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里的乡情悠悠-叔祖父严格要求我们:“你自己考得上就念,考不上就不念”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刘少奇问:“最近美国和蒋介石签订了反对我们的条约,你伤心不伤心?你哭了没有呢?”

    他热情地鼓励刘维孔说:“当祖国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是光荣的事情,将来要记载在历史上的。”

    爱占小便宜的人,是思想上政治上不健康的人,是不值得信任的人。

    刘少奇有个侄孙女叫刘维孔。解放后在北京上学读到高中。毕业后,在刘少奇的劝导下又回到农村、回到基层去工作。

    1949年,湖南解放后,刘维孔随父亲来到北京,见到了叔祖父刘少奇。那年她15岁。

    刘少奇夸刘维孔长得高大结实。一位同来的长辈说:“可惜是个妹子,要是男孩就好了。”

    刘少奇不同意这种说法:“男女不是一样为人民服务?有什么不好?”

    刘维孔听了很高兴。

    谈了一会儿家常话,刘少奇对几位长辈说:“我过去说过要让小孩们读书,可是你们大人不听,现在都这么大的个子了,还没有多少文化,以后就好好读书吧。”

    就这样,刘维孔留在北京读书,先后上了华北小学和师大女附中。

    刘少奇工作很忙,但他仍挂念着刘维孔等几个晚辈的学习和生活。每隔一段时间,他总要把他们叫到跟前,检查他们的学习成绩,问他们参加少先队或共青团没有,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

    1951年春节,孩子们团聚在刘少奇家。

    谈话中,刘少奇讲到了一个问题,他说:“我在想一个问题,我现在还不知道是叫你们上学好些呢,还是不上为好?如果将来你们不好好为人民服务,要反党反人民的话,就不如不读书。因为读了书会写反动纲领,会做反动演说,那样破坏作用就大。这个结论我现在不能下,你们自己去下好了。”

    刘少奇的这番话,意在告诫晚辈要正确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永远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1952年暑假,刘维孔她们去看望刘少奇。一个堂叔学习成绩不太好,又没有加入团组织,刘少奇严厉地批评了他。

    然后,他对大家说:“现在你们吃饭是农民种的粮,穿衣是工人织的布,住的房子是工人建造的。如果将来不好好为人民服务,做出反党反人民的事情,告状告到我这儿来,我要加倍地罚你们。”

    后来,有一个堂叔考大学,怕考不上,发榜之前,就去找刘少奇,说:“九叔,有人说了,只要您同意,我可以不考就进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刘少奇把脸一沉,斩钉截铁地说:“这不行!不能这么搞。你自己考得上就念,考不上就不念。”

    孩子们没见过刘少奇生这么大的气,都吓得不敢吭气。

    刘少奇吸了口烟,口气平和了一些,但仍然面容严肃地说:“不准你们打我的招牌,不要以为有我这样的关系就了不起。我是人民选的,人民不选我,我什么也不是。以后你们不许以我的名义出去搞特殊。”

    1956年春季的一个周末,刘维孔跟着堂姐刘泳兰来到刘少奇家。

    泳兰问刘少奇:“叔祖父,我高中快毕业了,毕了业是升学还是不升学呢?”

    刘少奇笑着说:“读了高中,就不一定读大学了吧?”

    刘泳兰本意是想升大学,听刘少奇这么一说,觉得受了打击,眼泪夺眶而出。

    看刘泳兰哭了一阵,刘少奇问:“最近美国和蒋介石签订了反对我们的条约,你伤心不伤心?你哭了没有呢?”

    刘泳兰无言以对。

    刘少奇又说:“不叫你上大学是那样的伤心,对国家大事怎么就不伤心呢?青年人要关心国家大事,不要斤斤计较个人得失。”

    刘少奇就是这样时刻注意自己亲戚的思想品质教育。

    有一次,刘维孔问刘少奇:“我为什么干一些牺牲个人利益的事,思想上总要斗争许久,您也有过这样的时候吗?”

