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韬光养晦,低调从容——淡泊人生有滋有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世事纷扰,昙花一现,世间最珍贵的事物莫过于感情,与家人的天伦之情,与爱人的恋慕之情,与友人的相知之情,还有对他人、对世界的热情,都无可替代。看淡名利、得失、是非,用一颗重情之心,慰藉我们的灵魂。

    1.真爱,付出与真诚之爱

    在爱情里,没有对错,爱就爱了。

    一个少女走进一座寺院,向禅师倾诉她的烦恼,她很困惑为何一直追求自己的男孩突然不再理会自己。禅师说:“你先告诉我,你是怎样对待那个男孩的?”

    “我认为女孩子对待爱情要矜持,所以,尽管他对我很热情,我却不敢表露我对他的喜欢,只是平平淡淡地跟他交往。”

    禅师说:“这就是问题所在,我这里有一盏油灯,现在请你点亮它。”

    女孩依言点亮油灯,油灯燃了起来,明亮温暖。没多久,火焰因灯油不足慢慢变小了。

    禅师说:“人与人的关系讲究缘法,也讲究方法,你和他互相爱慕,便是有缘,但你一味地等待对方付出,自己却没有一点儿表示,他的爱就会像灯芯一样燃尽。”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千百年来,人们讴歌纯洁的爱情,每个人都希望在茫茫人海中遇到一个相伴终生的爱侣。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性格,在对待爱情时,自然也就有不同的方式。故事中的女孩费解爱情为何冷却,禅师告诉她:爱是双方的,火焰想要燃烧得久,就要不断补充灯油。恋爱就是这样一个得到与付出不断交替的过程。

    有人际关系专家做过实验,发现两个人相处时,如果一方付出过多,另一方付出过少,感情就会失衡,关系也就不再长久;只有双方都在付出,才能保证关系在平衡中得以维系。爱情是自私的,除了两个人之外容不下其他任何东西;爱情也是无私的,在得到的同时,每个人都要学会付出。付出不仅是指对对方的照顾,也包括对对方的体谅与宽容。

    程伟是一个工程师,经常在全国各地负责施工监督。因为工作太忙,他根本无暇照顾家庭。朋友们都很担心他,有人劝他说:“不如换一个轻松点儿的工作吧。不为自己想,也要为你太太着想,女人一个人撑起一个家很辛苦,以后她难免向你抱怨。”

    程伟说:“我太太是个明理的女人,她特别懂得体谅我。我们谈恋爱的时候,有一次我忙一个工程,半个月没有和她联系。我以为她一定会大发雷霆,甚至跟我分手。没想到她只是发了一封邮件,嘱咐我注意身体,如果有时间就给她回一封信,简单说一下近况就好了。”

    “真是一个懂得体谅人的女人。”朋友们听完不禁感叹这位太太的心胸和体贴。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经常分居的爱人之间难免有所生疏,如果一方为事务烦恼,更会造成对另一方的冷落,这时感情就容易出现危机。不过,如果能有一个宽容的心态,设身处地地多为对方着想,相信对方理解你的难处,自然也就不会计较区区离别。

    想要保持爱情的新鲜,就要有适当的“保鲜”策略,体贴与谅解是爱情最好的保鲜剂。体谅对方是心灵上的付出,两个人如果都能尽量体谅对方,灵魂就能渐渐合二为一。缘分来之不易,爱情需要用心珍惜。茫茫人海,有一个贴心的爱人与自己相伴,任何时候都不会觉得孤独,那是怎样的一种幸运,又是怎样的一种幸福与美满。

    2.调整心态,拥禅心入怀

    摆正位置、端正心态,属于你的那扇门总会打开。

    一个大四的学生毕业后想要留在大都市,几经求职,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他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贫困的家庭,不能再为他提供生活费,生计问题切切实实地摆在眼前。这一天,他在食堂闷闷不乐地吃着饭,这4年来,他最喜欢这个窗口的饭菜,几乎天天光顾。

    食堂里没有什么人,窗口的老板坐下来和他闲聊。知道了他的困难,老板说:“大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眼光太高,很多工作都不愿意做。如果你真想找个活计,我可以给你提供一个选择:我最近要回老家陪父母,这个窗口没人管,我看你人挺诚实,不如你暂时来帮我管一管这个窗口,就是帮我给学生卖饭。我在外面还有几个饭店,如果你做得好,以后你也可以去工作。”

