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吗?”
“是的,我从那个欣赏我的推销员那里买到的。乔,当我提到我对我儿子是多么地骄傲时,他是多么认真地听。”顾客沉默了一会儿,接着说,“你知道吗?乔,你并没有听我说话,对你来说我儿子当不当得成医生并不重要。你真是个笨蛋!当别人跟你讲他的喜恶时,你应该听着,而且必须聚精会神地听。”
从此以后,乔·吉拉德认真倾听别人的说话,很快,很多客户都喜欢上了他,都乐意在乔·吉拉德这里买汽车,因为他给人的感觉就是很值得信任。后来,乔·吉拉德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汽车推销员。
无独有偶,和乔·吉拉德犯同样错误的还有推销员查尔先生。
推销员查尔对顾客斯尔宝先生说:“斯尔宝先生,经过我的仔细观察,我发现贵厂自己维修花费的钱,要比雇佣我们来干花的钱还多,对吗?”斯尔宝先生说:“我也计算过,我们自己干却是不太划算,你们的服务业不错,可是,毕竟你们缺乏电子方面的……”还不等斯尔宝说完,查尔就说:“噢,对不起,我能插一句吗?有一点我想说明一下,没有人能够做完所有事情的,不是吗?修理汽车需要特殊的设备和材料,比如……”斯尔宝先生说:“对,对,但是,你误会我的意思了,我要说的是……”又没等斯尔宝先生说完查尔又接着说:“您的意思我明白,我是说您的下属就算是天才,也不可能在没有专用设备的情况下,干出像我们公司那样漂亮的活儿来,不是吗?”斯尔宝先生说:“对不起,你恐怕还是没有搞懂我的意思,现在我们这里负责维修的伙计是……”查尔又急急地插话说:“斯尔宝先生,现在等一下好吗?就等一下,我只说一句话,如果您认为……”这次,没等到推销员查尔说完,斯尔宝先生就说:“我认为,你现在可以走了。”
因为不能认真倾听别人的话,往往会让说话的人对你产生极坏的印象,从而让自己失去很多的机会。
古希腊有一句民谚说:“聪明的人,借助经验说话;而更聪明的人,根据经验不说话。”西方还有一句著名的话:雄辩是银,倾听是金。中国人则流传着“言多必失”和“讷于言而敏于行”这样的济世名言。这些都给了我们这样的建议:在和别人交往中,尽可能少说而多听。
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受到别人的重视。当我们专心致志地听对方讲,努力地听,甚至是全神贯注地听时,对方一定会有一种被尊重和重视的感觉,双方之间的距离必然会拉近。
当你夸夸其谈却不顾别人的谈话时,你显然没有明白说话的艺术。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倾听能力,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才能让别人不知不觉喜欢你。
学会在背后称赞别人
有时当面的赞美如果没有把握好度,反而会适得其反,而背后赞美则可避免这些缺陷。因此,与其当面赞美会遇上“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还不如背后赞美来得更“安全”,更“实在”些。
生活中,人往往喜欢听好听的话,即使明知对方讲的是奉承话,心里还是免不了会沾沾自喜,这是人性的弱点。一个人受到别人的赞美时,绝不会感到厌恶,哪怕对方说的夸张了一些。赞美的奥妙和魅力无穷,然而,最有效的赞美还是在背后赞美别人。
如果你要赞美一个人时,当面说和背后说所起到的效果是很不一样的。背后说别人的好话,远比当面恭维别人说好话,效果要明显好得多。如果我们当面说人家的好话,对方会以为你可能是在奉承他,讨好他。赞美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但是,当你的好话是在背后说时,人家会认为你是出于真诚的,是真心说他的好话,人家才会领情,并对你产生好感。
假如你当着上司和同事的面说上司的好话,你的同事们会说你是在讨好上司,拍上司的马屁,从而容易招致周围同事的轻蔑。与其如此,还倒不如在公司上司不在场时,大力地“吹捧一番”。你不用担心,你在背后说的这些好话,是很容易就会传到上司耳朵里去的。
设想一下,若有人告诉你,某某在背后说了许多关于你的好话,你能不高兴吗?这种好话,如果是在你的面前说给你听的,或许适得其反,让你感到很虚假,或者疑心对方是否出于真心。为什么间接听来的便会觉得特别悦耳动听呢?那是因为你坚信对方在真心地赞美你。
