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周先生的儿子周起鹗向他写信提出调动工作的要求时,毛泽东却婉言谢绝了。
毛泽东关心侄辈、爱护侄辈,严格要求侄辈,不为他们营造安乐窝。他对侄子如此,对远房侄辈亦如此。他的侄辈大都在南方生活、工作,解放初期多向他写信,提出要去北京学习、工作,请主席推介。毛泽东对此一律谢绝,并劝勉他们:一是要在湖南设法找到工作,不要去北京;二是应安心在南方,在当地工作,不要见异思迁。
周自娱先生是毛泽覃的妻子周文楠的哥哥,亦即毛泽东的姻兄。1938年,周自娱与后母周陈轩、外甥毛楚雄由长沙搬到韶山居住时,毛泽东曾从延安写信给堂兄毛宇居,向周先生表示问候,说:“周先生留住韶山甚好,应看成一家人,不分彼此。”可见对周先生的尊敬。但是,当周先生的儿子周起鹗向他写信提出调动工作的要求时,毛泽东却婉言谢绝了。
1950年5月16日,毛泽东亲笔复信姻侄周起鹗,信云:
起鹗先生:
去年十月来信收到,甚为感谢。菊年现名周文楠,在沈阳人民法院工作。先生仍以在现地工作为好,虽不适应,犹胜于失职〔业〕者。尚希安心从事,然后徐图改进。
此复,即祝
康吉
毛泽东
一九五〇年五月十六日
周起鹗又名寿松,字天健,号剑秋,是周自娱先生的第三个儿子,原籍江西临川罗镇乡鹏坊村人,1906年7月生于长沙。1914年入广州师范附属小学堂,后入南宁中学堂,毕业于广东实业学校化学专科,1926年又毕业于广州法政专科学校。时值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第一次合作,周起鹗积极投入国民革命,参加北伐战争,先后任滇军第一梯团总部三等军需、正雷州山标饷局局长、广东国民革命军第六军程潜部第57团中尉书记官,曾随程潜部转战湘、赣、苏、皖等省。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周起鹗所在国民革命军第六军被迫解散。从此,他解甲归田,回到长沙家中闲居。
1928年冬,周起鹗经人介绍,到津市税务局任稽核。此后,他亦在武冈、湘潭、南县等地税务局任过稽征主任,还任过临武锡矿调查委员等职。1942年10月,其父周自娱在韶山病逝,周曾到韶山料理父亲丧事。
1949年8月,长沙和平解放,周起鹗在长沙进入中南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在湖南省农林厅工作。
1949年10月,周起鹗向毛泽东主席写信,打听其姑姑周文楠的消息,并反映自己对工作不感适意,要求调动工作。周文楠自从1940年由长沙经重庆去延安后,周起鹗一家与她一直失去了联系,因此迫切要求知道其下落。毛泽东接到周起鹗的信后,信中告诉了周文楠的下落——她当时在沈阳市人民法院任刑事庭庭长,并说服他安心从事现在的工作,克服“不适意”的情绪,以后慢慢“改进”。
周起鹗听了毛泽东的嘱咐,打消了去北方工作的念头,此后即安心在南方工作。1950年,他调到洞庭湖农场任总务股长,1952年又调君山水电站任会计。1956年下乡回家。1960年由长沙迁往哈尔滨,在该市园林处作事务工作。1961年6月在哈尔滨病逝,享年55岁。
如果说,毛泽东给周起鹗的信,能说明他坚持原则,自觉遵守党纪,不为亲戚故旧开方便之门的话,那么,毛泽东教育另一位侄子毛照秋安心在农村工作的故事,则更能说明毛泽东能严于律己,对侄辈谆谆教诲和严格要求。
