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5月,周恩来、邓颖超由上海赴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时,路经哈尔滨,住在周博宇家中,后又在周博宇、周同宇二位胞弟的掩护下平安出境。
周博宇生性桀傲不驯,与人交往则难免不发生冲突,甚至有时竟为此丢了饭碗。
周恩来的二弟周恩溥,字博宇,乳名“和尚”,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9)生于江苏淮安,他只比周恩来小一岁。大排行为八。大革命失败后,为保护弟弟,周恩来要求他们以字为名,周恩溥遂以博宇为名。
周博宇乳名“和尚”,是根据绍兴人的习俗而来。在绍兴,人们总喜欢用十二生肖给刚出世的小孩起名,比如“阿猫”、“阿狗”或是用“和尚”。鲁迅说:“孩子名为‘和尚’,其中是含有迷信的。中国有许多妖魔鬼怪,专喜欢杀害有出息的人,尤其是孩子。要下贱,他们才放手、安心。”周博宇出生时,大哥恩来已经过继给十一婶陈氏,而祖母鲁氏尚健在。老人在,孩子的名字自然应由老人给起。鲁氏给二孙子起名“和尚”,一来是理解儿子周劭纲夫妇疼爱孩子的心情,二来是她已年老,思乡之心越发迫切,起个绍兴小孩的名字,或许正是鲁氏怀恋故土之心的自然流露吧。
周恩来在两个母亲谢世以后即携二弟“小和尚”,三弟“小黑子”回淮安驸马巷老宅居住。兄弟仨的三口之家,恩来就是家长,在八婶的帮助下艰难地过日子。这老宅的景况与他们三年前离开时相比,已是败落。有的房子典押了,有的已经拆掉了;至于那个周家塾馆早已名存实亡了。回老宅来暂住的也都是在外一时混不下去的叔伯或兄弟等人,孩子读书根本请不起教师。念在往日情分上,昔日应聘的老师,有时也会到周家塾馆来“客串”一下,作点奉献。教这个孩子“赵钱孙李”,教那个孩子“吊民伐罪”,又教另一个孩子“混沌初开,乾坤始奠”,磨蹭个把小时就离去了。后来恩来被住在东岳庙附近的姨表舅龚荫荪接到他家的塾馆寄读,可“小和尚”仍留在这个周家大院里。
周博宇少年时十分聪明活跃,他留在家中跟八叔贻奎学习珠算。他很快学会了打算盘,后来又自告奋勇教给弟弟小黑子。周同宇后来回忆说,他那一手打算盘的手艺就是由“和尚哥”教的。晚上,哥哥恩来回到家,还要督促“和尚”练习书法,背诵诗词,并且把自己看过的书也送给他看。周博宇脑子快、悟性高。虽然他这时没有条件念家塾,但跟着八叔和哥哥,他学会了不少知识,无论文学、书法还是算术,都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待恩来“应伯父召,趋辽东”以后,这个兄弟三口之家就暂时被肢解了:三弟“小黑子”寄托到清江浦的十四姨妈家(姨夫姓陈);二弟“小和尚”则留在八婶家糊口度日。
周恩来的八叔是个一条腿瘫痪的人,既不能外出做事,又不能劳动挣钱,一家生活全靠八婶周全,其境况之困难可想而知了。“小和尚”由于从小受父母宠爱,比较任性。哥哥恩来一走,就没有人督促他学习,没有人管得了他了。他经常出去玩耍,爬树、摘野果、飞弹弓、打麻雀、挖野菜、捉迷藏等。甚至乘船游到城外去玩,玩得很开心。但他这样做很可能也是因为哥哥不在家,他感到十分抑郁和寂寞。由于心情烦躁,他不服八婶的管教,有一次,他又跟八婶顶起牛来,顶得相当厉害,竟至于“犯逃”而出走,沿着大运河畔,徒步跑去扬州,摸到十三舅父万立□家中。他的表姐万怀芝生前曾回忆说:“他在路上把鞋子都跑坏了,后来干脆甩掉了,赤脚而行,脚指头已碰破了,是夜间摸到我们家的。那一身打扮,太寒酸了。妈妈跟我两个人没日没夜地帮人家织毛衣、缝衣服挣钱,用来为他赶做新衣新鞋,同时让大哥万叙生写信告诉在山东临沂做事的父亲,父亲又写信去天津告诉恩来表哥。恩来表哥决定让‘小和尚’去天津,却又没有钱买火车票,直到父亲寄钱来家,大哥才送他去浦口买票上车……”这个时间是在1916年的夏天,博宇17岁。周博宇到达天津以后的情形,周恩来在1916年秋天所写的一篇作文《避暑记》中,曾有所提及:“期考毕,暑假放,校中寂,学子归……南望乡关,欲归不得。阳关送友,益触愁思……余弟适以是时自南至,同胞兄弟,七载形(睽)离,一朝把晤,不禁泪下。然斯聚也,虽悲实喜……”
周恩来为让十三舅万立□放心,立即写信报告平安。信上说:
……扬中寄款于八日接到,溥甥遂于当日动身,前日下午抵津,一路尚属平安,现寓四家伯处。拟令其暂束身心,俾一切习惯渐变故态,然后再量材施教,以冀有成。唯恨时机已晚,不克受完全教育。七载荒废,责在父兄。今而后知教育子弟事,非可疏忽视之,致贻后日无穷之悔也。至此次北上,一切照应均唯叙生表哥是赖,乃复蒙送之浦口,尤深感激。此后管束之方,尚望不弃,时赐教言,俾作指南,以匡甥之不逮,是为至盼。专以谨禀,敬请福安。