    这个学生本来想拒绝,但想到老板的一片好意,自己又急需生活费,还是接受了这份工作。起初,面对老师、同学、认识的学弟学妹们惊讶的目光,他觉得很不好意思。但没过多久他就镇定下来,慢慢地熟悉了工作环境,做起事来也更加得心应手。他准备在老板手下好好学习几年,以后自己也开个饭店。

    大学毕业,就业是个难题,多数人希望留在大城市,进大公司,有大作为……追求这些“大”,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不能不做大事,否则辜负了自己4年的学习。

    名利是负累,过去的成绩会阻碍你的前进。不必总强调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资历,重要的不是你曾经做了什么,而是现在你能做什么。太过强调自我的人往往色厉内荏,被别人当成纸老虎,根本不被放在眼里。那些懂得隐藏成绩、懂得把自己放低的人才是真正的实力派,他们平日不显山不露水,却总能给人带来意外的惊喜。

    罗尼是一家小超市的老板,他是个和蔼的人,他给的工钱不多,但来打工的人都很喜欢他,因为他是一个没有架子的人。

    安妮一直在这里打工,从大一到大三,她说她跟着罗尼先生学会了很多东西。当她刚来这个超市打工的时候,有一次她在收款的时候出现失误,导致顾客对她破口大骂。这时,罗尼先生很平静地对她说:“如果我是你的话,我就对顾客道歉,和平地解决这件事,因为不论谁是谁非,影响的都是自己的形象、超市的声誉。”

    后来,安妮发现罗尼先生从不摆老板架子教训人,当他想要提出什么意见,总会以朋友的口吻说:“安妮,如果我是你,我会……”这样一来,安妮即使做错事被批评,也不觉得难堪,反倒觉得罗尼先生是真心实意地为自己着想,帮助自己。再后来,安妮加入了学生会,成为部门干部,她在工作中也像罗尼先生一样没有架子,与部门成员相处融洽,大家都夸她是个好“领导”。

    架子和面子是两回事,经理应该有经理的威严,维护自己的形象,但不一定总是要做出高人一等的姿态,训斥手下,教育他人。故事中的罗尼先生在批评他人时注意交流的方式方法,不给别人脸色看,不让他人觉得难堪,即使是批评,也让人感觉到温暖与关心。这样的人能得到员工真心的喜爱和敬重,才更有面子。

    有人做事喜欢端着架子,俨然把自己当成一个人物,以为这样就能不被人小瞧。事实上,你端着架子,未必让你看起来有多少丰功伟绩,反倒伤害了你与他人之间的感情,容易造成他人情绪上的对立。自重的人只对自己端架子,一颗禅心就是一个架子,放在上面的不是虚名与负累,也不是重重的疑心和思虑,更不是与人相处时的那点儿小小的虚荣,而是人生的起伏和一份平稳的心态。比起那点儿可怜的仰视,他们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流,他们对别人会放下架子,只保留欣赏与尊重,就算有再多的成绩,看上去依然平易近人、温和亲切。

    3.亲情的力量

    在众多感情中,亲情的力量最为坚强、最为持久。

    一位大唐法师途经一个西域国家,那是一个商人们经常落脚的小国,有不少大唐制造的物品。法师在休息时,偶然看到一把绢制的团扇——这正是他的家乡才有的东西。

    拿起这把团扇,想到自己远离家乡,法师悲从中来,不禁哭泣。看到的人纷纷议论:“亏他还是大唐来的高僧,竟然为一把家乡的扇子哭泣。”那个小国最有名的僧人听说这件事却说:“思乡思亲乃人之常情,这位高僧真是至情至性、不作伪之人,令人敬佩。”

    大唐法师为故土的团扇流泪,可见禅者并非无情之人,所谓超脱世俗并不是淡漠情意。人如何能够忘记生养自己的亲人,培育自己的家乡?落叶为何归根,只因心中那份化不开的依恋。

    真正的孝顺在于一份心意,心意不在多少,只看你是否心有牵挂。有一首歌唱道:“父母不图儿女为家作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能够惦记父母、为父母着想、尽力报答生养之恩、常常看望父母、与父母通个电话,这就是做儿女的本分。

    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出生在一个平民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贫苦的鞋匠。当林肯竞选总统时,他的出身引起了他人的嘲笑。有一次,林肯要进行竞选演讲,一位议员公开说:“林肯先生,在你演讲之前,希望你一定要记住,你只是个鞋匠的儿子。”

