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里的博览群书-求学南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他没有钱包饭,只能零买,或者与一位名叫冯柳猗的同学一起,拿几个铜板到校门外不远处的一个豆腐房买最便宜的豆腐充饥。

    周恩来进入南开学校之初,就规定自己要做到五个“不虚度”,即读书不虚度、学业不虚度、习师不虚度、交友不虚度、光阴不虚度。

    他打开笔记本,写下一行娟秀的行书字:“我讨厌孤独和寂寞。我喜欢交友,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的朋友。”

    南开学子

    1913年2月,周恩来的伯父周贻庚到天津任长芦盐运司榷运科科员,获得了与一直住在天津的伯母团聚的机会,心情十分舒畅。伯父与堂伯父反复商量,觉得周家晚辈中其他孩子的发展希望不大,只有周恩来可以造就。他把父辈的爱和希望全部倾注在周恩来身上,随身带着年方15岁的周恩来来到天津就职。

    来天津前,周恩来曾在沈阳报考过清华学堂。那是清政府于1911年用美国“退还”的一部分“庚子赔款”办起来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1928年正式成立国立清华大学),在海外都很有名气,对学生的英语要求特别高。周恩来没有能够通过该校的英语考试。到天津后,他想暑假后报考南开学校,考试科目有英文、国文、算学三门,所以,在天津英文补习学校补习了3个月的英文,进步不小。

    1913年8月16日,南开学校北楼下的一个大教室里十分安静。周恩来和许多应试者在这里参加了新生入学考试。国文考试是周恩来的强项,他文思泉涌,一挥而就,而且字迹美观,卷面整洁。算学考试时,他演算迅速。很少出错。英文考试成绩稍差一些,但因补习过3个月,也还不错。结果,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了,进入南开学校乙三班(后来改为丁二班)学习。

    在天津上中学的周恩来仍是一个穷学生,甚至比在沈阳时更显得贫穷了。学杂费比小学要贵。每年学费36元,宿费24元;每月饭费要四五元。他伯父在天津任职一年后又返回沈阳(伯母仍在天津),还是做小职员的工作,收入微薄,并不是每个月都能有钱给家里的。伯父返回沈阳后,周恩来跟随伯母生活,一些必需的费用经常无法接济。

    这时候,心地善良、耿直勤劳的伯母,就靠编织线袋、自行车把套、墨盒套之类的日常什物挣些零用钱,尽量保证周恩来安心上学。周恩来自己也设法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日,给学校刻蜡版、抄讲义,挣点微薄的收入补贴膳宿费。老师们对他很关心,经常找一些活儿给他做。因为穷,他没有钱包饭,只能零买,或者与一位名叫冯柳猗的同学一起,拿几个铜板到校门外不远处的一个豆腐房买最便宜的豆腐充饥。星期日从伯母家返校,便带一小瓶酱当菜吃。

    那时的学校一般都有校服。南开学校的校服是浅蓝色或灰色的长袍,里面配长裤。一般的学生在校穿校服,回家就可以穿自己的衣服。周恩来没有那么多衣服。他夏天穿一件白大褂,冬天穿一件单薄的青棉袍,外罩只有那一件蓝长衫校服。他从小就爱整洁,衣服不管多破多旧,都要缝补整齐,洗得干干净净。每到星期天,他都自己动手把衣服洗好烘干,星期一又穿上它去上学。时间一长,那件长衫校服都发白了。

    那时,有的同学因家庭经济困难,不得不中途退学。但周恩来想方设法节衣缩食,克服困难,维持学业。正像南开学校当年的一份资料《第十次毕业同学录》中所写的那样:“君家贫,处境最艰,学费时不济,而独能于万苦千难之中,多才多艺,造就斯绩。”

    穷人家的孩子知道生活的艰难,往往学习十分用功。周恩来进入南开学校之初,就规定自己要做到五个“不虚度”,即读书不虚度、学业不虚度、习师不虚度、交友不虚度、光阴不虚度。他平时学习极为刻苦,常常读书至深夜。

    刚进校时,他的英文水平不高。入校后,他加紧学习,每天早晨起床后,以及中午和下午的课余时间,都用在学习英文上。进入第二学年,他的英文成绩就很不错了,甚至能阅读一些英文原著。《南开中学毕业同学录》中的《周恩来小传》里有这样的记载:“初至英文非佳,嗣后发奋攻读,始同趋进步。”

