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里的乡情悠悠-周恩来:“万不要拿这所房屋作为纪念”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他嘱咐说:“你们要劝说前来参观的人,叫他们到韶山去瞻仰毛主席的旧居。”

    1960年淮安县委刘秉衡来北京时,周恩来又郑重地提出平祖坟的问题。但是,每一次把总理的意见拿到常委会上讨论时,大家都一致认为:遵照总理的意见做,不但群众通不过,党员通不过,就是县委也想不通。

    难道淮安县增产增收,就差那么一点坟地?不能平!挨批评也心甘情愿。

    他问尔萃:“三大纪律头一条是什么?”尔萃爽快回答:“一切行动听指挥!”周恩来笑了笑,说:“那好!我现在布置你一个‘特殊任务’,你可得好好执行。”

    一

    周恩来在处理淮安的故居的问题上,表现出的高尚品格,为世人传颂。

    在江苏省淮安县城驸马巷和局巷相接的地方,有一所住宅,曾经挂着这样一块牌子:

    “私人住宅,谢绝参观。”

    这便是周恩来的旧居。牌子是当地政府按照周恩来嘱咐的意思挂上去的。

    解放初期,这所宅院已年久失修,行将倒塌。淮安县委顺应故乡人民的愿望,对住宅进行了初步的维修。1952年,周恩来知道这件事后,立即写信给淮安县委,制止今后再作维修,并询问了修缮经费的数目,然后用自己的工资作了偿付。

    1953年,总理派警卫员护送在京的八老太回淮安。临行之前,交代他几项任务。其中之一,就是要淮安县委把总理旧居处理掉。县委很理解总理的高尚品德和严于律己的革命精神。但是,县委认为总理是从个人角度考虑的;作为县委来说,有理由考虑到故乡人民的感情和全国人民的愿望,于是,没有遵照总理的嘱咐办。后来,又对西边宅院的3间堂屋进行了较大的整修。这件事终于传到了周恩来那里。1958年,当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去北京时,周恩来对他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听说你们把房子翻修了?这不好!我不是一再给你们带信吗?我的房子不能修,坏了可以拆掉,砖头、木料可以盖工厂,我有权这样处理嘛!”

    王汝祥回去时,周恩来又特地写了一封信请转给淮安县委:

    汝祥同志并请转淮安县委:

    前接我家弟媳陶华来信,得知县人委准备修理我家房屋,我认为万万不可,已托办公室同志从电话中转告在案。

    远在解放初期,县府曾经重修我家房屋,我已经万分不安。当时,我曾考虑将这所旧屋交给公家处理。但由于我家婶母还在,又恐房子交给公家后,公家拿它做纪念更加不好,因而拖延至今。

    现在正好乘着这个机会,由我寄钱给你们,先将屋漏的部分修好,然后将除陶华住的房屋外的全部房院交给公家处理,陶华也不再收房租。此事我将同时函告陶华。并随此信附去人民币五十元,如不够用,当再补寄。

    在公家接管房院后,我提出两个请求:一是万不要再拿这所房屋作为纪念,引人参观。如再有人问及,可说我来信否认这是我的出生房屋,而且我反对引人参观。实际上,从我婶母当年来京谈话中得知,我幼时同我寡母居住的房屋早已塌为平地了,故别人传说,都不可靠。二是如公家无别种需要,最好不使原住这所房屋的住户迁移。后一个请求,请你们酌办;前一个请求,无论如何,要求你们答应。否则,我将不断写信请求,直到你们答应为止。

    还有,我家有一点坟地,落在何方,我已经记不得了。如淮安提倡平坟,有人认出,请即采用深埋法了之,不必再征求我的意见。我先此函告为证。

    个人家事,烦你们甚多,谨致谢意,顺祝健康!

    周恩来

    一九五八·六·二十九

    两年以后,当总理接见淮安县委另一位负责人刘秉衡的时候,又提到旧居这件事。这一次就比较严肃了。总理说:“1958年王汝祥同志来,我叫他回去处理掉我的房子,他‘骗’了我,到现在还没有处理,是吗?”刘秉衡作了多方面的解释。总理听完以后,说:“我的房子一定要处理掉。”第二天,邓颖超又为这件事专门找刘秉衡谈了话。她说:“总理多次说了,一定要把他住过的房子处理掉,不能和主席旧居比。如果不拆,也可以用起来:办幼儿园,办图书馆,或者让人去住,总之要用起来,处理掉……这是总理一贯的意见,我完全赞同。”最后,她还郑重其事地说:“他是中央领导人之一,你是党员,你们应该听他的正确意见嘛!”