    林肯并没有露出羞愧的表情,他站起身,自豪地说:“没错,非常感谢您在这个时候让我想起我的父亲。虽然他已经过世,但我要说,他是一个伟大的鞋匠,如果您曾在我父亲那里修过鞋子,如果您的鞋子出现任何问题,我都可以修好它。虽然我没有父亲那么好的技术,但我从小也跟他学了一些手艺。”

    然后林肯又对其他人说:“在座的各位如果穿着我父亲做的鞋子,如果它出现问题,我也会尽力提供帮忙。但是,我的手艺无法跟我的父亲相比,请各位见谅。”

    林肯的这一番话让听者无不动容,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林肯被称为“小木屋里的总统”,他的父亲生活贫困,这种出身在当时经常被政敌嘲笑。但不论在任何场合,林肯都以自己的父亲为骄傲,他明白看轻父亲,就是看轻他自己,尊重父亲,也是尊重他自己、尊重普天下的父亲。一位伟人能够被人怀念,并不仅仅因为他的功绩,还因为他有一颗平常心,让人倍感亲切。

    亲人是我们最强大的后盾,不论你遇到多大的困难,亲人都不会离开你、背叛你。他们的力量也许并不十分强大,他们的信任却能够鼓舞你、支撑你。从小到大,从平凡到优秀,我们在亲人的呵护下一路走来,看过他们太多的汗水,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为自己的亲人感到由衷的骄傲。

    4.给予,另一种幸福的方式

    给予别人幸福,可以让幸福感更持久。

    一个偏僻的山寺缺衣少食,僧侣们过着苦修的生活,就连他们用来下山挑水的木桶都是残缺的,每次挑一桶水都会漏掉小半桶。这一天,木桶对老方丈说:“我真不明白,你们一个个面黄肌瘦,像我一样,明明已经坏了,却还要辛苦工作。”

    老方丈说:“难道你认为自己很没用吗?”

    “当然,我每天盛水都有半桶水洒在道上,你说我有用吗?”

    “那么你有没有发现,在你经过的地方,花草长得特别好?就因为你是漏的,才滋润了它们。”方丈说,“我们也一样,虽然生活得清贫,却给来这里的山民们讲佛法,解答他们心中的疑惑,这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帮助。”

    听了方丈的话,木桶若有所思。第二天,木桶仔细观察自己经过的路,果然一路繁花,绿意盎然。

    也许是生活的节奏太快让我们不能停下来看看别人,我们经常听到人们感叹人情冷漠,人与人的距离越来越远,在大城市再也找不到那种邻里之间把酒闲话的场面。或者可以说,像故事中的老方丈那样懂得给予的人越来越少,更多的时候,人们关注的只是自己,以及自己的利益。

    送人光明,手中留光。给予让人越发明白感情的珍贵,当你帮助别人时,你听到的是感恩的话语;当你安慰别人时,你看到了止住泪水的眼睛;当你关心别人时,你感受到对方内心散发出的幸福……给予他人,你能够得到的并不是利益,而是他人的一张笑脸,但这张笑脸却能给你带来发自内心的满足感。

    有一个吝啬的富翁总觉得生活中少了点儿什么,他的妻子经常劝他:“金满筐,银满筐,到头不过一土筐。你有这么多钱,不如接济邻里,行善积德。”富翁却总不把妻子的话当一回事。

    这一天,富翁又在闷闷不乐,妻子对他说:“你不如站在窗户旁看一看外面。”富翁说:“外面有很多人,挺有意思。”妻子说:“你再站到镜子前看一看。”富翁说:“只有我自己。”妻子说:“人的心就像玻璃,本来是内外通透的,一旦你涂上一层水银,就只能看到自己。”

    富翁思索了几天,终于想开了,从此他按照妻子说的,常常把家里的粮食、钱财送给有困难的人。久而久之,他的名声越来越好,喜欢他的人越来越多,他也渐渐享受到内心的安乐。

    生活中有很多不能缺少的东西,衣食住行不可缺少,亲友家人不可缺少,快乐的心情也同样不可缺少。有善心的妻子劝富翁积德行善,就是让他不要只考虑自己,而要与他人多多分享,如此,他得到的不只是一份好名声,还有越来越开阔的心境和越来越平和的性格。