    这个话题引起了刘少奇的回忆,他想了一会儿,说:“有过!有这么一次,那时我还没有参加共产党,我在考虑入不入党的问题。当时我把《共产党宣言》看了又看,看了好几遍。不像你们现在这样,一本书过目一下,有一知半解就过去了。”

    刘维孔有不同意见,插嘴说:“您那时没有别的书看,所以只在一本书上打转转。”

    “那倒也是。”这是实际情况,刘少奇没有否认。

    他吸了几口烟,接着讲:“从这本书中,我了解了共产党是干什么的,是怎样的一个党。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我最后决定参加共产党,同时也准备献身于党的事业。人的命都不要了,其他就好说了。”

    “一件事情来了,您怎样判断它对不对呢?”刘维孔又问了一个新问题。

    刘少奇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是按照这样的原则判断和处理一件事情的:事情来了,想想它是为个人利益还是为集体利益,要求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看它是暂时利益还是长远利益,暂时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

    1957年,刘维孔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她打算到广州去找父亲,在那里复习一年功课,来年再考大学。

    离京前,她去向刘少奇告别。

    听说刘维孔没有考上大学,刘少奇问她:“你打算怎么办?”

    刘维孔想征求刘少奇的意见:“您说呢?”

    她没有料到刘少奇说:“你是一个革命者的后代,应该到人家不想去的地方去,到最困难的地方去。你回家参加生产去,好不好?”

    这个回答太突然了,刘维孔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她愣了一下,生气地扭转头,噘起了嘴,没有吭声。

    见刘维孔想不通,刘少奇就开导她:“我们应该帮助人民做些有益的事,外国人常讲我们中国贫穷、落后,我们应当有志气,使祖国富强起来。”

    “我是你们的前辈,我们这一辈的人把反动派打垮了,以后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责任,就落在你们这一辈人的肩上。”刘少奇耐心地说着,“现在农村要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一批有文化的农民,你们这些有文化的年轻人,就应该回家去,把我们的农村建设好,让它也赶上和赛过资本主义国家。”

    他热情的鼓励刘维孔说:“当祖国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是光荣的事情,将来要记载在历史上的。”

    这次刘维孔在刘少奇家里住了三天。

    第二天,王光美拿了一些书给刘维孔,让她看一看,想一想。

    可刘维孔坐立不安,看不下去。

    刘少奇又找她谈话,说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关系:“一个人要有远大的理想,要有解放全人类的决心和毅力。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冷静地考虑,什么是集体利益,什么是个人利益。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个人利益要无条件地服从集体利益,因为有了集体利益才会有个人利益。”

    刘少奇又说:“今天农村既然需要有文化的人,你就应该服从祖国需要。农村的前途是美好的,但要克服许多困难,付出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我们的国家有光明的前途,难道个人就没有前途吗?”

    针对刘维孔的情况,刘少奇说:“你不是共青团员吗?不是还想争取入党吗?共产党员要吃苦在先,享乐在后,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苦口婆心地开导刘维孔:“过去搞革命,是拿自己的生命和敌人拼,现在和平环境下,革命不革命就看你能不能带头吃苦,到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去,到环境最艰苦的地方去。”

    刘维孔十分尊敬叔祖父,尽管思想上还没有想通,她仍然认真地听着刘少奇的教导。

    只听刘少奇又说:“事情来了,你都挑选待遇低的,条件艰苦的地方去做。头一次两次,有的人会说你是傻瓜,但是十次百次而且一贯这样做,别人就会说你是好同志。”

    最后,刘少奇嘱咐刘维孔:“你再好好想想,想好了,有决心下农村去,我还有话跟你谈。”

    短短的几天里,刘维孔的脑海中各种各样的想法翻江倒海般地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其中,刘少奇的声音和话语始终在她耳边回响着。

    刘维孔跑回学校去同老师和同学商量,大家都鼓励她照刘少奇的指示去做。

    刘维孔终于下定了回乡的决心。她来找刘少奇汇报。

    见到刘维孔,刘少奇十分高兴,他指指身边的沙发说:“来,坐这儿来,跟我谈谈你是怎么想的。”

    刘维孔如实汇报了思想斗争的经过,但想到与刘少奇分别在即,又不知回乡后会遇到什么困难,禁不住哭了出来。

    刘少奇笑着说:“哭什么?你回家生产,贫下中农是欢迎你的,贫下中农欢迎的事,你应当高兴才对,应当笑才对?”