毛照秋是毛泽东的族侄。派名毛泽煌,字南兴。属毛氏鉴房,远字辈,生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7月。父亲毛学梅(亦作旭梅),派名毛泽济,号锡光,别号仙伯,是毛新梅烈士的胞兄。生于1884年正月。1925年在大弟毛新梅的影响下参加农民运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为躲避国民党的追捕,逃往他乡,以致脱党,以后回家务农。
毛照秋出身贫苦,仅读初小3年。14岁即辍学在家看牛,18岁父母送他学木工3年。1925年毛泽东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发展了毛照秋的叔父毛新梅等进步知识分子为党员,建立了韶山第一个党支部。毛照秋的父亲毛学梅、叔父毛望梅、毛仙梅,均在毛新梅的影响下参加了革命。当时,年已22岁的毛照秋在这个革命的家庭环境熏陶下,也参加了农会活动。1925年秋,毛泽东离开韶山去广州主办农运讲习所。同年冬,毛照秋亦去广州,由毛泽东介绍到广东国民革命第二军教导师当兵。1927年4月回乡后,任湘潭特别区自卫队队长,5月“马日事变”发生,他被迫逃生。同年下半年,为生活所迫,去长沙投唐生智部36军当兵,先后任班、排长。1930年退役回乡,从事木工多年。1949年参加湘中纠察队,并任班长。同年8月湘潭和平解放,接受改编,编入人民解放军138师,他因年龄较大而退伍。经中共湘潭县委介绍到本县黄龙区(辖今响塘、姜畲、韶山区域)工作。不久,该区改为湘潭县第三区,毛照秋在区政府任收发兼通讯班长。195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去乡下搞土改,不久回乡务农。
新中国成立后,毛照秋曾向毛泽东写信反映家庭情况,毛泽东十分念旧,回信说:
照秋贤侄:
去年十二月十八日来信收到。家中困难,应在土地改革后在生产中去陆续解决。你父亲旭梅健在,甚慰,请你代我致问候之意。祝你工作顺利!
毛泽东
一九五〇年四月十日
1953年,毛照秋回乡后,正苦于没有找到工作也想像婶母沈绍华一样,到北京去见见主席,请他帮助介绍工作。但苦于没有门道,便直接写了一封信给毛泽东。不久,毛泽东便给毛照秋回了信。大意是:
照秋贤侄:来信收到。极为高兴,希望不要来京,安心在南方工作,保持前辈的光荣传统。毛泽东。
又是一个“安心在南方工作”!毛泽东这封亲笔信,对毛照秋教育很深。毛照秋在乡下常想,我们是革命的后代,烈士的家属,应当继承先辈的革命传统,努力学习、改造思想,安心农业生产,勤耕守法,不要到北京去,不要给主席添麻烦。此后,他一直在韶山乡下种田,辛勤劳动。
毛泽东对毛照秋一家的生活非常关心,尤其是惦念他的父亲毛学梅和叔父毛仙梅。1955年毛泽东曾邀请毛仙梅上京叙旧(仙梅于1956年6月去京)。1956年,他的堂兄毛特夫(时任湘潭县长)在北京学习见毛泽东时,毛泽东曾向特夫询问毛学梅、毛照秋父子的生活情况,关怀之情溢于言表。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韶山,26日下午去寓所外接见群众,与乡亲们一一握手。在与毛照秋握手时,毛泽东问道:“你叫什么名字?我好像见过你。”毛照秋连忙回答:“毛主席,我是毛照秋,我小时候见过你呀!”毛照秋比毛泽东小10岁,称他为“三叔”。毛泽东高兴地说:“你就是学梅的儿子——照秋贤侄啊!”他又好像想起了什么说:“对啦!1953年我回过你的信。”毛照秋说:“是啊!您还勉励我安心在南方工作,保持前辈的光荣传统哩。”毛泽东满意地笑了。当天晚上,毛泽东在松山设宴招待父老乡亲,毛照秋亦应邀参加,并同他的婶母、堂弟等乡亲们一起与毛泽东合影留念。
(赵志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