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存仁善之心,行仁慈之事
仁慈与和善,是世间最简单的交流方式。
一位隐者在山间居住,有个樵夫不喜欢他,经常找他的麻烦,每次见面都用言语侮辱他。隐者从来不与樵夫发生争吵。邻居为隐者抱不平,说:“你总是忍着,他才敢越来越放肆!”
隐者说:“如果有人送给你一件礼物,恰好那件礼物你不喜欢,说什么也不肯接受。你说,这件礼物最后属于谁?”邻居说:“当然属于那个送礼物的人了。”
隐者说:“所以,若我不接受他的谩骂,你说他在骂谁?这是他自己的损失,我倒觉得同情,这种脾气,让他在生活中添了多少烦恼啊!”
邻居会意。过了一段时间,山里的人果然都对无端谩骂他人的樵夫有所非议,而赞扬隐者不与人计较的豁达胸襟。樵夫因此也渐渐开始检讨自己,不再谩骂。
古时候,有些高士隐居山林,不问世事,只求在山中修得心中清静,这样的隐士历来被视作得道高人,为人敬仰。得道之人因为对万事万物一视同仁,所以慈悲。就如故事中的这位隐士,明知樵夫辱骂自己,既不辩驳,也不抱怨,反而同情樵夫的境遇,这才是具有真正开阔的心胸。这位隐士是隐者,也有禅心。
慈悲是什么?慈悲就是能为他人着想,就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依然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不以自己的遭遇迁怒他人。慈悲为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很大的耐性,更需要广阔的包容性,有时候还要牺牲自己的利益,收敛自己的感情。但是,慈悲有积极的意义,因为你的慈悲,总会让他人受益,受益者会被你的善心感化,帮助更多的人。不知不觉,人们开始为他人考虑,你一个人就能带来一个群体的和谐。
一个化学实验室的助理在下班后找到导师,抱怨刚刚进入实验组的学生笨手笨脚,什么都做不好。不管他怎么教,他们还是经常搞错最简单的公式。为此他建议道:“为了实验着想,我建议把他们踢出实验组,他们实在太笨了!”
导师耐心地听他说完,对他说:“两年前,你是研一的学生,进入这个实验室,你还记得当时的情况吗?当时你也经常搞错实验步骤,给别人添麻烦。有人也建议我不要用研一的新生,说太嫩,耽误事。要是当时我把你弄出去,现在谁当我的助手?”
听了导师的一番话,助理不禁脸红,他想到这几个学生都是以优秀的成绩考进这所学校,又被导师挑中才能进入实验组。谁没有不成熟的时候?谁不害怕做不好事情?看来,自己应该宽容一点儿,经常鼓励他们,他们才会越做越好。
没有人是天生的强者,即使是天才,也有蹒跚学步、笨手笨脚的阶段。人都是在不断学习中才能进步,当人们学习的时候,很希望有一个能够鼓励自己的教导者。故事中的助理曾经遇到帮助过自己的教导者,但他看待初学者时,却忘记了自己曾经受到的帮助。细心和耐心应该被传递,而不应该断绝,当你受到过别人的帮助时,就该想到有一天,你要把这帮助转递给需要的人,这才是人与人相处中最重要的东西——善意。
站在他人的角度想事情,受益的不仅仅是那个得到你帮助的人,还有你自己。因为站在他人的角度,你看问题自然就多了一种视角,比从前更加全面。如果你能站在最多人的角度考虑,就可以一窥事物全貌,巨细无遗。这个时候你也许就会懂得为什么那些得道之人有更多的智慧,就是因为他们曾站在最多人的角度看这个世界,因为他们拥有对这个世界的善意、对他人的慈心。
2.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真诚待人,用一颗友善的心去感知生活,传递温暖。
古时候有个地主,脾气急躁,为人苛刻。有一天他吃坏了肚子,半夜在床上疼得打滚儿,他大叫侍女:“小杏,快点拿蜡烛!快点,蜡烛!”
