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荡涤纷扰,感悟生活——淡泊人生简单快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常言道:“酒足狂智士,色足杀壮士,名利足绊高士。”世人放不下酒色财气,故而成痴,唯有放下才是灵魂的出路。所谓“放下”不是放弃责任,而是恪尽责任,同时解放心灵。释放自然的天性,遵循事物的法则,得到的将是无负荷的心灵和海阔天空的人生。

    1.心中空明,领悟幸福

    飞短流长,听听就好,一笑而过。

    有两个和尚一起云游四方,以增进自己的修为。这日他们来到一条河流面前,想必是连日下雨,河水暴涨,水流湍急,且河面无桥无船,两个和尚决定游泳过去。

    这时一位年轻女子走了过来,向他们央求道:“二位大师,小女子有急事要去对面的村子,可我不会游泳,能否请二位师父带我过河?”

    一个和尚想:“出家人以慈悲为怀,应该助她过河,可是一个和尚将一个年轻女子背在背上,河水自然会将衣衫浸湿,就算我本人并无杂念,路人看了,难免闲言闲语。”于是这个和尚没有应声。而另一个和尚二话不说,背起女子游过了那条河。

    过河后,两个和尚继续赶路,没有背女子过河的和尚问道:“你背那女子过河,难道不怕影响了自己的修为?”另一个和尚道:“我们出家人万事皆空,又何必在意旁人的眼光和看法?如果在意那些,就不是旁人耽误了自己的修为,而是自误。”

    万事皆空的人,心中空明,依然做着实事,而且比旁人做得更好。禅心代表着一种定性,智者想得明白,做得明白,不会介意他人的眼光,也不会在意他人的议论。只有完全参透、看透,才能毫无芥蒂地做任何想做的事、该做的事。就像故事中的和尚,只把助人当作己任,根本不在意他助的是一位妙龄女子还是位苍老妇人,这就是修为。

    活在别人的看法中是一种痴,这类人过分注重社会关系和个人形象,把他人的看法当作行动指南和成绩单,很容易因他人的一句话改变原本的主意,更容易沦为他人的附庸。这种“在意”是种自误,此时应该告诉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无须顾及他人眼光。”

    唐亮学平面设计专业出身,毕业后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唐亮是一个优秀却又敏感的女孩,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她工作十分努力,却得不到上司的肯定,心里开始暗暗着急。

    一天,唐亮在洗手间无意中听到上司在打电话,上司带着不屑又烦躁的口吻说:“真不明白现在的大学生在学校都学了些什么?笨得要命,教什么都学不会,做出来的东西根本不能看!”唐亮认定上司是在说自己,她想自己很快就会被上司辞退,情绪十分低落。

    好在唐亮是个负责任的人,虽然有要被辞退的预感,她仍然认真地做好手头的企划案。只是每当同事们聚在一起,唐亮就觉得她们在议论自己的不是;每当上司投来一个眼神,她就觉得上司在琢磨怎么炒她鱿鱼。唐亮把企划书交上去,没想到居然得到了上司和同事们的一致称赞,同时,另一位同事被解聘了。唐亮这才明白:那天上司抱怨的人并不是自己。

    一场虚惊之后,唐亮再也不自寻烦恼,给自己施加无谓的压力了。

    生活中,很多烦恼都来自于内心的多疑与不自信。就像故事中的唐亮,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一个武断的推论就让她烦恼数日,整天让自己生活在马上就要被解雇的压力中。其实很多时候压力都是自己给的。工作做得不好,上司自然会提醒,做得太糟,公司会有公司的决定,过多的杞人忧天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反而会将事情搞得复杂。

    现代人压力大,总希望着减压,事实上,很多压力来自于他们的自寻烦恼。淡泊的人就不会有这种烦恼,他们想的正好相反:我今天做成了什么事?是不是遇到了有趣的人?解决了什么麻烦……他们的思维是积极的,拥有了正能量,压力自然小。生活中会有很多烦恼,我们需要以平和的心境来看待它们:放下烦恼,海阔天空。

    2.适度执念,给自己一片晴空

    执念占据心灵,心境自然慌乱,给心灵一点空间。

    一个妇女跑进佛堂,找到住持诉说烦恼:她的丈夫经常辱骂她,婆婆也常常虐待她。妇女对住持说:“我从小就信佛,相信因果,难道我这辈子就要忍受这种命运吗?我是个善良的人,难道要忍受一辈子打骂,然后换得来世的幸福吗?”