    刘秉衡回淮安以后,向县委如实汇报了总理的严肃嘱咐,感到不能再违背总理指示的精神了。经过慎重研究,县委决定:把总理诞生和生活过的东边宅院,作为县委学习室和儿童图书馆;西边宅院让群众住进去。执行后写信向总理作了汇报。不久,县委收到国务院办公室的回信,说总理对县委的做法表示满意。

    1961年8月,总理在会见侄媳孙桂云的时候,又详细询问了县委对旧居处理的情况。桂云在无意中提到,尽管这样,还是经常不断有人来参观。总理对这个情况很重视。他不安地说:“还是拆掉好,拆掉了可以盖工厂、盖学校嘛!”他还郑重嘱咐孙桂云说:“你们不要说出我住过的房屋,还要告诉邻居,叫他们也不要讲。”但是,前来瞻仰总理旧居的人,还是愈来愈多。这情况终于被总理完全了解了。他很不安。他决定采取行政手段,实现“不留痕迹”的夙愿,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1973年11月13日晚9时,淮安县委办公室的电话铃响了,国务院办公室一位负责同志要县委书记接电话。正在值班的一位县委副书记连忙去听。国务院办公室的负责同志说:“总理听到反映,要动员住在他家的居民搬家,还准备修整房子,准备开放让人参观。请县委调查有没有这样的事,向国务院办公室汇报。”

    14日,县委派一位常委去旧居了解情况。总理的侄儿周尔辉反映:没有人动员居民搬家;也没有整修过房屋;自发来参观的人,大都被谢绝了。当晚,县委向国务院办公室如实汇报了情况。

    17日,国务院办公室又来电话,正式传达了周总理关于处理旧居的三条指示:

    一、不要让人去参观;

    二、不准动员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

    三、房子坏了不准维修。

    第二天,县委常委会正式作了研究,并根据总理指示作了三项决定:一、不动员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二、不维修房屋;三、县委在干部会上动员大家不组织、不带领人们去参观,并在当晚向国务院办公室作了汇报。

    11月30日晚,国务院办公室又来电话,说:“总理对县委决定的三点表示满意;以后要派人检查你们的执行情况。”隔了5天,国务院办公室负责同志又打电话给县委书记,询问对“三条”的执行情况,回答说:“认真执行了。”

    1974年6月1日,周恩来在医院作了第一次手术。两个月后,周总理见到侄媳孙桂云时,又当面询问了“三条”的执行情况。桂云说,“都执行了,但外地人千方百计找上门来,实在没有办法。”总理思索了一下,问:“把房子拆了,你们搬个地方住,行吗?”在场的邓颖超表示支持,并说:“拆迁吧,我们给钱。”桂云说:“拆迁房屋要经政府批准,我们自己不好决定。”总理点点头。最后,他嘱咐说:“你们要劝说前来参观的人,叫他们到韶山去瞻仰毛主席的旧居。”桂云会心地点点头。她充分理解伯伯的意思。家里只挂毛主席的画像,从来不挂总理的照片,连全家的生活合影像,也被置之高阁了。

    二

    周恩来和邓颖超带头平祖坟的事迹,受到淮安和全国人民的称颂。

    早在1953年春,周恩来派人护送八老太回淮安时,交代的任务之一就是平掉祖坟,把坟地交集体耕种。1958年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去北京,周恩来又提出平祖坟的事,在给淮安县委的信中,还专门就此事谈了意见。1960年淮安县委刘秉衡来北京时,周恩来又郑重地提出平祖坟的问题。但是,每一次把总理的意见拿到常委会上讨论时,大家都一致认为:遵照总理的意见做,不但群众通不过,党员通不过,就是县委也想不通:难道淮安县增产增收,就差那么一点坟地?不能平!挨批评也心甘情愿。

    周恩来和邓颖超在说服大家把在淮安的祖坟平掉,扩大耕地的同时,1958年专门派人到重庆把抗日战争时期葬在那里的周劭纲(周恩来的生父)、杨振德(邓颖超的生母),以及重庆办事处的一些死去的同志的坟墓平掉,有的深埋,有的迁葬,让地面重新种上庄稼。周恩来的父亲周劭纲,在旧社会是一个小公务员,生前曾为革命作过有益的工作。1942年因病在重庆去世。全国解放后,重庆市委把他的棺木葬到烈士公墓。周恩来知道后,要求立即迁出。重庆市委考虑到周劭纲生前曾做过有益革命的工作,既然已经葬入公墓,就没有再迁出。后来总理派专人专程前往重庆,监督把他父亲的棺木从公墓迁出,迁葬到一个荒僻的小山腰上,没有树立墓碑。

    1965年春节前的一个黄昏,周恩来的侄儿周尔萃准备趁假期回淮安探望母亲,特来拜访伯父母。周恩来嘱咐说:回家过年,要带头破旧立新,移风易俗,带动全家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作为一个革命军人,随时随地都要严格要求自己,拥政爱民,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说到这里,他问尔萃:三大纪律头一条是什么?尔萃爽快回答:一切行动听指挥!周恩来笑了笑,说:“那好!我现在布置你一个‘特殊任务’,你可得好好执行。这次回去,把家里的祖坟平掉,坟地交给生产队耕种。办完这件事再过年,能完成任务吗?”尔萃想到伯伯处理七爷(周劭纲)葬地的决心,因此果断地回答:保证完成任务。周恩来点点头,接着说:我们国家耕地面积太少。人死了,不做事了,还占一块地盘,这是私有观念的一种表现。平掉祖坟,不但扩大了耕地面积,也是破旧俗、立新风的一场革命。要做好这件事,也不能简单化,要做好你母亲的工作,作好县委的工作,作好当地群众的工作。他又强调:棺木要就地下沉一米以下,做到不影响机耕;坟地交生产队集体使用;坟地长的树木交生产队绿化。