侍女小杏慌手慌脚地在黑暗里找蜡烛,没想到被桌子绊了一下,跌在地上,还打翻了桌子上的东西。地主骂道:“猪狗不如的东西!我每个月给你那么多工钱,你却什么事也做不好!让我这么半天摸着黑,连个蜡烛也找不到。”小杏反驳说:“您真不讲道理!这么黑乎乎一片,我摸着黑,什么也看不到,怎么能一下找到蜡烛啊!”
地主夫人听了后对地主说:“小杏说得没错,天黑蜡烛不好找,如果都能看见,要蜡烛做什么?你还是改一改这副急脾气吧。”
古代君子讲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以宽容的心胸对待自己,以严苛的标准要求他人,认为自己犯的错误都是可以原谅的,他人的过失简直不可饶恕。就像故事中的这个地主,对他人做出不切实际的要求,他人达不到便要大发雷霆,难怪脾气越来越急躁,连夫人都看不下去了,出言指正。
人与人的相处充满了矛盾,因为思维个性的不同,在很多事情上很难达成一致。想要和谐相处,就要学会如何为他人着想,特别是在向他人提出要求的时候,要多多考虑他人的处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总是责怪他人不用心、不细心,你不是他人,怎么能对他人的行为下定论呢?何况他人如果是在帮助你,你最应该做的是感激,而不是指责和呵斥。只有能够尊重他人的奉献,人与人的相处才会有意义。
一座山上有两个寺庙,东禅寺的方丈脾气暴躁,和尚们也一个比一个彪悍,经常争吵,每天生活在戾气之中;西禅寺的方丈慈悲仁善,每个和尚也都笑容满面,生活很和睦。
东禅寺的方丈认为应该改改寺里的风气,就去西禅寺取经,他问西禅寺方丈:“你寺里的气氛为什么这么好?”西禅寺方丈说:“在东禅寺,如果有人做错事,你会怎么处置?”
“要严厉地责罚,只有这样,他下次才不致再犯错。我们寺里的人都会高声训斥做错事的人。”东禅寺方丈回答。西禅寺方丈说:“请看看我们寺里是怎么做的。”
正说着,一个小和尚拿着一封书信跑了过来,他跑得太急,跌了一跤,这时一个和尚跑了过来扶起他说:“对不住,对不住,刚刚扫地水洒得多了,地滑,让你滑倒了!”摔倒的小和尚说:“不,是我的错,我自己太不小心了。”说完,师兄弟亲亲热热地去了禅房。
看到这一幕,东禅寺的方丈说:“原来这就是保持和气的方法!”
人与人之间如何保持和气?首先,自己不要太过急躁,动不动就使性子发脾气;其次,要多多体谅别人的难处,明白每个人处境不同,都有自己的不得已;最后,要多反思自己的错误,也许错误不在别人身上,是自己要求太高,或者考虑不周。就像故事里的和尚们,多多检讨自己,自然一团和气,不嗔不怒。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靠的是彼此的体贴与关怀,特别是在有分歧的时候更要互相谅解,不然就算是朋友也会变成仇敌。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常常检讨自己的过失,不要一味地抱怨别人,也不要轻易责怪别人,这样才能让别人感到愉快,更愿意与你多多接触。与人相处时,不要太急躁,遇事多多体谅他人,才能保证自身心平气和,处世顺心如意。
3.口出善言,温暖人心
祸从口出,伤人之语,三思再言。
一位老诗人正在一所大学为学生们演讲。老诗人年事已高,声音有些颤抖,他所讲的那个理论也还停留在几十年前,早已过时。出于对老人的尊重,听众们用心倾听着,不时报以掌声,这时却有一个学生大声说:“你讲的东西早就过时了!这样的诗歌放到现代根本没人会去看,更记不住。这些东西也只有老古董才会去读几行!”