    住持说:“这就是人们对‘佛’的误解。佛法是希望可以解放一个人的心性,让人善良,让人自在。但你过分执着于善良与忍耐,凡事都忍。其实对于正确的事,你大可不必忍耐。人贵在执着,但过分执着却会成为生活障碍。执念,正是修为的障碍。”

    妇女的遭遇让人同情,却也让人想要问一句:“你为什么不反抗?你的善良已经接近病态。”即使是最懂得宽忍的佛家子弟,也明白人可以善良,但不能凡事都忍耐,丝毫不维护自己的利益。这种对善良的执着已经走向了懦弱,本质上已经不再是善良。

    执着与过分执着有什么区别?以登山为例,有些人不过到了半山腰就下去,这是半途而废者;那些真正攀登到山顶,享受会当凌绝顶的快感,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然后下山去攀登另一座高峰或者去做其他自己想做的事的人,就是执着者;那些好不容易攀到顶峰,从此留恋不已,再也不肯下山,或者到了半山腰,明明前方再也无路可走,宁可在山腰上抱怨也不肯下山的人,就是过分执着者。

    一个年轻人读过很多书,写过一些被人称赞的诗歌,自以为是个天才,于是他想要得到更高的地位,以便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他对自己的现状越来越不满,于是陷入了痛苦之中。

    年轻人的父亲见儿子愁眉不展,就对儿子说:“你这么不开心,不如放下工作,和我一起到海边走走吧,也许海边的风景可以令你恢复活力。”

    儿子和父亲去海边度假,有一天天早晨,他们看到渔船出海归来,渔夫将渔网里的鱼放在阳光下晾晒,儿子问渔夫:“你们出海一次,能有多少收获啊?”渔夫说:“我们不计较能有多少收获,只要不是空手而回,那就是没有白去一次。”

    年轻人突然领悟到了什么似的,对父亲说:“我觉得我没必要为现状哀叹了,如果看不到自己的成绩,我会越来越失落。事实上我已经得到了很多东西,还有什么好难过的呢?”

    “是的,我很高兴你能想开了。”父亲说,“执着固然重要,但比执着更重要的是快乐。”

    很多时候,执着代表着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并不是坏事。但凡事都要有度,一旦要求过了头,就会变成巨大的压力,工作不再是工作,变成了压迫;成绩不再是成绩,变成了休息站,预示着前边还有更多事情要做;目标也不再是目标,变成了自我强迫的源头。

    故事中的青年很幸运,他有一个明理的父亲,在他即将被压垮的时候,带他去大自然中放松身心,体味人生百态。人往往不能自己明白、醒悟,但如果长久地执迷不悟,只会被执念羁绊。执着本来是件好事,一旦过分执着,就成了人生的障碍。

    执着到了深处就变成了一种贪念。执着往往是因为得不到,或者偏执的认为得到的不够多、不够好。这个时候继续追求,实际上已经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和承受力。有时,人生最大的悲剧就是去追求错误的东西,这无异于放弃原本已经拥有的幸福,硬要走一条充满坎坷与荆棘的道路。一个明理的人应该懂得放下执念,与其被执念所累,不如活得洒脱。

    3.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放手是为了追寻更多,紧握只会流淌的更快。

    有开始就有结束,有得到就有失去。我们的人生中多多少少都会有过类似的经历:长时间的心血毁于一旦,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这个时候我们只能选择放弃,但放弃却使我们不甘心,无法放轻松。放弃应该从心中发出,面对过去的执念,唯有真正地放下,才能得到新的机会。

    放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放弃的仅仅是手中不重要的东西,也许并不会介怀,但“放弃”这个词却往往与重要的事相连,而且这种“放弃”往往意味着从此不再拥有。人有执念,自然也会付诸相应的努力和行动,当得到一些成绩时,放弃就要将这些东西全部都抛掉,这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艰难的,所以有人说:“得到难,放弃更难。”