    尔萃在春节前回到淮安。头一件事,先把伯伯交下的“特殊任务”告诉哥哥嫂嫂。哥哥周尔辉、嫂嫂孙桂云都是党员。三个人统一了意见,一起去做妈妈的工作。妈妈听了没表态。赞成嘛,想不通;反对嘛,是总理的嘱咐。两个儿子,一个媳妇从远到近,讲科学与迷信,说政治和生产,终于把妈妈说通了:“那就照伯伯嘱咐的去做吧。”

    第二天,尔萃去淮安县委,向值班常委作了汇报,并要求县委派人一同去生产队处理。值班常委耐心听完汇报,沉吟一会儿说:“你休息一下,我找在家的常委碰一下。”在家的书记、常委都来了。又重新听取了尔萃的详细汇报。尔萃把总理交代的话,讲的道理,原原本本向县委讲了一遍。而且提到总理派人到重庆处理父亲墓地的细节。最后他说:总理是派我专程来处理这件事的。县委的心情总理充分理解。希望县委充分尊重总理的意见。县委书记和常委们经过研究,深深为总理的革命精神所感动,决定按总理的意愿办。他们派干部协助尔萃去城郊做好群众工作。

    周家祖坟坐落在城郊公社闸口五队,占地不足1亩。这里有7座坟墓,埋有13口棺木,葬有周总理的祖父母、过继父母和八婶母等人的遗骨。前些年,淮安城镇机关人员在这里栽了几百棵松树,长得十分茂盛,远远望去,纵横成行,一片青翠。

    1965年春节前两天,闸口五队喇叭里突然传来大队的通知,要社员们集中到队部,执行县委布置的一项特殊任务。任务是把周恩来家的祖坟全部就地平掉,所有棺材就地下沉到一米以下。“什么?平总理祖坟?!”上了年纪的魏金成、李正东等老汉瞪起眼睛,胡子都抖了起来,“这是谁的主意?!”“是周总理自己的嘱咐。”大队干部回答说。正当大伙议论纷纷时,周恩来的侄媳孙桂云走到人群前。她告诉大家,总理说,我们周家祖坟在闸口大队这许多年,得到了你们的爱护,感谢大家。但是国家耕地太少。人死了,不能做事,还要占一块地盘,这是私有观念的一种表现。所以,这次尔萃从北京回来时,总理亲自向他交代了这项“特殊任务”。有人说:如今没人迷信风水了。不过,就当它是个绿化区,保留下来有什么不好?有的干部说:不论多少增产指标,我们包啦,保证超额完成,我们要保留这块坟地。要说扩大面积,我们想办法开荒,多种点十边地,还顶不了这么几分田?经过大家长时间的宣传解释,群众思想有点通了,但是,“对是对,就是心里不过意!”有位老农泪汪汪地说:“论风水,那是骗人的迷信话,我们在旧社会还没吃够这个亏!论耕地,我们淮安县这么大,差这一点地?总理还不是给我们带个头,叫我们跟他学嘛!——我原来打算今天去圆坟哩,不圆啦!将来也平掉!”

    群众思想工作做通后,旧历除夕,尔萃、尔辉、桂云和县委一位干部来到闸口五队,会同大小队有关干部和30几名青壮劳力,带着工具,一起走向坟地。“动手吧!”队长一声号令,大家开始执行这一项前所未有的“特殊任务”。冰冻的土地,很难挖。大家你一镐,我一锨,一座座坟墓终于被掘开,一口口棺木被小心翼翼地剥离出来。用人抬或用土吊车吊上来。然后,每个墓穴就地深挖,又将棺木按原位沉下,深埋一米以下,用土填平。翠绿的小松树分别移至城镇机关和生产队绿化用地处。

    旧历除夕下午完成这件事后,尔萃立即向总理写信,详细报告处理经过。周恩来很满意,几天后,又给生产队寄来70元,用来支付平坟劳力的工资,偿付被践踏的一小片麦苗费。

    在这以后,周恩来和邓颖超又做了大量的工作,几经周折,又把远在绍兴祖籍的曾祖父周樵水的坟墓也平掉了。

    周恩来和邓颖超处理祖坟的事迹,很快传遍了故乡。当时,由于人们认识水平不同,对这件事的意义理解也不同。但是周恩来和邓颖超破旧立新,移风易俗的革命精神和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在生死丧葬问题上开一代新风,为万世楷模。

    (李虹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