现场的气氛冷了下来,老诗人的双唇颤抖,好不容易才把演讲稿读完。听众们都对那个学生投以冷冷的目光。演讲完毕,老诗人伤心地乘车离去,据说回家后一直很沮丧。那个学生听说这件事后,很后悔自己的失言,他想向老人道歉,又深知道歉也于事无补,只能盼望这位老诗人可以早日想开些。后来,老人通过别人知道了他的后悔,托人转告他说:“不要在意这件事,我已经不去想它了,你也忘了它吧。今后说话要多考虑别人的感受,不要无缘无故地伤害别人。因为你眼中的错误,可能是别人一辈子的坚持。”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故事中年轻学生的一句话,让年老的诗人伤心不已。学生只是年少无知,不大会顾及别人的心情,老人最后虽然原谅了他,但内心的伤口其实并不能愈合。有时候一句不经意的话,就会毁掉他人的心情、他人的自信,甚至他人的生活,所以说话之前要多多考虑,不要口无遮拦,伤害他人的感情。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说话时要顾及别人的心情。一句话对你而言,也许不包含判断,不包含爱憎,仅仅是一句话而已,但在别人看来,那可能是一句让他心里觉得别扭的讽刺,也可能是恰好踩到他痛处的挖苦,有时候还可能成为他评价你的依据。人与人交流靠的是语言,不重视语言,话拿来便说,丝毫不考虑后果,实属不智。
狮子是一个讲究领导艺术的森林之王,它从不让自己的臣民难堪,即使提出批评,也会选择最容易让人接受的方法。
一天,山下的农民跑来告状,说山里的猴子偷走了田里的玉米,狮子表示它会处理这件事。它让人叫来猴子,对猴子说:“去年一年,因为我的领导失误,森林里发生了很多事,我没能带着大家得到更多的粮食,导致你们一家吃不饱饭,只好去山下拿一些玉米给家里的老人填饱肚子……”
猴子没想到国王如此体贴下情,它感动地说:“的确是我们不对,不应该去偷农夫的玉米。今年我们会更勤恳一点儿,不再让这种事发生。”最后,猴子怀着愧疚走出王宫。一次“批评”,让动物们对国王更加心悦诚服。
批评人最需要技巧,否则就是不被人欢迎的指手画脚,还常常招来他人的抵触心理。故事中的狮子首先检讨自己,然后再说别人的不是,用自己的虚心换来他人的认同,这就是会说话的表现。会说话的人把交谈当作一种艺术,注重的是沟通的效果。
耐心与平等是友好沟通的基础,不论是夸奖别人还是批评别人,切记不要说“过”。想要夸奖一个人,用平和的语言、真诚的态度会让被夸奖人得到信心和鼓励,看到自己的价值和作用,这样的夸奖人人需要、人人喜欢。但如果总是夸奖,夸过了头,就成了让人警惕厌烦的奉承。
一个有德行的人要留心自己的言语,不要说不该说的话。任何时候都要让自己的语言符合自己的品德,语言是为了交流而产生,一定要把它当成维护人与人关系的工具,而不是伤害他人感情的利刃。
4.以平和之心,纳福成长
平静待事、温和对人,安详的内心给人以力量。
古时候,有个男人心胸狭隘,经常和邻居发生口角,今天嫌东家的篱笆占了自己家的土地,明天骂西家的鸡吃了自己院子里的小米。有一天,他又和一位邻居发生争执,双方吵不出个所以然,男人决定到附近的寺庙找一位禅师评理。
禅师听完了这个男人的话,对他说:“我今天刚好有事,不如你明天再来吧。”
第二天,男人又去寺庙找禅师,禅师不在,弟子说:“师父出去了,让我告诉你明天再来。”
连续几天都是如此。直到第五天,男人终于见到了禅师。禅师说:“你有什么事要对我说?”男人想要数落邻居的不是,突然觉得那么小的事情,过了好几天还要说个没完,显得自己太没气量,于是说:“没什么事,就是来问候您一下。”
禅师说:“这就对了,仔细想想,世间能有什么大事?平和一点儿,没什么事值得你大动干戈。”
心胸狭隘的人看到的世界也是窄的,处处都有气,事事都急躁。而为故事中那个男人评理的禅师却不急不躁,他是得道高人,自然不会将区区口角放在眼里,他知道忍上几天,怒气就会烟消云散。在得道者看来,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与其急躁,不如从容待之。
平和的心有禅性,故脾性不急躁,有了怨气能够自行疏解,不与人因琐事起纷争。就像广袤的土地,不论敲击还是播种,都能一视同仁,保持自己的坚实和深厚。仔细想想,世间又有多少事真的值得自己生气?保持心平气和才能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