    那么,人们舍不得的究竟是自己已经获得的成果,还是那些已经付出的青春、精力、金钱?恐怕后者的成分要多一些。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投入有所回报,不希望自己的努力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但正是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让执念越来越深。明理的人不会沿着错误的方向一直走,他们会及时收手回头,因为他们知道继续纠缠下去只会失去更多。

    清清是个美丽的女孩,在她任职的公司,有许多追求者仰慕她。但是今年已经27岁的清清却对此十分冷漠,拒绝了所有人的追求。

    清清不谈恋爱有她的原因。在大学的时候,清清有个很喜欢的男朋友,可是二人个性不合,经常产生矛盾。两个人几经磨合,依然不能适应对方,最后只能选择分手。清清对这段感情投入很多,对这个结果非常失望。从此她对感情问题能避则避,更惧怕走入婚姻的殿堂。

    清清的好朋友们经常给她讲道理:“第一个不合适,难道第二个也不合适?不要因为一个不合适的人就对所有的人都失望。你不去尝试,怎么能遇见更好的人?”但清清一直沉浸在过去的失望中,不肯迈出一步。身边的姐妹们一个接一个地嫁人了。终于有一天,清清发现,再不重新开始,自己就要青春不再。

    懂得放弃是一种智慧。过去已经成了定局,就算有再多的执着,有些事也无法挽回,一味纠结只会徒增伤感。就像故事中的清清,为了一段失败的感情经历而否定自己、否定感情,这种消极情绪已经影响了她的生活,如果不能及时摈弃这种负面情绪,迎接她的将会是孤单的结局。如果有一天她突然醒悟,恐怕要后悔自己错过了那么多美好的时光。

    懂得放弃是一种能力,放弃代表一个人对某件事的决断。在最恰当的时候放手,即使有伤痛,也是最佳选择。对人生的烦恼更要懂得放弃,有一位高僧曾对徒弟们说过一句饱含智慧的话,教导他们脱离苦海,这句话只有两个字——放下。放下执念,便能明理;放下烦恼,便有自在;放下欲望,便可超脱。多少智慧都在这两个字之中,需要人们细细体会、反复琢磨。唯有放下,心灵才能容纳更多的智慧,所以大智慧之人懂得放,懂得舍,懂得放弃也是一种获得。

    4.拥有的“负重”

    执念,有时是最沉重的羁绊。

    中国古代有个贤人叫许由,许由是个通达之人,平日不喜俗物,也没什么烦恼。有一次,他在河边用双手捧起水来洗脸,有人看到后,好心地送给他一个水瓢。许由用水瓢舀水洗了脸后将水瓢挂在树枝上。风吹过来,许由听见瓢发出的声音,觉得让人厌烦,于是将瓢还给送瓢的人,继续用双手捧水洗脸。

    传说上古明君尧,倾慕许由的才能,愿意将天下交给他治理。可是许由认为尧治理天下很合适,自己不想画蛇添足,就拒绝了尧。可见,在圣人眼里,多一物就多一心。

    许由是上古时期有名的贤人,他不求天下的胸怀,一直令后人追慕不已。那么许由是不是没有追求的人呢?当然不是。他不追求世俗之物,他所追求的是心中的清静,这才是他的最高追求。像这种只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将其他放置一边的人,自然烦恼少。

    人要生存,就要追求合适的谋生手段;人要感情,就要追求合适的灵魂伴侣。追求并不等于心存杂念,也不会与禅的要义相违背。只是人们渐渐发现,拥有的东西越多,负担就越多;想要的东西越多,心灵的负累也就越重。就像一个人背着背包,如果放进太多东西,就会负重行走,以致脚步越来越慢;心境越不明朗,开心也就离得越来越远。

    可是人们很难放开已经到手的东西,这就是前面说过的“痴”;“痴”如果更进一步,就演变成了贪,它们的表现都是对某种事物的过度偏执。人生在世,难免会有偏执的念头,将已拥有有的东西牢牢握在手里不肯放开。舍不得早已成为负累的旧物,就不能抓起生活必需的新物,更得不到两手轻松的宁静。烦恼来自不如意,不如意来自偏执,可见人们什么时候懂得放下,什么时候才能远离烦恼。