    快乐来自分享而不是占有,情谊来自给予而不是吝啬。懂得给予的人,负担会越来越少,心灵上的拥有则会越来越多。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旁人的感激,还有帮助他人之后的充实感,这种充实能让一个人由内而外地欣赏自己。因为善良,因为给予,因为对他人的关怀,使你的整个生命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不为小我,成就大我,你的人生自然会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5.友情里,包容至上

    友情里,多些宽容,能成为朋友,本身就是一种缘分。

    冬天到了,大地一片白茫茫,一只饿了几天的狼卧在一户人家的篱笆下,看门狗跑过来同情地说:“老兄,你怎么这么凄惨?这是我从屋里拿出来的肉,你吃一些,充充饥吧。”

    狼吃了肉,感激地说:“多谢你,要不是你,我一定会饿死。今年冬天的雪可真大。”

    狗看着狼瘦弱的样子,说:“你考虑要不要替我的主人看家?这样你可以住在温暖的屋子里,每天都有肉片和食物。”狼摇摇头说:“不了,狼和狗不一样,如果不能随便走动,每天要拴着链子,我会难受死的!”狗说:“我们的确不一样,我更喜欢和主人在一起,互相依靠,互相照顾。不过我愿意和你交个朋友,如果你什么时候找不到东西吃,就来我这里,我会尽力招待你的,只是要注意别让我的主人看到……”

    “没问题!”狼开心地说,“你是一个值得交往的朋友,我一定会经常来看你,如果有什么事也不会跟你客气!”

    从此,狼经常来看望狗,告诉狗很多大千世界的见闻,狗也经常在狼挨饿的时候给它食物,它们虽然志趣不同,却是一对要好的朋友。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大千世界,每个人都需要朋友。你快乐的时候,他们陪你一起笑;你悲伤的时候,他们给你肩膀让你哭,陪你一醉方休;你有困难的时候,他们及时伸出手拉你一把。朋友一生一起走,好朋友是每个人一生最大的财富。

    就像故事中的狗与狼,它们有着各自的生活情趣,但却保持着对彼此的关心,分享各自世界里的喜怒哀乐。它们也许始终不能理解对方,但却为拥有对方而感到快乐,这份不一样的陪伴让它们增长见闻,体会到另一种生活情趣。最重要的是它们知道,有困难的时候对方一定会帮助自己,孤单的时候对方一定会来安慰自己——心灵上的陪伴,正是友情的真谛。而求同存异,是友情的基础。

    英国是个讲究绅士风度的国家,在那里,每个人从小就接受要尊重他人的教育。

    一次,一位贵族邀请一位外国客人到家里做客。这位贵族十分考究,用餐前需要用柠檬水洗手。当清亮的柠檬水被端到客人面前,客人以为这是用来喝的,为了表达对主人热情招待的感激,客人端起精美的小盆子一饮而尽。当时还有很多客人在场,看到这一幕,都很吃惊。

    主人没有纠正客人的错误,为了顾全客人的面子,他也把面前的柠檬水端起来,喝得一滴不剩。其他客人看了,也喝掉了面前的柠檬水。大家都赞叹主人的素养,既避免了客人的尴尬,又使得晚宴顺利地进行。

    对待朋友,我们需要求同存异,求同存异代表着一种对对方人格习惯的尊重。这种尊重应该存在于一切行为中,与陌生人交往更是如此。故事中的英国贵族看到客人弄错了用餐规矩,他想到的并不是纠正——为什么让客人为一件自己并不了解的事当众出丑呢?这位贵族用他高雅的绅士风度,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位朋友。

    人生在世,哪个人能缺少朋友?有好朋友为你付出,为你指路,为你保留一片友善的天空,这是你一生的财富。正因如此,对待朋友,你要付出更多的耐心与宽容,才对得起你们之间珍贵的情谊与缘分。永远不要挑剔朋友,朋友的优点会让你一生受益,朋友的关怀会让你时刻温暖。

    6.乐助者,救人于危难

    滴水之恩,铭记于心,救人救急,救人于危难。

    古时候,有个书生走在大路上,发现一条小鱼困在深深的车辙里。车辙里的水已经干涸,小鱼奄奄一息,看到书生,它挣扎着说:“善良的书生,请你救救我,别让我渴死。”

    书生同情小鱼,对它说:“你真可怜,我这就去禀告国王,开凿水渠,将大河和东海的水引到这里,这样你就可以重获新生了。”

    小鱼怒骂道:“你随便舀一瓢水给我,就能救我一命,可是你却在这里夸夸其谈,等到你说的水渠开凿完毕,我早就渴死了。你是真的要救我吗?”