平和的心有定性,故行事不激进,凡事都能深思熟虑,不会因一时冲动而打乱了计划,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就像潺潺流动的河流,总能到达入海口,又何必激荡澎湃?细水长流既能达成目标,又有悠闲自在的情致。
一个老锁匠一生制锁、修锁、开锁无数,年纪大了,他想找个弟子继承他的店铺,继续打他的招牌。在几个手艺高超的弟子中,老锁匠不知该选哪一个。
老锁匠想到了一个方法,他将3个柜子都上了3重锁,对3个手艺最好的弟子说:“我想要从你们之中选一个当我的继承人,你们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开完锁,让我满意,我就将我的店铺传给他。”
3个弟子很兴奋,飞快地打开3重门锁,速度几乎一样。对这个结果,老锁匠不感到意外,他问了另一个问题:“说说看,你们在柜子里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一块金子。”一个弟子说。
“我看到了一块宝石。”另一个弟子说。
第三个弟子瞠目结舌,呆呆地说:“我只想着开锁,没有注意里边有什么东西。”
“你就是我的继承人!”老锁匠宣布。他又对其他弟子解释,“不论做什么都要讲修为,参佛的人心中只有佛,作画的人心中只有画,开锁的人心中只能有开锁这件事,其余的东西都要视而不见。因为看不见,就不会产生非分之想,这就是我选他做继承人的原因。”
想要心态平和,就要抗拒诱惑,不要产生非分的念头。老锁匠选择继承人不仅看手艺,更看重徒弟们的心是否经得起考验,看到财物未必心生贪念,但不看不闻的人更显专心致志。当众人都为外界诱惑眼花缭乱、心志不坚时,能够一心一意专注于心灵的人,尤为难得。
非礼勿视,就能杜绝非分之想。就像故事中的小徒弟,知道诱惑不可取,索性不去看,只做自己该做的事,这也是一种“得道”。只要守住自己的本分,世间就没有那么多求之不得,自然也就不会铤而走险。遵循自己的人生,自然会得到自己的幸福,不属于自己的就算得到了,也会背上不安或内疚的包袱,终究不踏实。
人是感情动物,平和的心需要自我约束,才能真正做到波澜不惊。所谓的平和并非没有感情,而是让感情更加平和。强烈的仍然强烈,只是它有了一个限度,不会因诱惑失去定力,不会因急躁失去判断力,也不会因哀伤失去目标。当感情有了平和的心做底,它就不会失去本应有的色彩,只会更加长久,更加专注。
5.善待他人,成全自我
给予,不仅在于物质,更在于心灵的布施。
在一条街上流传着一个“育孤老人”的故事。这位老人心地善良,一辈子先后收养了几十个无家可归的孤儿,供他们上学读书。这位老人的善行让人们感叹,人们自发捐款,为老人募集了一笔“孤儿基金”,以减轻他的压力。
有电台记者来采访老人,问老人为何有如此善举,老人说:“因为我也是个孤儿,是一对好心的老人收养了我,让我上学。我的养父母早已去世了,但我常常想起他们。”
如今,老人已经去世10年,他的名字依然被这条街上的人铭记着,人们用他的事迹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做一个善良的人,把爱心传递给更多的人。
爱心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德,故事中的老人并不富裕,也没有做出过丰功伟绩,但他的名字却一直被人们铭记。比起世间的名利,人们更重视的始终是一份真情,人们最尊重的始终是一颗肯为他人着想的高贵之心。
据说在伦敦的一些教堂前,人们会习惯性地把口袋里的零钱扔在草丛和石子路上,过往的行人也不会捡起来据为己有。这些钱是为了给那些贫苦又非常有自尊的孩子的,这点点滴滴的爱心折射出的是人们无私的灵魂与对他人的同情。
有爱心的人待人温和,他们愿意让自己也让他人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美好的,人情味是可以超越功利性而存在的。爱心是一条纽带,把陌生人连在一起,也能让那些孤独的人感觉到温暖,让那些愿意给予的人察觉到自己的价值。
两个富翁同时到了天堂,他们是多年前的朋友,后来各自做生意,到了不同的国家,再也没有联系。此刻,他们相逢在天堂门口,不禁感叹各自的遭遇。他们看到对方穿着朴素的衣服,都诧异地问:“你看上去怎么这么贫穷?”
