人群。王浩正在给他们让座、沏茶。韩培信虽然心有不快,只得笑脸相陪。

    04低调上任

    1983年3月25日中共中央调整江苏省委领导班子,不设第一书记,改设书记、副书记,韩培信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

    韩培信和顾秀莲在回到南京的第二天,中央调整江苏领导班子的通知就到了。他和顾秀莲一起去见许家屯,到了许家屯办公室,大家一见面,许家屯连手都没有伸,韩培信把伸出去的手又缩回来。许家屯说:“我的工作调动了,先到四川等地走一走,再到中央去报到。江苏的工作是你们是事了,我就不再插手了。”

    1983年4月6日江苏省委召开市委书记会议。钱敏同志代表中央工作组出席了会议,并宣读了中央关于调整江苏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的决定。韩培信有这样一段讲话:“刚才,家屯同志、柳林同志、钱敏同志都讲得很好,对我们新班子的同志是很好的鞭策和鼓励。现在我讲几句,也是常委同志委托我表个态。

    “首先我们完全拥护中央关于调整江苏省一级班子的四条指示。

    “在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经过中央工作组的指导和帮助,这次,省委、省政府的领导班子作了较大的调整。虽然在酝酿调整方案时我参加过讨论,但是,最后决定由我来主持省委的工作,我当时还在国外访问,确实没有思想准备,思想上很不安。一是感到自己不适应。我身体还可以,但毕竟六十一岁了。文化水平不高,知识面很窄,思想作风和过去的工作都有许多缺点。总之,无论从年龄、水平、能力以及资望来说,要挑起这么一个担子,自己感到很不适应。二是感到责任重大。……”

    但是,除了这次会议,许家屯什么也没交代,就走了。韩培信虽然思想有所准备,但许家屯这样的态度还是让他意外的。

    中央对江苏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的大调整,虽然引起一场不大不小的震荡,就像飓风一样,风浪再大也有平静的时候。奇怪的是,省委书记这样举足轻重的大人物的变动,中央只有工作组钱敏同志在市委书记会议上宣布中央的决定,群众只从《新华日报》上那干巴巴十八个字的消息,除了群众私下里的议论,省委、省政府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至于韩培信已经从总统府里省长办公室(蒋介石原来的办公室)搬到北京西路省委大楼,而顾秀莲又从北京西路省委大楼搬进总统府里省长办公室,很少有几个人注意到。

    虽然江苏省委、省政府领导已经大调整了,但机关里还一如既往,似乎什么也没发生过。而新上任的省委书记、省长在干些什么呢?这些自然不是群众操的心。

    细心的人会发现,许家屯的那辆轿车再也没有进出江苏省委大门。每天早上,一辆黑色丰田轿车停在省委大楼下,从车上下来的正是韩培信和他秘书梁保华。一天,两天,三天,直到第五天上午,顾秀莲跟在韩培信的身后,来到韩培信的办公室。两人交换了各自已经准备好的对江苏未来发展的工作方略和构想,他们很快就达成了共识,这时,韩培信说:“好,那我们召开我们两人当省委书记、省长后的第一次江苏省委常委会议。”

    第二天上午八点半钟,省委常委会议室干净而整洁,到处一尘不染。会议桌上的台布更加洁白,每个常委面前的茶杯摆放得十分整齐,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常委们走进会议室,这是新的江苏省委常委第一次会议,秘书长按照排名安排好座位,只是省委书记的那个位置空着,时间快到时,走向那个最重要位置的已经不是许家屯,而是韩培信。

    韩培信满面春风,意气风发,他从顾秀莲开始,和大家一一握手。随后,坐到那个最重要的位置上。说:“各位常委,我们今天召开新一届江苏省委常委会议。在座的各位,大部分都是老熟人,孙颔同志我是第一次见面,不怕你们笑话,你那个‘颔’字还是个冷字,我是翻了字典才认识的。知识分子连名字都不一样。”

    韩培信后来才了解孙颔,他1948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农业经济系,1946年秋插班考入中央大学农业经济系,1948年冬因北撤离校,去解放区华中党校学习,1949年春参加解放军二野金陵支队南下任南京市军管会军事联络员,负责接管中央农业实验所。此后,任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后更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研究员。1981年任副院长,1982年任院长。