    学校开设的课程,规定的教材,远不能满足周恩来。他渴望学到更多的知识,于是,一方面到图书馆借读,一方面尽量节衣缩食,从牙缝里挤出一点钱来买书。

    有一次,他在书店看到一部用连史纸(江西出产的一种以竹子为原料的手工纸,纸质细密洁白)精印的《史记》,就毫不犹豫地掏出伙食费买下来,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史记》是西汉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纪传体历史巨著,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书,周恩来不但自己读,晚上就寝后,还把其中生动感人的故事讲给同寝室的同学听,让别人也一同分享读书之乐。

    在南开求学期间,周恩来精读与涉猎了不少中外思想家的书籍。如中国古代顾炎武(著有《日知录》)、王夫之(著有《船山遗书》)、近代梁启超(著有《饮冰室文集》)、谭嗣同(著有《仁学》)等人的著作,欧洲十八、十九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著有《民约论》)、孟德斯鸠(著有《法意》)、赫胥黎(著有《天演伦》)、亚当·斯密(著有《原富》)、斯宾塞(著有《群学肄言》)等人的著作,他无不精读,对当时宣传革命思想,介绍国内外大事的著名报刊《民主报》、《民权报》、《大公报》、《东方杂志》、《甲寅》、《大同报》等亦细心浏览,为自己打下了十分扎实、受益终身的文化基础。

    功夫不负有心人。勤劳刻苦的学习,使周恩来得到了丰厚的报偿,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第一学年,由于品学兼优,经教师推荐,周恩来获得了全校唯一的免费名额和班上首位奖学金,成为免费生。

    1915年3月,全校800多名学生举行作文会考,周恩来的作文被评为全校成人会考第一名。他还获得了全校数学比赛个人第一名。

    1916年4月8日,周恩来又获全校笔算速赛第一名。5月6日,全校组织不分年级的作文会考,每班推选出五名作文优秀的学生参加,考试卷子一律密封,由教师集体评阅。试题有两道,由应考者择一回答:一道是:诚能动物论;另一道是:曰相大偎伯谓此次欧战为新文明之产痛,证诸已往历史是否如斯,试申言之。周恩来参加会考,选择了第一道题。他纵论古今,横议宇内,文思勃发,一骋才情。各位国文老师对周恩来的文章大加奖饰。评选结果,周恩来名列第一,校董严修将有自己亲书的“含英咀华”四个大字的奖状奖给周恩来。后来这张奖状一直挂在教室东墙正中,全班同学都感到光荣。

    1917年,周恩来从南开学校毕业。他的毕业总平均分数为89.72分,是同学中最优秀的。6月26日的毕业典礼上,他荣获“国文最佳奖”金质奖章一枚,并代表毕业同学在会上致答词。

    周恩来不但学习成绩好,而且与老师、同学的关系也十分好。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一个同学因为自己的成绩好,就骄傲起来,看不起别人,慢慢地,他的朋友越来越少。正如冰心的一首诗《春水》中写的那样:“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周恩来成绩好,可他不是这样的人。他非常谦虚,从不骄傲。南开学校规定,每门课程每月考试一次,期末进行大考,学业跟不上的要留级或者淘汰。周恩来便经常牺牲课余时间帮助学业跟不上的同学补课。毕业那年,同学们大都埋头学业,争取毕业时考出好成绩,周恩来当时身兼各种社团的8种职务,仍一如既往,助人为乐。

    他曾以《射阳忆旧》为题撰写小说,尽情赞美家乡一个忠诚正直的仆人,并表示自己愿“做天下之公仆”,为四万万中国人民服务。他在另一篇《论名誉》的作文卷子中也写道:一个人应该珍惜自己的名誉,把它看作“人生第二生命”。

    周恩来十分看重同学之间淳朴的友谊。刚进校时,大家不认识,宿舍是老师分配的。但从第二学年起,他就和志同道合的常策欧、张鸿诰等3位同学自愿组合,住进新建的西斋35号室。学校对作息时间以及卫生等事项作了严格规定,他们都模范遵守,在各寝室开展的整洁评比活动中,得过“整齐洁净”的嘉奖。到第四学年开始时,周恩来对室友提议:我们一块儿住了两年,交谊很深,但这样下去,我们和别人接触太少;因此,我们应该分开,同其他同学住在一起,这样可以团结更多的同学。大家觉得这主意不错。所以,最后一学年,周恩来和蔡凤等同学住在了一起。