一个说:“一直以来我都是个富有的人,我把赚来的钱全部换成金条存在我的地下室。可是前段时间,我所有的金条都被盗贼盗走了,我成了穷光蛋。而我死后,也不会有人记得我,我觉得我的人生非常失败。”
另一个说:“我曾经也是一个把钱全都藏起来的人。晚年的时候,我生了一场大病,医生好不容易才把我救回来。我突然觉得人一死,拥有多少金钱都没有用,所以我决定把它们分给那些更需要的人。死之前,我已经捐出了自己所有的财产。相信不久之后,世界各地都会有以我的名字命名的慈善基金。”
两位富翁,两种人生,一个将财富用于帮助他人,另一个将金钱放在身边直到两手空空。实际上,世界上的一切都只是短暂地存在于我们手中,与其抓住不放,不如用它们去帮助更多有困难的人,这就是善良,就是善待他人。
有德者慷慨。古语说:“路行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食。”善待他人也是善待自己,就像一条窄窄的路,如果能为迎面走来的人留一步,自己也能很快通过;相反,若是寸步不让,只会耽误自己和他人的时间。
善待他人的人经常忘我,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忘记自我,只是为了帮助别人而忽视了自己的利益。他们的善行会被那些受到援助的人牢牢记在心里。为什么说“好人有好报”?就是因为当好人遇到困难时,那些曾受到他们帮助的人会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因为每个人都有最基本的良知。与人为善,让人如闻琴瑟、如沐春风。
6.放低姿态,懂得倾听
聆听,也是一种美丽的诉说。
某大学教授负责讲授选修课,几周之后,他发现听课的人越来越少。这一天,他提早结束课程内容,和学生们谈话,他问学生:“为什么大学生这么爱逃课?”
“因为大家都觉得老师讲课没意思,还不如去自学。”学生们说。
教授听完说:“现在的学生真让人无奈,当年我在北大,生怕错过老师的每一堂课,每堂课都早早去占位子,唯恐漏掉一句。难道他们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恐怕就是如此。”有学生说。
“年轻人搞学问就好比种花,如果不把自己埋在土里,让人灌溉,如何能开出花朵呢?真可惜。”教授叹息。教授的这番话被学生传了开来,不久之后,课堂里的学生越来越多。想必是他们听了教授的话,觉得有道理,纷纷回到了课堂。
现代社会,人心难免浮躁,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尽快脱颖而出,多数人迫不及待地想表现自己,处处张扬,唯恐别人看不到自己。故事里的老教授希望总是逃课的学生能有谦虚的心态,把自己当作一颗需要浇灌的种子,而不是早早开放的浮躁花朵。
在浮躁的心态下能有什么样的好成绩?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来算这样一笔账:古代人想要功成名就大都历经“十年寒窗”的苦读,如果两个书生,一个在10年之内不断读书,不断积累学识;另一个有些天资,在读书的同时不断走亲访友、拜谒名人。10年之后,谁的学识更深厚?答案很明显,前者也许金榜题名,后者也许成了王安石笔下的那个方仲永。
一位青年画师年少成名,成为皇帝的御用画师。他听说长安城外有座寺院,里面有个禅师画画很好,堪称国手,很多大画家都去向他请教,于是就去拜访那位禅师。
年轻人对禅师说:“我一直想拜一位出色的画者为师,也见过不少画家,发现他们的画技都很平庸,还不如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禅师说:“你远道而来,一定口渴了,来喝杯茶吧。”
年轻人拿起茶杯刚要倒茶,禅师却说:“错了,错了,你应该拿着茶杯,向茶壶里倒茶。”
“怎么能用茶杯向茶壶里倒茶,禅师,您糊涂了吗?”年轻人说。
“原来你也懂得这个道理。那么,你始终把自己摆在比其他画师高的地方,总是认为自己比他们更高明,这不就是茶杯以为自己能向茶壶里倒茶吗?”