    古代有个大官住在一所大宅子里,却经常觉得心烦意乱,很想寻个清静。但他发现天地虽大,清静之地却难寻,只好请一位高僧为他指点迷津。

    高僧听完官员的烦恼,对官员说:“大千世界,烦心之事很多。比如您身边这几位侍妾,每个人都佩戴着珠玉钗环,碰撞时发出响声,人一多,您自然觉得心烦意乱。不如让她们摘掉这些珠玉首饰。”官员依言而行,果然觉得耳边清静了不少。

    高僧继续说:“人生在世,人人求富贵,即使摘掉了身上的珠玉,心里想的仍是珠玉。只有将心里的杂念清除掉,才能如这房间一样安静。”

    官员终于明白了自己心烦气躁的原因。从此,他勤恳于公务,不再醉心于功名,果然神清气爽,人们也越发敬重他。

    世人常说想要觅一方清静的天地,可以暂时远离俗世烦扰,但是这样的桃花源迄今也没有人发现,周围仍然处处有烟火气,这“清静”总是无处可找。就像故事中的官员,眼看着簪环玉佩、功名利禄,哪里还有清静?可见拥有的东西太多,就会让人心烦气躁。

    少一份拥有,便少一份执念,这不是要人们一无所有,而是告诉人们要选择将最重要的东西放在手里,而不是拿着一堆零碎的边角。明理的人都了解,人生所必须拥有的不过是那么几样东西,其余的都是附加物,什么时候看透这一点,什么时候才能懂得专心致志。多一点也许不是坏事,但少一点却意味着轻松和得到更多的可能。人生的道路漫长,常常给自己减负,才能轻装上阵。

    5.怀超然之心,便无拘无束

    成大事者,无拘小节;小事不成者,纷繁缠身。

    一个小和尚在一座寺院修行3年,自觉没有长进,便对师父诉说了自己的困惑:“师父,我每天都在诵读佛经,一有时间就思考佛理,为什么觉得自己没有任何进步呢?”

    师父说:“在回答你的问题之前,我们先喝一杯茶吧。”说着,师父亲自为小和尚的茶杯斟满茶水。眼看着茶水溢了出来,小和尚说:“师父,水溢出来了,杯子已经满了。”

    “不,杯子没有满,还能继续倒。”师父说,继续倒茶。

    “杯子已经满了,怎么能再容纳茶水呢?”小和尚说。

    “那么,你的脑子已经满了,怎么还能容纳新的东西呢?”师父反问。

    小和尚恍然大悟,说:“原来我心里装不进东西,是因为它已经满了。我还没有消化之前的,就想要获得新的东西,欲速则不达,难怪没有进步。”

    人们总是寻求心灵的宁静、祥和,却又害怕一成不变的生活,就算是修禅的人也渴望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但是,欲速则不达,小和尚把自己的大脑装得太满,仿佛一个密闭的容器,不但装不了新东西,连旧的东西都无法正常流动,思维也就变得钝化,因此也就很难有进步。

    比起肉体的衰老,精神上的停滞更加可怕。一旦思维被局限住,那么眼睛就不会注意到其他的东西,满脑子只围绕着一个东西转动,最后成了钟表上的指针,机械呆板,缺乏新意,这就是“痴”的代价。如果能给心灵留点儿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们可以站得高一点儿,想得深一点儿,看得远一点儿。也只有在这个空间里,你才能够察觉到自己有远离尘嚣的一面。

    张黎和徐青是一对好朋友。大学时,她们在不同的宿舍,学不同的专业,每周见几次面,每次见面都要送给对方一些小礼物,还有着说不完的话。她们觉得对方就像自己的亲姐妹一样,只盼望毕业后两个人能够住在一起,朝夕相处。

    毕业后,张黎和徐青终于能够搬到一起生活,但是她们的相处却并不理想。两个人住得近,矛盾丛生,难免挑剔对方,发生口角。终于有一天,两个人吵翻了,张黎嚷嚷着说要搬家。一位师姐听说这件事后对她们说:“以前你们两个好得像是要穿同一条裤子,怎么毕业没多久就吵翻了呢?距离产生美,你们不用搬家,只要不住在同一间房里,保证没事。”