    1916年,好友张瑞峰毕业,准备赴日本留学。周恩来作诗《送蓬仙兄返里有感》三首相送,表达了很深的同学之谊。其中写道:

    群鸦恋晚树,

    孤雁入寥天。

    惟有交游旧,

    临歧意怅然。

    才华初露

    1914年春节。节日的气氛,笼罩着天津城的每一条大街小巷。

    南开校园内一片静谧。这所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本市,时值寒假,他们都回去了。此时,大概都在父母的膝下享受天伦之乐。

    空荡荡的教室里坐着一个英俊的青年学生,他一会儿翻着书,一会儿呆呆地坐着不动。慵懒的阳光透过窗子,照在他被泪水浸湿的脸上。

    周恩来的心境像那北方的原野,一片苍凉。他想念家乡,然而两位母亲早逝,生父长年在外……

    他打开笔记本,写下一行娟秀的行书字:“我讨厌孤独和寂寞。我喜欢交友,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的朋友。”

    周恩来是十分喜欢多交朋友的,在南开的四年,他广泛参与社会活动。

    初放寒假时,他和几个班的十多位同学曾商量成立一个学会,但在创办什么样的学会的问题上没能统一意见,结果大家败兴而散。把一片静谧,留给了校园。

    新学期开始后,情况出现转机。1914年2月19日,学校负责调查各学会情况的张瑞五老师找常策欧接谈一次,说新的学会必须组织起来,如遇到困难,他愿出面帮助。常策欧便与好友周恩来、张瑞峰,再次讨论成立学会的事情。三人的意见慢慢趋向一致后,3月4日,召集志趣相投的20多个同学,在丁二班的教室正式开讨论会。大家公推李铭勋为临时主席,公推周恩来、常策欧、张瑞峰、吴家□等人起草团体章程。在拟定会名时,于文治同学提出“敬业乐群”的名称,即“敬重学业,联络感情”的意思。大家觉得不错,一致通过。

    敬业乐群会的会名就这样确定下来了。

    把敬业乐群会的活动内容、人事、组织等事项商议妥当后,周恩来、张瑞峰、常策欧三人去拜谒校长张伯苓,汇报有关情况。

    在民国初年的各学校中,南开学校是一所很有朝气的学校。它反对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积极提倡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成立社团和学术研究会,养成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对办社团、学会,学校不但有专门的老师管,而且校长常常亲自过问。

    张伯苓亲切地接待大家,另一位管学会、社团的老师也在座。张校长询问起学校中各学会的近况时,那位老师说:“青年会有张瑞五老师辅助,势力很发达。自治励学会接办也不缺人。只有三育竞进会,因会长近日辞职,快瓦解了。”

    那位老师向校长介绍了学校几个主要学会的情况后,转身向周恩来等人:“你们如果有意,不如把三育竞进会接过来办,这比另组学会要省事一些。”

    张校长也觉得有些道理。

    张瑞峰与周恩来、常策欧交换了一下眼色,站起来说:“两会宗旨不同,如三育竞进会确无人办理,帮助是行的,但不能两会合办,免得将来节外生枝。”

    张校长点点头,并不强求他们合并,主张两家好好商量。送周恩来等人出门时,他又说:“你们齐心合力干吧,不要给别人以口实。各件事的手续也要反复斟酌,尽量使事情办得圆满一些。”

    第二天,敬业乐群会和三育竞进会达成协议:鉴于三育竞进会无人主持,难以为继,敬业乐群会愿将该会会址改建新会;该会会员的所有书籍,可以取走,但公有书籍应捐入新会。

    接下来,3月7日、10日下午,分别召开了两次全体会,详细讨论章程,选举各职。规定敬业乐群会的宗旨是:“以智育为主体,而归宿于道德,联同学之感情,补教科之不及。”该会分研究、执行两类。研究类分设稽古部、智育部、演说部、俱乐部四部,下设讲经团、佛学研究团(属稽古部),宣意团、辩论团(属演说部),诗团、军事研究团(属智育部),演剧团、音乐团(属俱乐部)8个团体。执行类分设庶务部、编辑部。学会章程细密,组织严谨,很难想象是创自十多岁的青年学生之手。