年轻人听了,大为惭愧,从此虚心向人求教,画技果然突飞猛进。
眼高手低是年轻人的通病,凡事说得好,心气高,真要做起来却并不是那么优秀。这样的人不是没有才能,不是没有前途,只是他们的才能并没有他们想得那么出色。如果再不知道虚心的重要性,拒绝接受他人的意见,他们的前途自然也不会像自己想得那么远大。
就像故事中的禅师告诫年轻人要当一个茶壶下的茶杯,想要进步,最重要的是先把自己放低,你的眼光应该放在最高处,但你的心态一定要摆在最低处,随时接受他人的教诲,随时补充对自己有益的各种知识。没有人肯对一个高高在上的人说教,你的态度谦虚,别人才愿意指教你,你越真诚,越能得到真知识。同时,也不要随随便便对他人说教,也许你的意见根本没有实用价值,多听少说,谦虚的人都知道耳朵比嘴巴更重要。
西方一位哲学家说:“想要到达最高处,必须从最低处开始。”有了一点成绩就飘飘然的人做不了大事。总以为自己的成绩多么了不起,就会限制住自己的目光,看不到别人的优秀。想要做大事必须学会“手低”,善于做小事,把每一件具体的小事做好,以此去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正视自己、保持谦虚,这就是做大事者必备的心理素质。
7.喜忧无常,全在心境
勇于面对,无论喜悦、悲伤、痛苦、磨难……任何情绪都是财富,都可以通过心境转化为你想拥有的。
寺庙的古井旁有两个水桶,它们经常交谈。这一天,一个水桶对另一个水桶说:“你为什么如此不开心?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不幸的事?”
那个闷闷不乐的水桶说:“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着不幸的事。你看,我们进入井里,好不容易把自己装满,却又要立刻被倒空,到最后还是空荡荡地被晾在这里。”
发问的水桶说:“原来你在烦恼这件事,你为什么不换一个角度去想呢?我们每次都是空空地下去,然后装得满满的回来,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用这个角度去想,难道你不觉得很快乐吗?为什么一定要让自己烦恼?”
乐观的人总能乐观,因为他们把享受快乐当作一种习惯。法国有位喜剧演员说他每天都要对着镜子练习微笑。生活不就是一面镜子吗?你对着它哭,它就哭个没完;如果你笑着对待它,它就算有时耍脾气,最后总会笑着对待你。一颗乐观的心在任何时候都能陪伴我们圆满地走出困境。而且,乐观的人比悲观的人更有运气。
三条贪玩的鱼在涨潮时随着潮头涌上海岸,它们玩得兴起,退潮时忘记回家,被搁浅在有一点儿浅水的沙滩上。月光下,三条鱼像是听见了死神的脚步声,它们开始商量如何回到大海里。
一条鱼说:“等到下次涨潮,我们就可以回去,但在那之前,渔人就会发现我们,我们就要变成食物。不如我们鼓足力气,一点一点跳回大海。”
另一条鱼说:“我想我们没有那么好的体力,我看那边有块礁石,不如我们藏在石头缝里,躲过渔人,等到涨潮时就可以回家了。”
第三条鱼说:“算了,算了,我们这么倒霉,不可能回到大海里,只能在这里等死了!”