    于是,张黎和徐青听从了学姐的建议,没有搬家,只是住到了不同的房间。二人有了各自的空间,关系果然缓和了不少,依然是很好的朋友。

    常言道:“距离产生美。”这句话是人与人相处的至理。两个人一旦太接近,缺点就会暴露无遗。不在一起的时候,想到的都是对方的好;朝夕相处之后,对方的缺点被放大,看到的都是对方的不好。

    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并不是件坏事,一朵花远看是美丽的,就不必近处观看,如果连它的缺憾也一同被看个一清二楚,既让你不愉快,也让它难过。

    搞摄影的人都有这种体会:镜头只有调到不远不近时,拍出的相片才是最美的。人生亦是如此,通晓事理的人可以从容地调整自己的镜头,不必急切,放下执念,让心灵始终保持宽广的状态,在充满禅性的悠然自得中享受最美的一瞬。

    6.有缺憾,是一种不完美的完美

    完美主义者往往为生活中的不完美而困惑,其实,是内心的执念阻碍了完美。

    有个蜡像家是出了名的完美主义者,他做的蜡像务必要和真人一模一样,否则就毁掉重做。他对自己要求太高,以致一辈子都没有几件成型的作品。到了老年,他预感自己将要离开这个世界,为了逃避死神,他做了9个自己的蜡像摆放在房子里,以避免自己被死神带走。

    没过多久,死神来了,他看到10个一模一样、一动不动的人,迷惑不斛,不知该带走哪一个。最后死神大声说:“不要以为你能为难死神,死神知道你的一切。”说着,他指着其中一座蜡像大叫:“看啊!这座蜡像的瑕疵多么明显,真是失败的作品!”

    蜡像家“嗖”地跳了起来,抓着死神急切地问:“瑕疵在哪里?瑕疵在哪里?”死神说:“有没有瑕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抓住你了!记住,太苛求完美会害死自己,世间根本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说着,他取走了蜡像家的性命。

    有些人痴迷于完美,认为凡事只有做到十全十美才是成功,不允许有任何瑕疵。而这样的人最后大多成了偏执狂。故事中的蜡像家就是个完美主义者,他雕塑出的蜡像十分完美,也许能够骗过任何人。可是,完美既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弱点,因为太过追求完美,他没有躲过死神。

    大智慧之人戒痴,对普通人来说,需要小心的不是“痴”,而是过于痴迷。偏执者的误区在于别人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完成一件事,而他们却会完全忘记目的,只想着如何做到最好,甚至可以为了一个小细节的完美,忘记整个大局。

    古时候有个富翁,他有一个独生女,长得无比娇美,性格温柔,才情又好,可谓样样优秀。富翁爱若掌上明珠,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发誓只有世间最优秀的男子才配得上自己的女儿。

    转眼,女儿到了婚嫁年龄,来提亲的媒人络绎不绝,可富翁总是对男方的条件诸多挑剔,认为对方配不上自己的女儿,于是,富翁拒绝了一个又一个求婚者。

    又过了几年,富翁的女儿年龄越来越大,求婚的人越来越少,富翁的妻子劝他:“不要再耽误女儿的终身大事了,找个差不多的对象就好。”富翁却说:“我是对女儿负责才会如此,终身大事,怎么能随随便便呢?”仍然对求婚者挑剔不已。又过了几年,已经没有人来向富翁的女儿求婚了。

    富翁执意要替女儿选个最好的婆家,挑三拣四,耽误了女儿一辈子。其实不论人与事,合适与中意才是最重要的,如果非要制定一个“最高标准”,然后按图索骥,无异于大海捞针。就算真能找到,也许对方也是偏执狂,也会对你百般挑剔。

    世界上也许有你心目中的十全十美,但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你所想象的完美在别人眼中可能是“不美”。凡事要求高标准没有什么不对,对自己要求严格能够提升能力,对他人要求严格虽然可能得罪人,却也会得到一部分人的敬重。但如果高要求变成了苛求,就会让人吃不消。何况你的标准并不是别人的标准,何必强人所难?

