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的经商课-经营之神——哈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阿曼德·哈默这位美国实业界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曾被人称为“经营之神”、“幸运之神”。1898年5月21日生于美国,在上大学时,即开始经营父亲留给他的药厂,获得很大成功,成为当时美国唯一的大学生百万富翁。1921年,哈默赴苏联,成为贸易代理人,获得巨额财富。1956年,58岁的哈默收购濒临倒闭的西方石油公司,逐步使其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1974年,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年收入高达60亿美元。哈默一生与东西方政界领导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在全世界享有盛誉。从他经营的各种行业来看,可谓无往不胜。无论是与苏联人做粮食、铅笔、毛皮生意,帮赫斯特卖珍玩,还是经营威士忌酒、石油,都一一获得大利;从他对手的角度来看,也不得不惊呼:“哈默是无敌的”。

    然而,“无敌”的哈默,“经营之神”哈默,却栽过一个不大不小的跟头:对方出了远不是他能接受的价,他坚决不要,可几次较量后,他不得不接受对方的条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吃到一块好牛排委实不易。受此启发,哈默踏入养牛业这一行。牛要卖得出好价钱,很大程度上系于种牛的血缘、质量。

    正好,当时有一头名叫“埃里克王子”的得奖种牛,在密苏里州拍卖,这头种牛被养殖专家誉为本世纪最佳种牛。最开始,哈默想出个“大价”,用1.5万元买下。但一个叫奥布莱恩的企业家比他出得更高价,以3.5万元将它买下了。退而求其次,他以2.75万元买了前一年国际种牛赛冠军——“野蛮王子”来繁殖牛群,到后来一年收入上百万元。这使他更加感到“埃里克王子”的可贵。

    正在这时,一位兽医告诉他一个好消息:“埃里克王子”患了阳痿病,而且据他的分析:它的病仅是心理上的,而非生理上的,还可利用其精液进行人工授精。

    听到这个消息,哈默心花怒放,当即打了个电话给奥布莱恩:“奥布莱恩,老朋友,把您的‘王子’卖给我,怎么样?”

    “我很乐意这样做。”奥布莱恩的答复竟是出奇的爽快。

    “好,你打算出什么价?”

    “10万元。”

    这一棒简直把哈默打昏了。他不由吼骂起来:“您疯了吧?我刚听说您这头牛不能再生育了,而且一年多没有生育过了。”

    “那您为什么要买呢?”对方竟反击说,“我知道您想干什么。大学里已经派人来讲过。‘埃里克王子’还可以作人工授精的种牛呢。”

    原来对方已洞察了自己的心思,哈默有些气馁了。他当即以很委婉的语调向对方讨价还价:“我也仅仅是碰碰运气而已。谁也没真正证明它还能生育。这样吧,‘埃里克王子’已给您服务这么久了,我一分钱不少,照原价给您,怎么样?”

    “10万元。”对方寸步不让。

    “我们折中一下,7.5万元,不过您得让我做次试验。好不好?”,哈默说。

    奥布莱恩稍微沉吟了一会,接着说:“好吧,你来吧!”

    哈默带着兽医去了,试验结果十分满意。于是他掏出7.5万元的支票交给奥布莱恩。

    奥布莱恩接过支票看了看,又把它还给哈默:“钱不够。”

    “怎么?不是讲好7.5万元的吗?”

    “不,我没有同意7.5万元成交,我只是同意你到这里来做试验。”

    这简直是十足的无赖!哈默简直气昏了,转身就走。奥布莱恩则在背后微笑着目送他。

    次年12月,最负盛名的芝加哥国际牲畜展览会开幕了,哈默带着一头年轻母牛参展。此时的哈默尽管在养牛界已经很有名气,但可惜的是,他的牛却从未得过芝加哥展览会的世界冠军。而这一次却大不相同,这头母牛也是“埃里克王子”的后裔,当它还是牛犊时,哈默就出了5000元的高价将它买下,同时又请一些最有名望的专家来饲养。这次他志在必得,养牛界的许多同行也认为冠军非它莫属。可没料到,这头母牛仅得一个亚军。冠军还是被“埃里克王子”的另一“女儿”抢走了!