    韩培信说:“沈达人、周泽,还有其他常委,都熟悉,就不一一介绍了,我现在给大家介绍一下顾秀莲同志。她是我们江苏南通人,长期在国家机关工作,有丰富的领导机关工作经验,抓过经济工作。在江苏省委当了一年书记处书记,书记处撤消了,都是副书记,这次中央提名她为江苏省省长,经过人大的程序后,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位女省长了。”说着,韩培信带头鼓起掌来。

    韩培信说:“对于我,在座的同志都很熟悉,应该说也都了解,我除了前几年调去国家轻工部工作五年,一直都在江苏工作,这次中央调整了江苏省委的领导班子,中央让我担任江苏省委书记这个重要职务,我深感这副担子很重,江苏在全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省份,我虽然感到身上担子重,也有压力,但是,我看到在座的各位常委,我就信心百倍。我从轻工部调回江苏时,以及1982年中央专机把许家屯、惠浴宇,和我接去北京,每次中央领导和我谈话时,都对江苏的工作十分担心,但又对我们寄于莫大的期望。大家一定觉得奇怪,这次中央决定对江苏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的调整,是在不声不响中进行的,而且都没有单独找我和顾秀莲同志谈话,我们两当时正在日本访问。这正说明中央对我们的信任、对我们班子的放心。好了,我就不多说了,我没有什么就职演说,只是有感而发,说几句开场白吧。下面请顾秀莲同志讲话。”

    女同志就是认真,看样子顾秀莲早就有所准备,她拿出稿子,发表了正而八经的就职演说。

    大家认真讨论了韩培信和顾秀莲草拟的发展江苏的具体意见,在这几天里他们不仅掌握了江苏这几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经济建设发展情况,还和许多经济学专家、学者深入研究,结合江苏这几年的发展,制定的工作方案,引起了大家的共鸣,通过讨论,常委们士气倍增,干劲十足。

    韩培信最后说:“今天的常委会开得非常好,我们讨论的发展江苏经济的方案,究竟怎么样,希望大家会后分头到各位负责的点上去,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下次会议再进行讨论。今后我们常委会定一条规定,凡是重大决策,首先提出问题,大家带着问题,下去调查研究,然后再提出方案,经过常委会充分讨论,再做出决定。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大家戮力同心,把江苏各项工作搞上去。”

    常委会结束后,韩培信说:“罗运来同志请到我办公室来一下。”

    罗运来是一位1929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文革”前任中共徐州地委书记、“文革”中蒙冤达8年,1975年底恢复工作,现在是中共江苏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长。

    罗运来走进韩培信的办公室,韩培信迎了上去,说:“罗部长,请坐。”

    罗运来握着韩培信的手,说:“你当江苏省委书记好啊,我们全力支持你,江苏这几年搞得也太糟糕了,够你理一段时间的。”

    “你是一位老同志,也是老领导,更是老江苏了,有你们的支持,我相信江苏一定会搞得更好的。罗部长,江苏地改市工作大局已定,现在就是干部的事了,原来的“地区”只是一个派出机构,只有地委和专区两套人马,现在是四套班子。十一市,仅是市级领导干部要增加不少人!何况许多老同志都要退下去。”

    罗运来说:“实际上省委组织部从1982年春就开始布置各地、市委组织部,对全省108个县的领导班子进行全面考察,于此同时,省委组织部也对各地区的地委、行署领导班子进行了考察,这项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许家屯在任时也有过具体意见,现在他走了,有些干部是要你拿主要意见的。而且各市都在准备召开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议。”

    “好,这个工作非常重要,按照原计划执行,请你们尽快把你们初步形成的方案让我看一下,我们再研究,方案修改后,还要让顾省长看,在上常委会前,我们先召开书记碰头会。”

    “好,我们尽快。”

    韩培信从轻工部回来也有一年多,在干部问题上,许家屯从来不和他商量过,地改市这样大的事,其实,他知道,省委组织早就在考察地市级干部,有些新进市级干部的人选都是许家屯个人意见,作为省长的韩培信他不可能没有想法的。现在他是省委书记了,对于干部上的事,他不但要过问,要有自己的意见,更要广泛听取意见,要听省长的意见,要召开书记碰头会,还要广泛征求副省长、人大、政协和老同志的意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