《红楼梦》中有这么一段描写:史湘云和薛宝钗都曾劝过贾宝玉做官为宦,这令贾宝玉大为反感。一次,因湘云劝宝玉多结交些为官的朋友,宝玉十分生气,并对着史湘云和袭人赞美林黛玉,他说:“林姑娘从来没有说过这些混账话!要是她说这些混账话,我早和她生分了”。凑巧这时黛玉正来到窗外,无意中听见贾宝玉说自己的好话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结果宝黛两人互诉肺腑,感情大增。
在林黛玉看来,宝玉在湘云、宝钗、自己三人中只赞美自己,而且宝玉不知道自己会听到,这样,好话就让人感觉非常真诚。倘若宝玉当着黛玉的面说这番话,好猜疑、爱使小性子的林黛玉可能就认为宝玉是在打趣她或想讨好她。
在背后赞美别人,更让人受用,更加深入人心,背后赞美的作用绝不比当面赞美差。有时当面的赞美如果没有把握好度,反而会适得其反,而背后赞美则可避免这些缺陷。因此,与其当面赞美会遇上“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还不如背后赞美来得更“安全”,更“实在”些。
背后赞美别人并不需要你挖空心思去想各种华丽的词语,也不用你费尽心机找各种场合去讨好别人。会说话的人,往往不经意间就把赞美的话说得很漂亮。
比如,你和对门的女主人关系不错,你很欣赏她的厨艺,如果你在别的邻居面前夸奖她:“我家对门的张太太厨艺一流呢。”这话如果以另外一种方式传到张太太那里,“某某说你的厨艺很棒啊。”同一件事情直接听到或经由他人告知,究竟哪一种更令人高兴呢?不用说,大家心里也明白。
背后的赞美,首先说明你没有一点的功利性,只是“无意”中说了别人的好话,对于你这种由衷的赞叹,可以想象到被赞美者“辗转”听到你的赞美之词,心里该是多么的地激动和高兴。因此,从他人口中获悉自己受到夸奖时会感到非常高兴。而且,间接听来的赞美,意味着别人也知道自己受到赞美了。单就此点而言,即可让人觉得自己的能力受到了极高的评价,也足以说明赞美者是真心真意地佩服自己。
如果你是时候的有心人,你会发现很多人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点,那么,你就不必吝啬自己的赞美了!学会在背后称赞别人,相信你的每一句赞美都是别人生活中的小惊喜。当你真诚地为别人的生活不断创造惊喜的时候,相信别人也同样会给予你同样甚至更多的惊喜。
逢人需减岁,遇物则加钱
“遇物加钱,逢人减岁”,说白了就是投其所好。这种说话的技巧往往能给对方、给社会带来欢乐。对于这样“美丽的错误”与“无害的阴谋”,我们多说一些又有何妨呢?
生活中,那些很会说话的人,有一条心照不宣的说话秘密,它就是——逢人减岁和遇人加钱。想要讨人喜欢,免不了说些客套话与场面话。如果你没办法掌握太多的场面话,也一定要记得人在意的事情不外乎两大原则:外貌与金钱。就此延伸出来的社交概念,也就是“逢人减岁,逢物加钱”。
只要是人,又有谁不希望自己永远年轻而不要过早地老去呢?所以,成年人尤其是女士们对自己的年龄是非常敏感的。例如,你是一位25岁的女生,却被别人看作是中年人了,你的心里面能高兴吗?出于成人们普遍存在的这种怕老心理,“逢人减岁”这种说话技巧便有了讨人喜欢的“市场”啦。
逢人减岁,会让你说话很讨喜,而又不需要你有多么高的说话能力。你只需要把对方的年龄尽量往小处说,从而使对方觉得自己显得年轻,保养有方等,进而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当然,你也不能减得太离谱。一个60岁的阿姨,你硬要笑眯眯地奉承人家只有20岁,恐怕被奉承的人不会相信,就连身边的人也恨不得塞上你的嘴巴。也就是说,逢人减岁也是要有分寸的。一位三十多岁的人,你说她看上去只有二十多岁,一个六十多岁的人,你说她看上去只有四五十岁,这种“美丽的错误”,对方是不会认为你缺乏眼力,对你反感的,相反,她会对你产生好感。如此,你又何乐而不为呢?
那么,遇物加钱是什么意思呢?它是说当你在评价别人所够买的物品时,对其价格故意高估,从而使对方高兴。例如,你的朋友买了一套样式挺不错的西服,你知道市场行情,这种衣服两三百元完全能够买得下来。于是你便在猜测价格时说:“这套西服不错呀,至少得花四五百元吧?”我相信你的朋友听后一定会非常高兴,往往会笑着说:“你没想到吧,我花200元就买下来了!”