    小鱼马上就要渴死,路过的书生却许下宏愿,要给小鱼开凿水渠。想要帮助他人是件好事,但要知道远水不解近渴,好心不一定就能帮助人,用错方法更是帮不了人。就如在沙漠里干渴的旅人,海市蜃楼再美,也不能让他解渴,切莫让自己的好心成了他人眼中的海市蜃楼。

    一个重视他人、关心他人的人,必然有爱心,愿意帮助他人。但提供帮助也需要头脑,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你去帮助,对方会感激你;别人不需要帮助的时候你非要帮对方做事,对方会以为你精神出了问题,或认为你无事献殷勤,别有所图。可见好心应该有,但要做得恰当。

    张先生路过街边的广场,听到一阵阵叫骂声,走近一看,才发现广场上有一群孩子在打架。其中一个孩子被打翻在地,其他孩子正在对他拳打脚踢,被打的孩子发出呼救声,其他的孩子不管不顾,依旧不肯停手。直到地上的孩子再也爬不起来了,其他孩子才扬长而去。

    张先生心生同情,就从口袋里拿出手帕,上前想要扶起那个孩子,孩子却说:“我不需要你的同情,刚才你明明看到他们在打我,你只要出言制止,就可以让我不再挨打,可是你却不做一声。你以为我现在需要一条包扎伤口的手帕吗?”张先生听了,惭愧不已。

    在他人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是雪中送炭,等到他人度过了困难,你再赶过去说要帮助对方,却如同向后送伞。人们感激的是寒冷时候的炭火,而不是大雨过后的一把伞。故事中的张先生显然犯了这个错误,所以他得到的不是感激,而是无视。

    当然,我们帮助别人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人感激,而是为了自己的善心。但是当善心不能以正确的方式及时表达出来时,对他人、对自己都是一种遗憾。既然相信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选择帮助别人,那就要将这件事做好。帮助别人不仅要帮到底,帮助别人也要帮得好、帮得对。

    7.吞噬灵魂的贪欲

    贪欲的闸门,一旦开启便无法制止。

    众弟子请禅师讲解贪欲,禅师说:“与其我来讲,不如让你们看看实际的例子。”

    禅师带着弟子们到了一个城镇,他对一个乞丐说:“这位施主,我问你一些问题,如果你如实回答,我会送给你5串钱作为答谢。”乞丐高兴地答应了禅师。

    “请你回答我,如果你有了这5串钱,你会用来做什么?”禅师问。

    “我要去街对面的饭店好好吃上一顿,再去客栈美美地睡上一觉。”乞丐对禅师说。

    “如果你有一两银子,你又会做什么?”

    “我要买几件像样的衣服,干干净净地走在大街上。”

    “如果你有100两银子呢?”

    “那我就要买几间房子,再也不做乞丐了。”

    “如果你有1万两银子呢?”

    “我就去做大生意,住最好的房子,再找个美女做老婆。”说到这里,乞丐已经乐得手舞足蹈了。

    禅师说:“多谢,我的问题问完了,这是5串钱,请你拿好。”

    回去的路上,徒弟们感叹:“人的欲望果然不能满足,难怪人们都说欲壑难填。”

    贪欲如野火,名利害人。智者了解欲壑难填的道理,所以远离欲望,而世间凡俗之人却容易利欲熏心,不知满足。就像故事中的乞丐,最初的愿望不过是一碗饭,到了最后就想到了功名利禄、事事齐全。而他最后得到的也不过就是一碗饭,名利富贵如南柯一梦,只让人空怀感叹。

    我们只是凡人,做不到无欲无求,我们需要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需要更好的生活条件让自己和家人身心愉悦,需要更高的地位证明自己的能力。适度的欲望对人有激励作用,这些都是正常的、应该的。但要知道的是,满足欲望不是人生的全部,一旦欲望过了度,就会造成内心的极度不满足,如此,人们会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更多,为此苦心孤诣,再也不去想其他事。

    徐华是一位普通的职场白领。这一年生日,她收到一份昂贵的礼物:一个名牌包包。这个手提包抵得上徐华大半年的薪水,她十分开心地将礼物捧回家。

    没想到,烦恼接踵而来,有了这个手提包,徐华认为自己不能穿太旧或质地不好的衣服来搭配,她只好动用存款买了一些衣服。渐渐地,她看着自己使用的物品也觉得不顺眼,只好依次提高物品的档次。渐渐地,她开始羡慕奢华的生活,几乎把全部的工资都用来满足她的物质需求。她痛苦地发现,一个手提包,竟然完全改变了她的生活。

