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里的博大胸怀-200个铜板寄深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这段时间可忙坏了邓小平,部队整训离不开他,开展土地革命更是少不了他。当时正值梅雨季节,阴雨连绵,邓小平不顾山高路隘、林深苔滑,不辞辛苦地奔走在山村田野间。他深入农民家里,访贫问苦,和当地干部、赤卫队员、农民兄弟促膝谈心到深夜。

    捧着沉甸甸的200个铜板,看着正挥汗如雨在整修房子的红军战士,梁大娘老泪纵横。她活了这么大岁数,还没见过这么好的部队,这么好的长官,她噙着眼泪连声说道:“邓政委真是我们穷苦百姓的贴心人啊!”

    “政委,我这条老命是你捡回来的,是共产党和红军捡回来的,这是支好队伍,我的儿子跟着你,我放心,你就收下他吧!”

    1930年,邓小平指挥英勇的红七军胜利地收复了百色,右江地区又回到了人民手中。红七军随之安顿下来,进行了紧张的整训工作。

    这段时间可忙坏了邓小平,部队整训离不开他,开展土地革命更是少不了他。当时正值梅雨季节,阴雨连绵,邓小平不顾山高路隘、林深苔滑,不辞辛苦地奔走在山村田野间。他深入农民家里,访贫问苦,和当地干部、赤卫队员、农民兄弟促膝谈心到深夜。工作千头万绪,邓小平忙得连理发的时间都抽不出来。同志们看着他长长的头发,都取笑他说:“小平要留辫子,当大姑娘喽!”邓小平呢,他一边干着手里的工作,一边无可奈何地苦笑说:“忙啊,忙得我恨不能有分身术,等忙过这阵再理吧!”

    然而,对老百姓的疾苦,邓小平却时刻记挂在心上。无论工作多忙,他总要抽出时间到附近的群众家里,嘘寒问暖,想尽办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经过了解,邓小平得知这里有一个特贫户梁姆蕊老大娘。梁大娘家原有9口人,由于连年军阀混战,收成又差,丈夫过度辛劳,连累带病,早早就过世了。她一个妇道人家拉扯着7个孩子在苦水里挣扎。由于疾病和饥饿,4个孩子也早年夭折,两个年幼的孩子因实在无力抚养,只好忍痛转送他人。现在身边只剩下一个儿子和她相依为命。老人命苦啊!眼下不幸又病倒了,躺在床上有好几天了。梁大娘的悲惨遭遇紧紧地牵动着邓小平的心,他决定抽空去看望一下老人家。

    一天,邓小平在当地赤卫军梁连长的陪同下来到了梁大娘家。一踏进院子,邓小平的心就抽紧了:眼前的这所房子实在是太破旧了,就像一个四壁透风的“笼子”。用稻草拌稀泥糊起来的墙壁,许多地方的泥巴早已脱落,露出里面的竹片木棍;屋顶是用茅草铺盖的,由于天长日久和风吹雨淋,已朽损不堪,不少地方的茅草已相当稀疏,难遮风雨。屋里一阵急促的咳嗽声惊醒了正在呆呆发愣的邓小平,他疾步跨进小屋。

    小屋里阴暗潮湿,散发着一阵阵腐败的霉味,屋内没有什么陈设,只有一张铺着烂草席的破床,两只小木凳和几个破瓦罐。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躺在床上,正大口大口喘着粗气。

    邓小平和梁连长走到床前,梁连长轻轻地对老人说:“梁大娘,红军的邓政委看您来了!”老人抬起无神的眼睛看了看邓小平,极力想撑起身子,邓小平赶忙俯下身扶住梁大娘,关切地说:“大娘,您别动,我来看看您。”邓小平扶老人躺好,然后坐在她床边,亲切地询问起她的身体和家里的情况,随后劝慰老人说:“梁大娘,您不要太着急,先安心把身体养好。其他的问题我们会想办法帮助解决!”

    “谢谢,谢谢红军!”老人激动地说着,随即又是一阵急促的咳嗽声。

    邓小平起身在层子里转了一圈,发现锅里剩着的是粗糠野菜,墙角的米缸空空如洗,邓小平的心情沉重极了。在回驻地的路上,邓小平一句话也没说,只是紧锁着眉头默默地走着,刚才所看到的一切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回到驻地后,他从自己的背包里找出200个铜板,递给梁连长:“梁连长,麻烦你把这点钱给梁大娘送去,先买点粮食,再抓几服中药救救急。”

    “谢谢邓政委,我替梁大娘谢谢您。”梁连长接过钱,动情地说。

    梁连长正要跨出院门的时候,邓小平又叫住了他:“梁连长,请你再带几名战士去,帮助梁大娘把房子翻修一下。这几天老下雨,房子漏得太厉害了。”

    捧着沉甸甸的200个铜板,看着正挥汗如雨在整修房子的红军战士,梁大娘老泪纵横。她活了这么大岁数,还没见过这么好的部队,这么好的长官,她噙着眼泪连声说道:“邓政委真是我们穷苦百姓的贴心人啊!”

    在邓小平的关心帮助下,梁大娘住进了翻修好的房子,由于心情好,病也很快痊愈了。一天,她领着儿子来找邓小平。原来老人是送儿子参军来了。

    望着眼前这位孤苦伶仃、风烛残年的老大娘,邓小平实在不忍心收下和她相依为命的儿子。

    可老人坚决要送儿子参军:“政委,我这条老命是你捡回来的,是共产党和红军捡回来的,这是支好队伍,我的儿子跟着你,我放心,你就收下他吧!”

    “梁大娘,您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就这么一个儿子,还是留在身边让他伺候您吧!”

    “不,我还能自己照顾自己,让他跟着你,也去救更多的穷苦人!”

    在老人的恳切请求下,邓小平只好答应了她的要求,把她的儿子编在当地的赤卫军中。

    这回老人满意了,她紧紧拉着邓小平的手,觉得眼前这位英武之中透着几分干练的红军首长,是那么随和,那么可亲,真的就像自己的儿子似的。

    (李新芝 王月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