这样的说话方式是很有技巧性的。你在并不知道张三花了多少钱买下这套衣服的情况下,故意说高衣服的价格,从而令对方产生成就感,当然会使对方高兴啦。
买东西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再平常不过的一种日常生活行为。在我们的心中,能用“廉价”购得“美物”,那是善于购物者所具有的品格,那是精明人的一种象征,虽然我们不会,也不可能都是善于购物者,但我们还是希望我们的购物能力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因此,当我们买了一件物品之后,如果自己花了50元,别人认为只需30元时,我们就会有一种失落感,觉得自己不会买东西。但当我们花了30元,别人认为需要50元时,我们则有一种兴奋感,很会买东西。由于这种购物心态的存在,“遇物加钱”这种说话技巧也就有了用武之地。当然“价格高估”也要注意,首先你要对商品的物价心里有底,其次是不能过于高估,否则收不到好的效果。
“遇物加钱,逢人减岁”,说白了就是投其所好。当然,我们的出发点是光明正大的,我们的这种“投其所好”,无论是对自己、对对方还是对社会,都是没有害处的。相反,这种说话的技巧往往能给对方、给社会带来欢乐。对于这样“美丽的错误”与“无害的阴谋”,我们多说一些又有何妨呢?
但是,“逢人减岁,遇货添财”并非是万能灵药,适合任何人。你需要知道的是,喜欢被看得年轻一些,往往都是有一定年龄的人;相反的,如果你交往的对象本来就是少男少女,与其说他们小,倒不如夸老个一两岁,因为渴望长大的青少年,非常希望能被当成大人来对待。
当你买东西送长辈,对方问你花了多少钱时,就不能傻傻地“添财”,而是要“减财”,通常长辈都比较节俭,收礼会高兴,却又会心疼你花了太多钱。如果你不希望自己精心挑选的礼物,只是被长辈收进老木箱里珍藏而不拿来活用,那么你最好把采购的商品说得较为平价,但不失品质,别让老人家因为舍不得而浪费了你的心意。
不管是遇物加钱,还是逢人减岁,都是一种投其所好的说话技巧,你说得用心,听的人自然开心。
不说绝对的话,才有余地
即使对方再讨厌,你也不要口出恶言,更不要说出“情断义绝”、“誓不两立”之类的过激的话,除非有深仇大恨。不管谁对谁错,最好都是闭口不言。
刘刚是一个性格耿直,心直口快的人,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
一次,刘刚和同一个办公室的李强之间产生了一点摩擦,很不愉快。其实同事间有点分歧是难免的,互相宽容点也就过去了。但是,刘刚一怒之下,对同事李强说:“从今以后,我们之间一刀两断,彼此毫无瓜葛!”
这句话说完不到三个月,李强成了刘刚的上司。刘刚因为之间讲了过重的话,所以很尴尬,只好辞职另谋他就。
因为把话讲得太绝对而给自己造成窘迫的例子,在现实中随处可见。但这样做的结果,就像把杯子倒满了水一样,再也滴不进一滴水,否则就会溢出来;也像把气球充满了气,再充就要爆炸了。
古希腊神话里有这样一个传说:太阳神阿波罗的儿子法厄同驾起装饰豪华的太阳车横冲直撞,恣意驰骋。当他来到一处悬崖峭壁上时,恰好与月亮车相遇。月亮车正欲掉头退回时,法厄同倚仗太阳车辕粗力大的优势,一直逼到月亮车的尾部,不给对方留下一点回旋的余地。
正当法厄同看着难以自保的月亮车而幸灾乐祸时,他自己的太阳车也走到了绝路上,连掉转车头的余地也没有了。向前进一步是危险,向后退一步是灾难,最后终于万般无奈地葬身火海。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不管做什么,都不要太绝对,要留有余地。同样,说话也是如此。
在谈话时,即使是你绝对有把握的事,也不要把话说得过于绝对,绝对的话语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从而会对你的话挑剔。与其给别人一个挑剔的借口,不如把话说得委婉一点。比如,有人要约你,你不想去。可以说“哎呀,真对不起,我周末有事”或“等以后有机会吧”,不要说“我不想去”或“不行”。这样可以让对方免于难堪,给对方一个台阶下。否则,得罪了人,也害了自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