甥 谨禀8月15日
周博宇到天津后,进南开学校读书。他的功课学得很好,几年下来,他能写得一手出色的文章,能迅速地翻译英文书信。他的书法在班上同学中也是佼佼者。他在南开心情舒畅,春风得意。
1921年周恩来在欧洲留学寻求救国的道路,在与表兄陈式周的通信中他曾有两次提到他的这位胞弟。“八弟事,归津作解决,亦良好。此等各人之道,总以自决为佳。彼盖勇于一时盛气,若无持久力,不入纱厂,未始非彼之有见而然也,近来消息如何,来函中亦望提及为盼。”
这一年周博宇22岁,可能正在上海陈式周处。过了一个月,周恩来接到陈式周表哥的信,又对周博宇选择职业发表了看法:“博宇八弟事承关怀,甚感。家中至今尚未有信来,吾固未闻彼有吐血症也。今何犯此,颇系念人。纺织工业本为今世重要产业,我很希望彼能置身此道。使彼银行事终不成,而南通纱厂有机可图,我仍希之为一试如何?”从这封信里,不仅看到博宇患病吐血,而且周恩来希望他的这位胞弟能进南通纱厂就业,对他十分关心想念。
后来,周博宇北上黑龙江,到哈尔滨去找正在黑龙江财政厅做事的四伯父周贻赓,由周贻赓为他在税务部门安排了工作。
1927年左右,周博宇由四伯父周贻赓出面做主,娶王子修的女儿王兰芳为妻。王子修是沈阳人,周贻赓多年的同事和好友。周博宇结婚时的“大媒”(主婚人)是周贻赓的从堂兄弟周嘉琛。第二年,王兰芳生下一男孩,取名荣庆。
1928年5月,周恩来、邓颖超由上海赴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时,路经哈尔滨,住在周博宇家中,后又在周博宇、周同宇二位胞弟的掩护下平安出境。
1937年4月,周博宇的三弟周同宇的长女周秉德在哈尔滨出生时,周博宇特意为侄女的出生写下“吾家添丁,周门大喜”八个字。周同宇的妻子王士琴回忆说:“博宇的书法颇见功底,写得一手好字。”
周博宇思想开朗,生就一副热心肠。别人有了困难,他总要出手相助。他的小姨子王兰芝曾笑他“好管闲事”,他却一本正经地说:“该管的事我就得管。”可见他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但周博宇生性桀骜不驯,与人交往则难免不发生冲突,甚至有时竟为此丢了饭碗。
1938年,周博宇因为失业到北平去找“衡峰大叔”周嘉琛。经周嘉琛介绍,他前往山东工作。他虽经常失业,工作不稳定,但一直没有离开山东。周博宇一生主要是做文书工作。
1944年年底,周博宇在山东潍坊病逝,终年45岁。
周博宇和妻子王兰芳只生有一子周荣庆,已于1992年病逝。
周博宇的夫人王兰芳生于沈阳。父亲王子修,清末秀才,精通诗词文章,是周恩来的四伯父周贻赓多年的同事和好友。1927年,王兰芳由父亲做主,嫁给了周博宇。第二年生有一子,起名周荣庆。王兰芳带着儿子随丈夫住过哈尔滨、天津、北京、山东等地。1944年年底,周博宇在潍坊去世。王兰芳生活无着落,便去给人当保姆。
1947年年末至1948年年初,王兰芳不满20岁的儿子周荣庆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充壮丁,王兰芳孤身一人十分痛苦。1948年2、3月间解放军来到潍坊一带,王兰芳就参了军,并参加了常(乐)潍(县)战役。开始做后勤工作,后来又被分配到幼儿园做保育员。1949年,她随幼儿园进了北平,转入中央军委保育院(原延安洛杉矶保育院)工作。
1954年,部队实行义务兵役制,大量裁减女兵,王兰芳也复员了。因身体不好,先在西花厅七哥七嫂家中休息了几个月。以后,王兰芳就去河南焦作同她的儿子周荣庆一起生活。当时,周荣庆在焦作卫生学校工作。
王兰芳性格内向,平日寡言少语,从来不对人说她和周恩来的关系。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王兰芳家中生活非常困难,街道食堂没有她的份儿,她也从不给周恩来和邓颖超写信诉说。后来还是邓颖超托一个去河南出差的同志顺便看望她,才了解到实情。由此,市委的同志知道她的情况后给她送去了粮食,她却不接受。她说:“我没有什么功劳,我不能要。”她对她的妹妹王兰芝说:“咱们做对了没什么,要是做错了,人家就会把过错全栽在七哥的头上。”周恩来和邓颖超非常关心王兰芳,20多年间,他们每个月都寄给她几十元生活费。她患有哮喘病,每次到北京看病,也是七哥七嫂替她承担住宿和医疗的全部费用。
王兰芳不善言辞,却心里有数。她自觉遵守周家的纪律,带着儿孙在河南焦作过着普通百姓的生活,毫无怨言。她知道这正是七哥周恩来对她的要求。
王兰芳于1975年病逝,享年69岁。
(秦九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