    听了刘少奇的话,刘维孔破涕为笑。

    刘少奇又嘱咐她:“回家以后先要扎扎实实搞好劳动,先不要去干小学老师、会计之类的工作。把所在地方的田底子摸清,好好向老农学习农业技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搞清楚。”

    讲到与人的交往时,刘少奇告诉刘维孔:“跟别人打交道时,要时时关心别人,帮助别人,体贴别人。可做点帮助人家认字、写信这些事。遇到困难的事自己要先干,要舍己为人。跟别人来往,不要占人家的便宜,爱占小便宜的人,是思想上政治上不健康的人,是不值得信任的人,这样的人到头来还是要吃大亏的。”

    刘少奇特别强调说:“在任何情况下,不要去做见不得人的事。纸是包不住火的,做了坏事,将来总有一天会被别人发现。”

    他又给刘维孔打“预防针”:“回去以后,还会有人讽刺、讥笑你,说你高中毕业回家滚泥巴是傻子,种地丢人。你自己要站稳脚跟,不要动摇。对别人要耐心解释。思想上一定要有吃苦的准备。”

    他还为刘维孔分析了今后的发展问题:“劳动几年以后,论生产你是内行,论文化你不低,论群众关系你也不差。这时如果群众推选你当队长,你可以当了。”

    刘少奇抬头望着远处说:“你要是真有本事,把一个队搞好,产量比别人高,就可以把你的经验向别人介绍,向全国推广。这就叫脚踏实地,胸怀全局,有远大的理想。青年人要把自己的理想前途与人类的前途紧密结合在一起,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这样,人民有了前途,自己也就有了前途。”

    显然,刘少奇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为刘维孔把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考虑到了。刘维孔感到了真正的关怀和爱护,她连连点头,表示记住了刘少奇的话。

    最后,刘少奇关切地说:“下去以后多给我反映农村情况,多反映农民的思想情绪和要求。有什么困难可以来信。”

    这年冬天,刘维孔愉快地回到了宁乡花明楼老家落户,一待就是十几年。

    刘维孔没有辜负刘少奇的教导和期望,她咬紧牙关,度过了艰苦的农业劳动这一关。

    1958年11月,刘维孔出席了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刘少奇告诫她说:“你能出席这个会,这是组织对你的鼓励。你只劳动了一年,并没有做出什么了不起的事来,不要飘飘然,开会不是为了出风头,而是互相交流经验,互相学习。你要好好向先进人物学习,把别人的先进经验带回去,变为自己的经验。”

    1959年,刘维孔被保送上了大学。本来她想读工科,但刘少奇写信说:“如果执意上大学,就上农学院。”

    于是,刘维孔进入湖南农学院学习。

    1962年暑假期间,刘维孔来北京见刘少奇。

    一见面,刘少奇就问:“硬要上大学,大学的味道怎么样?”

    刘维孔说了心里话:“人不到黄河心不死,当了几年大学生,心里还是感到空虚,学到的知识还是不多。”

    这回答把刘少奇逗笑了。

    笑过之后,刘少奇问:“毕了业怎么办?”

    “服从分配。”这次刘维孔没有犹豫。

    刘少奇说:“在服从分配的原则下总有自己的想法吧?”

    刘维孔想了想,说:“还没有考虑,您的意见呢?”

    “我的意见还是下基层去锻炼。”刘少奇一点儿也不含糊地说,“你们的出路有三个方面:搞科研、当老师、下基层。前两个需要的人少,愿意去的人多。下基层需要的人多,愿意去的人少。科研机关、学校,近期内不会有很大变化,最多加几个专业,多几栋房子、多一些设备,大量的工作还是在农村,在基层,要搞田园化、机械化,等等。而且,你锻炼也不够,还需要锻炼,还是下基层吧。”

    农学院毕业后,刘维孔在志愿书上填上了“下基层”三个字。

    后来,她在农村基层当了十年农业技术员。为农村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申英 彤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