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里的情趣爱好-周恩来写对联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周恩来善于运用对联言志、抒怀、寄情,其对联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感情真挚,语言精练,无论用典和对仗,都有他的特色。

    在这些挽联中,都可见周之精通词章和擅长对联艺术的深厚功底,在于人于事于情于景中之文字驾驭能力。

    周恩来一生撰写过不少对联,然而现在所收集到的并不算很多。即使如此,从仅见的这些对联中,也可从一个侧面了解他革命的一生。

    周恩来善于运用对联言志、抒怀、寄情,其对联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感情真挚,语言精练,无论用典和对仗,都有他的特色。

    一

    早在中学时代的1916年,他的同学王朴山赴东瀛留学,临送别时,周恩来赠联一副纪念:

    浮舟沧海;

    立马昆仑。

    仅寥寥八字,将他振兴国家,抗御外侮的壮志雄心,集中地表达了出来。

    也是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周恩来为自己撰自勉联,以座右铭律己,要求在交友、读书中必须做到: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当1917年9月结束中学生活时,周恩来为寻求革命真理,东渡日本。在出国前夕,他作诗曰:“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到1919年3月,周恩来为投身到祖国的反帝反封建的洪流中,毅然放弃留学,决定回国。回国前,同学好友张鸿浩等为他饯行,请其书赠纪念。周恩来当场挥书此诗,并诗后注说:“右诗乃吾十九岁东渡时所作”,“返国图他兴,整装待发,行别诸友”,“书此留为再别纪念”,同时还写明赠此诗也是为了自督。我们所以将诗录此,可视为前两副对联的同期作品,显示周恩来一个岁月之志向与风采。

    二

    1939年7月,音乐家冼星海作赴延安后的首次《黄河大合唱》演出。当演出结束后,冼星海请周恩来书写意见,周恩来当即书赠一联:

    为抗战发出怒吼,

    为大众谱出呼声。

    经济学家马寅初先生,不顾个人安危,面对国民党反动派,敢怒敢言,敢为民请命的正义行动,得到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驻重庆办事处的密切关注和有力支持,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赞扬和钦佩。1941年春,逢马老60寿辰,但他仍被监禁于贵州息烽集中营。为此,重庆大学的学生自觉组织起来,为马老祝寿,并在重庆的《大公报》、《新民报》登出广告,《新华日报》亦载有消息。当天寿堂设在重庆大学礼堂,尽管当局千方百计破坏,但是祝寿来宾踊跃,气氛极其热烈。寿堂正中横匾书着“明师永寿”的金色大字,四周则挂满了寿联寿幛,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书赠的一副,联曰:

    桃李增华,坐帐无鹤;

    琴书作伴,支床有龟。

    “坐帐无鹤”指寿堂里缺了寿星;“支床有龟”说狱中虽有琴书,却苦到床都缺腿。“有龟”乃“有归”之谐;鹤、龟乃长寿之意。

    解放初期,何香凝老人(廖仲恺夫人、廖承志母亲)为庆祝抗美援朝的胜利,画了一幅花鸟画,邀请周恩来总理为画题词,周欣然命笔书联一副:

    鹊报援朝胜利;

    花贻抗美英雄。

    确可称之为珠联璧合而相得辉映了。

    1960年春,周恩来视察广东的海南岛,先为西联农场题联:

    西联宝岛;

    南国珍珠。

    后给华南热带作物学院书联:

    儋洲立业;

    宝岛生根。

    包括为何香凝题画联在内,这是在报刊上看到的在解放后周恩来所撰写的第四副对联(还有一副见《毛泽东的对联艺术》一文),那么是不是仅限此数呢?显然不可能,尚有待同好者发现和提供。

    三

    有关周恩来撰写的挽联,最早见到的是1923年他为革命烈士黄正品题写的一副:

    种子撒在人间;

    血儿滴在地上。

    寓意革命种子在烈士鲜血的浇灌下,必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革命必定成功和胜利。

    1939年7月5日,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的郭沫若,其父亲郭朝沛在四川省乐山县现峨乡沙湾场老宅病逝,享年86岁。当时,国共两党要人及社会名流纷纷赠送挽联,以示哀悼。挽联多逾三百,佳作不少,收编于郭沫若弟兄合编的《德音录》(石印本)一书中。周恩来因同年7月10日从马上跌伤右臂在苏联治疗,闻耗后发回了以下挽联:

    功在社稷,名满寰区,当代文人称哲嗣;

    我游外邦,公归上界,遥瞻祖国吊英灵。

    毛泽东、陈绍禹、秦邦宪、吴玉章、林伯渠、董必武、叶剑英、邓颖超等8人联名赠送的挽联是:

    先生为有道后身,衡门潜隐,克享遐龄,明德通玄趋往古;