    很美,却不完美,这才是生命的常态。

    7.淡然处世,无忧纷扰

    身处乱世,心静如止水;身处繁华,沉稳如磐石。

    一个青年坐在村口不住地叹气,有位禅师经过问道:“后生,你为何长吁短叹?”

    “大师,我叹世事无常,人生不如意之事颇多。我本是一介书生,寒窗苦读,只待有朝一日金榜题名,谁知我朝近年战事不断,村里的男子都将应征入伍。”

    禅师听罢,劝道:“世人寒窗苦读,不过为一朝功名,战场之上依然可以功成名就。”

    “可是,我也就要远离家乡。”青年说。

    “远离家乡,也许赴塞外,也许戍北海,也许你会被派到战事不紧的北海。”禅师说。

    “如果我被派到塞外苦寒之地呢?”青年说。

    “塞外苦寒,亦可陶冶情怀、增长见闻。”禅师说。

    “可是,如果我上了战场,刀剑无眼,死于战场怎么办?”青年说。

    “死于战场,便归于大道,从此无知无觉,再也不必惊惧凡俗之事,所以施主无须烦恼。”禅师说。

    青年听罢,深以为然,坦然放下心中重担。

    人总是为命运担忧,从眼前一事便可引发出万千烦恼,没个了断。故事里的书生只看到了人生太多的不如意,却不能在不如意中看到机会,一味地认为自己时运不济,这种太过笃定的念头可称之为“痴”,也可叫作“执”。对一件事、一个想法太过坚持,就会把路越走越窄,再也不能心宽明理。可世间诸事纷纭,若不能心宽以待,又怎能有豁达与舒坦的心境?

    什么是明理?在古代,“道理”并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道”,是我们前面说过的事物遵循的深层法则;“理”,则是那些表面现象。到了现代,“理”的含义越来越宽泛。“明理”,既是知晓事理,也是通情达理。故事中的禅师既知“道”,也明“理”,他看事物不只看表象,还会推出前因后果,一旦看得透彻,就不会有那么多担心——路在脚下,与其担心不如尽快赶路,寻找机遇才是人生的主题。

    有禅性的人明理,那么又是什么事会让人们愁眉不展、郁郁寡欢呢?不过贪嗔怨怒,贪念让人迷失心智,不懂知足;嗔怒让人肝火上升,伤神伤身;怨恨让人心生恶意,害人害己……人生的烦恼不过如此,一切都源于自己的执念。产生执念,便如种子植在心中,随着年岁的增长而枝繁叶茂,难以根除,甚至会被某些人误认为生命意义之所在,忽略了生命中其他更重要的事物。

    古时,有个担任要职的官员,每天衙门里的大事小情杂乱如麻,让他心烦意乱。不但要为公事操劳,回到家里,还有一个正室、一个妾室、5个儿女争吵不休,让他心力交瘁。这一天,他独自骑马出城散心,看到绿草丛边有个牧童正在吹笛子,官员停下来与那个牧童交谈,他对牧童说:“我真羡慕你,你只要放放羊、吹吹笛子,就能很快乐。”

    牧童问:“谁不是这样呢?难道你不是吗?”

    官员说:“我不是,我就算来到草地上,吹着笛子,心里也想着烦心事,不能解脱。”

    牧童说:“那么,难道这些烦心事是绳子,能绑住你的手脚吗?”

    官员说:“它们当然不是绳子,不能绑住我。”

    牧童说:“既然它们不能绑住你,你为什么不能解脱?”

