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在这种刻板的、令人生厌的学习环境中,九伢子的发蒙过程却显得十分的顺当。他记性好、理解快,善于融会贯通。每天先生规定的功课,到散学时,他总是第一个完成。考试时,他也常常得第一。
少年刘少奇除了在学业和为人处事上能够尽其所长而外,在课外的生活中,也能够在同学中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1906年,九伢子已经8岁了,思想开通的父亲刘寿生,将他送到离炭子冲三里远的柘木冲一家私塾里读书。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教育制度十分落后,九伢子被送去读书的学堂,并不是现代人们所看到的那种正规学校,而是一种私人开办的学堂——私塾。这种私塾,在广大的乡村中,尤其在一些交通闭塞的山区,是教人读书识字的主要方式。而那种现代意义上的学校,仅在一些大城市才有,且学费高昂。这种中国传统式的“学堂”,一般都利用祠堂、庙宇或私人房屋作为校舍。私塾仅设一位教师,称为先生。这种“学堂”里,根本谈不上使用科学的文化教材,基本上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若干经典性论著或作品为教材,而作为学生初入学的启蒙教材,则千篇一律地使用《三字经》、《百家姓》。
九伢子童年时代的启蒙教育,便是在这样的私塾中开始的。
柘木冲与炭子冲两个屋场遥遥相对,中间隔着一大块水稻田和一条小河沟,约莫有半个钟点的路程,这对于经常参加农活和善于奔跑、嬉戏的九伢子来说,根本算不得什么问题。
在柘木冲私塾中教书的是一位60多岁的老先生,叫朱赞庭。朱老先生不仅饱读诗书,而且人品端正,很受邻里乡间人们的尊重,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为朱五阿公。
当时,朱老先生的家境也不富裕,全家的生活主要还是靠农田的收获,而教书得到的微薄收入,仅能补贴一点家用。他的四个儿子,读的书也不多。来到朱五阿公私熟中读书的,大都是附近的一些家境一般的农家子弟,总共有30来人。
在朱五阿公收授的这一群农家子弟中,初来乍到的刘少奇显得沉静文弱。他头戴小帽,身着马褂长袍,脑后一根长辫子梳理得一丝不乱。这一身打扮,虽然与九伢子那童稚的脸庞和神情不太协调,倒也显得朴素、大方、整洁。在那不起眼的小书箱里,工工整整地放着课本、笔墨纸砚。书箱中还有几样小巧的工具:凿子、剪子、小刀和小锤子。每逢课外或者做完功课后,九伢子总爱默默地搞上一点小制作,用树根雕刻一个陀螺,或者用剪刀剪出一只飞鸟。这些小小的手工艺品,虽然形象不是那么逼真、手工不是那么精湛,但它毕竟体现了一个充满稚气的少年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企盼。除了这些手工制作以外,九伢子最大的爱好是与小伙伴们玩上几盘铜钱棋。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句话对于求学中的学子来说,再贴切不过了。在柘木冲朱五阿公的私塾学堂里,九伢子以其品学兼优,最得朱老先生的喜爱。
柘木冲的私塾,就设在朱赞庭的家里。朱老先生的房前屋后栽了许多果树。一到夏末秋初,树上的累累果实进入了成熟期,红盈盈的石榴、黄澄澄的梨子垂满枝头,逗引得孩子们馋涎欲滴,手心发痒。一些把持不住的顽皮“崽”们,便乘老先生看不住时,偷摘果实。调皮学生“崽”们的恶作剧,常常惹得老先生发脾气。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朱老先生发现:在所有学生中,九伢子的自我克制能力最强,从来不参与调皮学生的恶作剧。于是,待果实成熟后,朱赞庭特地摘了两个火红火红的大石榴,奖给了遵守纪律的刘家九伢子。
九伢子十分恭敬地从老先生手中接过石榴,他手捧红艳艳的果子回到了教室中,用自己的小刀将石榴切成了一瓣一瓣的,然后分给周围的小伙伴们。一时间,伙伴们高兴得叽叽喳喳,愉快地分享着九伢子的奖品。
这一举动,使得在一旁观望的朱老先生大为感慨。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十分注重对学生的操行培养,主张“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希望学生们都成为谦谦君子。朱老先生因势利导,从九伢子分石榴讲到孔融让梨,语重心长地启发学生们,要树立做人的美德,要有关心他人的品格。朱赞庭的这种随机教育,入情入理,深深地打动了私塾学堂中的孩子们,也在九伢子那幼小的心灵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几十年之后,已经成为共和国主席的刘少奇,曾经十分深情地对身边的人说:“我永远忘不了这位教我识字,教我做人的启蒙老师。”