那两条鱼没有理它,一条拼命打滚,跳回大海;另一条藏进石缝,等到第二天涨潮,回到了海里。第三条鱼直挺挺地躺在浅水里,第二天被早起的渔人一把抓住。
乐观和悲观不仅仅是一种人生态度,还会决定很多事的走向。就像故事中的3条鱼,第三条鱼就是典型的悲观主义者,其他两条鱼都按照自己想到的办法,相信自己有机会活下去,只有第三条鱼干脆在原地等死。悲观的人放弃的不只是自己的快乐、阳光的心情,还有命运的主动权。
凡事都有两面性,即使在阴影中,也要相信阴影后面就是阳光,这才是乐观者的态度。一个人如果想要快乐,就要常常培养快乐的心境,只有这样的心境才能让人有积极的思维。如果你觉得人生是不快乐的,就更要努力去改变,为什么不尝试将阴影变为光明?将忧伤变为幸福?命运始终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
8.自以为是,害人误己
有时,知错能改不是一种低头,而是一种昂首阔步。
有头驴子读过一些书,认识不少字,很多动物称赞它有学问,它就以为自己是动物中最有学问的,经常自以为是,对动物们指指点点,以炫耀自己的才学。
这一天,驴子遇到了一只夜莺,这只夜莺是森林里著名的歌手,它声音甜美,唱起歌来令听众陶醉不已。夜莺有礼貌地向驴子打了招呼,驴子说:“夜莺啊,我早就想和你说话,你是这森林里最有名的歌手,但在我看来,你唱歌也不是十全十美。”
夜莺欢快地说:“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歌手,不过我也很想知道自己的缺点,如果你愿意就给我提提意见吧!”驴子一本正经地说:“我认为你唱歌的确不错,可是,你的声音没有公鸡洪亮,你听过公鸡打鸣的声音吗?如果用那种声音来唱歌,那该有多么震撼人心!我觉得你应该考虑拜公鸡为师,学习一下打鸣的技巧。”
听了驴子这番话,夜莺很客气地道谢,其他的动物都哈哈大笑。没多久,整个森林的动物都知道了驴子的这番“高论”。但驴子仍然以万事通自居,走到哪里都要指指点点。
自以为是的人常常让人哭笑不得,他们总以为自己是万事通,凡事看到了就要掺和进去,发表自己的一番“高见”。不过,这种人就像故事中的那头驴子,对根本不了解的事情说三道四,反而让人笑话。实际上,当他们侃侃而谈,说得头头是道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他们是在不懂装懂。他们说的话,只会被当作胡说八道,谁也不会重视。
章华永远记得年少时班主任上的一节特别的课。那一天班主任带领学生们课外活动,来到野外。那时正是麦收时节,老师对学生们说:“这麦田一望无际,但麦子的质量却不一样,有些麦子割下来是实心的,有些里边却是空的,这种麦子叫作稗子,你们知道麦子和稗子有什么区别吗?”
学生们纷纷摇头,老师说:“你们仔细观察,田里的麦子有何不同?”
“有的抬着头,有的低着头!”有学生说。
“没错,那些低着头的麦子就是实心的,因为它们有内容,也有修养,它们知道自己的一切都来自于大地,所以将头谦虚地朝向大地。而那些昂着头的就是稗子,它们没有内涵,却骄傲自大,所以将头朝向天空,唯恐别人看不到。你们今后一定要注意,不论有多大的本事,都要像麦子一样谦虚,否则,就会成为没有多大用处的稗子。”班主任说道。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想要得到真才实学,就要像麦子一样低下头,这样的人内涵才厚重。那些对事情一知半解便开始洋洋得意的人,也许有人会被他们那故作高深的外表蒙蔽,但他们却会在真正的行家面前露出马脚。
和人相处,我们更要有谦和的心态,术业有专攻,没有人能样样全能。每个人都有特长,在自己不擅长的方面,切不可摆架子,要做到不懂就问,一知半解只会让自己更加无知。懂得了什么也不要急于表现,要做一个有学识并且有道德的人。品德若是与学识相辅相成,就像陈年美酒,越是沉淀,越是香醇浓郁,让人向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