    全体会上,通过投票方式选举张瑞峰为会长,常策欧为副会长。周恩来是三位发起人之一,至少可以担任副会长职务,但他很谦虚,只同意担任智育部长。后来他才担任副会长。到第三年原任会长离校后,在大家一致推举下,又担任会长职务。

    3月14日中午12点半,敬业乐群会在南开学校礼堂举行成立大会。会场正中高悬国旗,国旗下面,挂着非常醒目的“敬业乐群会成立大会”的巨大会标。礼堂里十分热闹。会议程序是:奏乐,张瑞峰会长致开会辞,张伯苓校长代表教员讲话,张瑞五代表其他社团学会讲话。

    几百名与会者热烈祝贺这个新团体的诞生。

    会后演出揭露社会腐败,抒发少年爱国精神的新戏《五更钟》,令人欲歌欲泣,赢得了如雷的掌声。

    敬业乐群会成立后,开展了各种进步活动。当时,它从三育竞进会接收过来的书并不多,因经费有限,新购的书刊也不多,于是发动会员自愿捐献图书,互通有无。周恩来积极带头,第一次就捐献了《东方杂志》、《大同报》、《立国根本谭》、《军人的模范》、《自治模范》、《民国生死问题》等多种书刊。

    智育部利用每周一、二、四、五四天的课余时间开展各种活动。作为智育部长,周恩来的工作十分忙。该部下设诗团、军事研究团,他着重抓了诗团的活动。他在发动大家写诗的同时,自己带头作诗。他的诗用词洗练,寓意深远,无矫饰之态,有韵律之美。如他写的《春日偶成》一诗,就可称上乘之作:

    (一)

    极目青郊外,

    烟霾布正浓,

    中原方逐鹿,

    博浪踵相踪。

    (二)

    樱花红陌上,

    柳叶绿池边,

    燕子声声里,

    相思又一年。

    这首诗带有十分强烈的政治意义。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窃取革命的果实,于1912年3月10日当上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他一反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民主精神,实行独裁统治。周恩来的诗揭露了“烟霾布正浓”的黑暗现实,向往“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的春天的到来。

    智育部本着“补教科之不及”的宗旨,经常请老师作专题报告和辅导。如1915年5月请张诗岑老师讲军事研究,野外作战。1917年还请了不少社会上的知名学者前来学会演讲。如梁启超、吴玉章、蔡元培、李石曾等人,都先后莅会演讲。周恩来忙前忙后,常常亲自担任记录。

    在敬业乐群会,周恩来是最为活跃,多才多艺的一员,他活动的天地,远远不限于智育部内。

    学会的俱乐部是在周恩来等人的提议下设立的。在俱乐部的演剧团内,经常能看到周恩来忙碌的身影。

    1914年10月17日是南开学校建校10周年校庆日,俱乐部演剧团为了宣传妇女解放,破除封建迷信,向校庆日献礼,决定排演新剧(即话剧)《恩怨缘》。剧中其他角色都有了人选,但女主角空缺。

    当时妇女在社会上毫无地位可言。南开学校只有男生,没有女生。而且,按照封建观念,男女也是不能同台演出的。但校庆日一天天近了,怎么办呢?

    也不知哪位同学灵感一来,说:“周恩来长得眉清目秀,让他试试看!”

    周恩来愿意在各方面锻炼自己,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

    结果,演出之时,他饰演的女主角很受欢迎。此后,不但演剧团的女主角要找他,学校不久后成立的新剧团也请他担任布景部的副部长,并当主要饰演女主角的演员。这样,他先后参加了新剧《炎凉镜》、《早婚鉴》、《仇大娘》、《华娥传》、《一念差》、《新村正》、《醒》、《老千金全德》、《五更钟》、《鸿君》、《新少年》等剧目的演出,大都饰演女主角。