    哲嗣乃文坛宗匠,戒幕奋飞,共驱日寇,丰功勒石励来兹。

    前后两联,共同内容是通过对乃父郭朝沛的悼念而盛赞其子郭沫若,这可视为中共领导人最早对郭沫若作出的集体性评价。

    1940年深秋,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得悉抗日名将宋哲元(时任职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在四川绵阳病亡,他有感于宋“七七事变”中率部奋起抗战,后虽息影南岳,仍念念不忘抗战救国,但当时强敌未灭,痛失良将,令人哀悼,周恩来之挽联是:

    失地未收回,虎威照乘卢沟月;

    绵阳惊不起,鹃声啼破锦江春。

    噩耗传至八路军总部,正、副总司令朱德、彭德怀联名挽联曰:

    一战一和,当年变生瞬间,可大白于天下;

    再接再励,奋起大有人在,可无忧于九泉。

    1939年9月21日,著名经学家吴承仕不幸病逝,终年仅56岁。吴之所以受人钦佩,不仅由于其学问渊博,而且在于他思想经历之转折,他曾是清末举人,但在30年代却接受了马列主义,并成为中共党员,为抗日救国、为争取民族解放的壮丽事业战斗不息,以致献出了宝贵生命。他逝世后,1940年4月16日延安各界为之举行了追悼会,毛泽东、周恩来、吴玉章等领导人都有挽词挽联。毛泽东送的挽词为“老成凋谢”。周恩来赠的挽联是:

    孤悬敌区,舍身成仁,不愧青年训导;

    重振国学,努力启蒙,足资后学楷模。

    吴玉章在挽联中,以高度的概括和崇高的评价,诚挚地表达了对吴承仕之深切怀念。联曰:

    爱祖国山河,爱民族文化,尤爱马列主义真理,学贯中西,善识尤于苍水;

    受军阀迫害,受同事排挤,终受日寇毒刃摧残,气吞倭虏,壮烈比诸文山。

    1940年3月5日,卓越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蔡元培在香港与世长辞。他经历清朝与民国两个朝代,然其思想与时俱进,学贯中西,学术思想、教育思想均开一代风气,深深影响着20世纪的几代人,其高风及业绩载入史册,被后人不断地追怀和称颂。于同年4月,在延安各界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送“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挽联。而周恩来所撰挽联却以蔡先生生涯为经纬,概括和褒扬其功业:

    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

    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著名新闻工作者、报刊评论家张季鸾,1941年9月6日因患肺结核病逝于重庆南岸汪山,时年53岁。张季鸾名炽章,1905年留学日本,主编《夏声》,鼓吹革命。辛亥革命后,1913年总编《民主报》,因揭露袁世凯的卖国及镇压民主革命的罪恶行径,被捕入狱。1917年又因披露段祺瑞之反动丑闻,再次被监禁,出狱后任《中华新报》主笔,继续为民主进步运动而呐喊。1926年与吴鼎昌、胡政之接《大公报》,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九一八事变”后,积极主张共同抗日,连续报道红军长征,揭露日汪伪约,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张逝世后,重庆新闻界和社会各界人士举行追悼会。周恩来、邓颖超联名送挽联:

    忠于所事,不屈不挠,三十年笔墨生涯,树立起报人模范;

    病已及身,忽轻忽重,四五月杖鞋失次,消磨了国士精神。

    1944年7月24日,另一位著名新闻学家、报刊政论家邹韬奋因病不治而辞世,年龄还未及50岁。他一生创办和主编的报刊有《教育与职业》、《生活》周刊、《时事新报》、《生活日报》、《全民抗战》和《大众生活》等。他是抗日战争前1936年“七君子事件”中被国民党当局关押的人之一。邹韬奋逝世后,中共中央追认他为共产党员,同年11月15日毛泽东为其题词。周恩来送挽联,联为:

    忧时从不后人,办文化机关,组救亡团体,力争民主,痛掊独裁,哪怕冤狱摧残,宵小枉徒劳,更显先生正气;

    历史终须前进,开国事会议,建联合政府,准备反攻,驱逐日寇,正待吾辈努力,哲人今逝世,倍令后死伤神。

    全联82字,是至今所见到的周恩来撰写的唯一一副长联,上联评价死者经历、事业及其精神,下联陈说抗战政治形势及其发展方向,全联以写实叙事风格见长,又寓理于其中,人物与事件融为一体,表达出了挽联作者的悲痛哀伤。

    在周恩来所撰的挽联中,我们还见到有1940年9月挽国民党元老之一的徐谦联;1941年10月挽与之共事五年的国民党代表张冲(淮南)联;1942年秋,挽黄埔军校学生、国民党远征军师长、牺牲于缅甸抗日血战中的戴安澜联;1944年4月,挽朱德总司令母亲病故联;1945年10月21日,挽天津民族工商业家范旭东联。在这些挽联中,都可见周之精通辞章和擅长对联艺术的深厚功底,在于人于事于情于景中之文字驾驭能力。

    (方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