一年后,九伢子转到了离炭子冲不远的罗家塘私塾继续念书。罗家塘私塾的先生也姓朱,叫朱熙庭,是刘少奇父亲刘寿山的朋友。朱熙庭是个十足的书呆子,整天“之乎者也”,却不善持家。而在当家理财方面,刘寿生却是行家里手。于是,朱刘两家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刘寿生经常出入朱家,为朱熙庭谋划家政;而朱熙庭则接受刘家九伢子到自己的私塾中学习。
到罗家塘私塾学习不久,九伢子便以刻苦的学习精神和优良的成绩被先生和同窗们称道。
在罗家塘私塾学习的生活中,九伢子发扬了柘木冲谦谨恭让的习性,与小伙伴们相处得十分融洽。由于罗家塘距炭子冲有一段距离,所以,刘少奇每天都带午饭在私塾里和同学们一道吃。有时,父母亲疼爱满崽,在他的饭里放上几块腊肉、熏鱼,好让他吃得饱一点,增加一些营养。在私塾中与小伙伴们共进午餐时,九伢子总要把自己碗里的好菜分给伙伴们一口。
九伢子在与小伙伴们相处的私塾生活中,除了不吃独食而外,在学业上也常常帮助他人。有一些生性顽皮的伢子,读书不肯用功,上课时常常东张西望,没有认真听先生讲课。于是,一到人人过关的考试时,这些顽皮崽们,不是认不得学过的生字,便是背不出学过的文章,惹得先生吹胡子、瞪眼睛。对于这样的学生,朱熙庭大张挞伐,除了用教鞭打手板心以外,还要罚顽皮崽们在孔老夫子的牌位前长跪反省,喋喋不休地骂这些孩子是“木脑壳”。
先生的责罚,有时候过于严厉,也挫伤了一些学生的自尊心。就是对这样的同学,九伢子表现出同情和关心,他常常乐于帮助这些学业上滞后的同学,而那些顽皮崽们也愿意求助于这位忠厚的伙伴。有时,为了几个生字、几段文章,刘少奇沉住性子,一遍又一遍地亲自带读、教写,直到伙伴能够过关为止。对于个别因受责罚而自认为“木脑壳”的同伴,他摸着对方的头,十分诚恳地说:“你这里并不是‘木脑壳’呀,只是现在还冒(没有)用功哩。”与他同入一所私塾的一个堂兄,学习不用心,贪玩、逃学,刘少奇就用《三字经》上勤奋学习的故事和道理去劝导他,使得刘少奇的这位堂兄在学习中大有进步。
少年刘少奇除了在学业和为人处世上能够尽其所长而外,在课外的生活中,也能够在同学中发挥主心骨的作用。他和小伙伴们一块上学下学,一块游戏玩耍,共同享受着童年的乐趣。
每天上学的路上,九伢子和几个小伙伴们翻过炭子冲西山坡,总要经过一个叫桪木塘的山坳。在这个山坳中,住着一户钟姓人家。这家养了一条恶狗,经常在林间小路上狂吠咬人。一次,九伢子放学回家从此经过,冷不防被树林里窜出的恶狗咬了一口。受到这次突然的袭击之后,九伢子和小伙伴们商定,要教训一下这只乱咬人的恶狗。一天放学后,几个小伙伴们绕道回家拿了扁担、柴刀等“武器”,按计划来到了桪木塘的山坳间小路上。几个人故意又说又笑,拨弄着树枝,准备将狗引出来。
“汪、汪、汪”,随着一阵阵由远而近的狂吠,那条恶狗果然从林子里窜出,向小伙伴们扑来。面对着狂吠而来的恶狗,小伙伴们立即分散开来,操起扁担、木棍和柴刀向恶狗打去。狗毕竟比孩子们动作灵活,小伙伴们扁担落下去的瞬间,狗已经从面前窜到了背后,情况十分紧张。伙伴们见手中的“武器”不奏效,便从地上捡起石头来砸。谁知石头扔过去后,恶狗机灵地一闪,然后一口叼起石块,示威似的狂叫不止。正当小伙伴们没奈何之时,只见九伢子一声不响地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一团黑糊糊的东西,“嗖”的一声扔了过去。望着飞来的黑东西,恶狗照例一闪身后,猛地用嘴咬住黑糊糊的东西。突然,奇迹发生了:恶狗咬住了那块黑糊糊的东西后,像着了魔似的“吱、吱”尖叫,遍地乱打滚,随即便夹着尾巴溜走了。
小伙伴们不解地望着刘少奇,探询般问道:“九哥,你扔过去的是什么家伙,有那么神奇,居然将那恶狗给制服了?”刘少奇诡秘地一笑,不紧不慢地说:“你们猜猜看!”小伙伴们你一言我一语,猜了半天,始终未得要领。刘少奇见众人一时猜不出,便笑着解释道:“那是一个刚刚用炭火烤熟的芋头!”伙伴们一听,顿时恍然大悟。原来,经过高温烧烤的芋头,外头又黑又硬,里面则又烫又软又黏,恶狗一口咬住它,吐不出、吞不下,烫得满地乱打滚,岂不快哉!
(翟唯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