    心怀贪欲的人永不满足,他们的贪欲一旦被某个小事物触发,便会一发不可收。虚荣心在膨胀,被得不到的空虚感折磨,尽一切可能去满足自己的欲望,却发现欲望是个无底洞,越填越深,越想越苦。所以就像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样,一个手提包就能毁掉快乐的心情,甚至毁掉原本安好的生活状态。人一旦贪慕虚荣,就会陷入物质欲望的泥沼,无法脱身。

    有禅心的人懂得主动远离欲望,他们认为凡事适度就好,不会贪得无厌。就像一桌筵席,他们不会紧盯着一道菜不放,而是酸甜苦辣都要品尝,这样一来五味俱全,营养丰富,自然就有好的身心状态。要记住虚荣不是自尊,要做物质的主人,而不是被它驾驭的奴仆。

    8.情如花香,芬芳世界

    心中有爱,恬淡宜人。

    寺庙里过着清苦生活,小和尚们只有随师父出去做法事时才能吃到一些好东西。一次,一位财主请寺里的僧人前去做法事,师父带着小和尚到了财主家。财主吩咐下人多给小和尚加饭,随后便和师父聊了起来,他说:“近日常觉心神恍惚,看了医生,医生说我身体很好。”

    “我想这是富贵太盛所致。”师父说。

    “富贵太盛如何致病?”财主问。

    “人生富贵正如饭菜里的盐,作为作料,会使饭菜更有滋味;但如果只吃盐,就会苦涩难忍。你虽然家财万贯,却没有合意的妻子、知心的朋友,心中又怎么能不烦闷呢?如果能放下对金钱的执念,留意家眷的心情,与三两老友时常相聚,又怎么会心神恍惚呢?”财主看到吃饭吃得美滋滋的小和尚,深以为然。

    人情如饭,富贵如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维系靠的就是一份感情。以利益维系的人,利益在时聚在一起,利益不在时形同陌路,利益冲突时反目成仇。名与利都是身外物,不能与真情相比。没有真情只有名利的人生,就如同一顿只吃盐的宴席,只有咸和苦——就像故事中倍感孤独的财主一样,他认为自己应该享受人生,却不知该如何享受。

    心安者不独。在汉语中,“独”字代表单一和孤立,人生之路漫漫,我们需要他人对自己真心的相待,特别是在生病时、伤心时、彷徨时,他人的关怀就尤为重要。金钱可以买到很多东西,但买不来真情、真意,所以重情的人淡泊名利。

    村子里有位年近七十的老大爷,平日酷爱养花。有一次,老大爷的儿子为他找到了优质品种的菊花种子,种下去后,第二年秋天,老大爷的花园里开满了美丽的菊花,香味一直飘到村头。老大爷经常在花间漫步,有时喝上一杯酒,很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趣。

    村里的人看了心生羡慕,都来向老大爷讨要菊花,想要移植到自己家中。老大爷很慷慨,只要有人来要,必然挖出开得最好的一株送给那人。没过多久,一花园的菊花被送得干干净净,老人的院子里只剩下一花园的土,但他仍然每天散步喝酒,飘飘若仙,村里人看到了纷纷称赞。

    老大爷的儿子回村里看望他,看到花园里没有一株花,便奇怪地问道:“怎么,我送你的菊花种子不能开花吗?”老大爷说:“怎么不能开花,你难道没看到村子里每家每户都有你送的菊花。”儿子仔细一看,果然,每家每户都飘着清雅的菊花香气。

    淡泊名利的人能够接近禅境,在他们心中,感情就如花香,不必拘于自己的园子,将它放在更多的地方,就会让更多人享受到那样一份怡然。故事中的老人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他明白好花要由众人一同欣赏,一个园子的花香只是剪影,一个村子的花香才是风景。

    禅心之上处处皆有风景,因为把名利看淡,注重的便是人生中的那一份快慰。很多事可以自己做,但如果和他人一起做,进度就格外地快,感觉也格外地好。既享受彼此扶持的那份情谊,也享受了两心相安的依靠感,这样的人生才会格外踏实温暖,让人留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