    官员听后静默不语,继而大悟。

    世间的烦恼并不是绳索,人们却心甘情愿地被它们捆住,不知是烦恼缠人,还是人抓着烦恼不放。有时烦恼有着美丽的外衣,比如娇美的容貌、殷富的地位、人尽皆知的名声……人们在收获这些美好的同时也要包容它们的负面。倘若人们能够明白这些事理,客观地看待世间的一切,至少不会为了事物的负面因素而烦心不已。

    修禅的人明理,因为禅义本就包含世间道理,教导人们看透事物表象,可以用心于生活,不可过痴过执。他们追求的是生命的宽度,而不是对一个“点”锲而不舍,如此将会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生命有限,要体会的事很多,心宽之人可容纳更多人生风雨。世事无常,做个明理之人,方可于纷乱中觅得清静与智慧。

    8.适度——爱的界限

    适度放手,春暖花开。

    一日,禅师散步路过一个花园,见花园莺语花香,一派春日祥和的景致。突然听到一棵高大的树上传来一阵哀鸣,举头看去,是一窝小鸟因害怕而啼叫。

    “这么小的鸟却放在这么高的树上,难怪会害怕。”禅师不忍听到小鸟的叫声,就搬来了梯子,把鸟窝放在低一些的树枝上。

    第二天,禅师再次路过花园,又听到小鸟的啼叫,于是他又将鸟窝放低了一些。如此几天,小鸟终于心满意足,发出欢悦的声音,禅师终于能够放下心了。

    没过多久,禅师又一次路过花园,却听不到鸟儿的声音,只看到低矮树枝上空荡荡的鸟巢和散落的羽毛。原来,鸟巢放得太低,小鸟都被附近的野猫叼走了。禅师顿时明白,是自己对小鸟过度的爱致使它们最后丧命,于是懊悔不已。

    一种感情一旦过度,就成了“痴”,过度的爱也是如此。想多为对方做一些事并不是错,但人们常常忘记自己并不是对方,自己需要的对方并不一定需要。更糟的是,有时你的援助非但不能帮助对方,反而还会给对方带来灾难。故事中的禅师本着一颗慈悲之心帮助小鸟,却害得小鸟丧生,这就是过度关爱,反而害了他人的例子。

    世界上最伟大的感情就是爱。爱,既包括父母与子女之间无条件的呵护与扶持,也包括男女之间无缘由的吸引与迷恋,还包括朋友之间无偿的关怀与信任,更包括对他人、对世界的真诚奉献。但是,父母的过度溺爱会让孩子无法独立;情侣间过度地沉迷爱情会失去自我;朋友间过度地关怀就成了束缚……爱应该有一个限度,一旦超过这个限度,爱就成了一种伤害。

    一对老夫妇住在一座海岛上,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老人每天在近海捕鱼,妇人饲养家禽,夫妻二人生活平静。一日,一群天鹅落在海岛上,老夫妇很喜欢这些漂亮的鸟,便拿出谷物招待它们,天鹅们也很喜欢这对老夫妇。

    日复一日,天鹅群分成两个阵营,一个阵营认为老夫妇心地善良,真心喜欢它们,它们应该留下来陪伴老夫妇;另一个阵营认为天鹅应该寻找更适合居住的地方,而不是居住在这个只能依靠老夫妇的海岛。两个阵营经过发生激烈争吵,无法达成共识。最后,一批天鹅飞走了,另一批天鹅留了下来,和老夫妇一起快乐地生活着。

    过了几年,飞走的天鹅早已找到了栖息的乐土,它们再一次来到海岛,想要感谢那对老夫妇,也看一看自己的同伴。没想到,岛上什么也没有,只有当年的老房子。原来,这几年,老夫妇先后去世,天鹅来不及飞走,在湖面封冻的时候全都饿死了。而及时离开的天鹅靠着自身的能力,避免了这种厄运。

    依赖是一种深厚的感情,故事中的人与天鹅相互依赖,彼此善待,在外人看来是和谐美满的一幕。有时候,我们的爱是对他人的一种回报,但要记得回报应该量力而行,如果你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与强大,又如何更好地回报他人呢?如果执着于这种依赖,很可能像故事中的天鹅那样失去生命,这也是一种需要放弃的“痴”。

    有个成语叫作“情深不寿”,意思是感情太深反而不易持久,就像火焰燃得太烈很快就会熄灭。这种感情并非不真不美,只是没有注意适度。不妨在爱的过程中保有一颗禅心,用一种平和而有节制的态度付出爱、接受爱,这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大爱”。懂得大爱的人,不会为一人一事过度执迷,他们的爱往往出现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如春风化雨,恰如其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