    “奥布莱恩,我愿意出10万元……”,哈默屈服了。

    终于,这笔生意,还是以比奥布莱恩当初买入价高6.5万元的价格成交了。

    经常有人向哈默请教致富的“魔法”。他们坚持认为,哈默发大财靠的不仅是勤奋、精明、机智、谨慎之类应有的才能,应该还有其他“秘密武器”。

    在一次晚会上,有人凑到哈默跟前向他请教“发家的秘诀”,哈默皱皱眉说:“实际上,这没什么。你只要等待俄国爆发革命就行了。到时候打点好你的棉衣尽管去,一到了那儿,你就到政府各贸易部门转一圈,又买又卖,这些部门大概不少于两三百呢!……”听到这里,那个人气愤地嘟哝了几句,转身走了。

    其实,这正是哈默20世纪20年代时在俄国13次做生意的精辟概括,其中包含着他生意的兴隆与衰落、成功与失败的种种经历。

    1921年的苏联,经历了内战与灾荒,急需救援物资,特别是粮食。哈默本来可以拿着听诊器,坐在清洁的医院里,安稳地度过一生。但他厌恶这种生活。在他眼里,似乎那些未被人们认识的地方,才是值得自己去冒险、去大干一番的战场。他做出一般人认为是发了疯的选择,踏上了被西方描绘成地狱似的苏联。当时,苏联被内战、外国军事干涉和封锁弄得经济崩溃,人民生活十分困难;霍乱、斑疹伤寒等传染病和饥荒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采取了重大的决策——经济政策,鼓励吸引外资,重建苏联经济。但很多西方人士对苏联充满偏见和仇视,把苏维埃政权看做是可怕的怪物。到苏联经商、投资办企业,被称作是“到月球去探险”。

    哈默心里当然也知道这一点,但风险大,利润必然也大,值得尝试。于是哈默饱尝在大西洋航行的晕船之苦和英国秘密警察纠缠的烦恼之后,终于乘火车进入苏联。沿途景象惨不忍睹:霍乱、伤寒等传染病流行;城市和乡村到处都有无人收殓的尸体;专吃腐尸烂肉的飞禽,在人的头顶上盘旋。哈默痛苦地闭上眼睛,但直觉告诉他:被灾荒困扰着的苏联目前最急需的是粮食。他又想到这时美国粮食大丰收,价格早已惨跌到每蒲式耳一美元。农民宁肯把粮食烧掉,也不愿以这样的低价送到市场出售。而苏联这里有的是美国需要的、可以交换粮食的毛皮、白金、绿宝石。如果让双方能够交换,岂不两全其美?

    哈默从一次苏维埃的紧急会议上获悉,苏联需要大约100万蒲式耳的小麦才能使乌拉尔山区的饥民度过灾荒。机不可失,哈默立刻向苏联官员建议,从美国运来粮食换取苏联的货物。双方很快达成协议。初战告捷,没隔多久,哈默成了第一个在苏联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此后,列宁给了他更大的特权,让他负责苏联对美贸易的代理商,哈默成为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美国橡胶公司、艾利斯—查尔斯机械设备公司等30多家公司在苏联的总代表。生意越做越大,他的收益也越来越多。他存在莫斯科银行里的卢布数额惊人。

    第一次冒险使哈默尝到了甜头。于是,“只要值得,不惜血本也要冒险”,成了哈默做生意的最大特色。

    1956年,哈默已经58岁了,他感到自己的实业已经做得差不多了,便移居洛杉矶,准备用游泳、日光浴、捐赠珍藏等活动来消磨自己的余生。没想到命运再次将哈默推到他一生最赚钱的事业——冒险性很大的石油行业中去。

    朋友告诉他:20世纪20年代初期创立的西方石油公司,正处在风雨飘摇的困境之中,这家公司请求哈默给予帮助。对石油行业还是外行的哈默,同意借给5万美元作为尝试,让该公司钻两口油井,将来得到的利润各分一半。哈默的打算是,如果这两口井是枯井,这笔钱可以根据当时的规定,作为亏损从应缴纳的税款当中扣除。

    出乎哈默意料的是,两口井都出了油。西方石油公司的股票一下子上涨了。初次尝试的成功,引起哈默在石油行业进行冒险的极大兴趣。1957年,他干脆把借给该公司的贷款转化为股票,成为西方石油公司最大的股东,当上该公司的总经理。

    1961年,西方石油公司几乎用完了1000万美元勘探基金,但仍无所建树。哈默计划集中余力,攻克难点。这计划吸引了一个名叫鲍勃的青年地质学家。他向哈默建议:旧金山以东有一片被德士古石油公司放弃了的地区,这个地区可能有天然气田,西方石油公司应该把它租下来。哈默接受了建议,汇集了一大笔钱,投入这一冒险活动。这个地质学家的挖井定位为距离那几口废井大约600英尺的一块空地上。当钻到8600英尺的深度时,终于钻出了加利福尼亚的第二大天然气田,价值约2亿美元。几个月以后,又在附近钻出了一个蕴藏量丰富的天然气田。

    犹太哲言

    哈默的成功源于他过人的胆识,敢于冒险的勇气和看准时机绝不放手的坚定信念,这样才会使他一次又一次获得成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