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秘世界1-铜奔马名称之谜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马是最早被人驯养为家畜的动物之一,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和战车,它被人们寄寓很多美好的寓意,有时还是成功的象征。比如,一马当先,马到成功等等。

    在中国历史上,关于马的故事很多,在众多文物中,有关马的形象马踏飞燕也是屡见不鲜。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秦代陶马,汉武帝茂陵出土的鎏金铜马,到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六骏,无不倾注了帝王们对马的热爱和工匠们制作上的高超技艺。但这众多的马的造型无一能与一匹铜奔马相媲美。当面对这匹马时,你会感到热血沸腾,甚至可能会有窒息的感觉。

    该马造型雄骏非凡,腾空奔驰。有人认为该马的妙处在于其后蹄下踏一只飞鸟,仅以奔马命名,显然不足以表现其意境,称“马踏飞燕”更名副其实。

    因为铜奔马带给人们不同的理解,就直接导致了对铜奔马命名上的不同。有人认为该马为汉代的马式,是汉代相马时的标准造型。相畜在秦汉时是一种专门的技术。相畜是根据牲口的外形来判断其生理机能特点和生产能力,并以此作为识别牲口优劣的依据。秦国曾出现过伯乐、九方皋等相马专家。云梦秦简《日书》中对相马的标准有严格的规定,对马的头、耳、目、脊、腹、四足、尾等主要部位都有具体的要求,堪称当时民间的一部朴素的相马经,也是到目前为止有记载的出土文物中最早的一部见诸文字的相马经。汉代相畜术有较大的发展,并出现了专门的著作。官府内亦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的人,当时相马术已成为专门的技术自设一科。汉代相马标准的确立和推广运用,对于选育优良品种可以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专家们认为铜奔马脚踏的不是燕,而是乌鸦,它象征良马的品级。我国史书记载良马分为“野无禽”和“逮乌鸦”两种,前者奔跑的速度超过走兽,后者飞行的速度超过飞鸟。

    有一种意见认为,这是汉武帝从西域引进的“汗血马”。汉朝对于马的重视,源于战争的需要。汉朝初年,面对秦末农民起义与楚汉战争遗留下的千疮百孔,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的对内政策。而面对周边民族的挑衅,一方面采用和亲政策,缓解边疆矛盾,另一方面又积极备战,因为只有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做后盾,才有和平安宁的社会,而战马的众多与精良是军事力量强大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华图腾——“龙”之谜

    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龙的标识就渗透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

    图腾指一个氏族的标记或图徽。处于氏族社会的原始人相信本氏族起源于某一动物、植物或其他特定物类,并认为这种物类是其氏族的象征和保护神,因而对其加以特殊爱护并举行各种崇拜活动。古往今来,有一种神圣的动物形象深深地扎根于海内外亿万炎黄子孙的心中,那就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龙”。

    龙的文化

    人们将中华文化称为“龙的文化”,将中华儿女称为“龙的传人”。

    在辽阔的神州大地上,处处都体现着“龙的文化”,彰显着对龙的崇拜。以龙为名的山川村镇不计其数:龙岗、龙城、龙泉……以龙命名的中式建筑不胜枚举:龙门、龙壁、龙亭……以龙为名的民俗比比皆是:龙舟、龙灯、龙笛……以龙为名的商家、以龙为名的人就更是数不胜数。古代皇帝自称“真龙天子”,金碧辉煌的宫殿里描绘着龙,雕刻着龙,简直就是“龙的世界”。现实生活中以龙为图案的服饰、器物、玩具随处可见,甚至言谈话语之间也离不开龙:“龙凤呈祥”、“龙马精神”、“藏龙卧虎”……神话中的龙更是千变万化,能大能小,呼风唤雨,上天入海……人们喜爱它、赞颂它、崇拜它。龙成了吉祥的象征,更成为中华民族权威和神灵的象征。

    龙是什么样子呢?千百年来人们在头脑中不断地勾画着它的形象。它集九种动物的特征于一身: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这些特征更给龙的本来面目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图腾佐证

    专家和学者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考证,初步揭开了中华民族龙的崇拜之谜:龙是古老的炎黄子孙的“图腾”。

    考古工作者在出土的文物中,找到了龙作为我国古代先民图腾的佐证:

    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有陶壶龙纹;

    江苏吴县良渚文化出土的器物上,有似蛇非蛇的勾连花纹;

    内蒙古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墨绿色的工艺品玉龙……

    大量实例证明,对龙的崇拜在我国至少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

    那么,龙到底是真实的存在,还是虚无的幻象呢?

    如果是幻象,那么,它又是根据何种动物想象出来的呢?

    有的专家学者持这样一种看法,龙是由鱼或蛇演化而来的。

    最原始的龙的形象是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它的形象与后世的龙雏形相似,为蛇身鱼形,是仰韶文化居民的图腾崇拜。在山西襄汾夏墟遗址也曾发现与半坡遗址相似的龙纹。据此,有的学者指出,后世的龙的形象,基本由半坡鱼纹演变而来。从半坡到夏墟的原始龙纹的演变来推测,最早的龙应该是生活在水中的一种蛇状的长鱼。夏人和仰韶文化古人为什么把它作为图腾标志呢?有人推测是因为当时的人们常常面临洪涝灾害,所以期望人类能像龙鱼那样在水中自由自在地生活,于是就把龙鱼当成民族的保护神来崇拜。

    近来更有学者认为,“龙”在古代确实存在,只不过它不叫龙,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神奇。它就是一种巨型鳄——蛟鳄。这种鳄的外形,如头、眼、项、腹、鳞、爪、掌等都与“龙”相似。蛟鳄的寿命很长,可以达到数万年以上。有些鳄类动物具有一些奇异的功能,例如可以敏锐地感受到大自然气压的变化而预知睛雨。每到下雨之前,便常常怒吼不止,其声如雷。古代先民无法解释这种现象,视其为神兽,拜它为雷神、雨神或者鼓神。还存在一种可能,远古人类过着狩猎和游牧生活,和不同的野兽打交道,从没见过蛟鳄这种如此神秘、如此具有威胁性的动物,因而害怕它,崇拜它,把它看做是地神、水神和战神,再由此逐渐演化为“龙”,使其更具神秘感。

    据说,以蛟鳄为图腾的,还有古代巴比伦、印度和玛雅文化的先民。

    龙生九子

    而中国龙的形象更是千姿百态,中国自古传说“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螭吻:喜欢登高望远,能喷浪降雨,因而它通常被装饰在建筑物的屋脊上,用以防火。

    蒲牢:爱吼叫,喜爱音乐,因而它常被用来装饰大钟,做钟顶的钟扭。

    赑屭:样子像龟,善于背负重物,还喜欢文字,爱扬名,因此,让它驮石碑。

    狴犴:样子像老虎,是威力的象征,因此把它装饰在监狱的大门上,用来威吓罪犯。

    饕餮:生性贪吃,所以人们把它装饰在盛装食物的器皿上。

    狻猊:样子像狮子,喜欢烟火,它一般被装饰在香炉上。

    椒图:样子像螺蛙,善于封闭和保护自己,因此人们把它装饰在大门上,用来守门。

    睚眦:传说中它性情凶残,爱争斗厮杀,所以它被装饰在刀剑的柄上。

    蝮:平时最喜水,所以它大都被装饰在桥头柱、桥洞和桥栏等处。

    正因为它们的性格和爱好各不相同,所以它们常以各种不同姿态出现在具有古代风格的建筑和器物之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