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猫,咪咪叫,翘尾巴,蹦蹦跳,想捉一只老鼠吃,老鼠吓得连忙跑……
苏玉是听着这首歌谣长大的,苏玉也是用这首歌谣把儿子摇大的。它没有复杂的旋律,比起恬静优美脍炙人口的《摇篮曲》,它就像个丑小鸭。可苏玉就是喜欢。
苏玉还躺在摇篮里吮指头时,母亲就常常轻吟着这支歌谣哄她入睡。母亲没有文化,只会这一首歌。
苏玉长大了,问母亲,能不能再教她新的歌。母亲慈祥地笑笑,说,你外婆就教会了你娘这一支曲儿。
看着苏玉不满足的神态,母亲说,好曲儿一支就够了,能哄孩子睡觉就行了呗。
那时生活真艰难。全家老少七口人,要靠父母俩人不足百元微薄的工资来养活,还要定期给老家的爷爷奶奶寄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苏玉是老大,新衣服都是苏玉先穿,长个儿了,穿不下再传给妹妹。家里若是有点儿好吃的东西却都是先紧着妹妹弟弟。
苏玉家胡同口,有家水煎包子铺。水煎包子出锅时那不讲道理的鲜香,苏玉站在自家的院子里都闻得到。有时,父母上班忙,中午不回家做饭,就会给苏玉留些钱,买些水煎包子回来。苏玉总是把水煎包子周围焦黄的面锅巴小心地啃净,把包子留给妹妹弟弟吃,能剩下的话是她的,剩不下也就算了。日子过得不宽裕,可家里整日笑声朗朗歌声不断,听得最多的就是母亲的小花猫捉老鼠这支歌谣。
冬天里夜长,一张大床上躺着五个孩子,母亲就坐在中间纳鞋底,低声唱着:小花猫,咪咪叫,翘尾巴,蹦蹦跳,想捉一只老鼠吃,老鼠吓得连忙跑……苏玉她们几个就像一群快乐的鸡雏,紧紧地依偎着母亲,一句一句跟着唱。
母亲的嗓音真好听啊,清脆悦耳。两个弟弟还小,话都说不清,把老鼠连忙跑唱成老鼠连毛跑,全家都快笑疯了。妹妹还怪模怪样地学着“连毛跑”,刮着脸蛋儿羞他俩。
累了困了,就在妈的歌谣中渐渐进入甜蜜的梦乡。半夜醒来,睡眼惺忪中见母亲仍坐在那儿,就一盏散发出橘红光晕的灯,拿着针一下一下地插入发间篦针,又无比专注地一下一下纳着鞋底……这情节就像电影中的定格,深深地锁定在苏玉的脑海里。
苏玉结婚有了孩子,重把这支儿歌动情地唱起:小花猫,咪咪叫,翘尾巴,蹦蹦跳,想捉一只老鼠吃,老鼠吓得连忙跑……看到襁褓里的儿子忽闪着大眼睛,苏玉心头就有了蜜一般的感觉。有时看到熟睡的儿子,苏玉就想起母亲说的,好曲儿一支就够了。苏玉仿佛刹那间读懂了它的内涵,母亲给了自己生命,儿子又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唱着它理解了母亲对自己的爱,唱着它懂得了自己做母亲的责任。这支小花猫的儿歌,就是一条有生命跳动着的爱之链,紧紧连接着几代人的心哪。
儿子一天天长大,不满足苏玉总是唱着这一首歌谣了,新一代的孩子要接受的东西太多太多。苏玉开始教儿子背唐诗,吟宋词,上了幼儿园就叽里呱啦地学英语了。儿子上学后,每天回到家都是个“新闻联播”的播音员,把班里的学校的同学的老师的故事说一大堆,然后就埋头做那些永远也写不完的作业。
不知不觉中,苏玉忽然发现儿子嘴唇上已有了细细的茸毛毛,才感觉孩子长大了。自己不知道有多长时间没给孩子唱过那支歌谣了。她也知道,孩子现在用MP4听歌,那些歌,苏玉怎么听也不明白。
儿子上了大学,只有假期才回来,一到家除了上网就是和同学们聚会,能安静地和她说说话的时间都不多。而且,一说起家里琐事,儿子就会说,老妈,你OUT了。你说的我都知道了,你准备说的我也知道了。苏玉就有些失神,经常坐卧不宁,夜里失眠。
苏玉没有想到,儿子学习成绩优异,考取了英国剑桥大学,要去国外读书。都说去国外读书的人大都不会再回来了。
苏玉帮着儿子收拾行李,一时不知道该嘱咐些什么,该交代些什么。
苏玉说不舒服,没吃晚饭就回到卧室里。想到孩子明天就要离开自己只身去往异国他乡,心里一阵难受。
门轻轻地推开了,儿子蹑手蹑脚地走到床前,坐在苏玉的身旁,轻轻地给苏玉按着肩膀,说,妈,明天我就走了,我给你唱支歌吧?
苏玉说,你的那些歌,妈可听不懂。
儿子轻轻地唱着:小花猫,咪咪叫,翘尾巴,蹦蹦跳,想捉一只老鼠吃,老鼠吓得连忙跑……
苏玉笑着,却有眼泪涌出。苏玉蓦然明白,自己想传承的其实早已经融在儿子的血脉里了。
那晚,苏玉睡得香甜安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