    周恩来演戏很认真。在演出《炎凉镜》(后来改名为《一元钱》)时,为了演好女主角,他同担任男主角的同学李福景一起揣摩剧情,花了很大工夫。该剧1915年1月演出,在天津轰动一时。有一份报纸在评论周恩来时写道“凡津人士曾观南开新剧者,无不闻君之名”。这个剧目1915年暑假应北京文化艺术界的邀请,到北京演出,也获得好评。1949年周恩来还在一个会议上对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提到过此事。演戏占去了周恩来不少时间,但他认为这样做值得。他觉得,挽救中国的极为迫切的任务,就是对全民进行通俗教育,唤起民众的民族觉悟和革命精神,而通俗教育的各种形式中,最切实有效的就是演出新剧。他不但演新剧,并写了《吾校新剧观》一文,对南开学校新剧团的演出实践进行总结,发表自己对改革和发展戏剧的见解。

    在学会演说部里,周恩来也是十分重要的人物。

    他利用各种机会锻炼自己的口才,经常一个人对着镜子,一边背诵演说词,一边做各种手势,下工夫练习演说艺术。他还苦练即席讲演的能力,不打稿,不准备,得到题目后即席发言,做到出口成章。这使他练出了一副好口才。

    当时,天津各中等学校每年举行一次校际辩论讲演比赛。1914年和1915年,周恩来都被推荐为南开学校的三名代表之一。结果,南开学校连续两次荣获冠军,他自己也有了一些名气,1915年被选为学校演说会副会长。

    1916年10月3日,全校举行演说会,周恩来作题为《中国现实之危机》的演说,痛斥各地军阀武人干政,卖国求荣,致使教育停顿,经济凋敝,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他指出:这都是因为“政治不良”造成的。他向同学们大声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篇演说词名列优胜,后来在《校风》第45期上作为“代论”全文发表。

    周恩来还到校外演说过几次,效果很好。当然,他演说的主要场所是在敬业乐群会里。他不仅作长篇政论性演说,还经常表演趣谈(即说笑话)。

    中外历史上,有不少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在青年时代或长或短地干过一段编辑工作。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莫不如此。编辑工作能培养个人的写作才能,是他们从事这项工作的原因之一,更主要的原因是,从事革命斗争或进步活动,必须有自己的舆论宣传阵地。

    周恩来走着同样的路。在敬业乐群会里,他是很有才气的编辑。

    1914年10月,周恩来主持的敬业乐群会会刊《敬业》创刊号出版。该刊前后共出6期,周恩来用“飞飞”、“翔宇”、“恩来”等署名写了大量诗词和文章刊登于其中。比如创刊号上,就发表有他的小说《巾帼英雄》、《射阳忆旧》、诗《春日偶成》,及与人合写的《本会成立小史》,为另一位同学的讽刺小说《郭视学》写的“编后语”。在刊物的最后3期,周恩来用自己的笔名“飞飞”开辟了“飞飞漫墨”专栏,用多种文学体裁,撰写了许多针砭社会现实的作品。

    在周恩来的主持下,《敬业》杂志越来越有影响,到第3期时,在校内的销售量已达1000多份。这在当时是很可观的数量了,阅者无不交口赞誉。

    1915年8月,南开学校学生办的校刊《校风》出版发行。这是一份周刊,有6名编辑代表。周恩来担任过这份刊物的编辑部的纪事类总主任、文苑部长、课艺栏编辑,还担任过刊物经理部总经理,负责财务收入、印刷、校对、广告、发行等事务。他的工作既繁重又琐碎,需要付出极多的时间和精力。他为《校风》撰写过很多评论文章和新闻报道。他的文章题材范围广,从政治、经济、文化到地理、风俗,以至国际国内大事,都有所记述和评论。

    据不完全统计,在南开学校的4年中,周恩来在校内各种刊物上共发表了文章25篇,体裁有论说文、小说、小史、剧本、游记、杂忆、编志、翻译等。另外,还有纪事137则,笔录3篇,诗歌6首。他通过大量的写作实践,归纳出写好文章的三条标准:全篇立意须具有识远超群之处;章法笔致须紧密完备;文中事实或议论应有世道民俗之处。

    在南开学校的4年,周恩来的课余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除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外,他坚持每天晨跑,参加各种体育比赛,曾获全校跳高第3名,是班里的篮球、排球队队员,学校的足球队队员。

    中学时期的周恩来,表现出了超出一般学生的社会活动才能。他在一天天走向成熟。

    (蔡开松)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